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3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家对传统手工艺愈加重视。漆器是凉山彝族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其色彩明亮,花纹美丽,改革开放后凉山彝族漆器多次赴海外参与展览,成为中外进行文化交流的又一载体,是凉山彝族乃至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里耀眼的明珠。随着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冲击,凉山彝族漆器在发展中变化,面临着新机遇也出现了新问题。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的背景下,通过田野调查,文章对彝族漆器在原料、市场、传承和政府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对凉山彝族漆器的振兴和发展略有助益。
【关键词】彝族漆器;发展;传统工艺振兴
伴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资本在世界各国之间流动加剧,与之并行的是各地区文化的交流和交融更加深入。文化软实力在各国的较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审议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对“非遗”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即“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
2017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重大国策。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家对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新时代下,社会和民众对于传统文化持续关注,也使得许多承载了传统文化的技艺和手工艺品迎来了春天。
笔者跟随团队于2017年1月份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开展了有关于凉山彝族漆器的调查研究。喜德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境内民族众多,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89.5%。漆器是凉山彝族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其色彩明亮,花纹美丽,改革开放后凉山彝族漆器多次走出国门远赴海外进行展览,弘扬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将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的背景下,在非遗保护的视域下,结合笔者所做的田野调查,尝试对凉山彝族漆器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粗浅的建议。
1 凉山彝族漆器概况
彝族漆器历史悠久,色彩艳丽鲜明,主要以黑、黄、红三色为主。在凉山彝族看来,黑色象征着高贵,黄色象征着光明,红色象征热情勇敢。图案纹样多取自自然,山川树木,花草鸟兽,其中也不乏神话传说。主要的制作过程分为制胎、上漆和装饰,一共要经过四十多道程序。2008年6月7日,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1.1 漆器的流变
凉山彝族以前常用的传统漆器主要有二十多种,可分为酒具、餐具、兵器、马具及其他用具等。酒具主要有圆形、扁圆形酒壶,鸟形酒壶,高足酒杯,鹰爪杯,单耳杯以及牛羊角杯,酒舀子;餐具主要有钵、盘、饭盆、木盔、木碗、皮碗、木勺、餐桌;兵器有皮恺甲及配套的头盔、护手筒、护腕、盾牌、箭筒、火药筒、匕首套等;马具有马鞍及配套的马蹬、马笼头;其他用具主要有漆针钱筒、神扇柄等。3
这里以喜德县漆器为例,我们在对吉伍家族走访中了解到,现在的漆器多以餐具为主。许多彝族人家都有一整套的漆器餐具和酒具,一般用于招待客人和逢年过节时使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稳定以及交通工具的改善,兵器和马具已经鲜见,一些漆器工艺品和小型便携的产品却琳琅满目。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旅游成了越来越多民众的休闲选择,彝族漆器也紧跟时代,制作出了笔筒、首饰盒、发簪、手链等诸如此类的旅游纪念品。
传统的彝族漆器用三种胎质:木胎、皮胎和角胎。在清华美院参加研培计划的吉伍伍呷谈到,以前做漆器是以鹿胎为主的皮胎,现在他用到陶瓷做胎,因为要做茶具。但是上漆仍然要用传统的纯天然的大漆,又称土漆。漆器的花纹现在也用于房屋建筑的装饰,漆器元素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宽泛。
1.2 漆器生产组织的变迁
传统的漆器制作是以家庭作坊为主。喜德县依洛乡依洛村是远近闻名的彝族漆器发源、传承之地。居住在这里的吉伍家族是彝族漆器世家,漆器髹饰技艺在这个家族中已传承了整整19代。改革开放以后,喜德漆器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采访到原民族用品厂厂长尼苦木果,他为我们讲述了喜德县漆器厂更名的历史:
(1)1982~1986年:名称为“民族餐具厂”。主要生产漆盆、漆碗,漆勺等漆器餐具。
(2)1986~1992年:“民族用品厂”。尼苦木果任厂长,生产的产品开始包括衣服、家具等。据他回忆,86年正式工人有27个,临时工37人,画工6人,技术最好的是师傅巫且,还有吉伍呷呷、李绍珍、阿机生生、莫洛伍呷等。
(3)1992~2011年:“火把漆器工艺公司”。
(4)2012~2014年:“犇驰漆器公司”,经营一年多时间倒闭。
据尼苦木果称,这些名称的变化是由政府主导的,尤其是犇驰漆器公司,是政府招商引资引进的。
我们同时也访谈到彝族漆器的国家级传承人吉伍巫且及其弟弟吉伍有色。巫且在喜德县成立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政民族工艺厂。有色则是在县城自己家中从事作坊式生产。
1.3 漆器销售市场的扩大
