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岭氏土司简述
作者 曲木威古 阿木布哈 2023-09-13
原出处:《三峡论坛》2020年1期

摘要:凉山是川西南的一个多民族地区,元朝开始,中央王朝就在此区域推行土司制度直至清亡。岭氏土司属凉山四大土司之一,其祖上从唐朝的凉山邛部部落首领及其后裔逐渐演变承袭为土司,职袭近七百年之久。凉山邛部部落首领岭氏家族,从唐宋开始逐渐演变,至元朝由封建王朝任命敕封为土司治理其地施政,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进行民主改革之前)消亡,其繁盛衰落的历史是认识凉山彝族社会的窗口,利用各种口碑资料结合史料梳理来研究岭氏土司,这对研究凉山彝族社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凉山彝族;岭氏土司;彝族社会

lbanzheng-1.jpg
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邛部部落沿革及岭氏土司的肇端

唐宋时期,嶲州乌蛮是指居于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带的乌蛮,主要由勿邓、丰琶、两林等部落群或部落组成,也称为东蛮。《蛮书》卷一说:“邛部东南三百五十里至勿邓部落,大鬼主梦冲地方阔千里。邛部一姓白蛮,五姓乌蛮;又有初裹五姓,在邛部、台登中间,皆乌蛮也;又有东钦两姓,在北谷,皆白蛮。三姓皆属梦冲。”又《新唐书·南蛮传》说:“勿邓地方千里,有邛部六姓......又有粟蛮二姓,雷蛮二姓,梦蛮三姓,散处黎、嶲、戎数州之鄙,皆隶勿邓”。从记载可知:勿邓所属的许多部、姓,除一姓白蛮外皆乌蛮,居于邛部、台登中间。邛部在今越西县东部;台登城位于今冕宁县南部,西昌市北部,属于今称泸沽之地。可知,在今天越西县、喜德县至冕宁县泸沽镇的广大区域居住着数量众多乌蛮。按照“勿邓本部落在邛部东南三百五十里”之记载,勿邓及其所属各部、姓的分布范围,即在今越西、冕宁、喜德、昭觉四县之地。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两林、丰琶部落的首领称大鬼主,而勿邓部落的首领被推为长,称都大鬼主,这三个部落皆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受封。《新唐书·南蛮传》说:“勿邓、两林、丰琶皆谓之东蛮,天宝中皆受封爵。”其后,于唐德宗贞元间,东蛮出兵助唐军进击吐蕃有功,朝廷封苴梦冲为怀化郡王,骠傍为和义郡王,苴里为顺政郡王。后苴梦冲暗附吐蕃,被唐剑南道节度使韦皋所杀,以苴骠离为大鬼主,川西节度使力图控制勿邓诸部。此后,随着唐朝的势力日趋衰落,南诏连续进犯嶲州,迫使唐朝将嶲州驻地越嶲(今西昌)北撤至台登(今泸沽),最后甚至不得不放弃大渡河以南的全部嶲州之地,东蛮三部落悉数归南诏所辖。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宋代,居住在凉山中部和北部地区的仍然是勿邓、两林、丰琶等东蛮部落。《宋史·黎州诸蛮传》说:“黎州诸蛮,凡十二种,曰山后两林蛮,在州黎州南七日程;曰邛部川蛮、净浪蛮,在州东南十二日程;曰丰琶蛮,在州西南一千一百里;……曰净浪蛮,在州南一百五十里顺;曰白蛮,在州东南一百里;……凡丰琶、两林、邛部皆谓之东蛮,其他小蛮各分隶焉。邛部于诸蛮中最骄悍狡谲,召集蕃汉亡命,侵攘他种,闭其道以专利。”此处所说的“黎州诸蛮”,基本上就是《唐书·南蛮传》里所说的“乌蛮”部落,只是其势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隶属于勿邓的邛部,势力得以发展,取代了勿邓的地位,统辖原来勿邓所统辖的各部、姓。因此《宋史·黎州诸蛮传》说:“凡丰琶、两林、邛部皆谓之东蛮,其余小蛮各分隶焉。邛部于诸蛮中最骄悍狡谲,召集蕃汉亡命,侵攘他种,闭其道以专利”。宋代,尽管大渡河以南归大理国管辖,但东蛮部落仍然与中原政府交往频繁,并接受宋王朝的封爵、赏赐。其时,大理国控制大渡河以南地,惟诸部与西川交往频繁,西川与大理之间的联系,即经邛部、两林等部传递,宋代与云南的联系虽少,却并未断绝。