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同欢庆——乌蒙彝族节庆娱乐习俗文化
作者 王继超 2024-07-12
原出处:《火耀布摩经:彝族》
巍巍乌蒙,地处祖国大西南要冲,独特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孕育了独特的乌蒙彝族文化,成为彝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彝族文化圣地,这里有着传承千百年的彝族历史和文化:慕俄格、奢香夫人、西南彝志、撮泰吉、阿妹戚托、西南彝志、古老的彝文经籍古牒……还有丰富多彩的彝族节庆文化,让乌蒙彝族文化熠熠生辉、让人着迷……

篝火照亮火把节

当直立行走的古猿人食用火炙烤过的熟食后,大脑得到充分的发育与扩张,从而进化为原始人,工具的制造与使用,把人和动物彻底分裂开来,经过新旧石器时代,随着火的使用技术日臻完善,金属的冶炼并被制作成工具,才使人类的劳动技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延伸,从而进入文明社会。这就是火带来的幸福,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火,而彝家对火情有独钟,并以火崇拜为核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火文化,在五十六个兄弟民族中被称之为火的民族。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有许多优美的传说。从前,一个叫做诺鲁的彝家寨,住着一对恩爱的夫妻,男的叫布娄,女的叫舍玛。舍玛精心绣制一个闪光的香包给丈夫布娄佩带,布娄于是连交好运,他每次出征都得胜而归,并总是逢凶化吉,这件事不知怎么让君长兹摩阿纪知道了。舍玛天仙般的美貌和精巧的手艺都让阿纪垂涎三尺,魂不守舍。阿纪借派布娄出征之名,在半路把布娄杀害了,夺得布娄佩带的稀世珍宝——闪光的香包,接着派兵抢去舍玛,逼迫舍玛随即与之成婚。舍玛假装答应阿纪,要求阿纪于这年的六月二十四日,以九百捆高山柴,九百捆平坝柴为布娄焚尸;以打牛染红山顶,打羊染白山腰,打猪染黑山谷为布娄作祭为条件,方才应允。阿纪为得美妇,成婚心切,只好照舍玛的条件勉强去做。正给布娄焚尸作祭,趁无人注意时,舍玛投入焚烧布娄的大火中,以死徇情。后人为纪念舍玛,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举火把纪念她,由此演化为节日。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meng06.jpg

咂酒敬贵宾

还有传说叙述说:很古很古的时候,勤劳勇敢的彝家迎来了一个金色的秋天,眼看就要丰收了,可天王举祖却不愿让彝家过上好日子。他派下一个名叫阿且的大力士来践踏庄稼,彝家义愤填膺,纷纷推举勇士阿荣同阿且比试高低。搏斗了三天三夜后,阿且败下阵来,逃到点吐山时被阿荣追上杀死。天王举祖恼羞成怒,连降雨点般蝗虫,要把所有庄稼都吃光。彝家眼看一年的辛苦就要落空了,于是每人手执一把火,把所有蝗虫一烧而光,夺得了丰收。从此,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就成为彝家点燃火把,除恶灭害,共庆丰收的盛大传统节目。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实际上,彝族火把节是根据彝族十月太阳历来定的,一年以十个月计算,一月以三十六日计算,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定季节,斗柄正下指南为大寒,在这段时间过十月年节,即彝族十月年。斗柄正上指北为大暑,在这段时间过节,即火把节,又叫做星回节。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期间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村寨中散发出咂酒诱人的香味,百听不厌的乡音旋律从唢呐、月琴、口弦等各种古老乐器中奏出。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年男女也借此机会展示绚丽多彩的服饰,赛装、选美活动也会有序地展开。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节日的撩动,会使人心驰神往,同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前来观光的宾客汇集一起,去通过用花和松枝扎制的迎宾彩门,在以金银铜为序的三道门的通行中,品尝彝家小伙抬出的咂酒,彝族姑娘捧出的水花酒。为领略彝族浓浓的风情,迎宾舞曲会把你同主人家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彝族歌舞《阿西里西》的旋律让大家手拉手、心连心。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中有机会观赏彝家的赛马、摔跤、斗牛、斗羊活动,获胜的小伙子,还有那赛赢的马、羊、牛都披红戴花,这是一道靓丽的风景。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meng07.jpg

