楚雄彝家的火塘文化
作者 苗佳平 赵家琦 2018-03-23
原出处:云南楚雄网

  彝族是典型的“火”的民族,自古以来,楚雄地区的彝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和高寒山区,早晚气温相差比较大,所以,千百年来,彝人离不开火塘,吃在火塘边,睡在火塘边,集谈在火塘边,火塘也成为老楚雄人家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活就是火塘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曾几何时,在楚雄人家里,房内用土铺成的1米见方的土地。火塘立有三块石头,以备烧火煮饭之用。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正中一间的堂屋内设俗称“锅庄”的火塘,上面置一个支锅的铁三脚架或三块“支锅石”。火塘是煮饭烧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围火吃饭、谈天、休憩和待客的场所。夜晚,全家在火塘周围铺上铺盖,用羊毛披毡一裹,围靠着火塘睡觉。火塘里的火可以说是长明不熄,但为此也要付出劳动力去打新柴。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去彝家做客时,必须了解的火塘习俗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火塘里的火须常年不断,明火熄了,也得用草灰捂住以保存火种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儿孙长大分门立户时,须将火塘里的火炭分成相等的份数,各人带走一份。最忌火塘边生霉菌、长杂草,那是家道衰亡之征兆。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切忌向火焰喷水,也不准在火堆里拨撩,更不准向火塘吐唾沫、抹鼻涕以及烘烤鞋垫、裤衩之类,亦不准从火塘中央跨过。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火塘里传承的文化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去彝家人没有学校等教育机构设置,他们学习文字和文献都是在自家的火塘边。父教子、兄教弟,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彝族的文化代表人物是毕摩。毕摩文化的教学也往往是老毕摩做法事时在火塘等处进行传授。火塘是彝族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和家庭的象征,是饮食、起居、取暖、会客、议事、交流、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彝族民间最为重要的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传承的场所。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一特殊的现象让彝族文化在朝代更迭和岁月流转中传承了下来。就连彝族的家谱也是口耳相传,父传子,兄传弟,反复背诵;母传女,姊传妹,代代相传。如今,大多数彝族人都能背上传续几十代的家谱。包括歌谣、史诗、文学典籍,甚至彝族文字,也是通过这种传承方式,得以延续至今。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来源:楚雄微旅游 文:苗佳平 赵家琦)I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