正是由于邛部势力的一时强大,甚至大理国建昌(今西昌)、会川(今会理)二府的“白蛮”官吏们都很难对它进行直接的管辖支配,而这个“百蛮都大鬼主”往往自行活动。可见,邛部首领曾经一度成为大渡河南、金沙江北部各部、姓的总首领。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元朝建立后,在总结了历代羁縻制度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创立了“蒙、夷参治”,官有“流”“土”之分的制度,其中的土官就是所谓的“土司”。元王朝在建昌(大致在今西昌市)罗罗斯地区设置罗罗土司,统辖今凉山全境。元宪宗时(1253),邛部归附朝廷,元朝设立了邛部川六番安抚招讨司。到至元元年即元中统五年(1265),改“邛部川六番安抚招讨司”为“邛部川安抚招讨司”,由倮酋岭氏为邛部川安抚招讨司招讨使。至此,岭氏由部落首领正式变成由中央朝廷任命册封的土司。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岭氏土司的繁盛

(一)煖带密土千户沿革

煖带密土千户岭氏彝族土司,住牧在今四川甘洛县前进乡基打姑村,隶属于邛部宣抚司。据《清史稿》记载:岭氏兄弟(岭安盘和岭安泰)于康熙四十三年投诚受职,加封岭乔新之子岭安盘为邛部宣抚司宣抚使,堂弟岭安泰守土舍世职。岭安泰之职于康熙四十九年改为煖带密土千户,颁给印信号纸。其世袭:“始祖岭乔新之子岭安盘康熙四十三年(1704)世袭邛部宣抚司职;岭乔松子岭安泰,四十九年(1710)世袭煖带密土千户职”。乾隆五年(1740)安泰殁,子岭瑞祥袭。二十年(1755)瑞祥殁,遗子神保幼,以祥瑞妻吽氏护理。吽氏殁,二十九年(1764)神保承袭,改名岭竣鼎。三十七年(1772)竣鼎殁,以再从弟岭峻秀承袭。五十三年(1788)俊秀殁以嫡长子岭金玉袭。嘉庆十一年(1806)金玉歿,二子幼,以胞弟岭金贵护理。十三年(1808)查办夷务不力斥革,以金玉妻阿姑护理。道光七年(1827)阿姑殁,金玉长子军吉承袭,更名岭华封。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道光十三年(1833)松坪土司马林、大田土司马奇英,不满改土归流,带领彝民叛乱,朝廷调集官军、藏族土司兵平叛,唯叛乱首要马林等各自逃散,煖带密土司岭华封协助朝廷生擒叛首马林并妻女家属共八口,并无一名漏网。同年,华封殁,以妻吁吽护理。道光三十年(1850)嫡子岭承恩承袭。咸丰五年(1855),清廷追叙平夷功,授煖带密土千户岭承恩兼扶邛部宣抚司印务。同治二年(1863)四月,太平天国石达开部过大渡河,土千户岭承恩协助清军生擒石达开,因功封授土游击世职,赏二品衔。其后嫡孙岭镇荣承袭。岭镇荣殁,子岭邦正袭职,土司住牧煖带密。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岭氏为朝廷和地方屡建功业,发展一度显赫。岭氏视“煖带密土千户”治所为祖业发祥地,对地方的理政一直延续到1956年的“民主改革”结束。“夷区”对其治理认可度极高,对其心理依赖也极强。虽然在民国时期遭受军阀欺压和新兴黑彝阶层的侵扰,但煖带密土千户仍能掌控辖内“夷务”,数百年的根基相对稳定,故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邛部宣抚司沿革

宪宗时(1253),邛部归附,王朝先后置邛部川六番安抚招讨司、邛部川安抚招讨使,隶属成都元帅府,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属罗罗斯宣慰司建昌路。其住牧先后在今越西县大瑞镇瓦布村和新民镇广货村。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改为邛部州,邛部州土官马伯助征云南有功,授邛部州土知州。至顺元年(1330)又改邛部州为招讨使,以土官马伯为招讨使。明洪武中,岭真伯以招讨使来归,因此改为邛部军民州。二十六年(1356)置越嶲卫。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越嶲卫邛部长官司长官岭阿寿遣把事普仔等入朝,贡马及方物。