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县聂苏山苏服饰:千针万线绣出彝家风采
作者 ​饶平 2024-07-25
原出处:​峨山旅游文化

彝族是峨山县境内的土著民族。元明清时期,彝族称“罗罗”。据清康熙《嶍峨县志》载,境内有“黑倮倮”“白倮倮”“仆喇”“山苏”。民国时期称夷人、山苏。夷人分黑白两种。建国后,统称为彝族。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峨山彝族有纳苏、聂苏、山苏三大支系。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男子服饰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峨山彝族各支系男子服饰基本相同,内穿白色的衬衣,外套黑色对襟褂,内衣扣布疙瘩纽扣,穿宽边扭裆裤,裤口绣花,用白帕包头。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女子服饰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聂苏、山苏妇女的服饰则各有不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比如彝族妇女制作自己的服装,须一年多功夫方可制成一套,可谓精心制作,千针万线绣出彝家人的瑰丽风采。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93b990e81ec4aa5b04293755392f629.jpg

峨山彝族聂苏服饰

以红色为主的聂苏妇女服饰

1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聂苏花腰服饰主要流行于小街街道办事处棚租、大维堵、雨来救和化念镇罗里村委会等地,花腰妇女服饰在峨山彝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色。衣裤、头帕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对比强烈的彩色布刺绣、缝制拼接而成,全身以红色为主,红黑相间,杂以绿、蓝、白色等,全套服饰色彩鲜艳、赏心悦目。衣袖、后摆、坎肩、衽边、背部、头帕及裤脚沿口等显眼部位都要绣花边为装饰,同时镶嵌银豪、银泡。刺绣图案有日、月、星、火及花草、虫鱼、鸟兽、飞蝶等变形体,以五彩丝线穗须配饰。头帕为一块长90厘米、宽30厘米的绣花方巾。戴时将头帕从中叠好,用一根有弹性的篾片在后尾支撑成帽状,将头帕两头别于脑后,使其花纹布片向上翘,再将绣花包头带围于前额,使丝穗垂于左右耳际为饰。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腰妇女衣服以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缝制成右衽襟衣,背襟长及后腿,胸襟短仅及裤腰,外罩对襟无纽绣花领褂,配有一条长334厘米、宽25厘米的蓝色或白色布料长围带,两头为尖角令牌状,绣有鲜艳的红色花纹,缠绕于腰后,将两头宽21厘米的令牌状刺绣并排于后腰,垂及臀部,使之与上衣摆的花边交相辉映,衽襟衣前右纽扣挂一条长120厘米、宽10厘米的彩色绣花手巾链,也有的为银制手巾链,下部别于右前胸为饰。在围带外,还沿腰系一条白底绣花嵌满银泡的精致花腰带,故称“花腰人”。有一块刺绣精美的长带子,长约15至18厘米,宽10至12厘米的绣花小肚兜,着内衣后挂在脖颈上垂及小腹。下装多为黑色或藏青色布料缝制的深裆宽口裤,长及小腿,裤脚口向上绣一至二道花边或镶浅蓝、绿色布为饰。年轻妇女喜穿平头绣花布底鞋,老年妇女则喜穿勾头绣花提跟布底鞋。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腰彝妇女服装称为“花口绳塔”,一套完整花腰妇女服装,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做好,花腰姑娘从五六岁就开始绣花做针线活,出嫁前必须做好一套花腰彝服装,出嫁时一定要穿上自己亲自缝制的服装。花腰彝妇女服装大多数为婚嫁及节庆时穿戴,以展现花腰妇女俏丽中微显古朴英武之风,并成为花腰已婚妇女珍藏留念之物。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d09d38b7d134c7aac1063f7a0efc836.jpg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高平、富泉一带的聂苏服饰

1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高平、富泉一带彝族妇女服饰主要流行于双江街道办事处的宝山、高平一带的聂苏妇女,头饰为黑色包头帕。先将发辫盘于头顶用黑纱帕包好,再用黑布做成的方形头帕盖定,用连接头帕的绣花带从脑后顺时针沿额头反别于后,置花纹于前额为饰,状如古代铜罐,俗称“铜罐头”。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妇女服饰多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缝制的右衽短襟衣,分内外两件,外衣无领,袖短而宽大,内衣立矮领,袖短及肘。外衣的襟边、袖口多镶绣各种色彩的精美花边。两衣叠穿,将另一节花绣管接于外衣宽绣内,绣管长及腕,使之形成大袖罩小袖状,显露出多层花边图案。胸前用银链系挂一块大花围腰盖于腹部。围腰多以青蓝色或黑色布料做底,整块用彩色丝线或毛线绣满花草图案。喜用一银链杂以彩色丝线或毛线打结成穗缨状的手巾索,挂于围腰右上纽扣,使之垂至腰部为饰。两侧飘带反结于后,垂及于臀。下装为藏青色或黑色深裆大管裤,长及小腿,裤脚边绣花边或镶嵌彩色布为饰。多穿自制绣花布底鞋。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宝泉一带的聂苏服饰

宝泉型彝族服饰服装,主要流行于小街街道大海洽、乐德旧等地,布料颜色以黑色、藏青色、白色和毛蓝色为主,头饰用长条黑布或黑纱为包头帕缠绕包头,形似铜罐,亦称“铜罐头”。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年女子上身内穿白色或花色布料缝制的长袖衫,外着黑色右衽或对襟小褂,戴“凸”字形围腰,围腰上部绣菱形或倒贝壳形花鸟等图案;下身穿黑色或藏青色宽裤口深裆裤,裤脚及膝盖绣一至二道花边或镶彩色布为饰;脚穿绣花布鞋。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年妇女身上外穿无领右衽长衫,袖子手肘至手腕骨间绣两道花边,中间由蓝色或绿色布连接;戴“凸”字形围腰,上方用白色丝线沿“凸”字形两侧绣花边,中间绣白色或粉红色荷花或牡丹等图案;下身穿黑色或藏青色宽裤口深裆裤,裤脚及膝盖绣一至二道花边或镶彩色布为饰;脚穿绣花布鞋。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5c2de092659467dab912bd7a2d291f7.jpg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苏妇女服饰

传统的山苏妇女服饰较为简便,流行于塔甸镇大西村委会和与之相邻的富良棚乡婀娜、石板两个村委会的山苏村寨,头饰用一块长180厘米、宽20厘米的浅蓝色或黑色布为包头帕包头,年轻妇女多用天蓝色、两边沿边用彩色丝线绣条式花纹和犬牙状为饰,包头帕中部盖住头顶,两头叠齐分别向后缠,以斜十字交叉包紧,把绣有花纹的两头别于后脑,使两头布片分左右上翘,状如并蒂莲花。妇女服饰不分老少,喜穿蓝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后摆长及小腿,前襟齐腰。襟边、托肩及衣袖均用红、黑、蓝彩色丝线绣花边或彩色布镶嵌,形成色彩对比鲜明的条纹。用一条长120厘米、宽20厘米的浅蓝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带,沿腰缠绕,于后腰左侧打结,剩余长带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带两头绣花并缀以红、绿色穗缨为饰。下装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缝制的深裆大管裤,裤脚长及小腿,脚穿绣花布鞋。uZ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玉溪日报记者 饶平 文/图)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