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的大鹏鸟会死,美丽的孔雀也会死,人也终归会有死;掌印的大皇帝会死,百万富翁会死,万夫不挡之勇的英雄仍然会死;滚石不可阻挡,死路不可堵塞,有生必有死,人生终归会有死;人若有不死,天下岂能容?
彝族送葬歌
彝族文化辉煌灿烂,源远流长,推行了数千年的以火葬(彝语叫“错其”)为代表的丧葬文化也是彝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凉山是彝族聚集最多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丧葬文化。
“我们”三年来凉山多次都无缘亲自拍摄葬礼,原以为今年在大凉山腹地会远离山外的清明主题,没想到却偶遇菲联乌村吉付家老人去世,得以零距离记录一个完整的彝族葬礼。
菲联乌村海拔2650米以上,盘山路层层爬高,天青云淡。一到村口就远远瞅见聚集在山坡上的家支族人。
我们到的这天是丧事的第二天,也是最热闹的一天。所有的亲朋好友凑钱出粮、打酒、买牛买羊,派人送往丧家以示慰问。丧家宰牛、羊、猪待客。我们到达的时候,亲戚们正一堆堆聚在山坡、路边,一些贵客被请到屋子里吃饭。
来送客人的车辆都有红包,富裕的主人发50-100元,今天我们参加的这个家庭给我们的出租车师傅发了30元。
开出租车的沙马师傅告诉我们在葬礼上的礼节,我们问是不是需要随礼,沙马师傅说都可以,关系一般的人赶礼五十块,有的也会赶一百块。血缘关系最近的亲人则要赶牛赶羊或者送上几千块钱。
入乡随俗,我们也到主家吊丧,本来想送五十元略表心意,可是到登记处一看人家手里是一摞粉红色,我们这一群人也不好意思把绿票票拿出来了,两场葬礼“赶”了两百元。
露天晾着的坨坨肉,待会就要分给客人们
逝者的哥哥赶忙过来表示感谢,并邀请我们去吃饭。屋里的饭是流水席,来一拨人便端上一盆牛羊坨坨肉和酸菜汤,当然还有一大盆米饭。
不时有烟花和鞭炮从主人家的院子里直冲云霄,彝族只有在办丧事的时候才会放烟花。
聚集在一起饮食是凉山彝族丧葬中特别重要的一种仪式,彝族叫“古止古舍切”。过去的有钱人家一次葬礼要杀一百头牛,现在政府禁止铺张浪费,人们节俭了很多,这次遇到的两场葬礼每家都杀了十头牛和二十头猪,十几只羊子。主人家先把坨坨肉煮好在屋外开阔地带晾开,主食有米饭、馍馍或者荞子粑粑。
地面上到处血渍斑斑,是烹牛宰羊后的印记。
不远处架着七八口铁锅,里面正沸腾着拳头大的坨坨肉。煮肉的工作由中年女性担任,她一早起来就开始准备,方便在葬礼结束时分食。
聚餐时不论大人小孩,不分高低贵贱,见者有份,忌重得、漏发。
还好,每次我都有份,清水煮出的大块牛肉直接蘸盐巴吃,纯天然的香味,吃了一多半才想起来拍照留念。
送葬
葬礼礼仪是基本相同的,大体可以分为收殓、丧集、守灵、出殡、聚食等程序。
守灵是凉山彝族地区丧葬的一大习俗,也是各村寨间团结互助和亲戚哀悼死者的一种表现。
设在屋内的灵堂,每个亲人来了都要哭一阵儿
对于寿终正寝的老年人的死亡,彝族谚语有“老者该去则去,儿孙该乐则乐”的说法,故都按喜事办理,其间,如果死者家境富裕还会举行扣人心弦的摔跤、斗牛、斗羊、赛马这些活动,获胜者能得到相当的奖赏。可惜,我们参加的两场都没有这些娱乐项目。
三点半左右,坐在地上的家支族人全都呼啦啦地聚集到铁锅附近,分肉开始了。
丧宴中最忌讳没有分到食物,没有分到的必须主动向分发丧宴的人要食物。可以当场食用,也可以带走。
追悼会前先把啤酒摆好
