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克智”调查报告
作者 ​顾尔伙 2011-12-08
原出处:彝学研究网

image.png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克智调查概况

(一)调查时间:2009年6月到8月

(二)调查地点

克智所在地凉山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大凉山黄茅埂西麓。这里是最为典型的彝族聚居县,尤其是彝族本土的传统宗教与民俗文化在这里保存得最为系统和完整。美姑一直被视为义诺彝区的腹心地带,尤其是因为这一带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毕摩和世传的毕摩家支,美姑也被誉为“毕摩的故乡”。以黄茅埂为自然分界线的川、滇大小凉山彝区,留下了彝族先民古侯、曲涅两大部族由滇入川的历史足迹,美姑作为迁徙过程中的汇集地也成为彝族历史文化胜地,这里不仅留下了回响千年的史诗绝唱,更在一代宗师“毕阿苏拉则”的盛名下传承着蕴藉深厚、丰富多彩的毕摩文化。与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相似,彝族的哲学思想、历史地理、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制、农艺医药等,通过毕摩文化的仪式传承与口头传播,在西南这片古老而馥郁的土地上孕育成长,留下了灿烂的文化。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美姑不仅是“毕摩的故乡”,也是“克智的故乡”。美姑地区的仪式生活作为义诺彝区的山地民俗传统,至今仍然按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发展着、沿传着,较之其它地区而言,其变异程度较低而更具有代表性,同时也具有相当明显的地方色彩。“克智”论辩与仪式生活的联系紧密,史诗“勒俄”则以其极富活力的演述方式嵌入在“克智”论辩活动中,并在一次次的仪式化表演情境中动态地延续在美姑的山山寨寨,其口头传承的民俗涵义、文化特质及民间美学往往也在这些仪式生活的语境中得到呈现和张扬。换言之,“克智”论辩活动一直按照当地的表演规范传承在民间的婚丧嫁娶活动中,不论是婚礼、葬礼还是送灵大典,“克智”论辩都有相对稳定的论辩原则、论辩技巧和论辩程式,以及胜负评判的民间规约。民俗仪式与口头传统共同构筑了这一地区的公共生活空间。可以说,克智之所以存在于凉山美姑,不仅与克智本身所具有的传承优越性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与美姑典型地域所塑造的民族性格有关。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费孝通说“乡土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面对面的社群”。“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凉山彝族社会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地社会,也可以说是一个传统的“口头社会”。《毕补特依》中这样写道:“毕者靠书籍,橙黄色书籍,祖传于我辈;贤言和巧语,父读我牢记;武土和罗勿,长辈传给我。人家聪敏当德古,人家勇敢操刀矛,人家富裕赶牛羊,我辈聪敏就来毕,书声朗朗诵。”仪式上的经书朗诵具有激活族群记忆、加强文化认同的特质。时至今日,彝族山地社会的书写实践也依然没有脱离其口头文化的传播语境。一代代毕摩正是通过诗歌的创造,使彝族文化在流动的语言之中进入文字;文献文本又通过仪式“声教”的口头传播走向民间,从而获得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诗歌精神。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调查对象

首先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教育局,经教育局长李正华介绍,对凉山彝文编译室、凉山电视台,州民族研究所,凉山州文联和州语委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随后前往美姑,在美姑毕摩文化中心主任嘎哈石者的介绍下,对美姑县教育局、美姑县中小学,美姑毕摩文化中心、美姑文化局、毕摩文化展览厅一一进行了拜访,在县城期间,对毕摩传承人曲比尔日,克智传承人吉尔体古,城关派出所海来惹基一一做了访谈,参加了沙玛曲比等几家的祭祀活动,参加了毕摩中心副主任吉郎五野丈母娘老人家的葬礼等;最后深入乡下,来到美姑铁西乡的斯迥拉达和沙玛乃托村,对当地的克智传承人格渣夫莫,阿特拉比等进行了详细的访谈。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凉山彝族“克智”是靠什么传下来的,如何传承的,传承的内容有哪些?它在传承中有什么困难,随着语言载体在历史变迁中不断发展,人们高呼人类进入 “读图时代”的同时,“克智”口承传统文化会不会消失,它对学校教育有没有启示,有什么启示?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方法就是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跟踪克智演述者,记录他自述的学习克智的个人历史以反映地方知识"克智"的演变,以他与其他辩手的"克智"雄辩场面为文化样本,通过这个样本考察彝族"克智"的传承过程。具体以美姑地区为中心了解隐藏在"克智"仪式生活背后的话语世界和仪式氛围;跟踪传统中的克智演述者人及他们口述学艺和表演实践,了解克智"活"的整个克智演述过程;通过访谈了解凉山彝族当地人对克智的观念及其克智表演的法则,深入了解克智表演的内容和规则;通过对"克智"口头论辩传统运作方式的分析,揭示克智的传承内在机理。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克智传承过程

(一)克智内涵

“克智”是彝语ke nre的音译,“克”义为“口”、“嘴”;“智” 义为移动、搬动、退让。这里我们把它翻译为“口头论辩”。“克智”作为民间的口头论辩活动,是人们运用言语行为和对话艺术,讲述传统、探求知识、明辨事理、叙述历史,演述史诗的一种口头交流和信息传播的方式。这种口承方式对当代彝族的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深层影响。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克智源流