“顺风耳”传情

姑娘和小伙子们把秋千荡,展示飞燕凌空,矫健结缘;磨磨秋也等待人们去展示技巧,领略什么叫做雄风。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石峰下面,箭竹丛中,六月杜鹃花下,百合花旁,三五成群的青年男女分做两队,大展歌喉,用长篇《咪古》古歌对赛,比才斗智;涓涓流淌的小溪两岸,有青年男女在玩用蛇皮、竹筒和麻线制作的“顺风耳”,在相隔几十米的两端互打“土电话”问候,一首首“曲谷”情歌从话筒的这边送到那边。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meng08.jpg

盛大节日

临时搭起的摊点上,摆满彝家的“蜂蜜蘸荞粑粑”、“荞饭下冻肉”、“黑山羊汤锅”、“油麦汤圆”等风味小吃。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夜幕降临时,彝寨的每户人家都要不约而同点燃火把,进行象征性的驱虫活动。火把绕自家的住房一圈后,大家又要把举着的火把汇集到一起,这时的火把会形成一条条火龙,喷出熊熊的火焰。顺着村寨转两圈后,移至田间地坎,山坡林下。这景致,犹如繁星降临彝家山寨,把山寨、田野点缀得格外璀璨。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meng09.jpg

赫章结构节日盛况

待一会儿,山上的人们回到村寨边,燃起一堆堆篝火,人们围着篝火,在唢呐、笛子、月琴的伴奏下,拉开圈子跳起《阿西里西》、《撒麻舞》、《撒荞舞》、《乌蒙彝舞》,把火把节的活动推向高潮。雕刻精美的牛角盛满一角角美酒,在人们之间传递。通宵达旦的活动,伴随着人们度过一个美好的不眠之夜。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载歌载舞庆彝年

彝族历法的月建为建寅,即以寅(虎)月为岁首,十二属相排列和阴历的是一样的,但次序又跟阴历不同,彝族的岁末即丑(腊)月是阴历戌(狗)月,寅(虎)月即正月是阴历的亥(猪)月,到阴历的寅(虎)月即正月时,彝历已排到了巳(蛇)月。直到现在,彝族在贵州的部分德布支系内,仍使用这种建寅彝历,建寅彝历与十月历的岁末刚好交汇在一个节点上。彝族过十月年,正是根据这种建寅彝历来过的。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meng10.jpg

等你来赛歌

过年先杀过年猪为过年作准备,家家户户都要宰杀过年猪,年猪的选择非常讲究,忌用有残疾、缺陷、老母猪、尾巴短小的猪。按找好的日子,杀猪时,猪头正对大门和神龛,在猪的头部下面,放烧红了的石块,覆马桑枝,用清水浇淋,以纯洁的蒸气,除去年猪身上的所有邪气,再杀猪,表示对祖先神灵的诚心敬奉。杀猪时就先割取猪胸脯的一绺肉,为过年供祖作准备。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彝族年,首先举行的是祭祖活动,以家族为单位,每家每户各准备一份饭食、酒肉到祠堂进行奠祭祖先的活动,并进行集体进餐,以示一个家族的团结。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meng11.jpg

月琴叮咚弹伴唱

祭祖活动结束,在房屋内进行除尘,屋外打扫卫生,铺设神龛,在神龛板上铺设马尾松的松针,松针上前后压放两枝削了皮的马桑条,神龛的前两角插各插一枝马尾松枝。相传在神龛上插松枝(俗称黄松枝)的习俗起源于德布家的诺克博时期:为幺房的诺克博要分支远去了,母亲娜咪露要同其兄长一起守家业,不能与小儿子同去,于是抬一钵清水,用黄松枝和竹枝浇水,洒向克博的后面,祝福说:“克博像黄松一样常青,像竹子一样发达茂盛,像江河一样源远流长!”为接受母亲的祝福,那一年过年,诺克博在神龛上铺松针,插松枝,从此以后,彝家过年就要铺松针,插松枝。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铺设好神龛,将三块烧红的石头,放在木盆或金属盆里,石头上放一把马桑枝,用一壶清水,从神龛脚开始浇淋,使蒸汽冒出,从左到右,熏遍房屋的每个角落,直到房前屋后,以示清洁、消毒和驱邪。团圆饭也称“团年饭”,要将酒肉饭菜用烧红的石头清水浇淋冒气熏了洁净,一一献祭祖先与诸神后才能享用,年饭要摆在铺满松叶的地上吃。吃完饭,要将所有农具作象征性的封存,特别将绳子类放到看不见的地方,将石磨的上扇支起,用五谷将石磨眼堵住,称之“喂磨”,待到过年后,择一与家中所有人属相日无关的日子,再将石磨放平,反推三转,念“磨掉是非口舌,磨掉疾病和灾难,磨掉饥荒与盗贼……不磨威势福禄,不磨荣华富贵”等。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meng12.jpg

