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三星堆
作者 摩瑟磁火 2007-11-22
原出处:彝族人网

  之前就曾听人说起过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与我们凉山彝族人的长相有些相似,有些器物也与我们凉山彝族的器物有关,等等。不过总觉得那不过是随便说说而已,并没有把它当回事儿,没有去细心推敲。因此,当有机会前去三星堆参观时,也没有做一点准备。不过一见到各种形态的青铜人像后,倒真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在哪里见过。可细想起来,又觉得难以置信,找不出充足的理由。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反复看了一下CCTV“探索发现”栏目的“三星堆•消失与复活”,也粗略地翻了一下几本研究三星堆的书,读了几篇相关的论文,了解了三星堆的一点皮毛,于是便产生了一些胡乱的联想。兹将这些联想略举于下,作为参考。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联想一:从三星堆青铜器到彝族的铜崇拜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文物,首先使我想到的是彝族人对铜的崇拜。今彝族人认为铜有防疫的作用,更确切地说是有防癞的作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为带铜手镯(ꐯꇇꈬ)、铜戒指(ꐯꇇꀘ)有防疫作用,所以有精致的铜手镯、铜戒指,又有铜酒壶(ꐯꌑꇌꀧ)、铜鸽子(ꐯꉌꊭ)、铜茶壶(ꐯꀐꇐ)、铜烟杆(ꐯꑲꃹ)、铜盏(ꐯꍔ)等生活用具。表现在宗教层面上,则有铜制的且克(ꏽꈌ)即神扇。或许在更早的时候,毕摩用的其它法器也是用铜制的,乌吐(ꃻꄲ)即神筒(钱玉趾先生认为与三星堆的玉璋相似)的表面就有用铜皮包卷而成的,上面的带子也以用铜链做的为毕摩们所看重,法铃也以铜制的为上(如图)。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头带铜盔(ꐯꀱꀎꇓꅑ),肩挎铜网兜(ꐯꃢꉍꈄꀵ),身穿铜蓑衣(ꐧꆹꐯꋒꎴꁧꈚ),左手执铜弓(ꃼꇇꐯꉹꄵ),右手执铜箭(ꑳꇇꐯꉈꌌ);或说“左手执铜叉,右手执铁叉”(ꃼꇇꐯꐞꌌ,ꑳꇇꎸꐞꌌ),或说“左手执铜叉,右手执铜棒”(ꃼꇇꐯꐞꌌ,ꑳꇇꐯꐞꄯꁯꌌ),能阻挡雷电和从雷电中产生的癞祟②(ꋄꑟꅊꑠ)。在一个相关的故事中,他用一根神圣的铜棒一击就断开了阻挡于前面的河水。另一个关于支格阿龙的故事中则说他用一个巨大的铜锅挡住了雷击,并用铜网兜抓住了雷公。在毕摩举行除癞祟仪式时也要用铜锅来煎癞,用铜斧来劈癞。可见铜在彝族宗教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再作进一步的联想,三星堆青铜立人像(见图)就有点像支格阿龙,他的两手中拿的或许就是支格阿龙手中拿的铜铁武器一类的东西,也未可知。特别是三星堆出土的金杖(见图),与支格阿龙手中的铜棒不也有点类似吗?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我疑心彝人所崇拜的灵物“吉尔”在古时或许就是指某种铜器。今彝人所说的“吉尔”,大致有两种所指:1、具有灵性的某物,如箱、柜、铠甲、刀、剑,鹰、蛙、蛇、鸦等;2、随着某人的出生而先天性地伴生而来的一种护佑神,共有九种(ꐰꇑꃅꈬꂷ)。以前有人将“吉尔”译作“法宝”是不错的,但也许还不是其原始义。在彝语中,“吉”有“铜”之义,“尔”有“圆圈”、“圆周”、“球状物”等义,合之则有“铜圈”、“铜壶”、“铜帽”、“铜球”等义。如果这样分析可信,则彝人是将铜看作灵物来崇拜的。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今云南巧家、会泽、东川等地一直是彝族先民的耕牧之地,据说,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早在殷商以前,这些地方就已经开始采铜,经科学分析,有部份中原出土的殷商时期的铜器,其原料就来源于这一地带。而云南巧家境内的堂琅山据说就是彝族经典中所记载的洛尼山(ꃀꀑꇅꑎꁧ),一说是土尔山(ꄵꇓꁧ),是彝族再生始祖笃慕及其臣民曾经耕牧过的地方。根据彝族经典《西南彝志》等的记载,笃慕其人又是从成都迁居到洛尼山的。