万历中,土官岭柏死,孽子应升负印去,柏妾沙氏争之不得。土目阿堆等拥沙氏,焚利济站庐舍,拥兵临城。总兵刘显率兵往抚之,沙氏悔祸,杀阿堆等自赎,显遂以印授之。后沙氏淫于族人阿祭,印复为升所夺。祭死,其子岭风起教唆他番刺杀应升。镇守官因平蛮之师,诱风起执之,收其印而诛从风起为乱者百余人,印无所归,缄于库。部众无统[1]。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代,邛部宣抚司岭峻翠,其先岭安盘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投诚授职,颁给印信号纸,住牧在邛部。雍正十一年(1733),岭安盘嫡长子岭天长袭职。岭天长于乾隆十六(1751)殁,嫡长子岭峻翠袭职。道光十一年(1831),邛部宣抚司宣抚使岭如龙,收留扪扒夷女呣哇,呣哇自缢,扪扒夷借故将新基姑汛弁兵丁抢去。因此清廷降旨:前未认真查缉,且为此案肇衅之人,著改去土司,照例治罪,将岭如龙发配[2]。导致邛部宣抚司无统,辖内肆行为盗,驿邮受阻。咸丰五年(1855),清廷追叙平夷功业,同时鉴于岭如龙一支为岭氏宗族之“慕乌斯兹宁”庶亚氏族,授煖带密土千户岭承恩兼扶邛部宣抚司印务,这与彝族同宗绝嗣旁支继承绝业习惯相合,既合于彝族民众认可的彝族习惯,又与朝廷赏赐有功之臣做法不相违背。同治二年(1863),土司岭承恩参加清军剿灭石达开“降旨加恩赏给宣抚司职衔”,因与咸丰五年(1855)任职不协调,著改给土游击世职。清末,岭镇荣袭职。传至新中国成立前,为岭邦正承袭。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河西抚夷司及河东长官司沿革

河西抚夷司及河东长官司的前身,系元朝建昌罗罗斯宣慰司,后来延续至明代系建昌卫指挥使司。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罗斯宣慰司,至元十二年(1275)所置,其辖境为今凉山州全境,还包括攀枝花盐边县,乐山市峨边县、马边县。至元二十一年(1284),因建昌被野僚生番占据,云南大理土职安普撲,随同镇国上将军奉世祖命征讨建昌。征剿平定,安普撲留守建昌。安普撲嗣后,由其子安定任宣慰司并世袭其职。安定传至第三代孙安配为宣慰司宣慰使。安氏元亡投明,于洪武年间授建昌卫指挥使。安配六世孙安忠,为宣慰使,无后。安忠殁,妻凤氏管指挥使事。凤氏殁,更替六任管指挥使事,第六任指挥使为安禄祈。安氏,明亡投清,仍授世职。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直到清顺治十六年(1659),因明代土职安泰宁奉命缴销元代“罗罗斯宣慰司”印信,授安泰宁“河西抚夷司及土千总”职衔。康熙二十八年(1689),泰宁子安承爵承袭。康熙三十九年(1700)承爵殁,其妇瞿氏护理,始颁印信、号纸。雍正五年(1727)瞿氏缘事参革,印信号纸呈缴。明年(1728)河东夷匪猖獗,调河西已革土职进剿,瞿氏老,命女安凤英率兵征剿平息,即以凤英袭河西抚夷司职。乾隆十一年(1746),清廷追叙平夷功,又授凤英河东长官司。凤英无子,抚安翤兴为子,娶岭安泰女。后安岭氏仍仅一女,赘岭瑞茂,更(名)为安瑞茂承袭。嘉庆四年(1799),瑞茂死,以子安武岭承袭河西抚夷司,住西昌河西长村,以安玉枝(安武岭之妻)承继河东长官司,住西昌东街,后移安宁场族茂堡。瑞茂四世孙安平康子绍徽,于同治初年(1862)相继逝世后继无人,经建昌镇总兵定焕之介绍,以岭承恩兼袭河东长官司、河西抚夷司等职。安氏土司和岭氏土司彝族民间一直在传颂,他们时代联姻,一直保持着姻亲关系。清朝地方政府官员准予和促成岭氏继承安氏土司职衔,一方面是朝廷管理土司需要的考量,一方面也是运用女婿入赘继承家业方式的合法性,让岭氏土司继承安氏土司职衔。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岭承恩的封赏

