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彝语叫“都则”(ꄔꊒ),“都”有“火”“凑”之意,“则”是“赔偿”“还”的意思,“都则”就是大家合起来一起赔偿(还),或者是赔偿(还)火。这是笔者最相信的解释,不一定正确。
彝族火把节,又称为星回节,作为彝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火把节不仅是彝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节日文化的瑰宝之一。
彝族火把节流行于绝大部分彝族地区,是彝族人民为祈求丰收、纪念历史事件及英雄、驱除邪祟等而举行的盛大节日,期间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点燃火把、举行歌舞表演、选美赛歌、斗智(ꈍꎞ)比赛、体育竞技等,场面热闹非凡,充满了浓郁的彝民族特色,胜有“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的美誉。
一、彝族火把节概述
彝族火把节一般在彝族12生肖历法每一年的猪月“无月(月亮)”(ꒉ)第九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开始,共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则”,即祭火;第二天为“都格”,即庆火;第三天为“都沙”,即送火。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天,一早彝家寨子里的男人们开始杀牛宰猪、分肉、准备各类仪式的物品,妇女们做饭做荞粑。中午过后小孩捡来拳头大小的干净石头放在火塘里烧(也有不烧用冷石的),还采来嫩蒿草备用,男主人抓来精心准备好未下过蛋的黄母鸡宰杀。当荞粑、鸡肉都煮好后,男主人要用荞粑、鸡肉等在屋内祭祖。祭祖时先除秽,即在火塘边烧红的石头上放嫩蒿草,将酒倒在上面,倒上时必须发出“嗤嗤”的声音。祭祖用的酒肉在石头上绕圈除秽,然后祭祖。祭祖时念祷词,内容为祈求五谷丰登、驱除邪恶、保佑全家平安等。祭祖完毕,全家人围坐晚宴。夜幕降临后,每户人家都从火塘里点燃火把,举着火把依次照亮全屋每个角落,再经过锅庄出门到羊圈、牛圈、猪圈等后,走向田埂地头。一边走一边念祷词。祷词大意为:烧掉害虫,烧掉瘟疫,烧掉畜疾,烧掉饥荒,烧掉寒冷,烧掉贫困,烧掉死神,烧掉不祥等等,赶走藏在房里的妖魔,赶走附在人身上的邪气,除厄运和祸患等。
第二天白天,男女老少聚集在火把广场举行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吟唱朵洛荷等火把节歌调,选美、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斗鸡、爬杆等等。彝族谚语说:“火把节就是眼睛的节日。”,各种欢乐的活动让人们大饱眼福。这是亲戚朋友聚会的好时机,也是青年男女认识、恋爱的好机会。夜幕降临,每户人家都举着火把,唱着火把歌调到田间地头去。唱词的内容也是驱逐害虫,驱除邪恶等。最后大家聚集在寨子里较宽阔的平地上,把手中的火把堆积在一起,燃起篝火,围着篝火跳起欢乐的达体舞等舞蹈。
第三天白天,继续举行第二天的活动。夜幕降临,每户人家都点燃火把,举着火把走到自家田地绕一圈,口中念祷词。祷词大意为烧掉害虫、驱除邪恶、五谷丰登等。然后回到自家房屋附近一处进行一个仪式,也有整个寨子在一个固定地方进行仪式的,即用三块石头做成火塘锅庄状,上面放一块瓦片或平整的石板,放上第一天宰杀的鸡毛、鸡翅和荞粑等,再压上一块小石头做锅盖,把燃剩的火把放在模仿的锅庄里烧;还要在旁边用蒿杆和竹片模拟牛羊吃盐水的水槽,放进盐,再挂一些青草;然后在一旁呼唤牛羊猪鸡等动物来吃喝,意为祈求丰收、六畜兴旺。
在彝族火把节的三天活动中,第一天的祭祖和最后一天的送火有重要的宗教、哲学意义,第二天的活动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彝族火把节起源传说
彝族火把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少自秦汉时代延相承续,已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时光。在彝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火把节的起源传说,但这些传说大都是后人对火把节起源的臆想或转接事件故事进行编造。这些传说的版本大同小异,内容大都是关于反映历史事件、欢庆胜利、歌颂英雄,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这里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传说:
1. 支格阿鲁射日除害与火把节的诞生
