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录:彝族“久觉合”(省级 凉山)
作者 ​凉山非遗中心 2021-05-21
原出处:​凉山非遗网

导读:

彝族“久觉合”是彝族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并相互传唱的具有一定固定曲调的传统民歌,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多角度、全方位揭示奴隶的艰苦生活。它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彝族人民的精神世界、理想追求等,是近现代彝族的“人物风情展”,“社会生活的写实志”。   
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来阿平摄)

项目名称:彝族“久觉合”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名录级别:省级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久觉合”是彝族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并相互传唱的具有一定固定曲调的传统民歌,它的歌词内容绝大多数都是以社会底层受压迫、受剥削的民众为传唱对象,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多角度、全方位揭示奴隶的艰苦生活。唱词还涉及到彝族奴隶制时期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彝族人民的精神世界、理想追求等,是近现代彝族的“人物风情展”,“社会生活的写实志”。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产生年代:

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民歌“久觉合”,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叙事歌”,“久觉”意为“人间世事”、“生活”,“合”是“唱”的意思,即为“唱人间世事的歌”。多产生于凉山彝族奴隶制时期,彝族内部阶级冲突激烈,外部民族间的矛盾冲突加剧的历史时代,其标志是元代封建王朝在凉山推广土司制,尤其明清以来土司制度的延续和强化,使凉山彝族地区等级森严,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制度使生活在底层的奴隶没有人生自由,穷困潦倒、一贫如洗,一首首反映奴隶艰难生活的“久觉合”便在凉山彝族地区流传开来。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统叙事歌“久觉合”,虽然大多产生时间并不遥远,距今也不过七、八百年,它是彝族传统民歌中的一种,其群众基础深,流传范围广,传唱人员多,因而成了彝族民间叙事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彝族其它古老的叙事歌一脉相承。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分布区域:

 “久觉合”是凉山彝区流传最为广泛的民歌品种,其传承地区以甘洛县为代表。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甘洛县位于四川省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横断山北缘。周边与雅安市汉源县、石锦县,乐山市的金口河区,凉山州的越西县、美姑县相接壤。面积2155.94平方公里,居住着彝、汉、藏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18.755万。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甘洛县属于中纬度内陆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干旱、干热河谷相间区。境内山峦起伏,岭高谷深。最高处海拔4288米,最低处海拔570米。尼日河从县境西南斜入,接纳甘洛河、田坝河等水流后于县境东北注入大渡河。水能资源丰富,国家大型电站瀑布沟电站已经竣工发电。矿产资源富集,有“西南铅锌之都”美誉。成昆铁路纵贯全境,从西昌出发,经过越西、到乐山、成都的出州北公路通道经过甘洛,甘洛县交通便捷。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基本内容:

