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录:义诺彝族服饰(省级 凉山)
作者 凉山非遗中心 2021-04-19
原出处:​凉山非遗网

【导读】

义诺彝族服饰,形制丰富多样,保留了“披毡、着贯头衣、右衽、着拖尾裙、挽髻、裹青帕”的古代遗风。   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彝族羊皮大麾

项目名称: 彝族服饰(义诺彝族服饰)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产生年代】

彝族服饰与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是人们适应自然、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历史源远流长。彝族文献有“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纺线织线濮嫫尼依来发明,裁衣缝衣觉觉伍支来发明,制金打银阿合来发明,头盔铠甲吉博尔惹来发明”的记载。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汉文献中,有关彝族服饰最早记载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无大候王。”唐以后记载就越来越多,陈鼎《滇黔游记》载“夷妇纫叶为衣,飘飘欲仙。叶似野栗,甚大而软,故耐缝纫,具可却雨。”《蛮书》(唐)途程第一云:“邛部台登(今凉山西昌、冕宁一带)中间,皆乌蛮也。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曵地。”《南诏野史》(下)载“黑倮倮,……男挽发于耳,披毡佩刀,妇人贵者衣套头衣,方领如井字,无襟带,自头罩下,长曵地尺许,披黑羊皮,饰以铃索。”宋代彝族服饰保持唐风,依然以“椎髻、跣足、披毡、或衣皮”(《太平寰宇记》),清代《邛嶲野录》记录凉山彝族“男子……发挽大髻,以竹簪独刺挽于额际,戴黑毡笠,大于箕。披黑白毡衣,妇女短衣长裙,肩佩铜镜螺蚌之类”。“倮倮即黑彝也……椎髻、赤足、披毡、带刀弩。女著花衣长裙,披发跣足,带金银耳环如帐钩样”“男子椎髻,裹青布帕,短褐毡衫……妇人以青布作大帽覆髻,垂幅向后,束红帛于额间,长衫短裙,皆跣足”(《皇清贡职图》卷六)小凉山一带“男椎髻、裹青布帕,短衣,披毡衫……妇挽髻,以青布作平顶帽,交缠蓝布长带,饰以珠石,项挂素珠,衣裙俱缘边,跣足不履” (《皇清贡职图》卷六)……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远古的“衣其羽皮”等为主的以避害、御寒、遮羞为主要功用的原始服饰,到后来的以御寒、遮羞和审美、信仰、习俗等多种功用并重的服饰,彝族服饰历经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简单、古朴、典雅的风格逐步向华丽多样的风格转变,其发展呈现出清晰的历史脉络。可现今,着汉装的彝族民众日益增多,着彝族服饰的彝民越来越少。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分布区域】

以四川凉山州美姑县为中心的义诺服饰土语区包括雷波、峨边、马边以及甘洛、昭觉、越西、金阳的一部分。其中,美姑是义诺土语服饰的典型代表。美姑义诺服饰又可分为柳洪型、牛牛坝型、瓦候型三种。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美姑县位于凉山州东北部,大凉山主峰黄茅埂西麓,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腹心地带。美姑是凉山彝族祖先古候曲涅分支合盟之地,也是一代毕摩宗师阿苏拉则长大的地方,被誉为“毕摩文化之乡”、“克智之乡”、“熊猫之乡”和“中国生态博物馆”。县境地处东经102°53′~103°21′,北纬28°02′~28°54′之间,幅员面积2573平方千米,地形复杂多样,山岭连绵,气势磅礴,异峰叠起,美丽壮观,岩壁陡峭,高山环绕,河谷深切,最高海拔4042米,最低海拔640米。全县总人口22万,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98.2%。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义诺青年女子服饰

