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彝族是一个拥有自己语言文字,族内等级界线分明,等级制度森严的少数民族。有许多不成文神圣不可侵犯的纪律、规则和制度,家支之间依靠诚信和家支头人的权力来维系关系。在党的区域优惠政策指引下,彝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彝族家庭伦理和功能在潜移默化地演变着。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凉山昭觉县,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增强了彝族人民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充满信心。
关键词:彝族源流;信奉;风俗习惯;生活水平;习近平
1. 彝族源流、社会制度及彝族家支家谱
彝族是一个拥有自己语言文字,族内等级界线分明,等级制度森严的少数民族。有许多不成文神圣不可侵犯的纪律、规则和制度,家支之间依靠诚信和家支头人的权力来维系关系。
1.1 彝族源流
彝族迁徙于四川雅安约明万历十五年(1588)左右,最早迁居的彝族有黑彝和白彝两个大族,俄木阿品属于白彝,因瘟疫疾病从大凉山迁徙来,居住在雅安石棉县和汉原县。后因追随生活条件或联姻投靠他们的家族越来越多,但白彝在家族数量上远远超越黑彝。
1.2 彝族社会制度
彝族社会受到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解放前,彝族也实行奴隶制社会,彝族内部等级十分森严,按血统从高到低的顺序分为: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呷西五个等级,兹莫是社会的统治者。
1.2.1 兹莫,汉语意为土司。是彝制度中最高统治者,势力强盛时期其所属范围内各阶层均向其纳贡,但清代末期,诺合(黑彝家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取代日渐衰弱的土司势力,成为彝族社会统治者。
1.2.2 诺合,汉族称其为黑彝。历史上俄木阿品家族居住区的统治者是诺合(黑彝家支)。诺合对其等级以下的人在人身和财产上有不程度的占有权。黑彝自视高贵,不与其等级以外的人通婚,不与其等级以下的人同吃、同住和同行。歧视劳动,所有土地由奴隶无偿耕作,所有牲畜由奴隶无偿放养。他们对自己所属奴隶享有各种特权,可以自由支配奴隶财产,任意买卖和转让奴隶,甚至有处死奴隶的权力。
1.2.3 曲诺,汉族称之谓白彝。他是在被统治阶级中地位最高含有清白、自由之意的人。家支势力强大,拥有一定的财产,有自己不成文的法律和组织,有购买生产资料耕作的权力,可以自由探亲访友或迁徙。主子对其没有随意杀害、买卖及支配的权力。但曲诺要无偿为主子劳役,接受主子摊派的捐税、高利贷。主子家族与其他家族搏斗时必须为主子卖命。该等也级为了保持血统纯洁,不与其他民族和等级的人通婚。
1.2.4 阿图阿加简称“阿加”,汉族称安家娃子。是主子从其他民族中购买或掠夺而来。他们必须居住在主子住宅附件,以便于随叫随到,为主子排忧解难无偿劳役。其子女可能随时被主子叫去当仆人或做陪嫁,没有婚姻自由,走访亲朋好友须都得到主子同意。但阿加在征的主子同意的前提下可以购买一定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但须向主子缴纳高额税。
1.2.5 呷西呷洛简称“呷西”,汉族称锅庄娃子,来源于被抵押的阿加子女、或者通过掠夺和购买其他民族子女形式而来,多数为单身男女,他们住在主子庄园从事田间劳动,常年与猪、狗、牛、羊等为伴,生活十分悲惨。主子对他们人生占有支配权,可以随意当商品交换甚至处死。但是在得到主子信任后,由主子赐予婚配,生养更多的呷西(仆人)为主子服务。
在封建社会时期,彝族内部等级界限分明不可逾越。诺合永远是诺合,曲诺永远是曲诺,各自保持纯正的血统互不通婚,这种等级制长期约束着彝族地区社会发展。至到1956年国家执行民主改革,废除等级制度,彝区等级制度从而瓦解,婚姻制度也逐步得到改善,传统的一夫多妻制变为现今一夫一妻制。女人从卑微走得高贵,从家庭走向社会,成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3 传统彝族家支家谱
1.3.1 家支是彝族社会特有的以血缘为基础,父子连名为纽带而形成的组织,是彝族社会的自然基本组织形式。①家支大小决定家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力量。在彝人观念中的门当户对指的正是家支大小和血统纯正上的匹配。每一个家支都有自己独特的家谱,家谱传男不传女。这就意味着保证每个家庭都有儿子,如果没有儿子的老人去世时,他的灵魂回不到祖籍之说,因此老父亲就算七十高龄也得为“儿”再婚,这就反映当时女性在彝族家庭中的卑微地位。彝族家庭重男轻女的另一个原因是男性力量强大,有掠夺他人、抵御风险、扩大势力、保护家支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1.3.2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从何而来。②因此,家谱不可不修。家谱约有三千年的历史,现今很多民族也不再修家谱,但彝族对家谱的传承和保护还算完好,每个家庭成员都被要求牢记自己家谱和母亲家谱,忘记家谱被视为不孝之子。如俄木阿品家的家谱是:木霍-曲不-曲依-碧依-塔知-塔子-谱木-纳呷-惹氏-诺易-阿品-施霍-霍祝-霍杰-霍捷-凌曲-泽曲-不搭-不督-伍赖。家谱越长家支越庞大。古人曰:“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③中国人注重孝道,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不忘先辈。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家谱是一个家族血脉延续的证明。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装载着家庭伦理,塑造着人格品质,维系着社会秩序。