据彝族神话“阿都儒”所述,在远古时代,天空中有九个太阳和八个月亮,炙热的阳光和刺眼的月光使得大地干旱无雨,万物凋零,人们无法正常生活。英勇的彝族英雄支格阿鲁,为了拯救族人,决定射落多余的太阳和月亮。他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射落八个太阳和七个月亮,使得天空只剩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世界重新恢复了生机。为了纪念支格阿鲁的丰功伟绩,人们决定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支格阿鲁射日的日子,点燃火把,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和幸福。这就是火把节的最初起源。
2. 俄体拉巴带领人们反抗天神斯惹阿比与火把节的诞生
相传远古时候,世上的人们都受天王恩体古兹的管辖。恩体古兹每年都派使臣到人间收税。他们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有一年,天王派到人间的税收官名叫斯惹阿比,更是凶恶无比。人们忍无可忍,于是就推举能消化铜铁而力大无比的英雄俄体拉巴为首,领着大家起来和斯惹阿比做斗争。他们点燃千万支火把,首先把通天的梯子烧毁,断了斯惹阿比的退路,然后经过九天九夜的战斗,终于把斯惹阿比杀死。天王恩体古兹老不见派出的税收官返回,就派人四处查访,最后从能直冲云霄的云雀处得知斯惹阿比被人杀死。天王闻讯暴跳如雷,发誓要杀绝人类,就撒下天虫无数,来吃人间庄稼。英雄俄体拉巴又率众高举火把猛烧天虫,战而胜之。此后,天王每年都撒下虫害,人们每年都要火烧天虫。云雀看到人们每年与虫害斗争十分艰难,利用自己能高飞的本领来往天上人间,调解这场纠纷,最后达成协议。从此,天王不再向人间撒虫害,而人们必须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过节,宰牛杀鸡、酿酒,以美食祭献天王,表示偿还天王税收官的命债。由于虫害仍未除尽,所以每年都要点火把到田间地头烧死残存的害虫。从此,每年都要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举行火把节,以示祭献天王、烧掉虫害、希冀丰收。
3. 俄体拉巴和斯惹阿比摔跤决斗与火把节的诞生
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日后,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恩体古兹看到人间如此繁荣富足,心怀不满,于是年年派他的儿子大力神斯惹阿比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后来支格阿龙的故乡出了个彝族英雄叫俄体拉巴,他力大无穷,智慧超人。一天,俄体拉巴上山打猎,高亢的歌喉引来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扬婉转的歌声。早就对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惹阿比听说了两人的恋情,心里交织着愤恨和嫉妒。没过多久,忍耐不住嫉恨的斯惹阿比便下凡挑战,与俄体拉巴摔跤决斗。结果在摔跤决斗中被彝族民间英雄俄体拉巴摔死,天神为此大怒,便放出铺天盖地的天虫(蝗虫)到人间毁灭成熟的庄稼。妮璋阿芝翻山越岭,找到了天边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毕摩(祭司),毕摩翻看了天书,告诉妮璋阿芝:消灭蝗虫,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俄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扎蒿杆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终于烧死了所有的天虫,保住了庄稼。看到这情景,恩体古兹使用法力将劳累过度的俄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着这一切,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在大毕摩的祈祷声中舍身化作满山遍野美丽的索玛花盛开在俄体拉巴变成的那座高山上。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从此,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便要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怀念英雄佳人、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
4. 南诏首领皮罗阁吞并五诏与火把节的诞生
据出现于明朝的《记古滇说》,杨慎《滇载记》、阮元声《南诏野史》、诸葛元声《滇事纪略》等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害,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5. 彝族罗婺支系的传说
