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具即是我国多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又是中国少数民族文明史、美术史、工艺史等,而且还是我们今天研究民族学科的重要资料之一。那些凝聚着“狞厉美”的面具造型,已成为有意味的符号,充分体现了尚神兽图腾的观念和遗风。将危害人们的妖魔精灵驱逐出去以求一年的平安和吉祥。丘北县普者黑仙人洞村的彝族(撒尼人)有多神崇拜的习俗,他们对多神的崇拜又大多通过面具作为载体,并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如招魂、捉鬼、祭天、祭地、打猎、捕鱼、种植、养植等)得以体现。撒尼人不管选用什么面具,挂在什么地方,都是为祈求家里平安,祈求人蓄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制作出的避邪物。它是集文明史、美术史、工艺史一身的的复合体。
关键词:彝族面具;多神崇拜;文化现象
面具,是数千年来世界上许多古老部族、民族都有的文化现象。这些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面具,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本族宗教心态、民俗心态和审美心态的发展与变迁。面具史几乎与文明史同步。这些珍贵的面具即是我国多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又是中国少数民族文明史、美术史、工艺史等,而且还是我们今天研究民族学科的重要资料之一。中国少数民族面具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其形制的多样、造型的丰富、内涵之深,在中国乃至世界面具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及至今天,面具仍以鲜活的形象流传于中国民族中。
中国的面具文化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品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那些凝聚着“狞厉美”的面具造型,已成为有意味的符号,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把人们带进那返补归真的图腾历史时代中去。充分体现了尚神兽图腾的观念和遗风。将危害人们的妖魔精灵驱逐出去以求一年的平安和吉祥。这种活动逐渐流传至民间现在还保留着。
中国少数民族先民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其面具在发展着、变异着,以动物体态的假形、假头、假面充斥于场面中的情况有了改观,其功能、材质也不断丰富。民间对于面具有“避邪”之说,也有“吞口”之说,还有一种说法叫“傩”。持“避邪”说的人认为这是专用于镇宅之物,游魂野鬼不能入内,以保家和平安,无灾无难。持“吞口”说的人认为此物是专用于悬挂门上以阻邪恶的灵物,属驱邪神兽,因口大异常能吞千万鬼怪妖魔而深受人们喜爱,据说挂于门上一切邪魔均回避不敢前来。另一说“面具”及“傩”者之称,这是与“巫师”、“巫术”有关的驱邪法物,挂在门上属镇宅之物,带在脸上属做法事之用,增强神秘的法力功能。
少数民族的面具有着丰富的种类和鲜明的特色。就少数民族面具的功能进行分类,主要有跳神、节日祭祀、生命礼仪,镇宅、戏剧等。如麻栗坡县白彝族一年一度的荞菜节,在跳铜鼓集体舞时,领舞者头带面具并显神秘莫测。反映了少数民族先民在节日祭祀中对假面崇拜的痴迷和运用的执着。折射出其先民在祭祀活动中对拟兽拟禽装扮的信仰及其迷恋,历数千年而不绝。
在云南省丘北县普者黑仙人洞村的彝族(撒尼人)有多神崇拜的习俗,他们对多神的崇拜又大多通过面具作为载体,并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如招魂、捉鬼、祭天、祭地、打猎、捕鱼、种植、养植等)得以体现。祭祀活动时,均由“毕摩”主持仪式方才“显灵”。“毕摩”在主持仪式时通常都要戴上与仪式内容相符的面具。面具可分为“虫神”、“鸟神”、“猪神”、“虎神”、“牛神”、“鸡神”、“龙神”、“蛇神”、“水神”、“杀神”、“树神”、“花脸”等多神。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节日和不同的祭祀内容,其用法和用途也不近相同。
虎神虫神鸟神牛神
“虎”是仙人洞村撒尼人在所有动物中最为崇拜的动物。因此在村寨里,“虎神”塑像随处可见。只要你走进村寨,都会见到各种形态的石虎、泥虎、木虎,有的立在村子大门口、有的立在住户大门两则、有的立在主房梁中央、有的立在房厦中央、甚至还有立放在墓地两旁等。但“虎神”面具则主要是在春节时挂在正堂屋的神坎上角两边,挂时要根据主人的用意,再请“毕摩”做“法”,念一些对本宅吉利的语咒。
