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长诗《阿诗玛》流传于云南撒尼彝区,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彝族有着悠久历史,有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在彝族社会生活中积淀得非常深厚。彝族民间文学浩如烟海,然而最有影响的是叙事长诗《阿诗玛》。
《阿诗玛》是流传于民间的文学作品。以口传为主,但也有用彝文写成的。千百年来,无论红白喜事,还是节庆,或是明月清风的夜晚,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唱起《阿诗玛》。可以说《阿诗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撒尼人的情操和歌手,经过历代撒尼人的加工修改,《阿诗玛》的主题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了炉火纯青,具有了较高的水准。
尽管彝语作品《阿诗玛》的内容与形式几乎完美无缺,但由于用单一的撒尼彝语在民间传播,《阿诗玛》始终走不出撒尼彝区,冲不出层层叠叠的彝家山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极为关心少数民族,部分文艺工作者深入撒尼彝区进行调查,发现了《阿诗玛》等一批非常优秀的文艺作品,通过新闻媒体将其介绍出来。1953年云南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深入撒尼彝区对《阿诗玛》进行了专题调查,搜集了20余份原始资料,其中部分为口头传唱汉译本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整理本1954年首先在《云南日报》文艺副刊上连载,后被不少地方报纸和《西南文艺》的文学刊物转载。接着云南人民出版社、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了单行本。此后译后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捷克语、日语等十二种语文在国外出版发行。至此,《阿诗玛》在国内外文坛蜚声,成了世界名著之一。《阿诗玛》的成功在中国民间文学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此鼓舞,许多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优秀作品相继整理出版发行,至此,翻开了中国民间文学整理工作新的一页。在20世纪刚结束时,我国文学界把《阿诗玛》评为中国百年最有影响的百部作品之一。
《阿诗玛》不仅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对其它艺术也产生不小的影响,一些剧种将《阿诗玛》改编为舞台文艺作品,用其独有的艺术魁力进行演义。如云南省京剧团、滇剧团、花灯团将《阿诗玛》改变为京剧、滇剧、花灯剧;云南省歌舞团将《阿诗玛》改编为舞剧、交响乐,其中舞剧《阿诗玛》被评为20世纪中国经典舞蹈;彝族民间也把《阿诗玛》改编为彝剧,深受彝族同胞的喜闻乐见。辽宁省歌剧舞剧院把《阿诗玛》改编为歌剧;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阿诗玛》改编并拍摄成电影,获多项国际大奖,至此源于民间的《阿诗玛》推向了国际艺术殿堂的项峰。
《阿诗玛》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界。今天的撒尼人自命为“阿诗玛民族”,撒尼姑娘们自命为“现代阿诗玛”,撒尼小伙们自命为“现代阿黑”。撒尼人主要聚居区石林彝族自治县也被誉为“阿诗玛故乡”。一些艺术团体则直接称为“阿诗玛艺术团”, 在经济建设中, 许多企业则借助“阿诗玛”的名气, 进行市场遂角, 如“阿诗玛饭店”,有些产品则直接用“阿诗玛”作注册商标,借助文化影响力,打造名牌产品,如“阿诗玛香烟”。这样《阿诗玛》成了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民间文学作品引发的阿诗玛文化现象,《阿诗玛》涉及的多方面领域,是人们始料不及的,是当初搜集、整理者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只有勤劳而富有智慧的人民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彝族撒尼人勤劳、坚强、富有创造性而著称于世,除《阿诗玛》外,源自撒尼彝区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还有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大三弦舞蹈等。《阿诗玛》故乡的历届政府和各族人民对本土文化极为重视,他们视本土文化为魁宝,为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而自豪。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掘研究、推介方面作了很大的投入。现出版与本土文化有关的著作数十部,影视数部。2000年与中央民族大学合作在石林成功地召开了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彝族撒尼人凭借石林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昂首走向了世界。
石林人视《阿诗玛》为掌上明珠,以“阿诗玛”为形象标志,大作《阿诗玛》的“文章”,致力打造“阿诗玛”这块金子般的招牌,来扩大其知名度,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2004年将是叙事长诗《阿诗玛》汉译整理本发表50周年,电影《阿诗玛》发行40周年,届时石林县人民政府将与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合作在“阿诗玛故乡”举行盛大的“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了开好此会,石林县人民政府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扎实。出版一套“阿诗玛文化丛书”作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套丛书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项目”,现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三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现分别介绍如下:
《阿诗玛原始资料汇编》。以云南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收集的第一手汉译资料为主。充实了近20年来发现的新资料,全书共收材料42份,其形式有口头传唱的诗体,原文用彝文记录的译本,有白话文体的故事传说。这些资料收集于不同的撒尼彝区,从不同社会角色人的口(手)中搜集而成,因而不同的译本则不尽相同,各个版本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阿诗玛》在撒尼彝区流传的真实情况;可以看到未经加工雕饰的《阿诗玛》作品的朴实美貌。撒尼民间的《阿诗玛》主要以演唱形式传播,其演唱时有不同的旋律和不同的调式,在悲伤的场景里用带有伤感的旋律演唱,在喜庆的场景里,用带有欢快的旋律演唱。在《阿诗玛原始资料汇编》中,收录了有关学者用简谱记录演唱《阿诗玛》的各种曲调,这样能使读者全面了解《阿诗玛》的原始内容和外在表现形式。
《阿诗玛文献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学者以个人行为对《阿诗玛》进行翻译整理,并在有关刊物上发表,但是此时的整理品并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反响。《阿诗玛》在国内外产生轰动效益是云南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整理以后,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80年代、90年代都有学者不断地整理。《阿诗玛文献汇编》中收集了近50年8种不同的汉译整理本,这部书的正文按各种整理本发表年代的先后排列。
《阿诗玛研究论文集》。长诗发表后,文艺评论家和民族文化学者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者们纷纷对她进行研究,探讨学术价值,揭开笼罩在《阿诗玛》上面的神秘面纱。近50年来,国内学者从未中断过对《阿诗玛》的学术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外学者还在继续研究《阿诗玛》。在这一研究群体中,有著名诗人臧克家、公刘、晓雪;著名学者李广田、马学良、张紫晨等。在这支队伍中不仅有彝族撒尼学者,还有外国学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讨了《阿诗玛》的内涵和外延。他们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原则,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成果蜚然。《阿诗玛研究论文集》把近50年来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汇集在一起,其正文内容同样以论文发表年代先后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