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存于《华阳国志》中的古蜀雷同轶事——《华阳国志》与彝族传承古史的异曲同工之略谈
作者 ​吉差伍来 2025-01-31
原出处:彝族人网

《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由东晋时期成汉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年—354年)的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此书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考证翔实,史料可靠,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数民族史以及蜀汉、成汉史的重要史料。
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人阅读了不同版本的《华阳国志》及注解本后,发现它所记录某些轶事竟在与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的记录有雷同之处,更与彝族民间口口相传的古代彝族君王轶事相适格。加上近年来的在西南地区的考古发现,也竟可以彝族元素来解读。为此我曾写过几篇比对性文章,如:《残存在彝族人中的古巴蜀记忆》、《浅谈秦伐蜀后黎蜀的迁徙》、《新修:中越关于古蜀彝人南迁的相同传说》等等。但始终觉得未尽,今再次结合多方(史料、传说、考古等)素材,以对比为主要方式再叙述、解读那些残存于世间的陈年往事,供题材爱好者们共勉。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同的上古君王轶事

彝族民间流传或经史上记载的上古君王很多,有的有名有姓有事迹,有的仅存轶事,名字已失传。有的在其他民族的史料中特别是汉语史料中有相同记录。可能在遥远过去大家也同属一体或相互影响,所以才有相同传说。较典型的如下两则: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民间传说,上古有一个君王在年度巡视领地时,在一个地方因其坐骑受惊,从马上跌下,把脸部摔坏了,成了一个“博机”(彝语音译,就是指脸上破相了)。所以君王就将此地的地名命为“博机”,后来也因在此地伤口感染死在此地,他让下人们也将其葬于此地。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我看到汉语史料中关于炎帝葬于宝鸡时,我突然产生联想,宝鸡是不是“博机”音译,炎帝为什么从火,这和彝族至今过“火把节”是否有关联?等等。加上另一则彝族典故:说上古彝族君王支格阿鲁曾娶青、赤二妻(大多彝族人译为红女、蓝女,其实就是指青女和赤女)。赤女即赤帝(炎帝)之女瑶姬。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image001.jpg

宝鸡炎帝陵

瑶姬,即巫山神女。因天生丽质却尚未出阁就故了,世人哀伤就将其葬于巫山。后楚怀王游高唐,昼寝,梦与神通,自称巫山之女,护佑楚国。而彝族也有一个雷同传说,称上古一个君王之女叫“机机”(音译),长得非常美丽,也是未出嫁时,在十三四岁时死了。人们都很爱戴她,于是编了一首歌来纪念她。这首歌叫《阿依机机》(阿依是的孩子,机机是名的音译),彝族人大多都会唱,现也被收录到彝族“达体舞”的曲目中,在互联网上也能搜出此歌曲。彝族人世代所传唱的《阿依机机》应该就是指巫山神女瑶姬。炎帝也就是彝族所传说的那个从马上跌下,脸摔坏而亡的君王。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一则是彝族有名的君王笃幕(又称阿普笃幕,阿普是指爷爷)。彝族民间传说,笃幕出生于伊洛挖底,所以民间称其小名为“挖底”子,后成长为彝人的君王,并教民耕种和祭祖(彝语为蒲卑或濮毕,许多人译为祭祖。但我认为根据其形式译为祭祖不妥。蒲卑其实是一种超度先人亡灵的行为,而且一旦完成超度,就不得再打扰祖灵。所以超度后一般要将先人的灵位存放于山洞中。根据传说和彝族史诗中的记载,古代彝人是将亡者的遗体装于楠木或铁杉木棺内,存放在正房中三年,期满后再请毕摩(祭师)超度,超度完后将棺存放于悬崖上。彝族人讲其原因是怕洪水再次泛滥时灵魂会被水淹没。只是后来因财力下降或条件改变,才改成先火化后再择机招灵入盒(小棺材)内,经超度将盒与酒肉、种子一同存放于山洞中)。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image003.jpg

成都望丛祠

据传笃幕的政权后被一个小人(彝语称不道德的人为“措氐”)夺权,被迫返回南方。称走的时候山上的冰凌叮叮响,红色的索玛花(杜鹃花)像血一样红,比较凄凉。笃幕因此后郁郁寡终。死后化为布谷鸟(彝语称果布),每到春耕之际就飞回领地催其子民耕种。到现在彝族民间还以每年首次听到布谷鸟之声来占卜自己一年的行运。即:如果是在躺卧中听见的就认为今年会享福。如果是在行走中听见的就认为会忙碌一年。如果是在劳动中听见的就会认为今年要卖苦力了等等。而且还要对布谷鸟回声听见了,不然它会不断的重复。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image005.jpg