挥帕即歌舞

到午夜时,用准备好的猪胸脯那块生肉,米饭、坨坨肉和其他菜肴与几串小荞粑放到神龛上供放。几串小荞粑的供放,意为过完年祖先们回去时途中有干粮食用。选两天的交替时刻,宰杀一只公鸡,供初一的午饭时用,公鸡的宰杀也当然先要洁净。大年初一一早,黎明前后,要到井里打新水,称之“抢新水”,在同一寨子里,抢到第一瓢新水的人被认为最幸运。初一的午饭要放到桌子上用,吃饭时看八卦鸡的鸡头和鸡卦,看一年的年景和运气。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午饭后,人们或到一处处的“韭菜坪”去聚会,在高高的山顶上的平坦草地,欣赏青年男女对唱情歌,欣赏老年人娓娓道来的习俗传说和古歌,或者自己积极参与在其中互动。也有的人们在村落边,择伸出横枝的古树枝上架设秋千来荡起,或进行“翻毛蛋”的集体体育活动。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meng13.jpg

草坪即舞

初一到初三,尽情地玩,纵情歌唱,唱到太阳落山坡,唱得月亮领出星星来。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初二晚上,再一次给祖先供饭。初三早晨,五更公鸡尚未开叫前,各家都早早起床举行送祖先仪式,彝语叫“披毗合”。这种仪式,必须在黎明前万簌俱寂时就举行,表示对祖先神灵的尊重和祈求子孙后代的和睦与幸福安康。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送走祖先之后,家里进行三天以来的第一次大扫除,除保留神龛外,铺在地上的松叶一并清扫出去,撤下供祭品,食用祖先用过的祭品会得到保佑,除人们食用,还分一点给家里饲养的畜禽。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百草坪上赛马节

她像一位绿衣少女,怕她羞涩,云雾常给她披上神秘的面纱;轻佻的狂风为目睹她的芳容,一次次撩开她那雾的面纱。又像一幅巨大的天造地设的绿毯,被造物主随意地铺放在贵州的屋脊上。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百草坪,布满着沿阶草、知风草、羊茅草、火绒草等牧草和箭竹、杜鹃、高山栗等灌木的大草原,40余万亩的总面积,12万亩的草场面积,10万亩的可利用面积,使它在海拔2400~2800米之间,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天然草场和西南重要的畜牧基地,享有“南方草原”美誉。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meng14.jpg

百草坪赛马场

百草坪的突出位置,彝族《指路经》称它做“笃烘米呢山,像妙龄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又有人给它取了个“祖安山”的名字。这位“妙龄姑娘”在嫁给叫“色图革乌”的梅花山时,受尽了千般的凌辱;再与韭菜坪结为连理时,终于才实现了她孜孜追求的爱情梦。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meng15.jpg

