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据彝汉古籍文献记载,彝族经历了艾哺、尼能、什勺、米靡、举偶,六祖的先后相继发展时期,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几个重要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社会主义社会,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然而林业生态,则是自天地形成,人类产生,万物萌发之初就有生长和发展的,树木在地球陆地上,是生长最早、品种最多、分布最广、功能最稳定、抗逆性最强,寿命最长的高大绿色植物,是整个大地生态平衡的核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屏障,彝族祖先,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依赖森林生存,爱护林业发展,建设林业生态文明的史实,已载入了彝族古籍文献,是彝族子孙万代永远传承,推进发展的指针,现分三个部份简述如下:
一、远古时候的历史记载
很久以前,彝族的祖先和林业生态和谐相处,建立深厚的依恋情感。夷人者,即背弓狩猎之人,彝族的祖先是由狩猎生活发展演变为畜牧、农耕的。哎哺时代是彝族基本形成的时期,那时人类还处于蒙昧状态,野兽凶蚩蚩,跑到森林里,当初人们不曾住地面,为防御野兽的攻击,过着群居生活,野兽遍山林,人居于树上,兽与人相处,人与兽相随,后来人们逐步进化了,彝族先祖哎哲耿诺时的史慕,氐武吐思考了三年,探索了三年用石头撞击出火,发明了火,又想出办法,人与人联合,捆干草做火把,递草去点火,火燃野兽避,人就住在森林里,人兽就不再混处了。森林里,威树高排排,荣树生密密,美丽树丛生,繁花簇簇,硕果累累,人们没有粮食吃,用野果来充饥,用树叶来御寒。追逐鸟兽,狩猎吃兽肉,兽皮当衣穿,兽皮当裙穿,曾有“林鸟不享寿”的记载,意为森林里的鸟兽,随时被人捕捉猎食,不可能享受什么寿龄岁月。
彝族的祖先很聪明,有智慧,进化快,早已有心里想知识,嘴里讲知识,手里写知识的能人才子,他们对林业生态非常崇拜,曾有“天父地母、树公树婆、雷电伯”的称呼记载,把树木提到和父母同等的地位相提并称,足见其对树木的敬畏之心,他们对林业生态的敬重程度是非常高的。
当进化到农耕时代之初,就懂得了察树木测年景,听鸟音下种的农事知识,其定律是:树木萌芽时叫春月;树木花朵凋谢时叫夏月;果实成熟时叫秋月;树叶枯萎时叫冬月。当时人们还懵懵懂懂,不知定年分,不知划月分,彝族先祖策举祖(称为天君)用十二棵树纪年,称为纪年树。十二棵树代表十二年,一棵树上分十二枝,代表十二个月,一个树枝上开十二朵花,代表十二天,一朵花分十二辨,代表十二小时…………
彝族先民进化到学会经商的时候,没有文化的人,就用木棍锯口记帐,这种办法在彝族集居地区比较多见,四川凉山彝族同胞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彝族祖先在农耕时代,学会了用木料制作犁头和耙子等木制农具,曾有一代石农具,二代木农具(是时把木农具称为金农具),三代铜农具,四代铁农具的记载;还学会了种桑养蚕、吐丝、织绸的工艺,学会了种茶制茶,据记载:“尼能开化了,尼炜的斯艺,能沽的笃诺,专门去深山,砍奇木异枝,采奇枝异叶,用来制饮料,斯艺和笃诺,品尝甘苦味,一日尝百样,十日尝千样,尝到末的天,见奇树奇叶,生奇异叶,开奇异花,结奇异果,这奇树奇叶,人品尝精神爽,斯艺和笃诺,折了一把叶,回到家中后,用银锅来煨,献给君长喝,耳聪目也锐,心明眼也亮,这种珍奇树,取名为茶树,树叶称茶叶。斯艺和笃诺,再去深山中,搬来了茶树,栽在园子内,种在庭院中,精心地培植,成片种植,到阳春三月,摘下嫩茶叶,放在锅中炒,放在日下晒,制作出茶叶,上等茶,用来敬天地,敬日月,敬祖宗;中等茶献给君和臣,献给大布摩;普通茶,留来自己用;多余的茶叶,出售给他人。”
彝文古籍还有“九大森林”的长篇记载称“在那混沌初开时,楚陀氏劈高山平原,开平坝,撒播树种,形成了密集森林。彝地有九大森林,取九个名称,北方的森林三大片,名叫鲁勒、朴濯珐鲁、觉居大箐;南方的森林三大片,名叫举祖大箐、克茨赫卓、鲁勒法吉;中部的森林三大片,名叫米载长箐、叟妥濯打、洛博迭楚。彝地的九大森林,中间有九大江河,九层大悬岩,被九大森林覆盖着。在大森林内,虎啸似擂鼓,熊咆如雷鸣,狍子多如云,蜂飞如撒糠,水气变成雾,柳密松柏茂。