【基本内容】

一、形制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义诺彝族服饰,形制丰富多样。依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划分法。按年龄和性别,可分为婴儿装、儿童装、青年装、老年装、男女装;按照质地材料分,有皮毛、毛织、棉布、麻、丝绸、皮革,首饰中有金、银、铜、马瑙、珍珠、珊瑚珠等;按历史分,有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服饰;按季节分,有冬装、春夏装、秋装;按职业分,有民众装、毕摩装、苏尼装等;按礼仪场所或用途划分,有节日装、婚嫁装、丧葬装、战服等。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义诺彝族服饰保留了“披毡、着贯头衣、右衽、着拖尾裙、挽髻、裹青帕”的古代遗风。典型的青年男子装束为缠青色头帕,扎一彝称“柱体”的英雄结高指蓝天,尽显英武之气,左耳挂三颗串成一线的密腊珠,小饰黑须,胸前喜挂麝香包;上衣多绣月牙、窗格、火镰、牛眼等精美图案,无领;下装是大摆的大裤脚,一般用30—40尺青或蓝布做成;脚缠绑腿,腰挂匕首,喜披擦尔瓦与毛毡,并在无须的擦尔瓦下边镶加一层宽约30公分左右的黑布边以为饰。男子头顶的“天菩萨”,为男子古老的装束,被视为护佑神之居所,神圣不可侵犯。年轻女子上衣以紧身、艳丽为美,多讲究胸饰、肩饰、袖饰,喜戴红色珊瑚珠串和银制耳饰、领饰;下身着红、黄、绿相配的百褶裙,裙右上角挂一三角形荷包用于装针线或小饰品,外绣精美的圆形或半圆形、牛眼形、火镰形、蕨形等图案,并饰以五彩流须;胸前喜佩饰纹精美的竹制口弦盒或针盒,内装铜制、竹制口弦或针;头顶由黑布叠成多层的长方形头帕,已婚育女子头帕改为荷叶状帽。中、老年装衣、裙以素色为主,耳饰改戴圆形玉耳佩。未成年女子,裙子为百色镶黑边的三节百褶裙,辫子为单辫,耳饰多为海贝。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工艺制作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义诺彝族服饰纹样艺术别致精巧,饰样繁多,工艺复杂、精美。华贵的服饰多以金、银、铜、玉、石、骨等,经工匠打制、雕刻为饰。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做花。年轻人的服饰,纹样丰富、色泽艳丽、和谐别致,其装饰的部分有衣领、袖口、袖臂、项背、下摆、裤筒、裤脚、头帕、帽子、荷包等;其纹样多为羊角、牛眼、火镰、鸡冠、环纹、波浪、人字纹、齿纹、太阳、月亮、格纹等形,往往在饰块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形式出现。服饰饰纹体现出强烈的图腾信仰、宗教意识,如婴儿鸡冠帽,上锈牛眼、虎头等。中老年服饰饰纹较少,多以单一的色块来构建成凝重、稳健的成熟美。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色彩与线条。讲求色彩搭配是彝族服饰的重要特点。红、黄、黑被称为彝族文化中的“三原色”,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显出彝族的色彩审美意识,这种“三原色”的搭配精妙地凸显在女性服饰中。彝族服饰依不同的年龄、性别其色彩、线条的选择与纹饰也不同。如盘花、刺绣、挑花,系采用彩色丝线做原料,可任意配色组合成各种图案,多用于年轻人或妇女服饰;而贴花、补花、盘花、镶花,则限于单色布上采用。一种纹样一种色,多种纹样则多色并置。在色彩的运用上,表现了彝族对色彩的冷暖、纯度、明度、色相的区分和利用。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布局技巧  首先是饰位的选定,一般依实用和美观两个标准去决定。如衣领、袖口、衣角、鞋舌等部位,多用补花、锁花,着意加固使之耐磨;如上衣的胸襟、裤筒的中段、围腰头、鞋面、帽面、肩等部位,多用挑花、刺绣,尽显美观、艳丽。其次是分割装饰面。较大的装饰面分成若干块。如百褶裙,因裙长拽地,穿着时呈现许多直线的褶痕,故常在膝盖以下饰以横向的饰带,造成纵横相对比的效果及局部的完整美观。再次是组合设计法。即以连续的组合和连续,讲求对称、稳定的美。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服饰民俗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制作服饰与着装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间包含诸多彝族独特的审美、信仰民俗、心理习惯。依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时日制作婴儿服、寿服、嫁妆,不同的年龄与着装场所选择不同的着装方式,选择不同的面料等,都具有规定性。彝族服饰的制作均为传统手工,其制作流程比较复杂。一件上裳由一个妇女独立完成,缝制过程在一个月之久。制作一件披毡要历经:选取羊毛、择定吉日、约请工匠、加工制作等过程,而制作时要经过梳毛、布料、初形、喷水、搓形、整理、成形、晾晒、印染等过程。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还有着诸多服饰禁忌。如日忌、面料忌、制作忌、场所忌、穿着忌、年龄忌等。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纺线

