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火把节于2005年5月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火把节”源于“星回节”,彝族又把它叫做“过大年”。据《南安州志》记载:“六月二十四日束松为燎朵,草花高丈余燃之,杀牲祭祖,老少围坐火,食肉饮酒。自官署以及乡村田野皆然,谓之火把节,又谓“星回节”。《隆庆楚雄县志•设礼》载;“六月二十四日为星回节,燃松炬照室及田间,每田水口每荞地一处各磔一鸡以祈丰收”。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史料还记载有“夷妇阿南之说”(据今二千多年),“诸葛亮南征,父老举燎相迎之说”,“皮罗阁统一六诏,火烧松明楼之说”。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火把节起源的美妙动人故事,如“喜鹊姑娘”的故事,在古老的罗武山寨,有一个名叫喜鹊的姑娘与阿龙哥相爱。姑娘十六岁时,越发长得赛过马樱花。犁地的人见了,忘了扶犁,挑担的人见了,忘了赶路。喜鹊姑娘的美丽名扬四方。十二个部落头人的儿子都想娶喜鹊姑娘,纷纷派人提亲。提亲的人来了,献上了彩礼,都说要是不答应的话,就要血洗山寨,爹妈为难了。喜鹊姑娘想了想爽快地应允下来,决定六月二十四日在山头相亲。这日,阿龙哥在山头上点起了一堆大火,喜鹊姑娘来了,她厌恶这十二个有势力的人,她爱阿龙哥,为了山寨的安全,喜鹊姑娘悲痛地看了阿龙哥一眼,纵身跳入火中。阿龙哥一把抓去,只抓下一条布。阿龙哥呼叫着姑娘的名字,也跃入火中。此后,罗武山寨为了纪念这一对维护山寨的安全,以死殉情的年轻人,便过起了火把节。
还有一种是据民间传说,举起火把烧死害虫,祈求丰收。每年农历六月这个季节正是稻谷抽穗、玉米扬花的季节,人们在这之前把在当地叫做“火把树”的乔木砍下来,用刀把一头劈成数瓣,然后把松香烧化淋在上面,准备好了火把,每年的这一天就集中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一般是在土主庙里),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结束及火把队伍行走的路线,由当地推举出来的头领统一安排。在“火把队”出发之前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待时间到了,全村男女老少都高举火把,顺着预定路线奔跑。人们一边跑,一边大声地念着祭经,祭经的内容大多是消灭害虫,谷物丰收,如:“田头雀莫来,田头雀来格,扭烂雀子嘴;田尾鼠莫来,田尾鼠来格,敲断鼠牙齿;谷丛虫莫钻,谷丛虫钻格,举起火把来,虫遇火把死,谷粒净又净,谷粒饱又饱;银亮小镰刀,开镰割谷子……”等等。田埂上“火把队”像一条蜿蜒爬行的火龙,火把照亮了整个田野,吼声震天动地,气势非常宏大。人们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驱赶害虫,祈求丰收,这也就是传说中的“火把节”,现在这种“火把节”已很少见了。
在楚雄州十县(市)彝族聚居地区,过火把节各有不同。
楚雄市的民间火把节有着自己的习俗。节日当天,彝族群众穿着艳丽的服装聚集一处,采回青松毛铺地,挑选寨里最好的肥羊宰杀,在毕摩的主持下举行祭火神、祭庄稼神及除家秽的仪式。之后,挨家挨户撒火把、甩耕链,意为驱邪除移,祈求清洁平安。入夜,在宽阔的场地里点燃高大的火把。火把通常高约5米,直径为80厘米以上,其缝隙间插上24柱香,表示二十四节令,串上畜肉,插上五色旗,洒点酒,表示先敬火神,火把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老或毕摩点燃,之后,男女老少围着火把笙歌乐舞,通宵达旦,尽情狂欢。期间,彝家人烹饪美味佳肴,唱起动人的酒歌,邀约亲朋好友合家欢宴。酒席间,有看羊膀、鸡头、鸡卦的习俗。席毕,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老人给小孩唱古歌(讲述彝族的历史)。