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对《土鲁窦吉》一书中频繁出现的“哎哺”二字进行简单的探究,在文本中,“哎哺”是天地的起源,是最早的人类氏族,也是古彝族的一个时代,还代表卦象中的“乾坤”。本文主对“哎哺”的不同的含义进行简单探究。
关键词:哎哺;氏族;乾坤
一、土鲁窦吉简介
《土鲁窦吉》是由贵州民族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的古彝文书,此书原为王子国先生的家藏珍本,后经王子国先生整理翻译后得以出版,原本古籍至今仍为王子国收藏。《土鲁窦吉》的书名为彝文音译,其汉语意思为“宇宙生化”,是一部论述天文历法的彝文专著。
二、哎哺的起源
《土鲁窦吉》的“清浊气产生”一篇中写到“哎”与“哺”产生于天地混沌的时候,青色的清气形成了“哎”,红色的浊气形成了“哺”,然后代表“哎”的清气缓缓上升发展演变之后形成了天,代表“哺”的浊气下沉后经过演变则成了地,在《土鲁窦吉》的描写中“哎哺”就是天地的起源。在《西南彝志》中描述形成哎哺是“啥额”,“啥额”同样是彝文的音译,“啥”的汉语意思是“清气”,“额”的汉语意思是“浊气”。其实和《土鲁窦吉》中所写的清气和浊气是相同的,只是前者采用的是音译,后者采用的是意译。
三、“哎哺”的不同含义
1.“哎哺”与“影形”
“哎哺”有一层意思为“影形”,哎为影,哺为形。从字形来看,“哎”的彝文字形中间的部首像徐徐上升的雾气,两边分别有两点,像是散开的水汽,与“哎”由清气产生这一说法相符,“影”的部首“”和“哎”两边的两撇也有相似之处。从读音来看,“哎”和“影”的读音很相似。“哺”在字典中单独的释义只有卦象,但在《土鲁窦吉》中也有“哎影”和“哺形”的说法。在彝族先民的认知中,“影形”先于万物生成的,在《彝族源流》“采舍氏十代”一篇中就写到:
“日还未出时,先出现日影;月还未生时,先出现月影……好影先出现,好形先产生。”
其中的“影”和“形”其彝文就是“哎哺”的彝文。
2.“哎哺”与“天地”
“哎哺”在古彝文中也指天地。从彝文古籍的记载看,在《彝族源流》中有关于哎哺形成九重天的传说,清气上升形成哎,哎聚而形成天,浊气下沉形成哺,哺聚而成地。故而一般也认为“哎哺”就是天地。从彝文字形上看,“哺”的彝文字形虽略有不同,却都是在“哎”的字形上演变而来,“哺”字是在“哎”的字形上加了一横或将“哎”稍微变形之后再在其上加一横得来的。结合《土鲁窦吉》的文意来看,“哎”与“哺”一个为清气一个为浊气,“哎”上升后形成天,“哺”下沉后形成大地。那么这一横表示的应该就是浊气下沉后形成大地的意思。
3.彝族中的“哎哺”氏族
彝族人认为最初出现的人类氏族叫哎哺,关于彝族哎哺氏族的介绍在《西南彝志》和《彝族源流》中都有记载。在《西南彝志》中,“哎哺九十根”和“哎哺九十代”讲述的是哎哺氏族的产生和发展。此时这里的“哎哺”指的是最初出现的人类氏族。实际在《西南彝志》中,一共叙述了哎哺氏族360代。在“哎哺九十根源”一篇中,根据哎哺时代的发展演变情况每五到十代又归为一个时期。如开篇:
“一是哎道遮,二是遮密珠,三是珠雅密,四是密乍轨,五是乍轨卓,六是卓雅且,七是且雅邹,八是邹雅色,九是色雅举,十是举雅尼,到天地君时代。”
这十代就被归位天地君时代,其中的时代名称皆为彝语音译。从这十代彝族世系名中可以看出彝族谱牒采用父子连名制,这说明古彝族以血缘为纽带的继承方式。哎哺氏族发展到后期时,出现了君臣师制度,在此期间产生了君,臣,师,匠,民,奴,等不同的阶级,其中君指的是部落首领,发号施令;臣是作为辅佐君的存在;师就是指彝族的毕摩,专门负责祭祀的事。
4.哎哺与“乾坤”
五行八卦指的是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和兑,即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八卦是阴阳五行的延续。在《土鲁窦吉》中写道,五行是由清浊气演变生成的,即彝语中表示清浊气的“啥额”生成了五行,其中五行的“行”,在《土鲁窦吉》“论五行”一篇中彝文直接写成了“哎”,“哎”为清气,由“啥”形成,是形成天地的一种物质元素,而前文也提到五行是由啥额生成,由此可以推测其实五行与“哎哺”同源,也是一种物质元素,在古代人们也将五行看作世界的本源和世界万物的基本组成。
在《土鲁窦吉》“清浊气产生”一篇中,“哎”为清阳,“哺”为浊阴;哎为天,哺为地;哎为父,哺为母;二者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在彝文字典里,“阳”有三個意思:1.父;2.阳;3.男。与之相对的“阴”也有三层意思:1.母;2.阴;3.女。“哎哺”在彝文古籍中都体现出了这三层意思。如:
“哎父生银髻,在绚丽的宇宙里;哺母编金辫,在华美的宇宙里。”
在《土鲁窦吉》中分别由“哎,哺,采,舍,木确,鲁,朵,哼,哈”对应着汉语的“乾,坤,离,坎,宫,震,巽,艮,兑”的卦名。正对应了“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一句话。
参考文献:
[1] 王子国译.土鲁窦吉[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10.
[2] 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译.西南彝志[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3.
[3] 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译.彝族源流[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1.
原载:《青年文学家》2017年17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彝族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