【基本特征】

一是色彩选择的独特性。义诺服饰讲求色块稳定、明快,常根据年龄、性别、着装场所等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色块、原料、通过搭配,显示独特情调和文化内涵。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是纹式选择的丰富性。义诺服饰纹饰方法多取日、月、星、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的形,纹饰简洁明快,纹饰相对集中于上裳的胸部、肩部、袖口、襟部等,尤其重视胸饰、袖饰纹样的繁丽、精巧。其工艺手法都用手工绣刺,其中挑花、贴花、补花、盘花、镶花、锁花是最基本的工艺手法。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是饰品的多样性。彝族饰品极其丰富,主要表现在头部、胸部、腰部、手部等部位,具体有金银斗笠、金竹笠、金银耳饰、海贝、珊瑚珠、蜜腊珠、三角荷包、都它、手镯、戒指、簪等,其加工制作技艺十分高超,特别是金银饰制作堪称民族工艺的一朵奇葩。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是文化的综合性。服饰集中反映了彝族民众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历史认知,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信息,被人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基本价值】

1. 历史文化价值。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了凉山彝族区域风貌、社会特点、审美意识、原始崇拜与信仰等丰厚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彝族在美学、宗教、习俗等方面传统观念和心理意识,对于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服饰文化艺术发展史、民俗学、宗教学、历史学等具有重要价值。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由服饰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兄弟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大可一目了然,是绝好的史料。”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美学艺术价值。服饰体现着民族工艺发展的历史,是民族工艺的一面镜子,是活着的美学史,对于研究彝族工艺、美学等具有重要的价值。由服饰,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一个民族的纺织、印染、熟皮、缝纫、剪裁、刺绣、首饰等工艺技艺水平。如,彝族民间至今仍有用泥作为染料的古老的“泥染技艺”,用植物为颜料染织布料的工艺,妇女衣饰绣制技艺中的选图、挑花、贴花、补花技艺,加工、缝制羊皮大氅等技艺,特别是金银饰品的加工技艺、皮铠甲、皮包,堪称民族工艺的奇葩。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名录级别】省级

【传承人基本情况】

彝族服饰传承历史悠久,制作分工明确。披毡、金银饰、皮具、竹笠等由男性工匠制作和传承,而衣、裙、裤、瓦拉等服饰由女性传承。其传承一般以师徒相承、家传为主。师徒传承主要为女性,突出的表现为母传女的承继方式。而擀毡、制作金银饰为家庭世代传承为主。这里举家庭母系传承的贾巴子则谱系为例: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贾巴子则,彝族服饰的省级传承人,从小在母亲及周围彝族妇女缝制彝族传统服饰的氛围中长大,并受到母亲的细心教导,八、九岁开始和母亲一起缝制服装,并学会了母亲的一手裁剪手艺。十四岁开始独立进行彝族服饰的设计制作。其传承谱系为:尔几阿呷——曲比阿微——阿库阿洛——贾巴阿果——吉克阿日——贾巴子则(前一代为后一代的母亲)。贾巴子则于1997年应邀参加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大型歌舞《五彩凉山》剧组服饰的设计制作;从1998年开始,她创办了“西昌贾佳民族服饰厂”,并依托生产为员工教授彝族服饰设计制作技艺,培养了11位技艺超群的徒弟,使其手艺得到了传承、宏扬和发展,现在仍然在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着许多学生;1999年为凉山州歌舞团大型歌舞《彝之舞》的服装总设计师宋立提供素材,并参与设计的修改完善工作;1998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以她制作的服饰为主对彝族服饰作了专题节目;2008年12月获得凉山州科协和凉山州工艺美术学会颁发的凉山州中级服装工艺美术师学术资格。FA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