可见,彝人对铜的崇拜有其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而这一切又不免让人想到,彝族可能曾经有过辉煌的青铜文明。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联想二:从青铜神树到彝族的神树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星堆共出土了六棵青铜神树,其中一号青铜神树经修复比较完整。有学者将这些神树比作《山海经》中所说的“建木”、“若木”、“扶桑”等,还有人说与摇钱树相似等等,众说纷纭。但大家似乎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这些神树都与宗教祭祀有关。这就很自然地令人想起彝族宗教祭祀活动中的各种神树。大致说来,今凉山彝族宗教祭祀活动中涉及的神树主要有几种:1、生长于某处被认为有灵性而受到礼拜和祭祀的神树; 2、凉山彝族祭祖仪礼中的神树“直波”(ꍞꁧ);3、在大型的祈福仪式(ꈲꀨ)和猪胛骨卜仪式(ꃮꁒ)中用到的三棵神树。这里我们先来谈谈“直波”。在彝族祭祖送灵仪式中,“直波”是作为“根本树”而存在的,通过它,祖先可以把生殖的根本――“种子”传给子孙,人们认为它有使血脉不断得以延续的作用,也即传宗接代的作用,是祭祖仪式中最为重要的物件之一。一般说来,土司用柏树(ꌅꇔꎺꀑꊥ),毕摩用杉树(ꀘꇔꌿꀑꊥ),黑彝用松树(ꆈꇔꄮꀑꊥ),白彝用马桑树(ꐎꇔꏸꀑꊥ)。据说在早期,在为有儿子的逝者做的送灵仪式上,“直波”的树枝层数为单数,有九层、七层、五层、三层之分,在为只有女儿或无后的逝者送灵时,“直波”的树枝层数为双数,有八层、六层、四层、二层之分;但现在一般都不讲究层数了,且只在为有儿子的逝者做的送灵仪式上才插。有人说彝族古时还曾经用铜或金来制作“直波”(ꐯꏂꍞꁧꋉ)③。在做仪式时,还要在这棵树上挂上猪尸(ꏦꃮ)、生殖草偶(ꍞꁱ)和画有飞禽的一块木板。再说那三棵神树,它们分别名为“左方尼波木”(ꃼꊂꑌꁧꂤ)、“右方火且平”(ꑴꊂꉻꐂꀻ)、“中间惹格瓦”(ꈪꊂꌺꈩꃪ),有毕摩说这三棵树代表天、地、人,也有毕摩说“左方尼波木”是世间和阴间交流的通道,“右方火且平”是人鬼之间交流的通道,而“中间惹格瓦”是活人与灵魂之间交流的通道。有意思的是,左方那棵树上要挂上牛胛骨肉(或说挂上羊头和连着头的羊皮,很象三星堆一号神树上的所谓“龙”),右方那棵树上要挂上绵羊胛骨肉。而胛骨是彝族毕摩用以占卜的骨头,那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占卜方法,古羌人也曾用这种方法占卜。中间那棵树上要挂上猪的“胸脯肉”(ꃚꉐ)(一条从猪舌头到猪尾沿猪的胸部割下来的肉条)或猪鼻猪尾(ꃮꁍꎼꂱꀯ),还要像“直波”一样挂上一个画有飞禽(有说是大雁)的木板,这就与三星堆青铜树枝上站着鸟儿有类似之处。经书上还说祖宗“三年在地下,被猪拱出来,爬上‘惹格瓦’,考魂寄于惹格瓦,妣魂寄于惹格瓦,去啊考魂去,去啊妣魂,考魂变成银而去,妣魂变成金而去”(《考妣变幻经》《ꁍꏼꁒꏼ》)。可见“惹格瓦”这棵神树乃是考魂妣魂之寄托。非常凑巧的是,许多学者都认为三星堆神树就是神灵上下的通道,这与上述几种神树的功能不约而同。彝文经典中还有“春季骄阳莫伤‘惹格瓦’,夏季雷电莫击‘惹格瓦’,冬季大雪莫压‘惹格瓦’,气流徐徐莫刮‘惹格瓦’”的说法,可见对该神树的重视。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联想三:从青铜人像到彝族祭祖仪式中的祖妣偶像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星堆出土了不少的青铜人像和所谓“兽面像”。为什么要铸造这些像?铸造后又为什么埋掉?对此,学者们众说纷纭。由此我想到美姑县峨曲古区已故老毕摩阿尔氐曲讲过的一个典故,说古时彝人做祭祖仪式时,事先要请许多大工匠来用金银打制考妣人偶及其各种生活用品,今凉山彝人用竹灵代表祖妣,实乃简化之法;又说如今用刺龙苞树做的灵棺那时候也是用金银来打制的(今彝语仍将用刺龙苞树做的灵棺称为“曲布史洛”,义即“金棺银椁”。在祭祖仪式中将竹灵装入“灵棺”时仍要象征性地放置一点金银进去),最后要把金银人偶装殓入金棺银椁送往岩洞中。毕摩经典《考妣变幻经》中也有“变呀考变幻,变呀妣变幻,彼方阿哲居,阿哲来打银,打银声铮铮,此方乌撒居,乌撒来打金,打金声铮铮,打银垫考身,打金接妣骨……考变成白银,妣变成黄金……打银接考骨,打金罩妣面,不变则不美,不变则不去,变则随考美,变则随妣美……;阿尔④工匠来打制,打铜又打铁,史楚⑤毕祖来,阿尔匠祖来,打制铜铁锁,锁则固,锁则牢”的记载。