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彝文古籍及其文献价值
作者 东潇 黄卫华 2024-05-31
原出处:《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4期

摘要:黔西北毕节地区杂居着包括彝族、苗族在内的多个少数民族,在各族民族的智慧创造下,多数民族都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彝族的文化积淀更是丰厚,在多个彝文专家的努力下,彝族古籍文化已经成为毕节地区突出的文化亮点。据不完全统计,毕节地区传世有四千多册纸质彝文古籍、二千余幅彝文金石遗存,这些彝族古文献记录了古往今来彝族及其周边民族的人、事、物等历史变迁,对研究民族发展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彝族古文献大多散藏民间,保养与维护工作艰巨,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解析彝族古文献的留存概况及文献价值对文献保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黔西北;彝文古籍;价值;保护

fegnmian6.jpg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黔西北毕节彝文古籍概略

黔西北是彝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地理位置上,毕节地处滇、川、黔三省咽喉地带,客观上形成了彝族文化发展经久不息的中心之一。这个文化中心之一的突出特点在于彝文典籍藏书量多,内容门类比较齐全,水西、乌撒、芒布、扯勒各部故地都有大量彝文典籍流传后世,虽经清康熙、雍正年间及‘文革’十年动乱等多次浩劫,但目前仍有四千余册彝文古籍散藏在广大彝区”[1]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彝族古文化的源起与发展,《西南彝志》第三卷的“哎哺九十根源”曾经这样讲述,在早期彝族先民“哎哺时代”氏族首领梯阿武时,就产生了雏形图书馆的“知识宫”。根据“哎哺九十代”记述,到则咪阿莫时代,彝族历史上更出现了一个运用老彝文创作的高潮:“美丽天地间,巧女织锦,男整理书文,巧男打铜,女整理历史,天地史完善。发展一族人,心里想知识,口里谈知识,则咪的知识,源出于哎哺,它是这样的。”[2]良好的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历史、丰富的民族生活,加上彝族先民的创造智慧,共同打造了贵州毕节彝族的厚重文化。彝族古文献通过原汁原味的老彝文记述了西南相关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动迁,记述详尽,资料翔实,具有浓厚的民族地域文化风情,对民族、历史等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engmian98.jpg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黔西北彝族古籍文献留存的基本状况在多位专家学者的努力下已得到初步整理,《彝文典籍目录贵州卷(一)》是现存黔西北彝文古籍中的1270册的编目介绍,注明了每本古籍的收藏者或收藏单位、彝文名称与汉译名称及内容提要,该资料的编纂为彝文古籍文献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在编纂过程中,编译者对彝族古籍文献主要是根据学科领域和题材划分,进行了系统化整理,从学科领域来看,文献涉及到政治、哲学、军事、经济、建筑等各个领域;根据题材不同,古籍文献中又分列出美术、文艺、地理、故事、谚语、谜语等类型文献。整理出来的彝族古文献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科学至宗教,从生产至生活,囊括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谓是极为丰富。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使彝族古老文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促进文化多样性保护,政府相关方面在这方面进行了多方面努力。自1955年起,毕节专署组建彝文翻译组,在半个多世纪里,经过先后三代彝文专家不懈劳作,全地区8个县市的近5000部彝文古籍得到了有效整理,形成了包括《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文金石图录》等珍贵文献在内的一百多部彝文典籍,向世人展开了贵州彝族先民及相关民族的古文明画卷,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engmian-1.jpg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黔西北毕节彝文古籍独特的文献价值

黔西北彝文古籍独特与珍贵的文献价值体现于历史、文化、民族等多个方面。除了《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经典古籍外,还表现于诸如记载了我国少数民族最早成体系文史理论的《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丛书》、再现黔西北古代社会发展历程的《彝文金石图录》、记述西南上古各族社会状况的《物始纪略》等。现择要介绍如下: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西南彝志》

《彝志》可谓是贵州彝族古文化的百科全书,据历史考证,该书由古代一位“热卧摩史”编纂而成,成书时间大概在(1729)年改土归流之前。彝文原本现存北京民族文化宫。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该书内容广泛,其中的多个章节记叙了天文、历算、语言、文字、医药、冶炼、兵器制作、生活用具制作、工艺、畜牧、狩猎、农耕等各个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彝族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3]在彝族先民朴素唯物观的指导下,《西南彝志》叙述了人类的发展历史及彝族先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叙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状况时,说先是人兽同居,后来人类发明了火,驱散了野兽,知道熟食。开初人类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妇女给众人治病,率领众人进行生产活动。后来出现了私有制,出现了战争,出现了奴隶等等。在叙述彝族先民民族的形成、发展、迁徙时,书中还记述了尼能、实勺、洗替、洗显、策帕、耿额等远古氏族的世系,以及武色吞、武古笃、武德布、武陀尼、武濮所、作洛举等的一些传说。他们可能是彝族和彝语支一些民族及部分汉民族的远祖。记载了他们各自的迁徙发展、盛衰兴替,民族风情等。由上述情况可知《西南彝志》内容涉及古人类文明发展、彝族部落的历史发展源流、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等方面,因此其在历史、文明等方面的文献价值非同一般。全书的彝、汉文对译本共分26卷,彝文约有34万余字。项目主持陈长友,王仕举、王运权主译,目前已经出版到13-14卷本。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engmian87.jpg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彝族源流》

