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万錾 | 打出彝族银饰的万丈华光
作者 吴晓铃 2019-11-02
原出处:四川日报

1572677593493353.jpgLL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上,彝族银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勒古沙日创作的头冠和胸牌,受到观众的追捧。这是彝家女儿出席重大活动时常见的首饰,上面錾刻着各种精致花纹,造型华贵典雅。轻轻晃动,发出“沙沙”的悦耳之声,闪耀着夺目光彩。LL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45.jpgLL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5岁的勒古沙日从12岁开始制作银器,至今已有超过半世纪的从艺生涯。对他而言,制作银器早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亲手创作出彝家生活的仪式感。LL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来自彝族银饰之乡LL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叮叮叮……”非遗节四川非遗馆里,勒古沙日戴着老花镜,铜錾在银碗上打出均匀细密的花纹。在来往观众的惊艳目光中,勒古沙日咧嘴一笑,“打这些纹样,不麻烦。”LL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勒古沙日来自凉山布拖,著名的彝族银饰之乡。这里的彝族百姓自古喜爱银器,他们创作出光彩夺目、高贵典雅的银饰,也将银器作为生活器皿。LL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72677611910740.jpgLL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彝家人爱银。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父母给他们戴的帽子上就有银饰,长辈送的长命锁、手镯等也是银质的,以求孩子平安幸福。”勒古沙日说,等到孩子长大,对银饰的需求更大。他指着那些制作繁复的头冠和胸牌说,“以前这些大多是贵族妇女才用得起的装扮。现在日子越来越好,普通人家也开始为自己的女儿添置银饰披挂全身了。”LL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套完整的彝族银饰,包括头冠、胸牌以及项链、戒指、手镯等,种类繁多。为了展示家境殷实和对女儿的爱,有的头冠会多达三层,胸牌也层层叠叠,最重的整套首饰,可以重达十余斤。每当重大节庆或者出嫁,彝家女儿身披银饰,摇曳生辉。LL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果说精美的头冠和胸牌寄托着父母对女儿的祝福,那生活中大量使用的银器,则传递出彝族文化的传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非遗节上,勒古沙日专门带了一件鹰爪银杯。鹰爪是杯座,錾刻着各种细密纹饰的银杯则镶嵌其上。勒古沙日说,鹰爪银杯,彝族人通常在重大节日或者款待贵宾时才拿出来使用。LL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希望技艺代代相传LL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银饰繁复工细,非常考验工匠手艺。这种手艺全靠世代工匠手口相传,其中并无固定图样。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后面的手艺靠的就是徒弟自己的悟性。LL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了称银、熔银等基础环节外,勒古沙日最先学的技艺就是编丝。此次展出的一件银手镯,里层是实心的银子,外层则是一根根银丝编织而成。当编丝学精以后,才能开始錾刻。他们用生铜做成各种小巧的工具多达200余种,这些坚硬的工具可以轻易在银上面刻出各种花纹。彝族银饰制作,包括铸炼、吹烧、洗涤、雕镂等20多道工序。在耗时最长的錾刻环节,他们会把银子置于松香板之上。松香板特有的硬度和弹性,可以避免錾刻时银饰被錾子打穿。LL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72677623257033.jpgLL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过,编丝和錾刻并不是最难的环节。彝族银饰没有图纸,所有的布局和纹饰,必须先在银匠脑海里完成。一顶圆形凤冠,银匠要首先将其五等分,既要考虑五块银饰能合拢成为大小合适的头冠,还要设计好花纹的布局,令其头尾能够完美衔接。此次展出的一顶凤冠,凤尾卷曲似翩翩起舞,两处凤尾相接,又拼成对称的花纹,异常生动。这些纹饰,有的来自银匠的代代相传,有的则来自打银人自己的设计。勒古沙日打的银饰,日月星辰、花草树叶、飞禽走兽都可化作装饰,设计新颖独到。由于其手艺精湛,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当地有姑娘出嫁的人家,总会提前很久提着好烟好酒找上门,只为让勒古沙日能够亲手为女儿打一套银饰,“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打十几个小时。一套头饰,一个人要花两个月才能完成。”LL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是彝族银饰的耗时耗力,愿意学习手工制作银饰的人也越来越少。2008年,彝族银饰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勒古沙日也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打破这门手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不仅把手艺教给了儿子,还传授给亲戚朋友甚至慕名而来的外省人。“现在机器也可以做银饰了。”勒古沙日说,“但是这门手艺不能断在我们这一辈人手上。”LL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吴晓铃   图片/网络LL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曲比子拉 编辑: 曲比子拉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