还有所谓“取金铸妣形,取银铸考象”(ꏂꒃꁵꇵꎵ,ꐎꒃꒆꉻꄻ)的说法⑥。在云南武定、禄劝一带,“祖先偶像的制作雕饰及随装品十分精致复杂:祖公的脸用银子镶嵌而成,祖妣的的脸用金子镶嵌而成;骨骼用翠石琢磨而成,并用金线连接;祖妣偶像均穿着绸缎衣裤,先置于用獐子皮缝制的皮袋中,再装入祖灵筒内;与祖先偶像随装的有祖先日常用具模型,即用铁制成的小型工具,如釜、甑、碗、刀、斧、锄、犁等;还要随装一根用铁制的撑天柱;另外,每次举行祭祖大典,都要在祖灵筒内增添一个新铜铃”⑦。可见古时彝人祭祀时要打制金银考妣像是可信的。特别是“打银接考骨,打金罩妣面”一句以及“祖公的脸用银子镶嵌而成,祖妣的脸用金子镶嵌而成”一句所提示出的与三星堆人像的金面具(见图)是否也会有某种联系呢?这是其一。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二,今凉山彝人祭祖时亦要用草扎制祖妣草偶,并给他们穿上衣服,留着辫或髻,还要举行一项叫“且奥碾”(ꐂꀍꑐ)的剪纸活动,剪出日、月、牛、马、羊、鸡、猪、篱笆眼、梳子、篦子、领饰牌、线坠、阴路等物形,剪纸后剩下的碎纸屑称为“曲真史真”(ꐎꎄꏂꎄ),义为“金银碎屑”,说明这些东西古时是用金银制作的。等祭祖供牲祛病仪式(ꃀꂓꆅꈈ)结束后,就将祖妣草偶和这些剪纸一起焚烧掉,称为“未死而焚”(ꀋꌦꃅꐗ)。在云南武定、禄劝一带,“在举行祭祖大典的最后一天,也要把各家各户背来参加祭奠超度的祖灵牌,集中焚化。……毕摩把祖先名写在木牌上置于油锅中焚烧。此时,后裔必须备银赎回祖名,并将祖灵牌放到油锅中焚化。焚灵牌仪式完毕,祭场的青棚也要全部焚毁”⑧。这与三星堆器物的烧埋相似。另外,今彝人还有“打银作屋盖,打金作屋梁,打铜包屋脚”(ꐎꋩꑳꁭꁉ,ꏂꋩꑳꏦꉧ,ꐯꋩꑳꏂꇭ)的说法,说明古时确曾有过金银屋,就象彝族祭祖仪式上用白色神枝插成的“曲以”即白屋,代表的就是金银屋。又说古时工匠的地位比毕摩高,在举行重要的仪式时,只有工匠做好了准备工作,毕摩才能前来作法,如今也把这两种人连称为“格毕”(ꇮꀘ),即“匠和毕”,“匠”在前,“毕”在后。据说在以前,若要为某物作净化仪式以使其带上灵性,也要“先经过九个工棚,再经过九个毕棚”才行。可见彝族毕摩和工匠是不分家的。如今有的地方还称在祭祖仪式上专门看护祖灵的人为“洛格”(ꇇꇮ),义即“工匠”。可见古时举行祭祖送灵仪式是缺不了工匠的。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讲的是古时天上圣毕昊毕史楚和地上贤毕提毕乍穆之间的一次著名的争论,昊毕史楚主张做仪式要“用金银插神枝,用鹰骨作占卜,用麂獐作牺牲……”,因提毕乍穆认为此等物件“祖辈虽可得,子孙不可得”,才改用“杉栎插神枝,鸡骨作占卜,牛羊作牺牲……”。可见古时曾将大量的金银用于宗教仪式。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联想四:从压胜埋葬坑说到彝族毕摩的黑巫术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专家称三星堆为压胜埋葬坑,由此我想起了彝族毕摩所行的一种黑巫术。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种黑巫术叫“力格则”(ꆺꈿꊐ),可译作“埋‘力格’”。暗取仇人之衣物、头发、指甲等,用这些物件在仇人头上绕匝后,扎一仇人草偶,口诵相关辞章招仇人之魂附于草偶,用花脸黑牛、公绵羊、公山羊、公猪、公鸡各一支作牺牲,举行大型的诅咒;然后把草偶用刀割杀,将仇人的衣物等装入一个罐、盒之类的容器内,再加上鸡、犬、猫、马、牛、羊、虎、狼、熊、麂、獐、蛇、蛙等各种动物之骨头和断锯、断刀、锅片、烂斧等,制成“力格”。最后将此“力格”暗中埋于仇人之房屋附近,则可使其绝亡或受祸。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与此类似的黑巫术,在此不再赘述。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联想五:从巴蜀图语到彝文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出现的各种刻划符号,以及在四川各地出土器物上出现的“巴蜀图语”,特别是一些铜戈上的铭文,引起了学界关于古蜀人有无文字的讨论。先秦时期的汉文献称蜀国“未有文字”,李学勤先生指出那是因为在中原人看来“文字就是指汉字”,并说随着出土的刻划符号的不断增多,“巴蜀图语”是一种文字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事实上,在我们中国,真正的自源文字即本民族自己独立创制的文字不多,仅有汉文、彝文和纳西文等几种。