罗婺彝家有个漂亮能干的姑娘,与彝家小伙阿龙早就相爱了。但附近十二个部落的男子都纷纷前来提亲,其中有个土官老爷凶狠残暴地说,如果不答应,就要血洗山寨,让全寨遭殃。姑娘无奈,答应在六月二十四相亲。相亲期到,姑娘穿上雪白的衣服、黑色短褂,胸前系一块花围裙,烧起一大堆火。十二部的头人也赶来了。姑娘深深地看了阿龙一眼后,纵身跳入火堆中。阿龙和几个小伙子想拽住她,可只扯下了她的衣角。四面八方的人们赶来,可她已经以死殉情。为了纪念她,十二个小伙抬起大牛推向对方,以推倒为胜。之后,杀牛饮酒、唱歌跳舞。后来彝家就把六月二十四定为火把节,被阿龙扯下的衣角,成了彝家妇女的围腰带,那焚烧姑娘的青烟,化为山寨的晨雾。据说清晨喜鹊鸣叫的时分,彝山的远处就隐隐绰绰地显出姑娘的身影,因此人们称她为喜鹊姑娘。
6. 彝族撒尼支系的传说
善神阿番偷开天门,撒下五谷,使人间的幸福生活超过天上。天神见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来出气。阿潘恨大力士霸道,与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压出一个坑来,后来天雨把那个坑变成湛蓝的长湖。人们为纪念这位人间英雄,于农历六月二十四进行斗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动,以示悼念之情。
还有一些大同小异的起源传说,无论是哪种传说版本,都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火、英雄和祖先的崇拜和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彝族火把节的活动
1. 斗牛
斗牛,这一活动与久负盛名的西班牙斗牛运动天然不同,参与的主角是两斗牛、是牛与牛斗,选取方圆几百里有名的公黄牛来到斗牛场一决高下。牛主人在比赛之前会将参加斗牛的公牛赶到斗牛场,然后用披毡盖住公牛的头。到解开披毡的时候,这两头公牛发现自己的对面是一头陌生的公牛便会大发怒气,并用自己的利角碰顶对方,直到一方不敢相斗或是体力不支弃路而逃,这样另一方才算获得胜出。获胜的牛主人会获得相应的奖品,牛主人也会犒劳获胜的牛。
2. 赛马
赛马是彝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在彝族地区流行这样一个句话:一个男青年如果不能乘烈马、驯幼狗,就没有男子气概,会被人耻笑。在彝族火把节这种重大的节日往往会举行正式的赛马活动,选择大草坪建有圆形赛道的地方进行。比赛实行淘汰制,参赛者各自骑马,在听到一声响令之后,策马向前奔跑,先到达的一方是胜利者。在比赛时,除了赛马力,要求速度快而均匀,还要求姿势优美,人马配合默契,竞争相当激烈。
3. 摔跤
彝族式摔跤又叫作“抱腰摔”,是男子间的竞技。在关于火把节的起源中,有传说地上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摔死了天神的大力士神斯惹阿比,天神放出天虫,彝族人民火烧天虫以保护庄稼。可见,彝族摔跤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如今彝族在每年火把节期间,都会举行大规模的摔跤比赛。比赛场上人山人海,从八九岁的小孩到年过半百的人都活跃在摔跤赛场上,热闹非凡。一般来说,彝族摔跤比赛与其他摔跤有所不同:(1)采取反抱腰的方式,双方面对面,前后站立,上体稍微往前倾,形成上体交叉的状态;(2)采取交叉抱腰的方式,双方的手臂从腋下、侧肩去抱紧对方,并将其摔倒压在自己的身下为胜;(3)摔跤比赛采取三局两胜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最终获得胜利的人会被称为“摔跤王”,并获得奖励,还能为所在的宗族、村寨赢得荣誉。彝族摔跤具有较高的竞技水平,在各种比赛中获得了许多荣誉,如今它更是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折射出彝族人民对自然生态的适应与对体育精神的追求。
4. 达体舞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传统舞蹈内容多样,具备体育的特征。每个地区的彝族在火把节时都会进行跳舞活动,其中达体舞是四川乃至北部方言彝族地区都会跳的一种具有规范系统性的舞蹈,还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性以及非常高的娱乐性。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四川省凉山州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在前副州长巴莫尔哈的积极倡导和精心策划下,组织州群众艺术馆、州歌舞团的舞蹈家、音乐家,从彝族民间流传的近百种音乐舞蹈中挖掘、提炼、规范、完善,系统地编排出了两套《彝族达体舞》。达体舞中的“达体”一词,在彝语中是用脚剁地的意思。这类舞蹈男女老少皆宜,不受时间、场地、人数、道具等外在条件的限制,其伴奏音乐悠扬动听,舞蹈动作简单明快,洋溢着舞者的奔放与热情。曾经一段时间达体舞流传到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走出了国门。达体舞主要有踢、踏、勾、磐、跳等脚上的动作和幅度较小的腰手肩颈头上动作。达体舞融民族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为一体,具有浓烈的彝民族气息与时代色彩,少则数人多则上万人同舞同乐,集参与性、娱乐性、互动性于一体。
