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河南岸彝族同其他地区彝族,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实践积累并传承着自己独特的传统道德文化。他们的这些传统道德文化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大都有益于他们后生品德修养、社会安定、家庭和睦、邻里相亲、村社友善,与建设社会主义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和树立时代精神相吻合,是一份值得继承和弘扬的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遗产。与当今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不可分。继承和弘扬红河南岸彝族传统道德文化,在社会主义边疆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红河;彝族;道德;社会主义;建设
一 引言
红河彝族同其他地区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红河彝族称谓复杂,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居住区域而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红河彝族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开发和建设了这块富饶美丽的祖国滇南边陲,不仅传承着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而且实践积累并传承自己独特的传统道德文化。他们的这些传统道德文化,不仅丰富了整个红河彝族传统道德文化,也给我国西南彝族传统道德文化增添了自己的亮点,而且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和时代精神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就红河南岸彝族居住环境而言,大多居住在交通和信息闭塞的崇山峻岭之中,生产力发展滞后。解放前,由于红河彝族社会历史和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一直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封建土司制或封建地主制,甚至原始社会残余制度。红河南岸彝族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他们一直保持着浓厚的传统道德观念,并且在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发展成为他们世代相承的传统道德规范。他们的这些传统道德文化,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大部分都有益于他们后裔品德修养、社会安定、家庭和睦、邻里相亲、村社友善,与建设社会主义民族地区道德和树立时代精神相吻合,是一份值得继承和弘扬的民族文化遗产。
众所周知,我们的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调查研究红河南岸彝族传统道德文化,以及把这些传统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民族地区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认为,调查研究红河南岸彝族传统道德文化,在社会主义边疆民族地区道德建设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 传统道德思想文化内涵
据史料记载,红河南岸彝族入居时间较晚,大多数彝族是在解放初期才流迁入境定居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与周边其他兄弟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交往,但红河南岸彝族传统道德思想、宗教信仰一直世代沿袭相承。红河南岸彝族非常讲究文明礼貌,积极吸纳汉族的儒家文化和道德的戒律,形成了与周边民族、红河北岸乃至全国彝族具有个性与共性特点的传统道德文化。红河南岸彝族民间大多知识分子“毕摩”收藏的彝族历史文献《道德经》《父母恩情经》以及《孔夫子训言》《顺治皇帝训言》等详细记载了他们历代先民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德文化。
(一)倡导和睦平等,轻视无礼傲慢
红河南岸彝族历代先民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贵贱高低之分,“四海之内皆兄弟”。在他们居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论性别、年龄、职业,甚至他们最崇敬的“毕摩”“寨老”“族老”,也不能享受特权。由于这种理念和观念的支配,他们的为人处世,无不从和睦平等理念和行为出发。不论是古代采集渔猎、刀耕火种的原始自然经济时代,还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昨天,或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村民集体开荒种植的山地收获,用竹箩按人(或按户)均分;农闲季节上山狩猎、下河渔集的猎获物按人(即使是围观或路遇的人)均分,哪怕分到几十粒粮食或几两肉,任何人不能多吃多占。此外,红河南岸彝族历来十分讲究礼貌,本领再高强,家庭再富裕的人也决不会有丝毫的傲慢。不论民族和亲疏,路遇年龄与自己差不多的人,总是互称兄弟姐妹,对年纪比自己大的人,则尊称叔伯爷祖、娘嫂婆奶,在家则安椅让座,烟、酒、茶招待。正如明代学者邝露曾盛赞的“执礼甚恭,有盘古风”。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邀请三亲六戚、村邻舍友(陌生来客也不例外)到家做客。村社公祭中的祭牲肉或一分为二,一半参祭者“打平伙”共吃一餐,一半按户均分。或者所有祭牲肉和祭品,一律按户均分,主持祭祀活动或寨老族老也不得特殊,哪怕一家人只能分到三五钱。
(二)践行互助协作,蔑视袖手旁观
古往今来,红河南岸彝族一直把帮助别人当作自己的义务,同时也把接受别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应当的平常事。他们的这种理念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宗教慈善为本的思想影响。由于解放前他们长期刀耕火种,十分重视集体的力量,总是把个人处于集体之中。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仅考虑自家的利益,而且也会考虑到全村社的利益。平时,村社之中无论谁家遇天灾人祸,大家都会当作自己的事情,无私援助。对孤寡老人的生产生活也争相帮忙。因此,红河南岸彝族村社里一般不会有乞讨者或流浪人的现象。起房盖屋众人帮忙,主动献物献力而不取任何报酬,二三日之内即可落成。谁家有红白喜事,亲邻闻讯即携带粮米、酒、肉前来相帮,绝不给主人家增加丝毫的经济负担。他们村社之中,借贷早己出现,但一直到现在只是互济帮助而不计利息或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也没有归还期限,甚至有则还,没则拖上几年归还也可。特别是他们婚丧或盖房中互帮财物,若不遇他人婚丧或盖房时,一般不必考虑归还之事。祖辈、父辈为先人办婚丧或盖房赊借的钱财,由子辈、孙辈来尝还也是常事。谁家不足耕种和维持生活,亲邻村民都会主动地将自己多余的部份赊借给他,度荒月荒年,或者为其开山造田。1972年春初,红河县乐育乡乐育上寨一村,因小孩玩火而引起火灾,导致全村所有房屋及粮食财物和家畜家禽化为灰烬。灾后,全乡彝族村寨及部分邻村哈尼族村寨协心合力,不分先后,献工献料,捐粮捐食,几天之内就立起了暂时栖身的简易瓦房。在他们的整个社会生活中,尽管私有制早已出现,但是你帮我、我帮你的风尚在他们心中仍根深蒂固,永恒不衰。
(三)恪守非己不取,怒斥占为己有