彝族古代英雄支嘎阿鲁著有《莫米》一书中说道:若无大森林,就不生老虎,也不生鹿群。没有大岩,就不生蜂。没有水草,就不生野牛。没有江河,就不生大鱼,也不生水獭。没有森林,就没有长流的江河。彝地九大森林,好比九大湖泊,森林中居住的鲁朵,就是守护神,莫去侵扰它,若是侵扰它,必受到惩罚,就不得安宁。
彝族人民在历史上,一旦遇有灾难,就奔向森林找掩护保身避难,如从明朝天启年清顺康三朝直到民国年间,社会一直处于战乱之中,特别是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对水西、乌撒地区进行清剿,殃及到无数彝族人民,为了避战祸而东逃西奔,很多时候在原始森林中游浪穿梭避难求生存,维持生计,依靠森林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上述记载证明,彝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依赖森林生态生存和发展,真正懂得了林业生态在地球陆地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近代以来的粗浅考实
林业生态既是彝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彝族人民建设美好家园,发展彝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活动的主要载体,常见者略述几端:
(一)林业生态是彝族人民迁徙定居必选的自然环境条件。
家支是彝族社会的一大特征,自古以来,繁衍、分流、迁徙乃至建立政权等,都以家支为基础进行活动。每在一个地方居住发展多代以后,由于人口增多,住地密集,就举行尼目分支,整支外迁,各自拓土发展,在选择新居住地方时,除首选沃土以外,必以“山、水、林”为基本条件,很注重“山经龙脉风水”,即有山有水,山上有树木,左右群山拥立,前面山群仆伏。坐落中心点必在这片树林的下端,屋后靠山林,集居成寨,如果原生树木少的地带,先落住再行人工种植树木,培植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理想福地。
其新居村寨后山及院落周围的树木品种,多是江子、猴梨、九把斧、冬青、岩青杠、水青杠等高大常绿阔叶树,也有少部分青松,杉树和家竹混生,均为常绿植物。
由于迁居地址注重山水林等生态环境,有的彝寨常年青山绿水,风景优美,小区气候宜人。每年春夏,自然野生的艳山红、小杜鹃、寿马花、木兰、木姜、桃李、红果等数十种木本鲜花,满山遍野,争芳比艳,绚丽开放。
由于有密茂大森林,所以,四山的野鸡、箐鸡、雷鸡、画眉、包谷雀、摧工雀、喜雀、乌鸦、蟾蜍等山鸡野鸟的欢唱声,此起彼落,遥相呼应,人们坐在家中听乌呜,呈现了鸟语花香风景优美的欢快景象,给人带来怡人的心情。
(二) 彝族善于利用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活动手法保护住区林业生态环境的完整。
彝族每迁到一个地方,定居后即将新居屋后的成片树林,定名为“恒戛省哼”,意为房屋后山的森林。全族人在这片森林里,共建两个信仰活动场所:
一是修建“鄙恒”彝族称已故祖人为批鄙,鄙恒意为已故祖人的房屋,相似于汉族的祠堂,鄙恒的屋架全是木材结构,修建在恒戛省哼里大型树木多的林间优美地段,建成后用木板制作灵牌,请布摩把本家支可以进入灵位的祖人名讳,分代依次排列写在木灵牌上,悬挂在鄙恒内侧上端墙壁上,全族按礼规进行祭祀敬贡。此后,鄙恒所在山定名为“鄙斋博”;意为已故祖人房子所在的山林。
二是选立“米省”。米省:彝语,意为天树,实则是神树,经全族共商,在恒戛省哼内选择一棵最大最有奇异特征的大树,正式命定为“米省”,供全族共同按礼规进行敬贡。此后,把“鄙恒”所在地和“米省”所在地连成一体,少则几亩,多者数十亩,上百亩,统称为恒戛省哼,是一块神圣的密林地带。
彝族对“恒戛米省”非常珍重,奉与天地、祖宗齐位崇拜,每逢祭奠时,先敬天地、山神、树神,再敬祖宗,其奠词大意如:米铺罗侯(奠之意),米莫罗侯(指天地),角貌野(指韭菜坪大山)罗侯、拔色闹色罗侯(山神),卜闹洪甸罗侯(土地),恒戛米省罗侯、省哼冒保罗侯(林间竹木),细斋借罗侯。细斋借,指祖人亡灵,排在树神后面敬奠,可见彝族人民对林业生态的敬重程度多高啊!祭奠树神的心愿是:祈求“树公树婆”多发慈心,保佑全寨人民、男女老幼清净平安,六畜兴旺,粮食丰收,财源多广,诸事吉祥如意!