1.3.3 彝族家支会议,一般以三年或五年为一届召开会议,出席会议人数和年龄不限,能参与者皆参与。会议当天杀猪,宰牛羊,载歌载舞示庆祝。会议内容是立家规、传家训、扬家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宣传祖训,绵延家风,与时俱进。只有一个个家庭好了,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国家才能繁荣。弘扬传统优良家风,做好社会表率是彝族人民向往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目標。
2. 彝族信奉
2.1 彝族人崇拜祖先灵魂
彝族不信中国佛教,也不信西方国家的上帝,只信自己祖先灵魂,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灵魂是永存的。人去世后灵魂可能变为(彝语称“吉尔”)来保佑全家平安,也可能变为“鬼”来祸害他人。因此,为了使“灵魂”不变为“鬼”,请祭司(彝族称“毕摩”)念经做一个“尼”。尼是指人死后灵魂的象征,是一种用竹片做成的东西,(彝族俗称“玛都”)。玛都制作好后放在家中客厅正上方既安全又干净的地方,每次逢年过节或家里来客都要祭祀。彝族有一句谚语是说:“父欠子债取媳立家,子欠父债超度亡灵”,玛都代表先辈灵魂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彝族不供天地,不供各方神仙,唯独供“玛都”,把奉供“玛都”作为子孙后代对先辈应尽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因此,彝族人十分崇拜“吉尔”,也相信世面上有“鬼”的存在。
2.2 彝族崇拜龙
彝语叫“巴哈”也叫“鲁”,认为龙与人同祖,有人类的血缘。因此,视龙为神灵。如果龙化身为蛇进屋来,便不可打死,应该把它装进袋子放到僻远的岔路口放生。
2.3 彝族崇拜青蛙。
彝族认为青蛙与人同祖先,非常聪明,是智者,是长者。在1981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勒俄特依》记载,相传在远古时代,所有动物都会说话,但阿普阿撤(神名)很讨厌所有动物都会说话,所以让动物包括人在内吃哑药和智药,让吃到哑药的动物不能说话。然而,青蛙很聪明,它指点人吃了智药,自己却因为走得太慢,人给它留的智药被其它动物打倒,没有吃上智药的它也变成不能说话了。因此,彝族视青蛙为人类朋友,并崇拜它。
在彝族地区年轻人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在家信迷信,但这种迷信更多是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民风、民俗。作为一代青年学生我们要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习俗,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了民族习俗与科学文化完全不冲突。
3. 彝族家庭伦理习惯
3.1 彝族传统家庭伦理
在家庭生活中,彝族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关系,例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同辈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祖孙关系等,总结和概括出一系列的家庭生活准则,形成一整套家庭生活的内心信念,这就是家彝族庭伦理。④ 家庭伦理从其本质讲是指以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目的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称。⑤因此,彝族家庭伦理的产生和发展与家庭的产生以及家庭的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先秦儒家家庭伦理的主体内容包含:⑥ 首先,夫妻关系伦理:在彝族婚姻伦理思想中,夫妻婚姻是以“媒约之言”为前提的,只有由父母做主的婚姻才符合伦理道德准则,才受到亲人保护和他人尊敬。夫妻关系被视作人伦之始,是调整和规范家庭关系的基础和关键。夫妻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的道德观念。实际上女人在家庭中只是生育的工具,起传宗接代的作用而已。这便体现女人在家庭中的卑微地位。因此,夫妻关系仅仅是构建家庭的基础,真正构成家庭核心的是由夫妻关系产生而来的父子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核心。
其次,亲子关系伦理:彝族父子关系中的伦理道德准则是“父慈子孝”,为父者对子女负有抚养和教育职责,对子女慈爱、宽厚、慈祥、和善,给子女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并为子女作表率和榜样。 作为子孝的一方应尽力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养亲,子女要赡养父母;二是敬亲,子女对父母必须真诚和尊敬;三是顺亲,子女要顺从父母意愿,听从父母安排;四是谏亲,子女对父母超出伦理道德的行为提出劝谏,;五是忧亲,子女为父母排忧解难;六是继亲,子女要继承和发扬父母的意愿;七是祭亲,子女要负责对已故父母的祭祀。总的来说对父慈的要求极少,对子孝的要求更多更严。这完全符合先秦儒家对亲子关系的伦理原则。
再次,长幼关系伦理:长幼关系就是指一种血缘关系。彝族推崇的是兄友弟恭的道德准则,指兄长(即姐姐或哥哥)对弟弟或妹妹要挚爱、关心。弟弟对兄长要恭顺、敬从、彬彬有礼。彝族人认为,长兄(哥哥或者姐姐)犹如父母,在父母不在时要帮助弟弟完成人生大事,父母健在时协助父母完成这些责任。兄长还要负责矫正弟弟一言一行使其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弟弟要尊敬兄长,顺从兄长意志,以兄长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当兄长的言行不符合礼制时,弟弟要通过自己诚于中而形于外的忧戚使兄长认识到错误的存在。这便体现了兄与弟之间的至诚亲情关系。然而在古代由于生育不受限制导致兄弟数量多,牵涉出诸多叔侄、妯娌的关系,再加上彝族家庭内部结构十分复杂,比如,如果兄弟中有一员去世,其妻子就得改嫁给其他兄弟,如果没有其他兄弟就必须改嫁给公公,总之,丧偶的媳妇永远不可改嫁给其他家族。因此,彝族家庭中的叔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就不像今天这样单一和简单。所以,正确处理好兄弟之间的关系是维护大家庭的和谐、团结、稳定的基础。