成都望丛祠

彝族人称的笃幕就是汉语史料中的杜宇。所以,我认为望帝应该是“挖底”的音译。而丛帝一词也是彝语中“措氐”的音译。只是历史的久远,传承中出现了误解。关于丛帝的传说,其实彝族(凉山)人的传说也和汉语史料是相近的,就是指“鳖灵”。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从蜀地南迁的印迹

关于古代彝族从蜀地迁往南方的记载和传说比较多,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有一些,民间口口相传的也有,毕摩(祭师或法师)的经书中也有等等。其实有一则流传于彝族民间的典故可以较好表露出这一切。简述如下: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说上古有一位君王在战败后,临死前给臣民们留下两句遗言。大意为“不要去清理荒地上的石块,我在是我耕,我亡他人种。不要将命根透露给女人(妻子),我在是我妻,我亡成他人母”。这是因为他的开疆拓土被其妻出卖其命根而败亡。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典故的因果:据说在上古时期,有一位彝族君王,因他有四位朋友(民间传说他是头,其于四位是他的手与脚,所以说是五位神人也可以)能移山改河,所以战无不胜,因为他们都是神力之人,地上的平地都成了他们的。也因为经常争夺别人的土地,引来他国的记恨和算计。其中有一个邻国就采取了一连串的计谋,最后得逞,打败了彝人,占领了他们的土地,彝人从此被迫南迁逃亡。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计谋之一和亲。因为彝人有五位神人,所以他国只有采取和亲政策,主要目的是探递情报,其次是起到缓兵之计。据说在和亲之中有一位非常美丽的公主,君王一眼就看上了她。起初他们还是很恩爱的,后来有一天,公主发现每天中午君王都要到房后的山林中去一次,而且还不准人员跟随,公主感到纳闷。时间长了守卫们也知道她是君王之妻,也就放松了警惕。有一天君王到房后的山林中去时,公主就悄悄的跟去。于是她发现君王变成一条青蛇,在一口海眼里游泳(海眼彝族人称为无声海,口如杯盆但却深不见底。彝人讲海眼可以附在树枝上,也可以在地上产生等等)。顿时公主颤抖了许久,发现原来她爱的人不是同类,公主的爱意瞬间全无,同时也想起了出嫁时其父王(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应当指秦王。为书写之便以下称为秦王)的重托……。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计谋之二探根。在一次节日上,趁君王酒兴,公主装着无意的样子,随口问了君王性命攸关的事。她问:“像你们这样的神人(彝语称斯惹)谁也打败不了了吧……”。自信的君王认为公主是自己的妻子,不会背叛或伤害他,就对她说出了自己的命门。君王说:“也不是不可以打败,只要伐去山上的铁杉树和楠木,锯开山头,挖断兹霍尔尼山(彝族传说的神山,目前未知具体之处)上的“伙苦”(汉语指木姜子、香桂子之树)之根,就会伤到我的等等”。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主又接着问:“哪你还有四个大力神朋友,还是没有人能打败你的”。君王又自傲讲出:“这怕什么,只要将他们与我分开一定的距离,我们就不能感应了”。变心的公主将其记在心上,藏在箭中。在另一次节日上,也趁君王酒兴之时,公主挑逗君王:“像你这样的神人,将我这枝箭射向在我老家应该不难吧?”。君王听了轻视的说道:“让我试试看”。便不假思索的将箭射在了公主父王家的大门上。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计谋之三石牛计。秦王知有箭射在大门上时,以为出事了,后发现箭上的情报时大喜,招人商议对策:一策是伐木开山;二策是石牛计,调虎离山;三策是断命根(灵根);其实这三策就是指:一是往蜀中修路,即:今日石牛道或金牛道;二是支离蜀王的军队,以分割歼灭;三是攻城灭国。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image007.jpg

石牛雕塑

关于石牛计彝族人是这样传说的。为了支开君王的四个大力神,秦王造了四条大石牛,扬言其吃草能便金等等。彝族君王听了后就派其四个神人去查看。据说到了秦地之后,秦人不让他们近距离观看,让他们在远处看秦人在向石牛喂草,然后就从牛尾处接下一些金子,并发出金子掉落声音。之后秦人用箩筐将金子从四个大力神面前台过,并让他们查验金子等等。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回到蜀王处时,四人汇报: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亲自查验,却能便金(今天的彝族人仍说,这四个人多伴是四肢发达,头脑腐烂了)。蜀王听后想占为己有,但又不好意思说,就向秦王提出借用石牛一段时间。秦王知上当了就欲情故纵,称借是没问题,关键是没人拿得动。蜀王自负,称这没问题,我有四神人等等。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image009.jpg