彝族人民对恒戛省哼的看管保护非常严密,除进行祭祀活动时间以外,平时不准任何人进林砍伐树木、拾树枝、搂木叶;不准放牲畜进林践踏、吃害幼苗和树枝、树叶;不准大人小孩在林边烧火;不准妇女进入树林。若不信,谁人进犯,山神、树神不容,全族人要对其进行惩罚,借助民族风俗习惯和族规民约加强管护,确保山林树木百年无损,山鸡野鸟得以常存繁衍,全寨族人神爽欢快发展。
(三) 彝族过春节(彝称打偷,意为初一),素有用特种树木,增添节日气氛的传统习惯。
1. “那头顶”,装神龛之意。在每年古历腊月三十下午。专用色冒冒(五倍子,又名盐肤木)木板在堂屋上方墙壁上安装成平台,名为“那头”。
并专门砍十数枝白豆杆(猴梨树枝)、土丑杆(黄松枝)交丫插在那头顶部和左右两端,装好后就把备好的香纸蜡烛和酒肉饭等贡品摆放在那头里,意为接祖人坐上那头过年,享受敬贡。敬贡初一、初二两天,于初三早上敬奠一次后,就把那头折掉,名为那头哑,意为恭送祖人回原住地鄙恒去。拆下来的木板要放于屋内安净处,不能乱践踏,同时把所插树枝取下送到僻静路口焚烧,不准乱丢或践踏。
2. “俄赶”,彝族称野猫为俄,意为驱赶野猫。年三十下午那头装好后,年饭前,用两根色冒冒短木棍除皮成白色,由一男孩(无男孩者男大人代行)手执木棍,从堂屋门口起步,从左到右,顺沿住房墙脚,边走边敲打地下,嘴里不停地念着“俄赶!俄赶”的咒语,边念、边敲、边走,围着房屋转满一圈后,把木棍放在屋外可见处保存,示作防卫之用。这一习惯的原由是:彝族多住在深山密林边,林内野猫歇息繁衍很多,经常夜间出林袭入人户屋内咬死家鸡,拖进林间饱餐,养鸡户很不安宁,色冒冒木棍有驱邪作用,每年三十日,除夕之前,这样驱赶一次,在一年之内,野猫不敢来偷吃家鸡,人们就可以放心安全地喂养家鸡了。
3. “注杆等”。彝族称马桑树为益注,称树枝为省杆,“注杆等”意为浸泡马桑树枝,据传马桑树枝、叶、果、皮都具有独特的消毒、祛邪杀菌功能(实则果皮是最好印染原料),彝族习惯于每年除夕前,专程上山砍数株马桑枝条回来,去叶洗净放入水缸浸泡备用,过节三天用的水,适当渗入部分浸泡桑枝的水食用,过完节就把桑枝捞出放妥晒干焚烧,不准乱丢。
4. “姐杜夺”,意为唱茶。彝族民间平时用茶不多,可有可无,但每逢过年三天,必须喝点过年茶,这种茶不是常见的普通茶叶,市场上买不到,是生长在深山密林或悬岩陡壁上,与岩青杠共生的灌木,树叶奇特美观性微甜无异味、非常可口,俗称“棒棒茶”。每年春节前夕.专程上山寻找,砍几棵回来,清洗干净。分别把枝叶切细、树棒砍成木片备用,除夕当夜年饭以后,用铜锅或砂锅煨成茶水,先敬祖人,自己再喝。彝老铺地铺于堂屋火边,通霄烧然大柴火,意为陪伴老祖人过年,老祖人在上,不敢睡高床,否则对祖人不尊,所以,铺地铺。睡到半夜又起来坐着,把茶煨热,先敬祖人一杯霄夜茶,自己再喝,如此敬贡三天,年过完就不再喝此茶了,主要是�为:如果平时大家都在喝此茶,把树砍光了,下年就找不到棒棒茶过年了,所以,过完三天年就不能再砍此树了。实际是起到了保护特种树木的作用。
彝族人民与林业生态相关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活动内容还有很多。诸如:祭祖、叙谱时用色冒冒木棒去皮削平作祖灵桶依附物送入岩洞中安放,名为“省布达”;结婚时用色冒冒长木丫在进寨路口插成门型架迎亲,名为“苟捕漏”;彝族六月“火把节”、十月“彝族年”用木柴架篝火;彝族丧祭,设若干火堂,用木柴架大火由各路亲戚所带队伍开展游、跳、唱活动等等很多很多,不再一一赘述。
三、当今的建设思考
当今的彝族地区,和全国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的改革开放方针、“三农”政策、新农村建设等等,无不惠及包括彝族同胞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所以,当今彝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定地传承自己祖宗爱林、护林、发展林业生态文明环境的优良传统美德,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政策,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知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推进彝区林业生态文明环境家园建设:
(一)林业生态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由有生命的物质群体和无生命的环境条件,也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份构成为生态系统,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环境四个方面,其中林业生态,是植物生态之首,是彝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性措施,其独特优势和功能如下:
① 林业生态,是发展农业、畜牧业的天然屏障。树木、根系发达,抗逆性强,俱有防风、抗洪、固土、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涵蓄水分、制造地下水的本能。古人常说:“云从林中起、雨靠林沿落,有林就有水,有水就有粮,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有农业专家指出”有了青山常在,就有青泉长流,只有山青林茂,才能粮丰畜旺”。我们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早就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到本世纪初又提出:“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而今天,我们的理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充分说明了林业生态堪称是自然界里的“绿色水库”,是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天然屏障;
② 森林可以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健康,森林有庞大的枝叶面积,对烟尘起到拦截、吸附作用,大雨之后就自然冲刷干净,就保护和净化了环境;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出大量的挥发性植物刹菌素,能刹死空气中的细菌,减少传染,有的树木分泌出来的刹菌素可以刹死肺炎球菌、痢疾杆菌、结核菌等等,对人体大有益处;
③ 林业生态可为人类提供大量中药材,据李时珍收集入药的树根、茎、皮、叶、皮下沾液共七大类180多种,如杜仲、黄柏、厚朴、五 子、香樟、银杏、刺五加、南天竹(木本)、十大功劳、过山龙、白龙须、见血飞、红豆杉、透骨香等几十种树木,全身是宝,均可入药,有的是名贵特效药品;
④ 森林可为全社会提供大量的轻、重工业原料,和各种加工业、建筑业用材,全国有几十种轻纺工业产品,是以木材为原料制成的,特别是松香、栲胶、紫胶及活性炭等化工产品,更为奇特,如栲胶,是制革业不可缺少的原料,还有打钻井用的泥浆分离济和烧锅炉,都离不开栲胶;又如紫胶,是一种高级涂料,其用途有200多种,尤其在过去的战争中发信号弹没有紫胶就发不出去;
⑤ 森林在自然界里,是整个生态平衡的核心,森林中繁衍、栖息着数以万计的动植物群体,如各种豺、狼、虎、豹、猴、熊、獐、鹿等等野生珍稀动物,和珍稀虫鸟类以及花卉百草植被,构成以树木为主体的各种各样食物链,成为覆盖整个大地的保护层,互相依存,共同繁衍发展,充分显示出万物和谐相处的优美大自然天地。
可以说:林业生态,在地球陆地上,在大自然界里,在人类社会上,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 林业生态的致命天敌
从古到今的社会实践证明:“人类是创造林业生态文明的动力,同时,人类又是毁灭林业生态发展的祸首”。林业生态致命的弱点是:“一怕乱砍滥伐,二怕放火烧山”。如果破坏了林业生态植被,就牵动一发而动全身,毁灭了林业生态,就要引起大自然发怒,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和惩罚,如当今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气温升高;平原地区大风暴,沙尘暴平平发生;山区每年都发生山洪暴发,坡耕地冲光、山下淤平,良田好地变成石漠化,长期末能恢复;有的地方山体滑坡、泥石流暴发等等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地森林生态植被遭人类破坏而引发的自然灾害,实际上是一件人类自己毁灭自己的蠢事,可惜的是:有史以来,古今中外,往往是到吃尽了苦头的时候,才知觉醒,悔之晚矣!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彝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生态文明的内涵,不是单指林业生态,但本文的主体是侧重于彝区林业生态文明环境建设问题。当今的彝族同胞,总体上还是仍居住在广大农村的偏僻山区,相对聚居,多数住地区域俱有得天独厚的宜林荒坡草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关照和扶持下,种植了大量的林木和果树,但也仍有不少闲置的宜林地带可供建设和发展,特提出如下发展思考:
① 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加强指挥力度。在彝族比较多的乡村,在乡村党政直接领导下,建立一支以村干部为主,吸收热心村民参加的相关组织,长期负责规划、设计、指挥种植、监督管护,避免一般号召,流于形式,一事无成;