其中汉文的源流是比较清楚的,而彝文的情况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明朗。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西安半坡陶文中与彝文形同或形似的不少,甲骨文中也有不少与彝文相同或相似,说明古彝文与这些文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 “巴蜀图语”而言,虽屡有学者将其与彝文进行联系,如钱玉趾先生早就提出“巴蜀图语”与彝文有关,但一直没有找到很确凿的证据。而最近凉山州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资深的古彝文专家阿余铁日先生却意外地发现在四川郫县出土的一件铜戈上的铭文可以用今彝文来释读,当他将铜戈上的铭文(如图)用现代彝文读出(ꐳꆹꅐꍝꋞꂓ),并解释其意义为“戟的名字叫展翅戟”的时候,有两位彝族毕摩也都表示认同。大致在同一时期,我又听到对该铭文的另一种释读方法,认为其义为“此乃杀敌之矛”(此为昭觉县语委阿吉拉则先生转述的俄比解放先生的观点)。姑且不论这样的解读是否准确(因为语言是变化的,文字的形、音、义也是变化的,何况这些符号是几千年前的东西,其读音和意义不一定就和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完全一致),不过那几个字或符号确实与今天仍在使用的彝文字形相同,是一望而知的。倘若以上解读可信,其意义之重大自不待言。另外,有一些“巴蜀图语”,与于2002年发现于雷波县牛龙乡八寨村彝族农民吉木阿龙家的骨刻文和木牍文有些相似。据现已到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工作的吉木阿龙先生讲,他认识不少“巴蜀图语”,但未备其详。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联想六:从青铜人兽像到彝族的鬼神形象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三星堆各种铜人像上看,也有不少特点与彝族人及其传说中的鬼神形象有相似之处。有些文献把彝人描述为高鼻、深目,与三星堆青铜人像的高鼻、深目、阔嘴、大耳相似。三星堆人像的耳朵有穿一孔的、穿两孔的、穿三孔的,今彝族男子一般都在左耳上穿一孔,女子则在双耳上各穿两孔,不见有穿三孔的,但据说以前曾经有穿三孔的。而在耳朵上穿孔是古夷系民族的一种古老习俗。彝族人特别重视耳朵,还表现在对耳朵伤害案的赔偿中,耳朵被分为为上、中、下三部份,各部份的赔偿额度不同,有“耳头(上耳轮)九钱黄金,耳腰(中耳轮)七钱黄金,耳尾(下耳轮)五钱黄金”(ꅲꀑꏂꈬꑟ,ꅲꐧꏂꏃꑟ,ꅲꂥꏂꉬꑟ)的说法。穿孔的部位因为要佩戴饰品,关乎人的“脸面”形象,赔偿额度要高一些。在毕摩用草扎的鬼神草偶(ꏜꁱ)中,有一种神叫 “什舍生四耳”(ꏃꎹꅲꇖꅑ),大致相当于汉族所说的“顺风耳”,还有一个神叫“阿史八只眼”(ꀋꏂꑓꉆꋦ),相当于汉族说的“千里眼”,它们与眼睛凸出、长耳的青铜纵目面具(如图)也是同一类的东西。而关于青铜纵目面具,云南彝族文献中就有关于“直眼人”的明文记载。实际上,纵目面具在我们看来就与“阿史八只眼”一样,只是一种艺术上的夸张,无非就表现其目光税利、目光远大、眼界开阔等,并不一定就有这样的真人。当然,就如学者们所说的那样,凸出的眼睛可能确实与太阳崇拜有些关系,就象彝族经书中描述支格阿龙时说 “左眼生日形,日光辉灿灿;右眼生月像,月像亮堂堂”。今彝族毕摩宗教仪式上还有一种用以“防疫”的木板画(ꈓꁱꏬꁱ),上面画有一只鹰,就特别突出其眼睛,目的就是让他“眼观六路”,作好看守工作(如图)。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头饰上来看,三星堆人像中有一个带着辫索状帽箍的,这与今彝族老人将发髻辫索缠在头上作“头帕”惊人地相似(如图)。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彝族自古有“头髻挂金饰”(ꌀꂷꏁꈄꃮ)的传统,并将其看作人体上最重要的装饰,毕摩经书中画的支格阿龙就头戴铜盔(ꐯꀱꀎꇓꅑ),其画法有多种形式(如图):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形状与下列三星堆兽首冠人像、兽面像、人头像等(如图)在艺术想象方面也是有相通之处的。