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彝文文献木刻版珍藏孤本《摩史苏》
作者 王继超 2004-12-26
原出处:毕节之窗

  卷帙浩繁的彝文典籍,大部分散落于滇、川、黔民间,一部分为北京民族文化宫等有关机构收藏,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落到国外。这些典籍的版本多为抄本,其中也不乏刻本,但刻本的数量十分稀少,至今被发现的不足十部,因而都成为珍贵版本,都作为珍品收藏。现在的彝文木刻本,在云南,有传说是明代刻本的武定彝文《太上感应篇》(亦称《劝善经》)及《清净消灾经》、红河的《妮节审》。在四川,有刻于清光绪年间的《玛牧特衣》(教育经典)。在贵州,地处黔西北的原水西地区,突穆、渣喇、慕德等彝文世家刻印了不少的彝文典籍,遗憾的是所有版本全部毁于公元1664年那场战火。古乌撒部旧地的威宁也仅存两个版本,一是龙街镇的安氏现存的数十块刻版,二是由苏诺氏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刻印保留了下来的这部《摩史苏》。2o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谓《摩史苏》,就是摩史用的书。“摩史”一词,有“慕史”、“摩守”、“慕师”等多种音译。摩史是古代彝族社会中的一种职业(职务),地位次于君长,是摩叩(臣)组成成员,又与第三位的布摩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彝族君长制政权体制高度完善的九扯(九个平行的部门)九纵(九位行政长官负责)设置中,摩史为民一秩,“司宣诵”,“司文书”,“掌握历代之阀阅,宣歌颂之乐章”。(参见光绪《黔西州续志?土目姓氏仪理论》等),集史官、礼仪官、外交官等多种身份于一身。摩史必须做到通文字、精礼仪、足智谋、善辩论。举凡大典,外交应酬,祭祀祖宗,婚丧大事,都少不了摩史这一重要角色,“辄饮酒赋诗,竞才品艺。所赋诗歌,多古典古语,尤以能设比喻及隐语者为上,颇似诗经中以草木鸟兽咏成之比兴体诗歌。”(见马学良《彝文〈作祭献药供牲经〉译注》注17)。《华阳国志?南中志》中有“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议论好譬谕物”的记录,指的角色应当是摩史。尽管随着彝族君长制政权的消失,摩史这一职业不复存在,但摩史曾心录并掌握使用的那部分典籍仍然传了下来。所谓布摩,应当是布(摩)与摩(史)的合称,摩史原先与布摩是一家,随着社会分工的具体化而从布摩中分支出来,失去职业存在的依托后又归入布摩,到后来,至少是由布摩传下原先摩史掌握的那部分典籍,这正是本书所反映出的一个重要情况。其一,布摩与摩史都以额索氏为共同的鼻祖,共同崇拜知识和智慧之神。其二,在丧祭活动中,共同主持各类仪式,布摩、摩史分别担当主客两个角色,在仪式中各念诵经文典籍,在近现代的丧祭活动中,由布摩在大堂主持仪式,摩史在客堂主持仪式,亲戚家请来参与奔丧的布摩,充其量只是摩史的角色,他们只念诵本书即《摩史苏》一类的典籍。2o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摩史掌握和宣诵的典籍,庆典与外交活动时用的称之“摩久”,婚礼时用的称“诺讴”,祭祖与丧祭时用的就直接叫“摩史苏”。就内容而言,“摩久”类多引历史典故,“诺讴”类侧重文学与礼俗。“摩史苏”类,用于祭祀的,尤其祭祖,内容以谱牒和历史为主,如《西南彝志》,用于丧祀的,多侧重礼俗,本书即是很好的说明。2o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部《摩史苏》有26个标题,涉及丧祭活动中的18道仪式,多以仪式名命标题名,它记录了一场丧祭活动中摩史的大体活动程序。全书围绕对伦理义务的强调和对生死观的认识两大主题来展开,有着哲学、伦理学、文学、历史学、民族学以及语言文字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2o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全书以安慰亡灵的口吻,通过同亡灵对话,揭示世上的万物和人都有生有灭(死)的朴素道理,并强调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甚至连天神地祗也不能幸免,相比追求长生不老的消极唯心主义生死观,其朴素唯物观和进步意义也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对人的个体强调伦理义务要求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树舅家形象,长甥家威风”,“把朋友提携”,“关爱着孙辈”的行为尤其受到褒奖和提倡,并作为规范的伦理义务,要求人皆为之,它的伦理学意义在此不明而喻。2o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文学的角度看,全书每个篇章均严格按照彝诗的体例去写作,诗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比比皆是,浪漫主义色彩也尤为浓重。2o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亦多有涉及,反映了先民们走过的漫长历史长河,先民们由哎哺、尼能、什勺、米靡、举偶、六祖六个时期过来,走过了四川平原,经过了滇西,翻越点苍山麓来到了滇东、滇东北,落脚于黔西北,经历过笃米时期的辉煌,“六祖”时期的强大,开发古乌撒、古水西时的艰辛。2o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亡灵举行丧祭,是祖宗受到崇拜的前奏,是亡灵入祖并取得被崇拜资格的证明,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丧礼、习俗、禁忌,如设置各种礼仪堂、“洛车”、“翁车”、“恳恒”、“细贝阁”、“布车”;禁忌动物进丧场;万物有灵,灵魂生死,人死留三魂等原始宗教观念,彝民族所独有的崇拜知识和智慧之神、诗文之神的作法等,都应当是民族学与民俗学研究感兴趣的新颖课题。2o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文学的研究方面,由于本书是贵州彝区上万册彝文古籍中目前仅见的一部木刻印本,它刻印于清光绪年间,算得上那个时期的标准字体,用字上也反映了那个时期乌撒地区彝文的通行使用状况。从流传与传播的范围上说,它有着任何一部手写抄本都无法替代的作用,具备了字帖的功能,所以一直作为珍品收藏,充分显示出它的珍贵。2o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摩史苏》作为迄今发现的贵州省内保存的惟一木刻版珍本,且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和直接的资料价值,经地区彝文翻译组整理译注,附上了原版影印件,并已由贵州民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相信它的影响乃至利用价值会更加显现出来。2o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