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历史文化悠久,其择偶、婚嫁习俗更是独树一帜,在彝族社会中有深厚的感召力和很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随着现代文明及全球化的强势推进,彝族人内部的传统文化意识逐渐开始淡化。目前,在凉山个别地区的彝族婚俗仪式上,有相互攀比、铺张、混杂等现象丛生。作为新一代的彝族人,彝族年轻人在婚恋观上,应该多反观自身,多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正确认识彝族婚姻传统习俗,了解和认识彝族人淳朴的婚姻本质。在凉山地区,彝族传统婚俗多姿多彩,重情重义,不会过多参杂一些外在的物质条件因素,下面就逐一了解一下这些朴实而生动的婚俗。
一、“舞惹穆”
彝族保持着一种传统习俗——“舞惹穆” (订婚)。其中有的小孩在儿童时期经双方父母同意,经过“毕摩”(知识渊博、通晓彝族文化的且祭祀祈福的人)测算其命宫、属相等后。进行叫作“碟部使碟”(语义:菜板沾血、解译:杀畜)的仪式,将小孩的婚事定下,约定在成年后某一年结婚。一般女孩以虚岁15、17、19岁的单数时举办婚礼为宜,男孩的岁数是单是双一般不重要。与此同时,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不得再提起与其他人可能存在过的婚事。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双方一般情况下不能反悔。当然,未婚期间的两人是不能同房的,有些是受缚于父母之命,甚至双方小孩从来没有见过面,等时间到了才进行举办婚礼。
二、“俄乃阿惹”
属于交表婚,以表兄妹优先通婚为原则,是一种表兄妹近亲结婚的方式。女方家庭优先考虑舅舅家的适婚男性,甚至会在女孩刚出生时就许配给舅舅家,或者长大后在儿童时期再进行约定。旧社会提倡这样的婚约,以此来巩固家庭、家族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这种婚姻关系,从医学的角度来讲是不科学的,很容易出现遗传疾病。
三、“西莫禾”
指看对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西莫赫”的行为越来越普遍和流行。以凉山州甘洛县为例,通过这种方式成婚的男女大都属于一见钟情。每年的彝历新年期间(冬季),甘洛的广场成了相亲广场,每天在那里相成的婚事平均每天5、6起,整个相亲广场更是热闹非凡。其中,有一个“付嘎”(媒人)身份人会在男女双方之间牵线。在约定的时间、约定的地点,男孩会站在广场的一头,女孩在另一头,两个人隔着7、8米远互相对望。如果感觉还可以的话,会在“付嘎”的指示下近距离互看,经历这个过程的男女双方基本不会进行言语上的沟通。一般情况双方的家长是不会参与这个过程的,但都会有朋友陪同。通常,男方女方各有一个“付嘎”,他们会在这短暂的过程中介绍双方,指示你要看人的是谁?你看的又是哪个?期间“付嘎”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嘿乌务?”(喜欢吗?),羞涩的年轻人都不会主动去打招呼,或者表现自己。就几分钟的时间双方的“会面”就结束了,接下来就交给“付嘎”来询问两个人是否愿意?如果不愿意,这件事件就到此结束。一旦两人都愿意,那么“付嘎”就会两头来回跑,协商具体事宜。其中“格博则”(身价钱、彩礼)的多少是关键,同时,非常忌讳对方是否有家族遗传病,比如:麻风病、狐臭等。另外,家族层级、财富地位、家族是否兴旺也是要询问的。待双方了解完后,没有问题了,就会当场买酒喝,庆祝这门婚事已经定下了。
四、邀请“毕摩”进行测算与吉日的选择
彝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婚事也不例外,会让村寨、部落最有名的“毕摩”来进行双方凶吉的测算。通常情况下,属鼠的忌与马、兔、羊合为夫妻;属牛的忌与属羊、马、猪合为夫妻;属虎的忌与属猴、蛇、鸡合为夫妻;属兔的忌与鸡、鼠、狗,属龙的忌与属狗的合为夫妻;属蛇的忌与虎、猪、鼠合为夫妻;属马的忌与属鼠、牛、虎合为夫妻;属羊的忌与属牛、狗、虎合为夫妻;属猴的忌与属虎、猪、兔合为夫妻;属鸡的忌与属兔的合为夫妻;属狗的忌与属龙、兔合为夫妻;属猪的忌与属蛇、猴的合为夫妻。彝人认为,如果有违婚配禁忌,就会导致灾病不断、儿女夭折、家畜不能繁衍、终生苦难等现象产生。有时候为了避免这种灾祸,就会婚后“依啊果”(不同居),分开做“毕”(彝族日常生活的祭祀、祈福仪式),或者“特以嘎”(请毕摩用一封经书来隔离)等仪式来处理。根据月朔、星象、“特度”(棍棒)的朝向来具体确定婚期,结婚的时间往往在冬季(放牧野外的羊群下山后、上山前)当天为冲马、猴、鸡日为宜。
五、“彼莫查”
