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口乡彝福山 申时兴 | 摄
深秋,彝福山。一条平坦的水泥路像舞动的玉带,从山脚蜿蜒盘伸到村口。旭日阳光照耀下,一排排特色新居错落有致,房屋外墙上彰显彝族元素的一幅幅民族团结和谐壁画赫然醒目。登临楼顶俯览,人行步道、群众文化活动场地、绿化亮化等附属工程尽收眼底。道路两旁,一片片孕育着希望的农田在阳光下更显广袤。
周有先和妻子在新居看电视
城里人的生活,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想不到今天我们也过上了。聊起搬迁后的新生活,彝家汉子周有先连用数个“做梦都想不到”来表达:做梦都想不到,能住上这么敞亮的房子;做梦都想不到,每年可以拿到合作社的分红;做梦都想不到,在家门口就能打工……
搬迁前,周有先一家生活在海拔2000多米、地质灾害多发的磨刀箐村委会洼子村民小组。全村29户,处于滑坡危险核心区的有21户,其中建档立卡户9户,全部是彝族群众。
为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5年9月,大过口乡实施了“三转弯”地质灾害搬迁建设项目。2016年10月底,洼子村民小组21户人家全部乔迁至此,开启了新生活。“三转弯”变成了美丽宜居新农村,这是党的扶贫政策为彝乡群众带来的福气,从此,叫了几十年的“三转弯”便有了新名字——彝福山。
为了让彝族群众搬离“穷窝”的同时,有新的谋生手段,大过口乡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引导、鼓励、扶持部分农户因地制宜规模化养猪养羊,同时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彝族刺绣业等特色产业,增加农户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切实做到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大家同在一个寨子里,别人都能自己挣钱致富,我也不能当落后的那一个!”按政策,周有先作为贫困户可以享受“兜底脱贫”,但要强的他却选择了不等不靠。为了让家中的两个孩子上好学、有出息,周有先主动学习建房砌砖技术,并利用闲暇时间制作大三弦和月琴,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如今,一家人的年收入已达5万多元。
从梦想到现实,脱贫攻坚圆了大过口乡群众一个又一个梦。2016年底杞岔拉、蚕豆田、西康郎、野猪塘4个贫困村经上级验收批复脱贫出列。2017年底,整乡经上级验收批复脱贫退出。2014年以来,全乡累计脱贫1321户5545人,贫困发生率从34.47%降至0.51%,是全州首批脱贫退出的贫困乡镇之一。
立足做好脱贫攻坚的“后半篇文章”,大过口乡党委、政府将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不断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以奋勇争先的实干精神带领各族群众甩掉贫困“帽子”,过上幸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