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今存的毕摩经典中,描写神时经常称“神父留银髻,神母带金盔”,描写鬼时则称“鬼父留铜髻,鬼母带铁盔”,看起来似乎也就是对三星堆人头的描写。三星堆还出土了一个跪坐的青铜人,头上有七根弯曲的“辫子”,学者们认为可能是鬼的形象。令人惊奇的是,今彝族草扎和木板画中就有一个鬼叫“癞母头七丫”(ꑠꃀꀑꏃꐞ)与其非常相似,实际上就是留了七条辫子(如图)。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它方面,还有青铜立人像胸部那条斜挂在肩上的带子与今彝族非常看重的“都它”(俗称英雄带)非常相似,等等⑨。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联想七:从蚕丛居石室到彝族的祖灵岩洞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者们以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印证《华阳国志》所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中的“纵目”,而我们却想起了《华阳国志》中 “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的记载和《蜀王本纪》中 “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的记载。所谓“石室”,今彝语中有一个与其完全对译的词,称为“瓦以”(ꃪꑳ)。据彝族传说,古时候人们就居于石室之中,然后才有竹棚(ꂷꑳ)和木屋(ꌩꑳ),现在的土墙房(ꊖꁧꑳ)对彝人来说可能是晚近以后才学来的。彝族传说中有一个很有名的人物(经书中也有明文记载),名叫“武洛撮”(ꃱꇌꊿ),据一些学者讲,就是指“石头人”。今彝人祭祖送灵时还将祖灵筒送往历代先祖共居之所岩洞(即石室)之中,也暗示出石室对于彝人的意义,毕摩经文送灵辞中也说:“××石室呢,考魂居于此,妣魂居于此,你且随考去,随考变白银,你且随妣去,随妣变黄金”。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联想八:从三星堆的宗教到彝族宗教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三星堆人的宗教属于原始宗教,以祭天、祭山、祭日、祭祖等为其主要内容⑩。而这恰恰与如今仍流行于彝区的信仰形式相同。今彝族宗教是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同时也有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等。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山的崇拜自不必说,这里只说一下彝族的天地崇拜、日月崇拜和图腾崇拜。彝族毕摩经典中称天为 “白天父”(ꃅꐎꀿ),称地为“黑地母”(ꊖꆈꃀ),即天父地母,认为人类为其子孙,蒙受其养育之恩,自当给以祭祀和礼拜。天父地母位居各类神祗之首,处于主宰地位,统率着天地间各色神等,护佑着世间万物。再说太阳崇拜,今彝人每遇紧急事端,总是顺口呼喊“伙补格牛”(ꉘꁮꈨꑗ),就是呼唤日神,每遇反常怪异之事,也说“伙补快来看,格牛快来看”(ꉘꁮꇬꉚꇁ,ꈨꑗꇬꉚꇁ),就是请求公正的太阳神前来判别是非曲直,惩恶扬善。在神判仪式中,嫌疑人也要身着白装素服到高山呼唤日神为其伸冤,为其主持公道。另据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的记载,支格阿龙射日月后,原来的六日七月仅剩下一日一月,因为怕阿龙再射,不愿回归,后由南方之神阿俄署布前去呼日唤月,阿俄署布为了请回日月,“上午取用白腌牛作祭,取四把牛血,洒祭于四方,舀四盏牛汤,置放于四方,插四串烧肉,祭祀于四方,呼日日不出,唤月月不现;中午取用腌绵羊作祭,取四把羊血……;下午取用白公鸡作祭,白色公鸡呢……”。这是古老的祭日祭月之法。今彝族毕摩在作一些仪式时,也要用树枝插上代表天、地、日、月、星辰的神座,请它们护佑自己。关于图腾崇拜,彝族崇虎、崇龙、崇鹰,而这些动物的造形在三星堆都有出土(如图)。      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联想九:从铜人、铜动物到彝族毕摩的泥塑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青铜兽像、青铜虎、青铜鸡、青铜蛙、青铜蛇、青铜小人等,我们又联想到了今彝族毕摩们在仪式活动中用泥塑的鬼神偶。