至今在甘洛县彝族地区流传的“久觉合”包含无数反映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歌曲,大多数都是以有名有姓的人物或事件为歌名,有真实的生活内容。“久觉合”涉及的人物从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到平民百姓,尤其是下层劳苦大众;社会群体包括男女老少、孤老病残;叙述的事件触及到彝族社会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的多个领域;从文化内涵上反映出彝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内心情感、人伦道德、理想追求等。如:《嘎玛阿妞》以凄美、婉转的曲调唱述美丽善良的彝族姑娘“嘎玛阿妞”被汉族官吏抢走,宁死不从、永不屈服、历经磨难的生活,塑造了一个美丽、勇敢、无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彝族妇女形象。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兹惹乌乌》,叙述土司之子乌乌父母双亡,叔父为侵占其产业,逼迫他与其他彝族打仗,结果“头砍落滚下,肠子挂在树丫”,其原型真实的事件是原住美姑的利利土司,在黑彝势力挤压下迁至昭觉三湾河,其后代利利斯各又被赶出,吊死于解放沟的事件。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巴日玛》揭露奴隶主的腐朽生活:“砣砣肉堆成山,酒水像泉流,打手成群”。奴隶的生活却是“娃子受苦难,一天遭三打,三天吃一碗,一年九根铁链拴……”,“像雷山上脱毛的鸟儿,苦呀苦,锅庄娃子命最苦”(《阿各的歌》);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达果》和《冤家仗》唱到:统治者为争夺财产绵延不断发起冤家仗,让“仆人冲在前”,结果是:“冤家仗停了,田野留下血迹,主子抢走银子,赶走牛羊......熟透的洋芋在地里,挖洋芋的人成了灰烬”;“达果啊达果,早晨还在家,中午在放羊,太阳上山时,达果已死亡”。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嫫惹牛》(意为《妈妈的乖儿》)内容唱述一位丈夫被害留下的寡妇、孤儿,因儿子饥饿难受而哭闹,她挤不出奶水也无食物喂他,只好抚偎相哄:“妈妈的乖儿莫要哭,不然妈妈被逼见河就跳河,见岩就跳岩,见树就上吊。妈妈的乖儿子莫要哭,我到地边捉鸟儿给你玩,我到昭觉坝子找米给你熬粥给你喝,我到日阿洛莫找肉给你吃……”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依各蒙》、《沙机嘎嘎》、《阿依洛门》等孤儿歌,叙述的是父母姐妹都被卖走,只剩孤苦伶仃的他,到处找妈妈,问遍了邻里毫无音讯后只好“走到河边问小鱼,你见到我妈妈吗?走到林边问小鸟,你见过我妈妈吗?”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反映单身汉痛苦生活的《阿苏巴底》,小孩自幼承担劳务的《阿嘎放猪》,反映劳动群众苦难生活的《木嘎尔牛》叙述“下河捞鱼救妈妈”,“碎米煮粥喂阿妈”。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基本特征:

 “久觉合”的曲调旋律具有鲜明的叙事特点,一般音域不宽,大多在8度上下,与彝语的高低声调紧密结合,句子讲求装饰,速度不快,节差平稳,节拍自由。由于歌曲数量极多,范围广泛,既使是同名同词的歌,因地域不同,土语差异,个人因素等原因,旋律、音调都表现出多样性的特色。但是,鲜明浓郁的彝族风格和固定的叙事性技巧,有极大的一致性。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久觉合”的歌词内容绝大多数都是以社会底层受压迫、受剥削的民众为传唱对象,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多角度、全方位揭示奴隶的艰苦生活,歌词具有极强的阶级性。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基本价值:

 “久觉合”具有特定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现实性、民众性等民间文化的特征,对于研究凉山奴隶社会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人伦规范等具有重要价值。“久觉合”叙述的人和事,绝大多数是社会生活中被剥削压迫的底层民众,既使反映上层人士生活的篇章,也是从平民的角度揭露其“弱肉强食”,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歌中反映主人公苦难生活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她们勤劳竖毅、善良质朴的人性品格。透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现彝民族良好的传统美德,展示了彝族人民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久觉合”用写实写真的艺术手法,展示出一幅幅多阶层人物的肖像,一张张社会生活画面;一声声底层民众的呻吟呐喊,一首首泣诉之歌。塑造出彝族民众群体典型形象,它的音乐和歌词在艺术上都有极高的价值。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久觉合”深刻地揭露了彝族奴隶制的阶级压迫与剥削及其罪恶,倾诉出底层民众的悲惨与呐喊,不但为历史永远刻记,也为我们提供了不亡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温故知新的“形象教材”。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承人基本情况:

 “久觉合”即可以以传统唱词为固定的内容,也可以在固定曲调的基础上进行歌词改编,在生产生活的各领域都可以演唱,不需要特殊的学习和传承,因而也就没有固定的传承人和传承方式。民间自然会有一些人在这方面相对突出,更有成就一些。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木以日  男    彝族  30岁 甘洛县胜利乡友谊村农民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木呷差且  男   彝族  47岁  甘洛县玉田镇勿西村农民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木基尔哈  男   彝族  35岁  甘洛县胜利乡友谊村农民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木基哟布  男    彝族  41岁  甘洛县沙岱以租村农民sa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