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也引起了销售市场的变化。以前彝族漆器主要是供本民族使用,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知名度提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顾客前来购买。吉伍巫且的漆器还远销海外,每年都有来自日本的订单。不仅销售地域扩大,销售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通信和网络的发达打破了一手交钱一手提货的传统模式,电话订单、微信订货络绎不绝。随着近些年来会展经济的发展,彝族漆器通过参加展会不仅带来了不错的收益,还增加了漆器知名度,扩大了销路和市场。吉伍巫且曾多次赴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参会,不仅把彝族的漆器带出了大凉山,还让彝族漆器蜚声海外,弘扬和鼓舞了民族文化。
1.4 彝族漆器的传承现状
吉伍巫且告诉我们,彝族漆器的传承本来是传男不传女,不传女儿,但可以传给儿媳。改革开放后,这个传统在1982年的时候被打破。巫且当时在国有企业民族餐具厂工作,不像在农村作坊生产那样保守。为了适应工厂生产,漆器制作不可避免得公开化。他开始教家族外的人从事漆器制作,为此还甚至受到家里人的不理解,因为在这之前,漆器技艺都是密不外传的。现在整个喜德县从事漆器制作的只有3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是巫且,年纪最小的有二十几岁。巫且成立了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习所,为的就是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巫且还多次远赴海外进行传习和交流活动。漆器不仅在国内传承,15年的时候国家文化部派吉伍巫且赴美国交流,他带了五个班的学生,每个班120人,传授漆器髹饰技艺。
2 彝族漆器面临的困境及问题
随着产业化浪潮的冲击,纯手工制作的彝族漆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研究日本手工艺的作家盐野米松说:“手艺想要找到生存的空间,首先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维持让手艺人的产品销售出去的环境;第二,找到相对便宜的原材料;第三,就是这个业种要有传承人。”4传统手工艺在当今的发展要解决三个问题:原材料、市场和传承。这也是彝族漆器面临的三个最主要的问题。此外,政府行为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2.1 原料缺乏
生漆又称为大漆、土漆,具有耐腐蚀抗高温等性质。彝族漆器成色和品质全在于所用的漆质量是否过关。生漆所特有的手感为一些行家和收藏家所津津乐道。近些年来,漆树的产量锐减,生漆成本随之提高。原料价格提高,漆器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有的人为了降低成本,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用便宜并且对人体有危害的工业漆代替生漆,以次充好。从长远来看,这对漆器市场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吉伍伍呷提到,在原料方面木材也是稀缺的。漆器最多还是使用木胎,传统上使用的是杜鹃木。现在制作漆器的桌椅多是用合板。
2.2 漆器市场无序
吉伍巫且在漆器技艺传承过程中曾收过许多徒弟,这些徒弟学成后自己单干,往往打着吉伍巫且的名号。漆器在以前是家族传承,吉伍巫且的亲戚制作漆器也以吉伍巫且为名号。更有甚者,与吉伍巫且并无一丝联系的人也在店内挂着吉伍巫且的宣传照片及文字,声称自己的漆器是吉伍巫且所做,欺骗消费者。还有的人低价搞漆器批发,破坏市场秩序。
这不仅对于吉伍巫且的个人声誉有影响,而且也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所以吉伍巫且渴望成立一个漆器协会,实现对漆器的监管,规范漆器市场。然而也并无得到其他漆器生产商家的回应。从另外一个侧面也暴露出漆器生产缺少品牌建设以及专利申请。
2.3 传承后劲不足
想要保证漆器生产的活力和生命力,传承是重要一环。由于漆器的制作周期长,徒弟学艺慢,许多年轻人对此并不感兴趣,整个喜德县从事漆器生产的才30人左右。家庭是漆器传承的传统场所,然而家庭在漆器传承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暗淡。家庭的失位这对于漆器的传承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吉伍巫且成立的漆器髹饰技艺传习所面向社会进行传承,然而也收效甚微。年轻一辈对于漆器蕴含的丰富内涵认识不够,不能潜心学习,传承后劲不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漆器制作虽然已经打破了家族内部传承,但是收徒却存在一定的要求,这也使得传承困难。国家级传承人吉伍巫且谈到,他收徒要求有一定基础。州级传承人吉伍伍呷也要求徒弟得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而且必须要年轻。收徒的壁垒在一定程度上让漆器传承受阻。
2.4 对于漆器生产组织的支持缺乏落实
企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借助于政府优惠政策的东风。吉伍巫且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政民族工艺厂”在“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期间都被评委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单位,但却没有享受到被评为定点生产单位的红利,即国家提供的贴息贷款。原因在于政府没有与银行进行积极沟通。这显示出对于漆器生产组织的政策支持缺乏落实。对于漆器市场出现的不良竞争,需要行政力量出面主持的行业协会,也缺乏相应的支持。
3 促进凉山彝族漆器良好发展的对策
针对非遗的保护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约》中指出:“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含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研究、立档、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凉山彝族漆器属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既包含了物质方面,又融入了民族精神,蕴含着彝族生存的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促进凉山彝族漆器的良好发展,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要兼顾,缺一不可。