彝族青年男女则成双成对相约篝火旁、松树林中或者姑娘房内谈情说爱。而位于楚雄市树苴乡的彝族群众在节日期间,还有跳“十二兽”舞的习俗。 双柏境内罗武支系的彝族火把节要过五天。六月二十三日,举行扳牛比赛,赛前设坛作祭,由长者吟唱古歌、告慰先民。赛后,杀牛与众分享。二十四日缅怀为部落生存献身的喜鹊姑娘,二十五日、二十六日,是火把舞的盛会,凡是村寨、居家、农舍都必须跳上一场。火把舞开始前,先由族中各分支的长者们吟唱祖先迁徙、狩猎、养畜、盖房、种地等习俗古歌,然后在各村各寨各跳一场锣笙舞,唱一遍古歌,火把舞便随之开始了。二十六日晚上,节日达到最高潮,火把山上万人聚汇,人们围在高大的火把树下,敬火神,唱彝歌,狂欢起舞,寻伴、叙古、对歌,热闹非凡。
双柏县法脿小麦地冲及李芳村一带的彝族火把节有跳“老虎笙”的习俗,禄丰高峰地区的彝族火把节男性戴傩神面俱跳“大刀舞”、撒火把祈福辟邪,大姚赵家店地区彝族火把节举办民间山歌对歌比赛和彝族毕摩祭祀活动,元谋小凉山一带彝族的火把节要唱《掌火歌》、《赞火歌》、《冲门歌》。
武定白路彝族火把节要举行大型文艺表演、民族服饰展演、商品交流会、酒歌山歌比赛、篮球赛、斗牛、赛马、斗羊、斗鸡、踩高跷、射弩、毕摩祭祀、篝火跌脚晚会等活动。
楚雄彝族火把节是楚雄彝族文化的象征,是彝族的年节,是彝族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最盛大的节日。它不仅包涵了彝族的火崇拜、原始崇拜以及歌、舞、乐等诸多文化现象,同时还包涵了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习俗、禁忌习俗、饮食、服饰等传统文化。“彝族火把节”对地方民族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自2010年以来,楚雄州文化馆、州非遗中心按照《彝族火把节保护规划》,打基础、建阵地,全面推进彝族火把节的保护传承工作。一是在楚雄州文化馆和10县市文化馆建立了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展示中心,用灯箱图文写真等形式,全面系统地展出了彝族火把节文化,同时收集彝族火把节相关的彝族服饰、刺绣品、毕摩服饰及祭祀品、民族乐器、农耕用具等实物资料集中展出;二是在火把节民俗活动集聚区双柏县李芳村、武定县白路乡、楚雄市大过口乡和紫溪岔河板凳山、禄丰县高峰乡和广通镇、元谋县凉山乡、大姚县赵家店等地共建立了8个彝族火把节传习所,集中展示了彝族火把节文化及相关实物资料,同时成立了以彝族火把节代表性传承人为骨干的歌舞业余文艺队,于每年火把节期间,结合各地区特点,开展彝族毕摩祭火、民族歌舞表演、彝族服饰展示展销、彝族摔跤、斗牛、赛马、爬油杆、磨担秋等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三是组织专业摄影工作者编辑画册《火舞彝山》,画册从祭火、耍火、送火、欢腾的火把节、火把节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展示了我州绚丽多姿的火把节文化;四是州非遗中心和州电视台文化大观栏目合作,深入基层,采访录制了方贵生、李茂荣、何应贵等火把节国家、省级部分传承人共50余人的技艺特长和传承活动,用记实片的形式在州电视台连续播出,进一步宣传和展示了传承人技艺特长,引起社会良好的反响;五是与州电视台文化大观栏目联合录制了《火舞彝山》专题片,于火把节期间在省、州电视台连续播放;六是于2014年8月开始组织拍摄彝族火把节专题片《彝山彩霞》上下集,在州、市电视台播放。