关于民间“克智”论辩活动的由来,于史无考,但是在凉山流传着种种说法。说克智是金沙江对岸的阿尔比日创造的。阿尔比日何其人也?彝族历史上确有此人。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国家化的进程,自元代起在彝区建立了土司制度。在这些土司中,以沙马宣抚司,邛都宣抚司,阿都长官司和雷波千万贯土千总为最大,号称凉山“四大土司”。元明时期,金沙江对岸的彝区以乌蒙宣抚司为最大,其下管辖的地区叫大关巡检司,而这个司就是阿尔家支的地盘。阿尔比日当时在大关巡检司里任“总管事”,协助土司调解纠纷,处理案件,其职事于民间的德古相当。还有的传说说他还是天下无敌的大论说家。由此可以推论,“克智”论辩至迟在元朝兴起高潮,到清初形成了比赛论辩的体系。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和贵州的彝文和古籍记载,这种基于传统婚丧仪礼的口头竞技活动彝族父系始祖阿普笃慕时代的歌场制度,距今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氐羌放牧民族后裔,彝族重根骨,先民出自远古时期崇虎尚黑的氐羌族群。游牧民族有以下几个特征: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逐水草而居,游牧流动。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崇火,属于火塘文化。实行火葬,灵魂归祖界,在重要的仪式生活中演唱史诗,如指路经等。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日常生活中围着火塘,讲故事,说唱,背家谱。比如凉山彝族来说,父子兄弟围坐火塘对酌,父特将尊祖之仪,宾客之礼,祭祀之法陈诉于子弟,家谱,以及先民的荣誉战争与劳苦迁徙等故事,亦在酒酣耳热之际,背诵出来,滔滔不绝。子弟们听取此种报告之后,并不敢等闲视之,听之后要付之实践。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此,笔者认为,克智是彝族民间人们集体创作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然,历史杰出的论辩手,特别是出色的毕摩大师,对克智论辩程式作过规范和创新,功不可没。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克智传承特点

“克智”语言美妙﹑比喻生动﹑想象丰富﹑艺术色彩浓厚,使人从中感受到极大的趣味性。它的艺术趣味,能自发招来广大听众,用夸张、诙谐、风趣的语言,增强喜事场合的欢快气氛,逢年过节的幸福感,丧事场合的消愁感。比如在婚礼的开白场场上“克智演述者”代表主客相互问候: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火塘的上方,在坐贵客们,刚才那片刻,客人不言谈,主人心忧虑,主人不开场,客人心忐忑,话说近夜晚,你们那一方,百事平安否?六畜兴旺否?粮食丰收否?公鸡是否坠下岩?石磨是否被吹走?獐子是否辩绵羊?一年是否剪三次羊毛?猎物是否变家狗?大雁是否成鸡群?蚂蚁是否追猎物,姑娘是否去御敌?小伙是否去嫁人?问客待回音。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客:火塘的下方,在坐主人家,主客相逢好时,主人难开口,客人难等待,两姻亲相问,问是否平安,两亲属相问,问是否兴旺发达,两邻居相问,问是否备有佳肴,两冤家相问,问是否断子断孙;我们那地方,牛没被鹰叼去,公鸡没有坠下岩,石磨没被吹走,獐子当羊养,一年剪三次羊毛,猎狗在追猎,猫儿在捕鼠,人人均平安。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的概括起来,克智有以下几个特点: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克智语言具有诗性,便于颂唱和记忆。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根植于民间,与仪式生活融为一体,有广泛的民众基础。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克智传承以口头‘诗教’的形式进行的。可以说,彝族的文传经典都是具有诗性的,基本上没有散文式的经典,克智传承以口头‘诗教’的形式进行的。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克智演述程序

克智演述以史诗勒俄为文本,《勒俄特依》是至今流传在彝族地区的一部创世神话。全书由天地演变史、开天辟地、阿俄署布、雪子十二支、呼日唤月、支格阿龙、射日射月、喊独日独月出、石尔俄特、洪水漫天地、兹的住地、合侯赛变、古侯主系、曲涅主系等14 篇组成,主要描述了宇宙从混沌荒凉的远古中自然衍化与人类起源的漫长复杂的过程。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婚礼“克智”为例, 一般分为上半场即兴辞辩和下半场史诗演述两个部分,克智论辩的程式不同地方略有区别,一般说,上半场的论说程式为:开场白→雄辩→追根述源→诘难。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下半场则须以:史诗起源→史诗表演→史诗叙谱等环节进行。作为论辩比赛的整体性过程,上下两场是紧密相联的,皆以言语之间的对抗为特征,通过论说、争辩、诘难、猜谜等方式决出输赢。整个过程就像一场足球赛,有着自己的规定的程序和胜负判断的标准。一看史诗的记忆力,二看雄辩力,即临场的应变和口才。如果辩了三天三夜,仍然分不出胜负,就会以“点球”即猜谜或者考辨的方式结束活动, “裁判”——一般是老者,出来代表观众向辩论双方敬酒,以表 “握手言和”。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克智传承困境

克智表演活动可以说是历时性与共史性的统一。克智表演活动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但这种组合不是随意的,它有着自己传统的内在规定。然而,现实中克智演述“不在场”现象比比皆是。近年来论辩采取的是舞台化的“独说”,有的赛手还根据“上面的精神”即兴创编了大量歌颂各级领导的辞赋诗章,令人啼笑皆非。这就如同中国菜来到美国餐厅完全没有了“味道”。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克智出现衣裳传承困境,有自身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从传承的内部因素讲,克智传承人在继承、保护和传授过程中依循传统、缺乏创新,由此导致传承的后继无人,中断现象显见;从传承的外部来讲,人们重视经济GDP的增长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保存的价值,民间文化缺乏政府合理的激励机制。要真正实现保护与传承,必须是由人的内部需要出发的,培养民族成员对民族文化的崇敬和归属意识,使民族成员从内心感觉到民族文化之美。G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