大约进行了半个小时的分肉之后,一些人离场回家,剩下的人则共同参与“追悼会”。
“追悼会”是沙马师傅的翻译,我们觉得非常贴切、到位。这个仪式由家族中德高望重者为逝者祷告,祷告文使用古彝文,许多彝族年轻后生也未必听得懂。
葬礼的高潮无疑是第三天的送葬和火化,参加火花仪式的多为至亲。
我们在哪木村拍摄了了一位63岁的逝者送葬和火化仪式,
哪木家的逝者全部葬在院子对面山上一块松林环绕的开阔地。事先已挖好一个浅坑,上面架上粗大的柴木。
村里人告诉我们,火化堆柴木也有讲究, 砍柴地点只能在葬地上方砍。在堆柴时,每要用4根木柴拼成井字型,然后依次叠放,烧男尸为九层,烧女尸为七层。尸体头向北方,男尸面向东方,女尸面向西方,点火焚化。
正午之前,送葬开始了。
逝者穿着家人和邻居给他穿上的黑白蓝配套的丧服,合唇瞑目蜷腿,两手交叉于胸前,手指轻轻扣拢成拳。盖上披衫,将遗体侧身放在木制的尸架上。男的左侧在下,这是因为男的右手需要拿剑防身,女的需要左手在上,便于抓羊毛捻线。
木架是他的“灵柩”,担架抬杆两边用两根一米八长的木棒,中间用五十公分长的小木棒,男的要扎九根小木棒,女的扎七根,木棒用白布缠绕。由四个小伙子轮流抬着,众人向山顶缓步走去,时不时会喊上一声“嘿~”,女眷们“嗡嗡”地低声哭着。
为老人办丧时小伙子们手持二踢脚“炮筒”,在送葬队伍的前前后后,向天空发射,炮声惊天动地,此起彼伏。
手持烟花鸣炮
意为向前来蛮缠死者灵魂的魔鬼开火,为祖灵除去祖界途程上的邪魔。实际上是为了显示家支的势力,过去在这个场合里,谁家的枪鸣得多谁家就显得体面,以显示家支势力庞大。
随着墓地的越来越近,鞭炮声越发频繁和响亮,震耳欲聋。
火化
遗体摆在柴堆上,火葬师点火。透过松枝,我看见逝者的儿子满脸悲恸。在蓝天和开满鲜花的山间,一个彝族的生命个体在火焰中升华。
从上山到下山,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当我还在期待更多仪式程序的时候,人群已经开始向山下散去。
火化的全程需时四五个小时,由两位火葬师负责,家属们不必在山上等待。
当骨灰落在预先挖好的坑里,火葬师填上土,压块石头,具体的位置往往过一两年就找不到了。
火化后主人家要请毕摩选一个好日子,那天会把尸灰捡起撒在山头竹林间,用卵石把火化地点围上一圈。最后由毕摩用红线或绿线系在一节山竹根上,将其及少许绵羊毛一同盛入小布袋内,装入用竹子编成的小篾箩,作为祖灵祭祀供奉在家中,整个丧葬程序便结束了。
家支族人下山后,围坐在地上享用坨坨肉午餐。
午餐结束,人群散去,其他人收拾现场。妇女们抬走大铁锅,小孩子收集空酒瓶。
而重要的家族成员围坐在干草堆周围,由主持人报账:这次的葬礼宰掉的牛、羊、猪的数量,收到的现金“赶礼”的数目。为葬礼出力的家支族人,被赠送查尔瓦。
不同年龄和不同的死亡方式葬礼也会有所不同。
35岁以上死者火葬后骨灰撒在大山深林和竹林里,意味着子孙后代就象竹笋和树苗一样成千上万的发展,儿孙满堂。没有儿女的青壮年和满一周岁以上小孩火葬后骨灰掩埋在土里。吊死、服毒、跳河、跳岩等自杀和车祸引起死亡的,抬尸体是担架平腰部抬到路下边或河边去火化,骨灰撒在火化周围或河里。
总的来说,不给子孙后代争地,不污染环境,不需要扫墓,给后人减轻不必要的负担。这是凉山彝族先民继承下来的最先进的传统火葬文化习俗。
原载:微信公众号-我们在一起;摄影:骆波、冬子;文字:彭鹏、凉望;编辑: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