5. 打磨秋
打磨秋,又叫磨儿秋,在彝语称“磋磋”,是彝族地区比较常见,也是非常古老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磨秋由两根木头制成,一般情况下,两个人在旋木的两头用腹部贴着,双手抱杆,走几步之后便以旋木中心作为圆点,做旋转运动,腿向前方摆动。这个时候另外一只脚借助地面推力,做后伸翻身动作,形成一个双臂抱杆俯卧撑的姿态。表演者唱着山歌在磨秋上做着如“飞燕凌空”、“燕子翻梁”等许多惊险的动作,观赏性很强。
四、火把歌调
彝族的火把节历来最为隆重,并逐渐衍成了成套的节俗歌调。绝大部分彝族地区都流传着十分丰富的火把歌调,虽然形式多样,但都有固定的调,由于彝语方言发音不同,大小凉山彝族称之为“都则朵洛嗬”,“朵洛”意为祝愿,“嗬”即为唱。云南楚雄彝族诺苏支系称为“朵则朵额”,“朵则”意为祭火,“额”则是“玩”的意思。在楚雄彝族的这一歌种中,包括有《烧火歌》、《送火歌》、《招魂调》、《同乐调》、《火把节对歌》、《火把节祭歌》等等。演唱这些歌调的时间、地点和歌者亦各有所殊,如《烧火歌》由合户家长率领阖家在自家屋檐下的“节日火堆”旁围圈齐唱,以示庆贺;《招魂调》则由各家主妇独唱,同时手托祭物(粮、盐、酒、肉),直向自家菜地或粮田走去,边走边唱,当返回时,便采一株庄稼苗,示意已将人魂、畜魂和庄稼魂一并接回家来共度火把节,同时象征迎来人丁清吉、六畜兴旺和五谷丰稔之年;楚雄彝族的火把歌调,唱词多属传统相沿,五字韵句,词头句尾有相对固定的衬格,填以“哦伙嘀哩伙”、“阿伙喔、噢来”等类的虚词演唱,其中部分歌调有较长的虚衬词乐段,有独唱、齐唱、对唱加和腔,一般不用乐器伴奏。各歌调以五声徵调居多,羽调次之。在其徵调式歌调中,常出现徵、宫二重调式音韵交错的现象,大多以上下乐句为主题演化成中、小型歌体和少量叙事歌体,采用二、三拍子。
五、文化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火把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节"的美誉。
火把节不仅仅只是彝族的传统佳节,作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传承,在彝语支其他民族如哈尼族、白族、傈僳族、纳西族、拉祜族、基诺族等民族中也有相当久远的历史。火把节习俗在这些民族中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与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间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联系,另一方面也与这些民族尤其是彝语支民族的历史源流、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紧密相关。
备注:
1.彝族十二生肖历法:用十二地支推算,不论年月日数,均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属相为代表,轮流记数,周而复始。每个月分成两个15日,有月(ꅂ)15日和无月(ꒉ)15日。与汉族历法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相对应。
参考资料:
1. 李锦,《凉山彝族火把节整体性保护路径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3期2017年5月;
2. 张建、张艳,《凉山州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彝族火把节》,四川体育科学,2017年(第36卷)第5期;
3. 朱安义,《彝族火把节起源浅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第27卷第三期;
4. 周红,《浅谈彝族火把节及其文化内涵》,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9卷第3期2006年9月;
5. 百度百科,《彝族火把节》等。
图片来源:彝族人网,摄影:郭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