赛马去

笃烘米呢山“白云当披毡,狂风当马骑”,见证了百草坪彝名“阿哲姆扎甸”到赛马场的千年沧桑。彝族阿哲部循着乌君、武乍、古侯的足迹,东西两汉交替时期,从勿阿纳到妥阿哲的5代人,经营着西起今云南省宣威,经巴迪侯吐(草海)、可乐大城,东到今贵州省大方、黔西这一片土地,将百草坪开辟为军马训练场和骑兵演习场,于是在妥阿哲之后,留下了“阿哲姆扎甸”的地名。随着阿哲部的东移,到三国末期,乌撒部紧追不舍,填补空白,到百草坪脚下称之“笃洪那娄”的今威宁盐仓安营扎寨,建立府第。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故土被人占据,阿哲家如芒在喉,必欲吐出后快,相传,有一次,阿哲家若卡大将军毕里驱率领大队兵马,要在百草坪同乌撒家一决雌雄,前锋由七十二人抬着一张巨弩来到了百草坪,乌撒家的若卡大将军候汝米勺装做一个放猪的女奴候在路边,问七十二位弓弩手,说那么多人抬一张打鸟的小驽要去哪里,众人都怒火中烧,鄙夷地说,一个小小的放猪奴晓得什么,来抬试试看!侯汝米勺将弩轻轻接在手上,把弩拉满,一箭射中几百里开外的阿哲家宫殿的中柱上,阿哲家兵马感到一个小小的放猪奴尚如此厉害,要是遇上侯汝米勺那还得了?于是统统落荒而逃,溃退回阿哲家境内去,百草坪边于是有了“阿哲缴”的地名,留下了古战场的传说。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meng16.jpg

骑手

又相传乌撒家自从那次不战而屈人之兵后,为挑选能骑善射的武士,开始在百草坪赛马,五月端午的自发或有组织的赛马,作为节日由此形成了。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meng17.jpg

赛马

百草坪的周边,居住着喜好喂养“乌撒马”的彝家,古时,他们喂养的马匹作为良种战马,经由广西的横山寨卖往遥远的北方。马作为人的生产生活伴侣,或驮运物品,或乘骑,须臾不离。彝族百科全书《西南彝志》专门对马的叙述描写就有若干篇幅,人们为养得一匹好马而感到骄傲,是骡子是骏马要牵出来骝,端午节是展示骏马的最佳时机。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meng18.jpg

二十年前的百草坪赛马

端午节到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牵着自家喂养的骏马参赛,一队队、一串串奔驰的骏马,黑马、白马、枣骝马、灰马、黄棕马、雪花马,一个个骑手挥鞭在手,马蹄在翻飞,骑手在演技,观众呐喊助威,声音此起彼伏。不图名次,也不图奖金,得的是观众的好评,要的是养马千日,展示一时。不时还有女骑手在马阵中杀出,犹如花与绿叶相簇,赛马场上也巾帼不让须眉。赛马节给青年男女提供了对唱曲谷(情歌)的机会,赛马高潮时,对歌声也此起彼伏。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傍晚,太阳带走比赛的人马,月亮留下了通红的篝火,留下了月琴声声,留下了悠扬的青春恋歌,留下了百草坪娓娓动听的神话。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统竞技磨磨秋

通常情况下,高山的彝人喜欢荡秋千,打磨磨秋是河谷和坝区彝人的专利。磨磨秋,又称磨担秋,因玩法像推磨般旋转而得名。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磨磨秋是将一根有凹槽的横木放在另一根固定在地上的尖木上,人在横木两端像推磨一样上下快速旋转、飞荡,有人称之为“彝族过山车”。打磨磨秋的方法是横木两端各坐或卧一人或二人,两端人数均衡就可以,或纯男或纯女,或男女搭配。落地一方用脚尖蹬地,并向上弹起使横木向前旋转于空中,好比在半空推磨一般。此起彼落一上一下,互相交替蹬地,玩的人悠然自在,乐趣无穷。玩磨磨秋以跷得高、旋得快、玩的时间长为胜。横木旋转不止,直至一方要求停止,才缓缓停止,又另换他人。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meng19.jpg

乌蒙磨磨秋——杨洪文绘

打磨磨秋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是,相传在很久以前,持续干旱了半年,山坡上的土硬得犁不开,下不了种;田里无水,打插不了秧,人们万般祭祀告求都不应验。有个彝寨住着名叫豁兜和米替的两个小伙子,他俩受什勺家在白云山下作祭跳跌脚,触动大地惊动天帝举祖的启示,两人在地上竖了一棵木桩,搭上一条横木,用腰搭在横木上,一人上时一人下,轮番用力将双脚触动着大地,一连九天九夜,惊得天帝举祖睡不好觉,甚怒之下,举祖大发雷霆,电闪雷鸣,降下暴雨惩罚豁兜和米替二人。两个小伙子因精疲力竭,又受暴雨浇淋,不久后就生病死去了,那年经过补种获得了大丰收,过年时,人们为感谢和怀念争雨献身的两个小伙子,架起磨磨秋来打,年复一年,延习成俗。另一种传说是,有一次,阿尼寨的小伙邀约阿玉寨的姑娘唱曲谷(情歌),唱了礼仪歌唱短歌,唱完短歌又唱长歌,双方势均力敌,不分胜负。男方提出,既然嘴上定不了输赢,就玩体力的“推磨”来决高低,于是姑娘和小伙以打磨磨秋来对决。到最后,姑娘们终因体力不支败下阵来。小伙以打磨磨秋战胜了姑娘,同时也俘获了姑娘的芳心。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meng20.jpg