该书源起较早,早在唐代时期,多位彝族毕摩已经整理出了《彝族源流》的初稿,后来,通过历代毕摩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书。此书是彝族漫长历史的浓缩,历史跨度较大,自哎哺时代开始记录,直到祖摩阿格(安坤)84代,以历史发展时期为脉络,把彝族各部在此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情况进行了详尽记录。”[4]该书彝族文字多达30万字,历史久远,内容广泛,最终成就了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彝族源流》。在王继超、王子国等彝文专家主持下,本书已经出版27卷。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丛书》

《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丛书》由《彝族诗文论》、《论彝诗体例》、《论彝族诗歌》3部书组成。为古代彝族学者举奢哲、阿买妮、布麦阿钮、布阿洪、漏侯布哲、实乍苦木等著,由王子尧翻译,康健、王治新、何积全整理。丛书的原稿选自流传在毕节地区的几部彝文古籍。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诗文论》收录有南北朝时期著名彝族学者举奢哲的《论历史和诗的写作》、《论诗歌和故事的写作》、《论经书的写法》、《医书的写法》,以及与举奢哲同时代的杰出彝族女学者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全面展现了我国少数民族最早的成体系文史理论,其中古代举奢哲文学理论学派的文学理论尤为突出。[5]本书是古代彝族先民文学创作的理论结晶,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彝族先民的文艺创作思想,是研究彝族文化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engmian-3.jpg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彝文金石图录》

在黔西北积淀有丰富的彝文金石载体史料,全地区8个县(市)以墓碑、桥碑、摩崖等各类碑刻为主的遗迹达2000余幅。其中有代表性的为:刻有“祖祠擂钵”的“战国到西汉擂钵”、刻有彝文589字的南宋(1259年)“拦龙桥碑记”、铸于明代(1485年)的“成化鈡铭文”等。与以纸质文献古籍相比,金石史料有其独特之处,不仅是载体材质方面的不同,更在纸质载体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将与史料有关的年代、作者、书写者等相关文献的基本资料进行刻录,为后世研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历史材料。[6]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相关金石方面的文献资料整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由毕节地区民委及其他地区民委联合编辑的《彝文金石图录第一辑》与《彝文金石图录第二辑》,以及由毕节地区民委、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赫章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古籍办、毕节地区彝学研究会联合编译的《彝文金石图录第三辑》,已经分别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1989年、1994年、2005年出版。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engmian7.jpg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物始纪略》

《物始纪略》突出点在于其对汉史中没有记载的远古西南发展状况进行了描述,形成了西南民族文明的发展史。其中比较突出的内容有以下四点:一是人类进化方面,该书对人类发展进行了新的阶段划分,分为原人、顶目人、横目人等;二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撞石取火;女性领导原始农业生产;荞、茶、麻、桑等作物的培植,马、牛,羊、猪、鸡、鸭等的驯化,纺织、冶金、擀毡、酿酒、制缆、建桥、造船、建屋等工艺;三是彝文的产生,据该书记载,彝族文字由著名女工匠够斯艺在绘画与符号的基础上所创制出;四是先秦川滇黔地域内的16个奴隶制国家概况,包括塞迟国、色吞国、蒙唢国、葛鲜国、窦尼国、德晋国、能沽国、羿尼国、武舍国、武斯国、陀尼国、则国、虎国、武笃国、纠伦国、亥笃国等。[8]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物始纪略》在历史文明记载方面的突出表现,该书的整理被立为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重点项目,经过陈长友、王继超、王子国等彝族学者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物始纪略》的彝、汉文对照本,已分三集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1990、1991、1993年分别出版。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黔西北的彝族古籍文献有珍贵的文献价值,保护和发掘古籍文献价值是目前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黔西北的四千余册彝文古籍有2/3散藏于民间,藏书的彝族同胞虽然异常珍视这些文稿,但是由于相关保存者所提供的保存环境对古籍而言有很多不利,因此多数古籍文献的保养状况令人担忧。为了使这些古老的文明载体能够在现代化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应该及时对这些珍贵的民族文献档案进行保护与抢救。笔者认为,可以运用现代影视技术,由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毕节学院彝文古籍研究所及各县民委联合组织以彝族学者为主的抢救队伍,对所有彝文古籍建立电子文档,先保护起来,以备后续的翻译、整理与出版。U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彝文典籍目录贵州卷㈠[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7.
[2]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译,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西南彝志(三、四卷)[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166-167.
[3]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译.西南彝志一、二卷[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2-3.
[4]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译.彝族源流1-4卷[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2.
[5]东人达.少数民族创立最早的成体系文学理论[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族问题研究,2006:6.
[6]毕节地区民委,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赫章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古籍办,毕节地区彝学研究会编译.彝文金石图录第三辑[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1.
[7]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编译.物始纪略第二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249-252.
原载:《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4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彝族人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