其中青铜蛙、青铜蛇和青铜鸡(如图)就与今彝族毕摩的泥塑有相似之处。按各种仪式的需要,毕摩的泥塑有泥牛、泥羊(山羊和绵羊都有)、泥鸡、泥猪、泥狗、泥马、泥鬼(有各种各样的泥鬼,造型奇特,想象丰富)、泥人(如泥君、泥臣、泥毕摩)等等(见图示)。这些泥塑主要用于祛风除湿一类的仪式,有时也用于为了防地震而作的祭地下鬼神的仪式,此时就要向各种各样的泥塑献祭,以保不发生地震。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彝族文献研究的拓荒者之一马学良先生生前曾提到过一个想法,说彝族可能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文明史。随着各种文物(包括三星堆文物)的不断出土和以前鲜为人知的彝文文献史料的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的不断进步,一个由古夷系民族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轮廓,似乎已经若隐若现。如果三星堆文明真的与这个系统的民族有联系,那么我们在此做点捕风捉影的联想,或可于方家有所助益,也未可知。而且,若有必要,我们当然还可以使这些联想的内容更为丰富。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释: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①支格阿龙:彝族传说中的英雄。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②癞祟:彝族人认为癞祟是从雷电和日光中产生的。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③见沙玛曲比吉木•阿龙拉丁解读口述,蔺姆岭岭戈汞•嘎夫古格翻译整理《三星堆出土文物与古代彝族祭祖的联系》(载《凉山彝学》2006年第1期)。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④阿尔:彝族传说中的工匠祖师名。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⑤史楚:彝族传说中的天界毕摩名。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⑥见沙玛曲比吉木•阿龙拉丁解读口述,蔺姆岭岭戈汞•嘎夫古格翻译整理《三星堆出土文物与古代彝族祭祖的联系》(载《凉山彝学》2006年第1期)。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⑦⑧见普忠良《彝族“祭祖大典”――“耐姆”祭祀习俗(三)》(发布于彝族人网:时间2004-1-12 21:51:34)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⑨参见俞灵《用彝族文化解三星堆之谜》中所引述的王昌富先生的观点(发布于三星堆网)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⑩见肖先进《试论古蜀人的宗教信仰与祭祀礼仪》(发布于三星堆网)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比史美 嘎韩石者 吉尔体日 编著《彝族尼牡概论》彝文版(《ꆀꃅꏦꃤꉉꈻ》)(四川民族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美姑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编印《美姑彝族毕摩文化调查研究•艺术专集》(2002年10月)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州语委收藏的彝文经典《考妣变幻经》(《ꁍꏼ》)(有美姑县毕摩氐惹洛曲、氐惹日布、曲比阿乌、本,有雷波县毕摩勒格耍一的藏本)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戈隆阿弘《“三星堆”与古夷文明》(发布于三星堆网)吉克拉且等。Yg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