旋转的韵律

打磨磨秋为青年男女的恋爱择偶提供了时机,打磨秋时男女各在一头,不断地换上换下,不断地旋转。若是小伙子看中秋上的姑娘,就会忙着爬上秋的另一头一同转磨。若是几个小伙子同时看上这个姑娘,就会出现“争秋”现象,彼此争上,互不相让。若姑娘不喜欢另一端的小伙子,便在秋木上移动重心,使小伙子的脚落不了地,或使磨不转,表示不中意。若相互喜欢,磨秋打得顺利,不愿别人换上。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磨磨秋给人们带来了欣慰与实惠,中老年人因传统得到继承而高兴,青年人因收获爱情的果实而幸福。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吉祥秋千荡恋歌

荡秋千应当是人类采集与狩猎时期的行为遗存。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越或奔跑中,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在树与树之间或沟涧跨越。到了文明时期,由采集与狩猎时期的行为遗存演变为荡秋千的活动。秋千集体力游戏与民俗寓意为一体,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存在不同的取义。在中原一带,《艺文类聚》中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古今艺术图》记载说:“秋千,北方山戎之戏……齐桓公伐山戎还,始传中国。”说明秋千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游戏,春秋战国时期由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秋千不仅盛行于民间,而且在历代封建帝王和贵族宫廷中也十分流行。唐代,从唐玄宗以至士民均呼秋千为“半仙之戏”。彝族地区的秋千既没有从外引入的传说,也不是清明节期间的活动。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meng21.jpg

荡秋千

传统的彝族荡秋千是在正月初一,由秋千匠在村寨旁择古树粗壮而离地数丈高的横枝,以野葡萄藤等粗且牢固的古藤制作成,边制作边念:“榨楚杜,苦洪杜,吉禄杜,垓俯杜,腮咪洪古杜!”意为:制秋千,树立威与福,树立生育,树立富贵,树立知识智慧。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meng22.jpg

凌空的秋千

对唱情歌是彝家未婚青年男女倾诉爱慕之情的一种方式,但对唱情歌要避开家人,避开老小辈分,因此要到离村寨很远的岩洞或山上才能放开歌喉对唱,相约在村寨边荡秋千,向心仪的人表达爱慕之情,荡秋千的确是理想的捷径场所,男女两人的双荡,时而如雄鹰凌空,时而似蛟龙出海,勇敢的一对,能荡出与横树枝持平即一百八十度的水平,配合默契,无声胜有声,迸出爱情的火花,荡出爱慕的升华。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婚夫妇,还有久婚不育的夫妻,也是要争着上一次秋千的,他们要接受呐喊助威的观众那“正月秋千前,荡了又荡啊……正月荡秋千,九男十千金!”的生育祝福,传统的荡秋千游戏,还包含了祈子的民俗。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荡秋千只限正月一个月,正月以后禁忌再玩,到正月二十九或三十,由秋千匠砍掉自己亲手制作的秋千,边砍边念:“榨楚讨,口咪讨,口路讨,诺莫炯蒙讨,素责素外讨,遇补遇烘讨;苦洪你麻讨,吉禄你麻讨,垓俯你麻讨,腮咪洪古你麻讨!”意为:砍掉秋千,砍掉口嘴,砍掉是非口舌,砍掉疾病瘟疫,砍掉盗贼,砍掉灾难祸祟;留下威与福,留下生育,留下富贵,留下知识智慧!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荡秋千留下的还有情感与情绪的调节,身体的锻炼,机智勇敢的品质的培养,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弘扬。r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王继超 著,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年06月1出版《火耀布摩经:彝族》;文图来源:云村寨。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