最后,婆媳关系伦理。彝族婆婆在家庭中对媳妇具有绝对的发言权和支配权,媳妇则更多地被要求对公公婆婆毕恭毕敬,小心谨慎地伺候公公婆婆。这体现了媳妇对公公婆婆更多的是单方面的义务。从表面上看是婆婆对媳妇有教育之责,在发现媳妇有不敬,不孝行为时对她进行批评教育。但其实主要还是在命令与无条件的服从关系,婆婆还是发挥着主导作用。年迈的父母及其他长辈不可和大儿子家或二儿子家生活在一起,必须跟最小的儿子家生活在一起,否则,被视为大逆不道。所以,作为小幺儿的媳妇,无论在品德上还是在能力方面都面临着一个大家庭的严峻考验,她必须能接受并担当起所有来拜访长辈的七大姑八大姨以及其他亲戚。
3.2 彝族现代家庭伦理
然而顺着时代变迁,彝族现代家庭伦理在潜移默化地变化着。与传统伦理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平等”上,现代家庭伦理提倡的是夫妻平等,男女平等,婆媳关系平等的家庭伦理观念。彝族家庭由传统的生产单位转换为生活单位,由传统的一夫多妻制转变为一夫一妻制。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父母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甚至为孩子请了私人家教,在孩子身上的投资越来越大,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互尊互爱,以诚相待,权力和义务平等,共同创建幸福买满的家庭生活。父母对子女的婚姻不再起主导作用,“门当户对”、“养儿防老”的观念也不复存在。相反,十八大以来在党的优越政策支持下,老年人购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做好了老有所依、老有所享的安详晚年准备。
4. 对外开放和人民生活变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彝族人民的艰苦努力下,彝族地区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文化事業也得到广泛发展。尤其是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渐渐被外界知晓。被异为“东方狂欢夜”之称的欢乐“火把节”引来大量外来游客前来观赏、消费,从而增加彝族人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最关注的工作之一便是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在总书记的强力推动下,彝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的进展。现今,村村通公路,网络已覆盖全村庄,家家用wifi。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考察时,有一位彝族村民告诉总书记,以前她生病了以为是有鬼附身了。听了她的叙述,习近平接过话说,“过去的确是有“鬼”的,愚昧、落后、贫困就是“鬼”。这些问题解决了,有文化、讲卫生、过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驱走了。”虽然,由于历史、地理、民族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和制约,彝族地区经济、文化、婚姻、家庭伦理与中国发达地区相比还比较落后。但在党中央的高度关怀下,彝族人民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充满信心。
5. 结束语
在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下,家庭伦理便是彝族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在促进农村家庭和睦、人民生活幸福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彝族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当前彝族农村的家庭生活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转型发生变革的一个缩影,因此,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要不断完善当代彝族农村家庭美德建设,以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既要保持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又要重视传统家庭伦理向现代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转变,在发展中解决当前彝族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冲突问题。
参考文献
[1] 栗子坪彝族乡人民政府主编.栗子坪彝志[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
[2] 京博国学.老子道德经[J].京博国学,2018-4-5
[3] 王国轩.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
[4] 吕红萍.先秦儒家家庭伦理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 周俊武.激扬家声[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吕红萍.先秦儒家家庭伦理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罗霞(1979—),女,彝族,四川雅安,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