岭氏土司在彝族民间俗称“斯兹兹莫”,斯兹即姓氏名称,兹莫即土司之意。今天在凉山各地提起岭氏土司家族,上年纪的人仍然津津乐道,说明其在彝族民间仍然还有知名度。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王朝对朝廷有功的凉山土司,赏给虚衔官品顶戴和名号等,凉山共有八家土司获得这种荣誉。凉山地区土司中,获得最高殊荣的当属因镇压太平天国石达开部而立大功的煖带密土千户岭承恩。岭为凉山彝族著名土司,彝族姓名军机以拉,是岭氏土司殊荣最多和最受朝廷器重的土司,可以说是岭氏土司在他手上达到了巅峰。他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殁于光绪十七年(1891)。其曾祖吽吽必色即“邛部宣抚司”土司,其祖父必色呷呷由土舍世职承继绝嗣的另一族亲“阿日土司”(其授封年代不详)绝业,而被授予“煖代密土千户”之职。1855年,时为31岁的岭承恩兼抚“邛部宣抚司”印务,并因多次参与朝廷对凉山“夷区”的兵事,并在镇压太平天国石达开部立下大功,为朝廷稳定和守护边疆屡建功勛,备受朝廷青睐和赏识,1863年至1865年的三年期间,先后被授予建威将军、土游击(副将衔)等职,并给予紫光阁绘像待遇和桓勇巴图鲁的荣誉。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治年间,岭承恩还兼袭了“河西抚夷司”、“河东长官司”之职,虽然承继多家土司职衔,但朝廷并未将岭承恩的治所更新称谓,各治所仍沿袭原有称号,公务均沿用相应印信,故凉山地区俗称其为“三司五印”土司。按照职衔承继顺序:“三司”即为“邛部宣抚司”、“河东长官司”、“河西抚夷司”;“五印”即为“煖带密土千户印”、“邛部宣抚司印”、“煖带密土游击印”、“河东长官司印”、“河西抚夷司印”。其辖地基本涵盖今昭觉县、西昌市、冕宁县(部分)、喜德县、越西县、甘洛县、石棉县、汉源县(部分)、金口河区、峨边县等,南到金沙江边,北到大渡河沿岸,是凉山职衔最多,辖区最大的土司。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岭承恩土司因为协助朝廷歼灭石达开部建立功绩,由此赢得各种殊荣。1862年4月,石达开约三万部众仍由巧家(今云南省米粮镇)渡江,顺江而上,经今之会东县、会理县、米易县,由南而北一路挺进,然后在西昌市城西再渡安宁河与清军萧庆高部作战,大败清军,宁远(今凉山)全境震恐。石达开部五月初进驻冕宁泸沽镇。此时,土司岭承恩率夷兵驻扎越西各个隘口以逸待劳。次年三月在越嶲白沙沟,石军前锋赖裕新部遭到了煖带密土千户兼护邛部宣抚使印务岭承恩(彝名夫曲依日)所设滚木擂石的袭击,赖裕新战死,赖军受创惨重,余众甚为激怒,于是在北上烧毁沿途所有房屋。石在冕宁时,对前来接头的“夷民”不予礼遇而是加以侮辱、拘囚,激起“夷民”反感,处处准备起来抗击,致使石达开顾虑“倮夷调派土兵千余,扼守险隘”的担忧成为事实,只得调整行军路线,做出“舍大道而抄小道”决定,经冕宁拖乌彝区,过铁宰宰、新场顺石棉南桠河下,于1863年5月中旬到达大渡河南岸紫打地(今石棉县安顺场)[3]。石达开初到紫打地时,原拟即日渡河北进。不料遭逢暴雨,河水暴涨,洪峰高数丈,连日不消,久不能渡。而清兵由四川总督骆秉章紧急调度之下,遂以合围。四川总督骆秉章对土司夷兵“许获贼物悉赏之”[4]加以奖励。土司岭承恩带领夷兵出竹马(今石棉县境),夷兵个个奋勇,攻占马鞍山,切断石达开粮道,根本上动摇了石达开士气。石达开左冲右突一月余无果,已无良策,便利诱岭承恩等地方武装,而岭承恩率夷兵攻之更急。石达开见大势已去,便与清军和议,岭承恩等数十人亲到石达开营帐面谈和议。1863年6月,石达开受俘被清军羁押,经富林解送成都被凌迟处死。其部众在滇、黔新附参加而忠诚者,尚余四千余人,为清兵缴械遣散。最后剩下老部将二百余人,精锐士卒二千余众,争欲随石达开去,被骗,由岭承恩之弟岭承高带队押送大树堡,驻扎禹王宫庙内。没过几日,清兵与夷兵采取包围攻势,进击禹王宫,石达开余部全数被剿杀殆尽。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此次歼灭石达开部的战斗中,岭、王二土司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备受朝廷嘉奖,“赏土千户岭承恩、王应元宣抚司职衔,颁敕印,并赏岭承恩巴图鲁名号”[5]。同治二年(1863)降谕内阁,“骆秉章奏,请将生擒逆首石达开案内尤为出力之土千户恳恩改奖等语。