按照私有制阶级社会的说法“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然而,淳朴的红河南岸彝族却不以为然。他们总是认为不是自己劳动换来的东西,吃着不香,用着不好过。吃别人的黑钱,睡着不踏实。只要在他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凡是有主的东西,大到一片荒山,小到一窝野蜂或一朵野菌,他人绝对不会先下手为强,甚至绝对不会占为己有;粮食收获后堆放在田棚里,水礁舂米无人看守,出门劳作门不上锁,只是为了防猪、鸡进屋,用一根细木棍插在门扣上就罢了;牛羊长期在外野放,主人十天半月去看一次,牛羊也不会丢失。真似陶渊明笔下桃花源中“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古风。解放前除水田私有制以外,山地可以自由“号占”开垦耕种,自己看中的土地,只要在周围插上树枝,或把周围的野草结上草疙瘩,别人就绝不会再来“号占”。由于这种传统道德观念的支配,到红河南岸彝族村寨工作或探亲访友,都比到其他民族村寨更有安全感,盗窃之类的事出现甚少,特别是抢劫之类的事从来就没有发生过。
(四)遵循诚实守信,痛斥弄虚作假
红河南岸彝族笃信诚实,并与人交往十分讲究信誉。千百年来,诚实守信、心口如一的传统道德一直不变。不论与邻村遥寨的本民族之间的平常往来,或者与周边民族相交,只要你信得过他,他以倾囊相助,答应过的事绝不反悔,哪怕路隔千里、时过境迁,一定要实现自己曾许下的诺言。他们常说:“说话不算话的人,绝不是彝家人”“万物万事,金子最贵;为人处世,信用最贵”。他们的社会生活中与人交友盛行“认弟兄”或“认姐妹”,只要是与自己年龄不相上下又能诚信往来的人,无论本村邻舍,还是异乡外士,都把对方看成是同年所生的“亲兄弟”或“亲姐妹”,而且这种亲善关系,其子孙也会传承下去。知心朋友遇险遭难,可为你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但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具有江湖之气。
(五)提倡勤俭持家,反对铺张浪费
红河南岸彝族长居于山区、半山区。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是造成生产力和生活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迫使他们的生产、生活不能不勤劳节俭,严格要求。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他们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他们生产结构而言,特别是偏僻彝族山区,除了自己无法生产的铁器以外,吃、穿、用的一切,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生产和加工,于是养成了他们勤劳的“天性”。劳动不仅是谋生的唯一手段,而且被当作是一种健身和娱乐的方式。在他们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勤劳的人受人尊敬,懒汉懦夫被人看不起,要受到社会严厉的谴责,甚至受“乡规民约”的裁处。居家生活无不以节俭为准则,老人不作寿、小孩不过生日、订婚不办酒席坐客自带粮米酒钱……不给他人加重经济负担。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科学技术欠发达,其农事活动终年不断,即使寒冬腊月也不清闲。男子上山狩猎或下河捉鱼,女子在家纺线织布,制作一家人的穿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青壮年男女通过劳务输出,获取经济收入,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甚至有的年轻人用打工赚来的钱买回彩电、手机、摩托车、汽车,甚至盖起钢筋水泥房等。
(六)积极维护宗族利益,呵斥损人利己
红河南岸彝族中,家庭的全部生活体系是保障生存和生产的基础,按照维持和加强经济生计的目标需要,实际上每个家族宗族都已形成了一个高度自律化的机能集团,即宗族家族集团。他们十分重视续家谱或宗谱,并规定由户主收藏,平时供奉在室内神龛上,每逢祭祖时照例诵读一番。记入家谱或宗谱牒的人,男子必须是成年已婚且正常死亡的。被记入家谱或宗谱的祖名,包括户主的十辈直系亲属。每一个宗族包括若干个家族,每个家族又包括若干个家庭和个人,只要在谱牒祖名中,与自己家庭某一代祖先同名者,都会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是这个宗族家族的成员,并严格遵守宗规族律和祭祀礼仪及禁忌等。
红河南岸彝族同其他地区彝族一样,非常崇敬自己的祖先,每逢祖先忌日、逢年过节、婚丧喜庆、建房盖屋、农事活动之初或竣工典礼,都要虔诚地祭祀祖先的“在天之灵”。一方面向祖先汇报自己或家庭言行作为,一方面祈求祖先护佑,永保族人平安,心想事成。特别是十月祭祖节和家族清明扫墓中,族长都要讲述历代祖先与自然力及压迫者搏斗的丰功伟绩,告诫和训谕子孙不能给祖先丢脸,做一个真正的彝家人。同一宗族的人,认为是同一血亲的人,严禁婚姻结蒂,如有违者势必会被驱逐或遭受严厉的裁处。对祖先的崇敬,形成了红河南岸彝族尊老爱幼的美德,他们常说:“没有老的,哪来小的”“没有小的,就没有老的”。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很少有打骂小孩和不赡养老人的事。
总而言之,长期以来,红河南岸彝族以恪守传统道德为准则,以热爱劳动、尊老爱幼、尊老敬贤、家庭和睦幸福为荣,也以个人诚实善良、勇敢勤劳为荣,以违背道德文化的要求、好吃懒做、懦弱胆小为耻。继承和弘扬整个红河南岸彝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有助于树立和坚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发扬,更有助于社会主义彝族社会文明建设。
三 传统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调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强调指出:“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这集中反映了党中央对“四个文明”及经济发展、道德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对于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三农”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边疆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统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变边疆民族地区落后面貌,推进社会主义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尤其是社会主义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好红河南岸彝族传统道德文化(也包括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关系到他们的进步和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安定。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文化现象,民族传统道德是其主要内涵之一。红河南岸彝族长期形成和传承下来的优良的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及其传授方法,是我们民族大家庭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其中掺杂着一些消极的因素,问题是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分析研究它、引导它、改善它。那种一概否定的方法或是全部肯定的结论,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原则的。
(一)必须充分和全面地认识红河南岸彝族传统伦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原因和自然环境因素