3.1 物质方面的支持:扩大漆器原材料来源
漆器制作的关键原材料一是生漆,二是木材。对于生漆,一方面要通过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扩大生漆的购买渠道。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漆树种植。对于木材,除了可以采取和生漆一样的做法之外,还可以通过研发新材料,或者寻找其他适合做木胎的替代木材,降低对于杜鹃木的依赖。
3.2 精神内涵的传承: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对于漆器的传承,家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对子女的耳濡目染,口传心授,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漆器制作的技艺。这是漆器传承最初的场所,也是现在最容易被忽略的场所。
学校是近年来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优质的师资力量。现在非遗人群研修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校以其特有的教化作用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可以安排漆器传承人进行定期授课,让小学生可以了解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到非遗技艺。对于大学而言,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和师资优势开展对非遗传承人群的再培训提升其文化修养,审美水平和技艺能力。
民众对非遗认识也亟需推进。社会相关组织可以举办公益活动,如非遗展示,公益讲座,宣传非遗知识,让民众意识到其具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能从多方面多角度促进彝族漆器的传承。
3.3 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漆器品牌建设
市场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漆器产品无疑是对传统漆器的巨大冲击。对于漆器生产厂家来说,最佳的办法就是加强品牌建设,注册商标。比如在漆器的底部印上具有很强辨识度的专属logo,让消费者可以明辨真假。对于新开发的漆器创新作品也可以申请专利,切实维护起自身的权利。
3.4 行政力量的支持:落实于行动
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于少数民族发展基金政府要认真落实其管理办法,监督发放以后资金的使用动向。使少数民族发展基金真正起到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的希冀。此外,政府要积极牵头组织成立漆器行业协会,监督制定协会各项规章制度,并定期督察协会的相关事项,既不过多干预也不漠不关注,张弛有度,促进漆器市场的健康良好可持续发展。做到有效监管的同时,也要大力支持。国家下发的相关文件、优惠政策要及时告知漆器生产者及相关生产组织,并且积极配合政策的实施,让上层建筑反作用与经济基础,为漆器的发展助力。
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需要保持理性的态度,不应寄希望于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短时间内创造巨大的文化效益,而应该认识到文化保护与文化建设的长远意义,把自己的保护工作视为民族文化保护的一部分。5
4 结语
本文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的背景下,对凉山彝族漆器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通过振兴凉山彝族漆器,使大凉山深处的彝族同胞实现居家就业,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在新时代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凉山彝族文物图谱·漆器》[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3]李合胜,易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及出路——基于“广昌孟戏”的田野考察[J]. 江西社会科学,2017,37(06):250-256。
[4]陈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5]曹志杰,安学斌.云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6](日).盐野米松:《留住手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张兆林,齐如林,束华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社会力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5页。
注释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zgfy.org/
3.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凉山彝族文物图谱·漆器》[M].四川民族出版社。
4.(日).盐野米松:《留住手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5.张兆林,齐如林,束华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社会力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简介:姬晨曦,女,河南洛阳人,汉族,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