煖带密土千户岭承恩、松林地土千户王应元,前经骆秉章奏请鼓励,均经降旨加恩赏给宣抚司职衔,并分别给予勇号副将衔”[6]。兹据奏,“该土千户皆隶邛部宣抚司统辖,加以宣抚司职衔,于体制究有未协”[7]语。“岭承恩著改给土游击世职,颁换煖带密土游击印信,仍赏给桓勇巴图鲁名号;均著内部发给号纸,准其子孙承袭,仍归邛部宣抚司统辖,以示区别而资感奋”[7]。同治四年十一月(1865),礼部铸造了越嶲厅属煖带密土游击关防。清王朝赏赐给岭承恩的虚衔、顶戴和名号,是清代王朝给予凉山土司最大的荣宠。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岭氏土司的衰亡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同年2月(清宣统三年),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历史终结。沿袭了元、明、清三朝的土司制度,却未随民国的建立而废除,在边远民族地区依然承继。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国之初,岭氏土司职衔由岭镇荣依旧例袭职。岭镇荣,男,彝名乌过博史,汉名岭镇荣,字号岭仁安,所辖治所旧制保留,依然有“三司五印”之称谓。民国政府长期处于军阀割据、内忧外患的执政时代,各种势力的交锋,虽给土司制度留出了残延的空间,然而土司权力处于艰难维系的局面。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国七年(1918),川、滇军阀争夺凉山西昌,最终以川军获胜告终。凉山西昌军阀李梓材,诬岭勾结滇军,将岭镇荣关押索贿。岭氏家人变卖西昌治下的大量田地,出巨资并由西昌法国天主教教主出面保外就医,将岭土司赎回,但不足一月便殁。其土司职由长媳岭安氏理政。民国十五年(1926)西昌知县王燧任内,具文呈册请转省府,由岭镇荣子邦正袭职。民国十六年(1927)边防军司令羊仁安,在西昌将岭安氏(岭安氏已转房给岭邦正)突然抓捕,关进监狱,经羊亲自审问,以弑翁夺印之罪诛杀[8]。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岭邦正,男,彝名博史苏哈,1912年出生于四川省甘洛地区,其世袭“煖带密土千户”职衔,为“三司五印”的凉山岭氏末代土司。岭幼时随父居西昌,其时家庭势大地广。父死,土司职权由其嫂岭安氏主政,岭安氏按照“兄嫂弟继”的习俗转房于岭邦正。民国二十年(1931)西昌地区时局动荡,加之老家(煖带密土千户治所)受黑彝勢力侵扰,也一度混乱,属内各支百姓内部纠纷不断,需土司回乡稳定局势,岭从西昌回甘洛煖带密土司衙门生活理政。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国时期传统的土司势力虽然没落,但是凉山彝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外部世界对此的影响较弱,土司仍然对整个地区民众有着强大的影响。为此,官、军均想利用岭邦正。民国二十一年(1932),时任川康边防军司令刘元璋委任岭邦正为宁(属)、马(边)、屏(山)、峨(边)夷务大队长;民国二十八年(1939),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委任岭为宁属(凉山)夷务副司令、少将彝务总指挥、西南行营参谋长等虚衔。民国三十二年(1943),岭邦正加入国民党,兼袍哥总舵把子,参与汉区民间事务协调和处理,实际岭并无作为。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49年底至1950年初,胡宗南兵败退到西昌,委任岭“西昌警备总部第十一分区司令”、“川康反共救国军第二路游击司令”之职,并督促在甘洛的岭到西昌上任,岭虚于委蛇应付并未到任。1950年3月,岭启程去西昌经过越西(邛部宣抚司治所)时,恰逢越西解放。岭邦正畏惧与新执政的官家往来,带领甘洛煖带密家人及部分彝族头人,退入其辖区觉木沟躲藏(现甘洛县特克村),以观世事变化。