五丁力士开山

后来四个大力神,拖着四条石牛向蜀地进发,路也因此被推出来了。彝族人传说,当行至一座大山处时,山神得知上当了,就降下暴雨阻拦,但阻拦不了,于是就化作一条白色的蟒蛇去阻挡。四神认为这是挑衅就去捉拿,蛇逃入山洞,他们抓住了蛇尾,那知山蛇同体,四位神人将山给拉崩裂了,于是被砸身亡……。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计谋之四断根。秦人得知蜀王的四神人已亡,就开始伐木开山。去断蜀王所说的灵根。今日彝族人仍在传说,在挖山断灵根时,已经挖30多天了,仍未见其根,秦人以为是假,都准备收兵回去了,然而其中一个呆子却主动要再挖几下,没想到灵根露出,其一斧子下去,灵根飙血。君王顿感不适,知即亡,于是就讲出以上的两句遗言。并交待死后将其头、手、身、脚、内脏分别秘密埋葬于五方的五座大山中。其臣子们听后不解,君王才说出原由,说这样其可以重生。并强调不能让人挖去焚了,否则将不能重生……。”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image011.jpg

金牛道

臣子们按照君王的遗言将其肢体由五队人马送往五方,但两队人马被秦军挡下。秦军疑惑,在严刑拷打下有的人说出了实情,秦军将这两处肢体给焚烧了。而另外三队人马,因逃进了南方的深山,没有被抓住。彝族人认为,之所以到今天彝族君王没有重生或彝族人中再也没有人能够升仙当“斯惹”,就是因为当时的“斯惹”肢体部分被焚烧了,残缺了。据说秦在治理蜀民时,发令彝人死后必须火葬,不然活焚。之后彝人的葬俗也就被迫改变了。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然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些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但结合汉语史书来看还是传承了些史事。另外,此后大多数彝族人不愿与外族人通婚和葬俗由崖葬(石棺葬、船棺葬)改为火葬,据说都与此典故所讲的因素有关。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下是《华阳国志•蜀志》中的部分对应摘要,可与彝族人传承的史料相式格: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巴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开明位号曰丛帝。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保子帝攻青衣,雄张獠、僰。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未有谥列,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黄白黑帝也。开明王自梦廓移,乃徙治成都。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王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蜀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周显王三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同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直顶上有平石。蜀王痛伤,乃登之。因命曰五妇冢山。川平石上为望妇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遯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逄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马错等因取苴与巴焉。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以上的传说与记录对比来看,虽有出入,但基本事实是相同的。其中蜀王死后交待,将其尸体由五队人马分藏于五座大山,其中两队被秦车截获而败亡,三队逃往南方等等。这五队人马可能就是《华阳国志》中记载的青、赤、黄、白、黑帝。即:五夷之说。现存于彝族中的所谓白彝、黑彝、红彝大多分布在川、滇、黔区域,这应该就是逃往南方的三队人马。而黄彝由太子带领逃在今四川彭州境内逄乡被打败,死于白鹿山。青彝由王带领逃在今四川眉山彭山区东北十五里处时也被秦军打败。但在彝族人口语相传和《勒俄特依》中记载,王在武阳(彭山)被阻后,急传位于其子(十三四岁),隐逃南方于越南河内地界(彝族人称为滋滋濮武),其在阻击秦军中战死。这些事也与《大越史纪传》中安阳王的记载相吻合,而且近年来在越南冯原遗址的考古中发现与三星堆相同的青铜器物,这些与蜀人南迁有一定的佐证。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面讲的,青彝由王带领,是因彝族典故中有王变青蛇之说而推测。根据五夷之说,东方青夷,西方白夷,北方黑夷,南方红夷,中央黄夷。在古蜀时期,应该是东方青夷在掌权,而且鳖灵即楚人而来,可能就是代表东方青夷的势力。但也有彝族民间传说,青、赤、黄、白、黑夷的形成原因是为便于指挥作战而产生的。即:最先只是五支军队的旗色,主要是方便于用旗语或旗号指挥作战,到后来发展成了他们的代表色彩。这种传说可能是真实的,因为它具有朴素的唯物观。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华阳国志》中记载的史料与彝族传承的传说、习俗、史诗记录等等,还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如:“巴曼子的传说”、“白虎复夷事件”、“移秦民万家实之之说”等等。我也曾结合传说、多方史料,考古等因素写过一些文章,可以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在“彝族人网”上大多都可查阅。此次见解暂到此,后伺机再续。Ec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5年1月25日)

注:本文图片从互联网采集,旨在公益宣传传统文化。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所有,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进行修改或删除。特此致谢!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