红河南岸彝族的传统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它与他们的经济社会形成和发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和分析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根本的是要对他们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边疆彝族群众,这是建设社会主义边疆彝族地区的迫切需要。积极利用当地中小学校,聘请有关农科、司法人才,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当地彝族农民科技、道德、法律短期培训班,提高他们科技涵养,促进科学致富,以及提高依法依德治族治村和个人维权意识。与此同时,有必要给他们专门上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课,让他们深刻了解和认识本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优劣和利弊,增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行为的全面认识和了解,真正起到一个反思和觉醒的作用。积极利用群众茶余饭后和逢年过节,开展全民性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他们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扬长避短,言传身教,循循善诱,深入人心。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庸俗文化。只要他们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了,促使其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决定取舍他们传统道德的精华与糟粕,让其精华的部分在社会主义“四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必须从红河南岸彝族村社团结和安定的全局出发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红河南岸彝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和各民族一样的共同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红河南岸彝族传统道德文化传承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居家生活、家族祭祀、社会交往三方面口传心授、言传身教进行的,决不能片面地把他们传统家族聚会、宗族聚会、村社聚会及其原始宗教祭祀活动视为消极的行为,甚至视为“非法聚会”和封建迷信而强令禁止,对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因此要与“非法聚会”和“邪教组织”和各种丑恶现象加以区别对待。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以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对他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并且将其信奉神灵、封建迷信思想观念转变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致富、建设家园,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民族地区“美丽乡村”的思想。
(三)必须树立和增强红河南岸彝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红河南岸彝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文明礼貌的民族,为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红河南岸彝族传统精神和传统道德有许多方面不亚于其他民族。激发红河南岸彝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自重自信的自我意识和民族精神,促使他们把过去的盲目推崇跟随的观念行为转变为开拓进取、创新自强的观念,促使他们把过去不合理的消费观念转变为生产性的消费远见,使对自身有益的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自觉摒弃消极因素和不利因素方面。切实加强红河南岸彝族的思想道德建设,最终达到以德治族治村的目标。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使狭隘的宗族家族观念变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观念,坚持全局整体思想情操观念,真正树立正确的红河南岸彝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诚实劳动、勤劳致富、艰苦创业、勤俭节约,极力反对好逸恶劳,投机取巧、贪图享乐、坐享其成、挥霍浪费;崇尚科学精神,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反对封建迷信,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边疆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中。
(四)必须从红河南岸彝族的实际出发,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他们的传统道德文化
对于所谓消极的方面,绝对不能采取轻率态度任意为之,应该把民族传统道德与现代化结合起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譬如他们的家族聚会、宗族聚会、村社聚会以及传统节日庆典不妨利用其旧的形式附以新的内容,把科学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贯穿其中。这样,不仅有利于红河南岸彝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有利于整个彝族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社会的安定团结。对红河南岸彝族“毕摩”由有关文化、治安、宣传、民族、宗教等部门定期开办学习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科学文化水平,使他们自觉地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宣传员。事实证明,他们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他们的一句话,往往比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的说教起作用。而且这些人又是彝族群众中的知识分子乃至智识家和智囊团,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还可以挖掘和整理出更多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以村社公共场所为依托,成立村文化室、老年活动室、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等,做到他们茶余饭后有去处。除此,不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坚持诚实守信为安身立命之本,知耻、自省、克己为立身做人之大节,大力提倡洁身自好,从而改造自我,塑造良好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个人协调身心,和谐己我关系。坚持以诚实守信、宽容友善为荣,以背信弃义、弄虚作假为耻,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人际关系、邻里之间和睦友爱相处的气氛。把建设家乡之热情和动力,有机地纳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中。
(五)因势利导,改革消极不利的传统道德原则和习俗