“彼莫查”大意为:男方家派人将一对同窝孵化的鸡,一些酒和其他的东西送到女方家去,并告知具体婚姻时间。也就是说婚期将近,可以准备一些相关的事情了。这个阶段女方家会邀请“毕摩”给女孩做一个叫“别节”的仪式,也就是说这个仪式结束过后,女孩便不会和家人一起进行祭祀活动,这也是女孩一生中最后一次和娘家人进行祭祀活动。(这样的仪式有时会在“换童裙”后举行,同样,仪式结束后女孩便不与娘家人进行祭祀仪式。)仪式结束后女方家会为婚礼的到来而忙里忙外。
六、“协目”或者“西协”(接亲队)
双方约定的婚礼吉日已经到来,男方家将在前一天太阳未落山前派5人、7人、9人、或者11人(单数为宜、根据路程的远近确定人数)年轻小伙子带上一只黑色乳猪、一桶大概二三十斤白酒、背上一个叫作“以玛尔布”的帽子。去的这些青年全为男性,须以家族兴旺、家庭和睦为宜,一般有身体残缺、儿女夭折的人不参加。进入女方家前,女方早已准备好“战场”,向来接亲的队伍进行泼水仪式。你追我赶、水花四溅,还互相调戏,场面不是一般的热闹。而此时背“以玛尔布”的年轻人还必须将它丢上房顶上,不能让它滚下来,到第二天才把它取下来。当接亲队伍冲进堂屋时高潮又被推起,刚刚的泼水还不够,姑娘们手抹锅烟灰向接亲人的脸上抹去,弄得几个接亲的年轻人可怜巴巴,而且又不能生气。有的被折磨的跟落汤鸡一样的,全身湿透,只看见两只眼睛是白的。一番热闹过后双方进行短暂的休息(凉山彝族对这个过程叫“锁确”),这时候姑娘们的体力也耗得差不多了。开始敬酒、调侃、克智比赛(一种针锋相对的文化辩论、答识)、“妞妞豁”(一种含义涉及自然、人文、天地、爱情等对歌)及其他的娱乐活动直到通宵达旦。时间来到凌晨,鸡鸣三声后“协目”的男人们将连催带赶的让女方家周围的妇女、亲人们给新娘子打扮更衣。打扮好后新娘子将被背到门外的一颗果树下坐好,周围已经被她的邻居、朋友、家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严严实实的(这些人全部为女性)。“协目”们这时候还要经过一番“大战”后才能真正接到新娘。他们中的一个需要协调战术,在女方亲朋好友们不注意,或者看着防层较弱时冲进人群摸到新娘的头部方可让他们背走。
背走新娘前,要取下原先丢在屋顶的“以玛尔布”戴在新娘的头顶,将新娘从女方家背到新郎家。路途中需要用一件“瓦拉”(羊毛做成的披风)垫在地上,不能让新娘脚沾地。新娘不会直接背到新郎家,而是背到提前准备好的“曲乙” (用竹编成的篱笆,新娘的旁侧和顶上都被围起)里面,这里还有一个陪同新娘的“约惹”(与新娘关系为弟弟或者哥哥的男性亲人,负责保护新娘和给新娘拿裙子、衣服等)。仪式结束后,就要给从女方家到男方家来队伍开饭了,其中地位最高的一位就是新娘的舅舅。俗言有“天上的雷公最大,今天地上的舅舅最大。”所以男方家会给舅舅专门叫作“沃里则”(舅舅钱)的钱。如果舅舅表示对这个钱的金额不满意不肯接受,男方家就会再表示增添一点,舅舅一旦将钱收下就可以开饭了。所有随新娘来的人中,属小男孩居多,也会给这些人叫做“格则觉则”的钱,每人一份一个不能不少。还有“帕务则”(伯叔钱)、“玛子则”(弟兄钱?)等一系列的几样礼金。钱给完了,饭吃好了婚礼基本就接近尾声了。
七、“约拉谷”(回门)
这个仪式就举办得比较简单了,有的送亲队伍当天就同新娘一道回娘家,或者新娘在男方家住上几日后再派人将新娘送回,娘家以宴相待。之后慢慢地,小两口就独立过上自己的小日子。生子、养育、互助、包容、陪伴到最后。一般情况两人是不会往娘家去的,双方父母也不会经常见面,或者去对方家中作客。其中一方如果到另一方家中去,都会以高礼节相待,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也就很少见面了。甚至于,有的夫妇结婚多年,父母双方都未曾见过面的也时有发生。这也是一种彝族人对婚姻的态度,不会过多参杂一些外在的物质条件因素。正如“付嘎”(媒人)说的最多一句话“嘿乌务”(喜欢吗?),而不是一味的去要求他(她)的条件。彝族人繁衍生息至今,人口总数近千万,但是离婚率极低。也许和彝人婚姻观,一种婚前只论情感,婚后互相包容、不弃不离,认定跟随的责任意识有关。
结语
文化入侵、物化追求、爱慕虚荣、攀比炫耀等现象的出现看似普遍,正在不断在侵蚀和异化彝族人的传统习俗和婚姻观。其实,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在与现代融合时也能够以一种更加独立和自信的姿态来传播优良的品质,同时也可以吸纳与时代同步的新生活力。不管社会如何变迁,基于爱情和美德的婚俗传统是经得起考验的。在彝族传统里面,只有不受物质和金钱浸染的婚姻,才是最真最美的。
作者:李浩磊(阿木李富)、彝族、1993年出生于凉山州甘洛县,第五届全国彝族爱心社代表委员,甘洛县彝学会会员,任彝族爱心社2013、2014年度乐山斑竹湾校区负责人。代表作《诺苏的孩子该怎么选择》、《土墙》、《漆器的自述》、《等你回来》等。
(本文彝式婚纱摄影提供:古杰影视,在此感谢石一牧介、阿素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