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女学者10年深入凉山 出书讲述生命转型的代价
作者 《中国时报》记者 2013-02-05
原出处:中新网

  中新网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学者刘绍华,花10年岁月来回穿梭两岸、深入当地,完成《我的凉山兄弟:毒品、爱滋与青年流动》一书,探究凉山地区毒品和艾滋流行背后的历史渊源。1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本书昨天获颁“中央研究院”第一届“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性专书奖”,刘绍华感慨地说,这篇著作让她在学术之路不断升等,书中的主角、她的“兄弟”们,却一个个因病离世,“我的研究效率,只为赶上他们离开的速度。”1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海洛因泛滥、艾滋病猖獗,书中将鸦片、艾滋病比喻为当代诺苏男青年的“成年礼”。1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刘绍华表示,过去彝族藉由生产鸦片交换白银、枪枝,彝语的鸦片、海洛因发音相同,青年对这“传说中的好东西”趋之若骛,它成为一种“正面的奢侈品”,从购买到偷抢、从吸食到打针,演变成不可收拾的艾滋病蔓延。1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5年刘绍华进驻凉山,住在海拔1900米的老旧卫生院,整整一年,她学习彝语、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凡是吸过毒、坐过牢的都会成为我的报导人。”1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想起一名历经三次劳改的青年,最后在老爸、老妈身边死去。刘绍华说,“这些兄弟,谁的心里不害怕呢?”他们在鸦片、海洛因中走向男人、展现阳刚,直到多年后“奢侈品”成为“毒品”,对于死亡,他们只能认命地接受。1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她将凉山兄弟的故事写成通俗文学,并在书中放入许多照片,希望将这本书作为现代化洪流中的纪念碑,“我希望让读者明白,诺苏人如何走到今日,他们付出多少生命转型的代价。”1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茅草人 编辑: 茅草人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