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遗落在哀牢大山中的“天书”——彝族创世史诗《查姆》
作者 苏轼冰 2014-10-26
原出处:云南日报

  《查姆》是一部用古彝文记载的书面文学,也是一部较完整的彝族创世史诗,它流传在安龙堡乡、大麦地镇彝族地区以及周边玉溪市和红河州部分彝族地区,与流传在姚安、大姚等地区的《梅葛》及弥勒的《阿细的先基》、凉山的《支格阿龙》一起,被称为彝族四大创世史诗,并且排名第一位。此书记载了“神仙之王湟侬倮佐颇等众神仙共同商量人类的起源、换代和天地万物起源的历史传说”,198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大麦地的彝族贝玛施学生翻译,郭思九、陶学良重新整理的11查,使得这部“天书”一样的彝文文献得以问世。H5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查姆》一出版,立即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1982年,《查姆》《赛玻嫫》由美国学者马克·本德尔译成英文并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中国国际书店向全世界公开发行。2001年,为了阅读、研究的需要,楚雄州文联重新整理编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彝族史诗选·查姆卷》;2005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楚雄师院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所的杨甫旺和双柏县的李忠祥主编的《双柏彝族史诗选》一书,收集了整理出10多 “查”。近年来,在楚雄州民委组织翻译整理毕摩经的过程中,又翻译出29“查”;2008年8月,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一书中,收集了李友华、方贵生、潘林宏翻译整理的《查姆》(一)、《查姆》(二),共29查。201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由双柏县文联编辑,李友华、方贵生、潘林宏翻译整理的《齐苏书》《赛玻嫫》《阿左分家》三卷本的“中国彝族查姆文化丛书”。双柏彝学会的施连也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赛玻嫫》《双柏彝族四弦调》等书籍。
 
  在楚雄州双柏县大麦地、安龙堡两个彝族乡镇,“查姆”又一彝语发音为“采姆”, 在当地车苏支系的彝语中,“查”直译是“源”的意思; “姆”是“大”的意思,即内容很多、丰富之意;“查姆”意译就是“万物起源”的意思,是讲述、追溯人类起源和万物起源历史的创世史诗。在当地的彝语中,“一查”就是“一段”、“一章”或“一个故事”之意。即当地的彝族人民把记叙人类和天地万物起源的一件事叫做一个“查”。根据大麦地镇下莫切法村已故大毕摩施学生生前介绍,流传在大麦地、安龙堡两个彝族地区的“查姆”有120多查,全部用彝文记载在“古彝书”和“贝玛经”中。《查姆》译成汉语即万物的起源,被称为彝族的“根谱”, 是一部追溯过去的历史,即万事万物起源的彝族百科全书,讲述的是“洪水淹天”以前的神话。
 
  双柏“古彝书”和“贝玛经”中记载的《查姆》,共有120查,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吾查》,内容多为开天辟地、洪水泛滥、人类起源、万物源头等;下部分为《买查》,内容多为天文地理、占卜历算、诗歌文学等内容,是一部古代彝族社会的百科全书。
 
  由于《查姆》丰富的内容和它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许多民族文化工作者对这部有彝文文献记载的创世史诗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到20世纪80年代初,楚雄彝族自治州建立了彝族文化研究机构,开展了对彝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毕摩文化进行大规模的抢救、发掘、翻译、整理。前几年,双柏组织收集了散落在民间的彝族毕摩收藏的“查姆”抄本共87卷,但由于缺乏翻译人才,很多抄本至今还没有翻译整理出来,这就给《查姆》的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尽管如此,国内外对《查姆》的研究30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除了郭思九、陶学良等省内知名的民族学者外,楚雄已故作家、学者芮增瑞先生还有《彝族史诗·查姆阅读笔记》(云南民族出版社《三迤散记》第256页)一文。芮增瑞先生是一位治学十分严谨的学者。在文章中,他把《华阳国志·蜀志》中有关“纵目人”的记载与彝族的“迁徙史”结合起来,说“彝族是从西北、甘青迁入的古羌戎(或古氐羌)与当地土著融合的遗裔。”从而得出迁入云南的古氐羌在迁徙中必在蜀国、巴国有过或长或短的停留,从中反证了蜀国先民中的“纵目人”与彝族创世史诗《查姆》中的“直眼人”之间的迁徙历史和文化渊源关系。
 
  曾到过双柏法脿小麦地冲考察彝族老虎笙的日本当代著名民俗文化学者伊藤清司在《眼睛的象征》一文中说:“创世神话所描写的远古人类眼睛的差异,不只是道德的象征,也深深地包含着文化的意义。”(《中国古代文化与日本》,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民族民间文学是靠一代代相传并不断加工完善传承下来的文化珍宝。近年来,随着彝族创世史诗《查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流传于云南哀牢山区双柏县大麦地、安龙堡及周边彝族地区的彝族创世史诗《查姆》,更加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楚雄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