六是根据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要求,楚雄州文化馆、州遗中心于2015年11月开始,多次深入到禄丰县高峰乡,利用数字多媒体(图、文、影、音)等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口述片、实践片、教学片、综述片四部片子的拍摄记录,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国家级项目彝族火把节代表性传承人普顺发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精湛技艺,完成了口述片、教学片、实践片、综述片的拍摄记录工作,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留下宝贵资料;七是于2012年及2014年,分别两次召集非遗专家,开展火把节理论研究工作,对楚雄彝族火把节作专题理论研讨,拓展保护渠道,扩大保护传承力度,推进保护工作的开展;八是2017年6月开始,组织全州火把节民俗文化专家学者,召开火把节理论研讨座谈会,形成编撰提纲,深度挖掘火把节民俗文化文化内涵,编撰出版《火把节民俗文化读本》,拍摄《彝族毕摩与祭火》DVD专题片。
楚雄州彝族火把节代表性传承人有:
一、国家级承人普顺发,男,彝族,1936年10月生,禄丰县高峰乡海联大花箐村人。从小学《大学》、《中庸》、《孟子》、《百家姓》等古汉文,后来先后拜本村普茂清、普茂良、普朝发、普茂生等为师,学习彝文经书和祭祀知识,学习大刀制作、火把制作、脸谱制作,学习彝族大刀舞表演,经过多年辛苦的工作,他用汉字记彝音的办法,记录了《火把节祭经》、《丧葬经》共三本草稿五千余行。 多年来,普顺发一直是当地彝族火把节的主祭师。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十多天,普顺发就开始带领徒弟制作大刀、火把、脸谱等,为火把节活动做准备。普顺发不仅能主持彝族火把节祭祀活动,还熟练掌握彝族大刀舞的表演技艺。彝族大刀舞是禄丰县境内彝族所一种在火把节祭祀活动中表演的彝族民间舞蹈,相传彝族大刀舞曾有72个套路,后来逐渐失传,目前唯有他还熟知其中的 “亮刀”、“前门棍”、“祭阳刀”、“簸箕转”、“四门打顶”、“四门花”、“大刀天地转杀”、“关公大刀”等十个套路。基本动作有抛刀跺地晃手、踢刀上臂抹刀、左右算刀弓步、上步跪蹲挑刀、刀步背刀招手、翻转、刀花等多种动作。普顺发曾多次参加省、州县组织的民族民间艺人表演活动:1982年、1989年两次代表楚雄州参加云南省第二、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彝族大刀舞表演;2006年10月参加禄丰县民族民间舞蹈展演;2008年国庆节期间参加禄丰县第十届恐龙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彝族大刀舞表演。因普顺发重大成就,2002年5月被省文化厅、省民委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2012年9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彝族火把节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承人普顺发
二、省级传承人李茂森,男,彝族, 1957年10月生,武定县白路乡平地村委会小平地村人,彝族毕摩,精通彝族文字。
三、省级传承人张成兴,男,彝族, 1951年生,双柏县法裱镇李方村人,彝族毕摩,彝族火把节大锣笙舞代表性传承人。
四、省级传承人杨邵学,男,彝族,1961年3月生,武定县白路镇白路村委会张家村人,彝族毕摩。
五、省级传承人何应贵,男,彝族,1970年8月生,楚雄市紫溪镇岔河村委会庄房村民小组人,彝族毕摩,羊皮鼓舞代表性传承人。
六、省级传承人罗金华,男,彝族,1979年生,楚雄市紫溪镇平掌村委会老哨河村民小组人,当地有名的彝族毕摩。
七、省级传承人李学品,男,彝族,1947年生,大姚县昙华乡人,当地有名的彝族毕摩。
八、省级传承人朱成功,男,彝族,1946年12月生,南华县一街乡六把姑村委会上松子地村人,当地有名的彝族毕摩。
九、州级传承人胡金富,男,彝族,1959年2月生,禄丰县高峰乡海联村委会小花箐村人,彝族火把节大刀舞代表性传承人。
十、州级传承人毕正良,男,彝族,1963年2月出生,双柏县法脿镇小麦地冲人,彝族毕摩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