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火把节:从彝族文化的传承说起
作者 ​许可 2021-08-20
原出处:​神奇假日

image.png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莽原之火

我问婺姬,你们彝族人为什么把火当成信仰,婺姬说:“火象征着豪迈、胜利、勇敢、辉煌、真性情,这就是我们彝族人。”彝人火塘里跳跃的火光,是彝族的写照。烈酒入喉,心是跳的,血是热的,灵魂是自由的。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世界上的大多数民族,都在其原始宗教的形成阶段,对火产生过或多或少的实体崇拜和虚体崇拜。火在人类发展繁衍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当先民在宇宙洪荒中偶然取得第一把火时,文明开始燃烧自身光和热的隐喻,驱散了四野的黑暗与严寒。火气,成为天人之变的精神熔炉。彝人尚火,从其民俗之中便可窥得。彝族传统节日众多,我们所熟知的有:赛装节,补年节,插花节,火把节,开井节,庆年节等等,在这些传统节日里,又以火把节最为盛大隆重。    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火把节形式多样,外延广泛,究其原因,乃是彝族分布所致。彝族的居住地较为分散,散居各处的彝族聚落又因源流各异,地理位置,生活习性等诸多因素而形成了枝叶庞杂的支系。彝族支系分化的差异性究竟有多大?研究民族语言的人对此有着深切的感受。如果按照语言谱系来进行划分,彝语分化至次方言乃至土语一级,差异明显,相去不远的两地甚至不能用各自的土语进行交谈。 正是由于这样的差异性,各支系之间在历经千年的沿革中,留藏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各个支系的文化具有极强的独立性,这与汉文化强力的粘连性不同。彝族支系之间的民俗相对独立,风俗不一,彝族最为推崇的火把节,各地庆祝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深究火把节的起源,也颇多殊异。路南地区撒尼支系流传的版本是朵阿惹恣勇斗大力神,现今石林保留下的火把节传统多为这一传说演化,包括摔跤、斗牛、举火燎天等仪轨。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夏历六月二十四,是为火把节。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路南州志》所载:“六月二十四日夜,束薪为燎,以腥肉为牲,互相馈赠,谓之星回节,俗称火把节”。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通常持续三日,其中又以首日场面最为浩大。夜幕下的石林,竦峙的石笋钟峰,形若刀枪剑戟,直指冲霄,颇具古战场旷古悲凉的苍劲。撒尼人积薪堆柴,聚于峰笋之下,以星火燃之,刹时,火光冲天。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撒尼人的传说里,火烧死了天神降下的蝗灾,从而五谷牲畜得以保全。火,延续了撒尼人的幸福生活。现今的仪式,也具有禳灾驱祸之意,是对流传下来的仪轨最真实的传承。万人围着上下撺掇的火焰载歌载舞,放声高歌,颇有“披发长歌揽大荒”的古意。彝人的火,沿着豪健的血脉,震颤着全身的骨节。参加节庆的人们,纷纷将手中的火把点燃,随着狂野的节奏,击节而歌。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火为信仰的民族,总能激发出人的真性情。平日的疲惫、无奈、不堪,随着火把的上下翻飞,焚烧殆尽。大概,撒尼人的先祖早已发现了这个隐藏在火焰间的秘密,于是,他们代际相传的节庆,庇佑了族人,给了后人净化自我的能量。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

小时候,总能记住一些碎片化的场景,长大之后才豁然开朗,人的潜意识很是微妙,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那一年,母亲去彝乡采风创作,回来时送了我一个生铁锻造的饰品。母亲告诉我,这是彝族的毕摩所赠。从那之后,我一直小心翼翼地保留着这个挂件。随着时光流动,这件随身的法器落下一层古旧的包浆。后来喜欢民俗文化,与之或有千丝万缕的缘法。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产生过信仰,信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留存下来,固化为本民族的民间信仰,有其完备的体系;或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断裂,更换了内涵;有的甚至逐渐消亡。民间信仰里,不可忽视的是信仰体系中起到桥梁作用的祭司。祭司通常具有参通鬼神,攘凶祈福的能力,商周称之为“巫”,纳西称之为“东巴”,彝人称之为“毕摩”。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省著名的艺术家杨丽萍女士,曾经在访谈中提到,她的舞蹈来源于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杨丽萍对巫的注解,可谓准确非常。先民的世界观里,巫就是通过舞来联通神祇,从而感应天人的。善舞的民族,大抵都有这样的民间信仰,才能建构出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曾经问及一位系属诺苏支系的同学关于毕摩的问题,她对我提到:“毕摩在我们家那边的地位特别高,平时家里会弄西克补紫杩必,过节的时候都会弄,每年至少弄一次。”(西克补紫杩必,意即广义上的迷信,人类学以及民俗学认为,迷信之称带有主观臆断的偏见,归根结底,是民俗信仰的组成部分。该同学所说的“迷信”,语义也是民间信仰。)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间信仰有其独立的世界观,有趣的是,几乎所有民族的民间信仰,都会阐释沟通的意义。彝族特别强调与自然的沟通,所以衍生出精妙的艺术形式,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通过自身与外界沟通的媒介。彝绣、大三弦、酒歌、舞蹈,任何一种表现形式无一不在传递着自身的讯息。毕摩作为彝族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自然肩负着沟通世界的使命。可以说,毕摩是彝族最为神通广大的人物。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为彝语音译,“毕”为诵经,“摩”为大智慧的长者,仅从语义上看,便可知毕摩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毕摩学究天人,探赜索隐,其职司主要有作毕,司祭,医卜,星象等。毕摩不仅有民间信仰层面上的职司,还必须具有完备的文化职能,担负着彝族文化传播的重任。毕摩精通古今,能言善辩,知识高人一筹,除主持宗教活动外,还教授彝文、撰述与翻译彝经。彝族人民创造出的多元丰富的文化,都由毕摩加以整理、记录,并以有效的方式保存、传播。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撒尼人是彝族文化最有力的传播者,彝族文化走入大众视野,撒尼人功不可没。流传于路南地区的叙事长诗《阿诗玛》于五十年前被搬上了大银幕,“马铃儿响来玉鸟唱”传唱四方,一时无两。现如今,阿诗玛已经成为云南最具文化寓意的符号。在这一民间传说的传播过程中,历代毕摩口传着这一深入人心的故事,延续至今,终于在全人类的文化史上,大放异彩。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月亮悄悄蒙上一层纱,夜云悄悄隆起崖。千百年周流的月光,照亮了毕摩孤独的神性。他们心中的天地自然,万千气象,都在月光里,窖藏。Zs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神奇假日微信公众号
作者:文/许可;图/普中华  张金明  陈克勤  王英  刘建华  杨新民  徐琨  普佳勇
编辑:Rooney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