② 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林业科技队伍。当今在彝区建设林业生态文明家园环境,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有科学发展意识、经济效益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彻底改变粗种滥造和只知种不知管的旧习惯。一定要逐步培养建设一批有文化、懂得林果业的选种、育苗、栽种、修枝、培肥、疏花疏果(指果树)、防虫、治病,开发利用等技术知识的当地乡土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处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确保产生应有的效益;
③ 依法加强管理保护。人们常说:“三分种七分管”,当今林业生态的管护重点,必须坚决禁止“乱砍滥伐”和“放火烧山”两大祸害,才能确保林业生态的安全健康成长。主要方法:一是经常不断地向广大群众(男女老少)宣讲保护林业生态的政策、法律法规,把护林教育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年年讲、经常讲,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二是发动群众参加讨论,针对本地实际,制定切实有力的造林、护林的村规民约,要求人人关心,人人遵守,人人承担管护责任,形成全民参加齐抓共管;三是遵守林权政策,按照林权改革后或原承包时划分给各户的权属范围,各家管护各家林木(包括新种的),责任落实到户到人;四是改革畜牧放养方式,彝区的畜牧喂养,要通过积极探索,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和自愿的原则下,逐步把几千年来的“放牧办法”改变为科学“圈养制度”,一则有效地杜绝了牲畜吃害践踏幼树的为害,保障树苗安全健康成长;二则可以扩大畜牧喂养范围,增加养畜户数,凡无放牧场地的村寨农户均可发展牲畜,提高牲畜商品率,增长经济效益;三则可让大地天草地,得到休养生息,再生成长,尽快恢复原生态植被;五是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不准猎刹森林中繁衍生息的一切鸟兽,确保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六是严格执法,凡发生乱砍滥伐、放火烧山等破坏林业生态行为者,依法追究,严加惩处,坚决打击毫不手软,绝不姑息放纵。
④ 继续抓好科学发展。当今彝区林业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不能满足于现有成绩,事实上,仅管过去已种了不少树木,但不少彝族地区,适宜种树地盘还很多,有的至今仍有不少光山秃岭,有的连祖宗遗留下来的菩萨林早被砍光,自然生态已破坏殆尽,长期尚未恢复,所以,诚望彝族地区居住的各民族同胞,仍须继续努力,狠抓本村寨以林业为主体的文明生态环境家园建设。一是把科学发展观具体落实到植树造林的各个环节,处处严格坚持科学种植、科学培育、科学管理;二是严格执行林业政策,保障村民林木所有权,新造林,按林权改革后或原承包时划给私人的地盘权属范围,谁家地谁家种树,谁造、谁管、谁有;若有的村寨建有生产合作组织的,经群众同意可由集体组织实施,把植树造林的责、权、利落实到户到人,才能保障发展;三是植树造林,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适合种什么树就种什么树,不能违背小区气候,土质土壤和立地条件,盲目种植;四是树木品种要多元化,风景林、果木林、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全面安排协调发展;阔叶树、针叶树进行混交种植;用材林方面,力争多种华山松、十八杉、水杉、柳杉、泡桐、法桐、香樟、银杏、线楸,滇�等高大速生丰产树;薪炭林要多种岩青杠、水青杠、女桢、江子、猴梨等阔叶常绿树种,其防风抗风、抗冰雪能力强、可种在高寒陡坡地带。还要特别注意,在整个林区,必须穿插参杂交植各种木本花卉,如红色艳山红,白色艳山红、红、白、紫色杜鹃(均属杜鹃科)、玉兰、花楸等,在有条件的地方,在森林周边多种一些红果,红子母等木本果实花卉,花果均可观赏,作为生物墙,保护森林,为争彝区林业生态,显现出迷人的森林花园仙境。
只要彝区居住的广大同胞们有远见、有信心、有决心,齐心合力,团结奋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一定能把自己所在地方建设成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面发展的生态文明家园,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成为森林密茂,山青水秀、百花争艳、鸟语花香,风景优美、人民欢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幸福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