通过不断地耐心说服教育,号召人们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把改革变成群众的自觉愿望和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文明的新道德、新风尚,去代替陈腐的陋习。同时,要把传统道德文化的改革和提高经济水平结合起来,从发展整个红河南岸彝族经济社会入手,不断改善红河南岸彝族生产和生活条件,逐步改变固有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耕地复种面积,积极推广“两交”粮食作物。坚持贯彻落实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鼓励他们植树造林,严格防止滥砍滥伐现象,逐步形成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局面。提高广播电视收听收视覆盖面,进一步开拓和扩大他们的视野,引导他们走出封闭的境地,迎头赶上先进民族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教育,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极力反对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只注重经济建设而不注重“四个文明”建设,只顾局部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公民道德建设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的原则,以辛勤劳动、合法致富为荣,以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为耻,大力倡导国家和民族、集体和村社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使他们的传统道德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机统一。
其实,红河南岸彝族传统道德风尚,他们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对调整自身的团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证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民族和谐、村社和睦,促进各民族交流和社会进步,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文化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红河南岸彝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和要求,绝大部分与我们现在提倡的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集体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是一致的,是值得重视的精神文明遗产。
红河南岸彝族虽居住村落分散,人口不多,与其他地区彝族相比,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但他们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与其他地区或省、州市,甚至与东南亚国家如越南、缅甸、老挝彝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红河南岸彝族历来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民族情感上不为居住在边疆山区甚至边陲和居住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而屈服和自卑,研究和处理好红河南岸彝族传统道德的地域性、民族性、群众性、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国际性。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正确引导,我们相信,在社会主义边疆地区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中一定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综观所述,他们的传统道德如何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为社会主义边疆地区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服务。我们认为,首先从家庭教育点滴做起,从修身齐家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教育孩子勤俭节约,杜绝弄虚作假,明确是非、真假、美丑、荣辱标准,家庭邻里求同存异,宽容关爱。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红河南岸彝族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边疆地区道德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红河南岸彝族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边疆形势和民族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进红河南岸彝族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睦家庭、和谐邻里、和谐村落、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根据《国务院关于中国公民基本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治自治条例》的精神,结合实际,修改完善各地各村的《乡规民约》,并严格执行。同时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坚持实施“两基攻坚”,扫除红河南岸彝族青壮年文盲,杜绝红河南岸彝族新文盲的产生,创就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致富,且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边疆地区道德建设的新型彝族,促使红河南岸彝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劳动者文化知识、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法制观念的提高与否决定着他们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建设和发展的速度。正如伟大导师列宁指出:“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建设不了共产主义的。”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没有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和法律知识,就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就不能提高社会主义边疆民族地区市场经济观念、开拓创新观念、竞争进取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不提高红河南岸彝族的整体综合素质,就不可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四个文明”,没有较好的“四个文明”的基础,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边疆彝族以德治族治村局面,更不可建设社会主义边疆彝族“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08).
[3]贾德民.公民道德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4]贾瓦盘加,何刚.彝族传统道德教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
[5]高树群,陈艳瑛.彝族传统道德发展探析[J].红河学院学报.2006(06).
项目基金:2012年滇越合作研究基地项目:中越边境地区生态移民综合扶贫现状比较研究(JD12YB25);2014年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资助项目:云南彝族重要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研究(SYSX201420)
作者简介:龙倮贵(1963-),男(彝族),云南红河人,研究员,研究方向:彝族传统文化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研究。
原载:《红河学院学报》2016年3期;文稿来源:网易号-早晚听书影子;图片来源:彝族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