1950年以后宁属(凉山)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大部分地区已相继解放,其间中共西康省委和凉山彝民工作团多次派人或带信给岭,要求其出山,但岭不了解新政府的民族政策,因畏惧而遭其拒绝。鉴于凉山岭氏土司有极高的声望和巨大影响力,1955年3月,凉山临时军政委员会成立,岭被缺席当选为副主席;1955年4月,时任凉山州临时军政委员会主席张冲先生(云南人,彝族),亲自到岭老家面见岭邦正,以彝人身份做说服劝导工作,岭被说服后方接受任职。由此,岭邦正依照惯例向凉山州军政委员会呈缴象征土司权力的“五印”及“岭承恩二品武官官袍顶戴”(五印和官袍顶戴现由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收藏)。至此,标志着显赫691年(1264-1955)的凉山岭氏土司宣告终结。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结语

通过口碑资料结合文献史料的梳理可知,凉山岭氏土司直系嫡传为煖带密土千户,因各代土司屡建奇功,特别是清末岭承恩助清捕获石达开,受到朝廷各种丰厚的封赐和奖赏,朝廷并认可其按照彝族同宗绝嗣可以继承家业方式,继承了绝嗣的同宗土司邛部宣抚司职衔;还按照汉族社会姻亲继承家业的方式继承了河西抚夷司和河东长官司的职衔,从而成为凉山历史上拥有“五司三印”的最大土司。凉山岭氏土司的历史盛极而衰,盛中藏危,最终衰落消亡是必然。土司制度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凉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对于沟通与内地的联系,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改土归流”是封建王朝完成高度集权和治理的目标,随着朝廷经略边疆政策的变迁,对土司阶层限制和打压,极大地削弱了土司势力。到民国初期,岭氏土司的势力已一蹶不振,被挤压到凉山的边缘。新中国成立后,凉山的社会形态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革,土司制度自然不复存在。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世易时移、时过境迁,岭氏土司也随新中国的建立而彻底解体消亡。QW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释:
[1]《明史》卷三百一十《四川土司列传一》,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
[2]姜先杰:《凉山彝族土司研究》,光明出版社,2013年。
[3]张剑波:《石达开入川被困史实》,《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84年9月。
[4]光绪《越嶲厅全志·武功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5]《清穆宗实录》卷七十,中华书局,1986年。
[6]《越嶲厅全志》(武功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7]《清穆宗实录》之七十三,中华书局,1986年。
[8]岭光电:《岭邦正与羊仁安、邓秀廷的关系》,《凉山文博》(内刊),2018年第3期。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彝学研究中心项目“建国70年凉山彝区乡村变迁研究”(YXJDY1904)。
作者简介:曲木威古(1972-),男,彝族,四川越西人,博士,西昌学院彝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学、地方史。阿木布哈(1969-),男,彝族,四川甘洛人,甘洛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方向:地方史。
原载:《三峡论坛》2020年1期;文字来源:参考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