“虫神”面具是每年农历七月初十日使用,“毕摩”做法时用于做道具,送毕就将此“虫神”连同所有害虫送到指定地点用火烧掉。此意为把每年地里所有伤害庄稼的害虫统统赶走,保佑来年五谷丰收。
“鸟神”面具的使用时间为农历正月属蛇日,主要用于捕鸟前的祭献活动,希望上山捕鸟会大获丰收。村民在村子里任意抓一只鸡宰杀后与“鸟神”面具共同祭献,如果抓着哪家的鸡挨骂,就证明到山上捕鸟会丰收。此祭祀活动一定要找“毕摩”进行,祭祀活动后把“鸟神”面具随身带在腰上上山打猎,同时抓到哪家的鸡杀了,哪家也会带来好运气。
“牛神”面具主要是在祭牛节(每年三十晚上)用,届时先让牛吃饱,把“牛神”面具用红布或红毛线拴好,再把“牛神”面具挂在牛角上,把牛拉到村子里转,这叫做接“牛神”。到正月初四晚上,每家每户都要拿半斤肉、酒、红布等物祭献“牛神”,再把肉煮给牛吃,然后把“牛神”面具戴在牛角上在村子里转,这就叫送“牛神”,场面为其壮观,非常热闹,至今散尼人还在流传。目的是犒劳辛苦劳作了一年的牛,保佑它来年能更好的为主人服务。
龙神火神蛇神瘟神
“龙神”面具是每年三月三祭龙节时用,主要用来作“毕摩”道具,在使用时,先将备好的小鱼放在盛水的“龙神”面具里,口念咒语,意为让“龙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年年有余(鱼)。
“火神”面具是每年正月初四与送“牛神”时一起用。由四个男孩头戴“火神”面具,装扮成神童行送神仪式,做完送神仪式后,杀红、白公鸡各一只,再用树叶或竹子编成小船将“火神”面具和一碗水饭,送到指定的地方,即送“火神”,也叫送“火星”。目的是预防火灾,保佑来年家宅平安。
“蛇神”,也叫地神,“蛇神”面具主要是卜卦时用,一般要在十字路口处使用。如结婚时在十字路口上,由“毕摩”在地上挖一个洞,将米、盐放入洞内,口念“天灵灵,地灵灵,愿今日完婚,白头到老,不至米长牙,盐开花不能出来”。散尼人用此方法祝愿一对新婚之人爱情生活幸福美满。
“瘟神”面具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十日用,作为“毕摩”道具,主要用于消除村子里的传染瘟疾,在送“瘟神”时,需要点香灯七至十五天,“毕摩”不断地念咒语,意为把村子里所有不干净的瘟病驱出村外,使全村寨无灾无难,安康幸福。
在这些面具文化中,有其恶俗陋习等消极和迷信的一面,也有传统文化精华和有益的一面,但研究宗教文化的本质,必须从原状及实际现状开始,积极挖掘,从而让我们能更多、更好、更加切近了解、研究这种神秘的文化现象。去除糟粕、吸取精华。
当地撒尼人面具文化的文字资料记载甚少。我们对他们的面具文化还没有从源头及其演变过程做过详细的考证和研究。如今能制做这些图案面具的人被本民族称之为“毕摩”或“摩公”,是“专业的巫师”,似乎与道教有近缘关系而又分道异同。据所知这些“专业巫师”的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上,人数极少,几乎都生活在偏僻少数民族地区,而且这些人都是单传授徒。由于近年来受经济冲击较大的农村,外出打工如潮似涌,“毕摩”面临后继无人,这种神秘文化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去认真研究和整理的情况下,就有断裂的可能,而我们应该对这种“毕摩”及其所生发的文化背景做抢救性挖掘、整理和探寻,以免有失传的可能性,从而给搜集整理工作带来更大的遗憾。
时至今日,撒尼人还一直延用着这些神秘的面具,这种神秘的面具文化现象,与文山地区的壮族、苗族、瑶族等“巫术”现象极为相近,它们之间必然有着一定的关联。当然,撒尼人不管选用什么面具,挂在什么地方,都是为祈求家里平安,祈求人蓄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制作出的避邪物。它是集文明史、美术史、工艺史一身的的复合体。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具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内涵逐渐淡化,而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已成为一种文化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不论是什么造型的面具,都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它的承传性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作为一种神秘文化现象以及地域文化特征,在国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它应当值得我们关注。
参考文献:
[1] 张秋.云南师宗彝族绑神猴面具文化比较研究——以大堵杂村和板桥河村为例[D].2020.
原载:《黑龙江史志》2014年7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彝族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