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彝族五色族称和五数吉祥的文化哲学思想评彝族“黑贵白贱”说的谬误
作者 ​王明贵 王显 王小丰 2024-07-27
原出处:​《彝学弘论》

对彝族的研究,可以分为主位研究(也称为“自观”[emic])和客位研究(也称为“他观”[etic])。主位即彝族自己研究自己,客位研究即彝族之外的其他民族研究彝族。对于彝族的客位研究,《尚书》、《竹书纪年》等古籍中有一些关于羌、卢等与彝族先民有关的记载,而最早的应该是司马迁,他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应有关于先民西南彝的记述。由于汉文史志对彝族的研究,首先采取的是从外部进行观察,客位研究的特色十分突出,有的材料只是道听途说或递相转述,甚至带有大民族主义内华外夷、中原正统的偏见,因此形成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观点和看法,例如唐朝樊绰的《蛮书》,元朝李京的《云南志略》等。这些近视而偏颇的观点有时甚至影响到主位研究开展得较晚的彝族专家学者,使他们对本民族的研究也受到沿袭了错误观点,以讹传讹,谬种流传。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彝族发展史,没有深入地研究彝文古籍,没有深入地开展田野作业而偏听偏信了客位研究结论的缘故。关于彝族“黑贵白贱”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例子。把古代彝族简单地分为“黑贵白贱”,就是不知道彝族很早就有以“五”为吉祥数,很早就有五色族称并且曾经有过“白贵黑贱”历史的缘故。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辩证的课题。
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SC_5299.jpg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文古籍中以五色称呼和区分族群的有关记载

彝文古籍《那史纪透》和《物史纪略》[1]等,都有关于古代彝族部落社会时代以各种颜色为族群称谓的记载。《那史纪透》是彝族丧葬仪式上,主祭布摩用绘画加彝文说明的形式,向观众宣传彝族社会历史典故的画作。丧葬仪式是彝族最庄严的人生仪式,布摩是彝族最尊敬的长老和师人,布摩在丧葬仪式上用来宣传彝族古代社会历史典故的绘画作品,当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至少有其来历而不是杜撰之作。《物史纪略》中的许多作品来自于《那史纪透》,这些作品主要是叙述万物的起源和根由,是一种追根溯源的作品,其中有许多篇章就是追寻人类的起源。而这些追根溯源的彝文古籍中,就有用颜色来区分人类的记载。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物始纪略》第一集第二卷中,对以颜色区分人类的记载较多。《羊头青人根》一章说:“天地的东方,羊头青人管。食九担食物,吞九层树叶。九百斤畜毛,作一领毡披,九百驮红铜,做条子镯戴。寿命九百九,寿命长,食物多,盲贵不多。羊头青人,说的就是他。”[2]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说到了羊头青人管理天地的东方,这种人类的形象是,羊的头,青色的身体。《鸡冠黄人根》一章说:“天地的西方,鸡冠黄人管。食九担食物,吞九层树叶。九百斤畜毛,作一领毡披,九百驮红铜,做条手镯戴。寿命九百九,寿命长,食物多,富贵不多。鸡冠黄人,说的就是他。”[3]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说到了鸡冠黄人管理天地的西方,这种人类的形象是,有鸡冠,黄色的身体。《猪毛黑人根》一章说:“天地的南方,猪毛黑人管。食六担食物,吞六层树叶。六百斤畜毛,作一领毡披,六百驮红铜,做条手镯戴。寿命六百六,寿命长,食物多,富贵不多。猪毛黑人,说的就是他。”[4]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说到了猪毛黑人管理天地的南方,这种人类的形象是,有猪毛,身体是黑色的。《九掐脸白人》一章说:“天地的北方,九掐脸白人管。食六担食物,吞六层树叶。六百斤畜毛,作一领毡披,六百驮红铜,做条手镯戴。寿命六百六,寿命长,食物多,富贵不多。九掐脸白人,说的就是他。”[5]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说到了九掐脸白人管理天地的北方,这种人类的形象是,有九掐长脸,身体是白色的。《尼能九只脚》一章说:“哎哺的地方,尼能男女媾,尼能生了子。尼妥慕,能梯额一家,尼长子,能长子两人,生九只眼睛;尼次子,能次子两人,雾霭绕着身;尼幼子,能幼子两人,生着九只脚。尼氏的威高,能氏的势大。尼能九只脚,说的就是他。”[6]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的尼是绿色,也指青色,能是红色。尼氏与能氏通婚,生下了尼妥慕,能梯额两子,分为两支人发展,且势力强大,善于奔跑,所以有“尼能九只脚”的称誉。由于在彝语里尼是代指绿色、青色,而能是代指红色,这里边就有了红色人类和青色人类的称呼。这是彝族古代时期以五种颜色划分族群的比较完全的记载。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五种颜色区分族群的称呼,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至今彝族内部也还留存着用不同的颜色指称不同的支系的情况,对于彝族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例如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至今还有白彝、黑彝、青彝、甘彝等称呼,而贵州省水城县现在仍然有称为红彝的彝族。这些称呼也许就是和古代的九掐脸白人、猪毛黑人、羊头青人、尼能九只脚中的红彝人与青彝人的称呼是一脉相承的。又如滇西地区的彝族,至今仍然有披羊皮的习惯,他们与古代的羊头青人可能也有一定的关系。再如滇南地区的彝族,其头饰中仍然有鸡冠帽饰,他们也许就是古籍中所记载的鸡冠黄人的后裔。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以白称呼天以及白彝曾经是统治阶级的历史

彝语对天地的称呼中,透露出了彝族古代时期,曾经有一段时间是白彝统治。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称呼“天”、“地”分别叫做“慕铺慕古鲁”和“米莫米阿哪”。“慕铺慕古鲁”意思是“天父慕古鲁”,“米莫米阿哪”的意思是“地母米阿哪”,天为父,地为母,天为上,地为下。彝语对天地的另一种常用的称呼是“慕吐米哪”,是“天白地黑”的意思。这里牵涉到了用颜色来表达天地的具体情况,天为白,地为黑,天在上,地在下,天覆地,地载天。其中就透露出了在彝族历史上,曾经有过白彝统治的时代。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籍《物始纪略》第二集第四卷中有《“吐”分七勾则》一章,其中的“吐”就是历史上的“白蛮”,大部分情况下也是指白彝。而“勾则”是以“鹤”为标志的方国。这章这样记述道:“鲁望的外面,武氏有过九武米,武氏变成‘吐’,‘吐’分七勾则。武蒂一勾则,武濮二勾则,色吞三勾则,古笃四勾则,陀尼五勾则,德本六勾则,仇娄阿摩,就是七勾则。武发祥于天,武茭同出观。武氏有三子……僰的五子中,待仇诃四代。仇诃四子有志,住宇宙四方,用银塑偶,用金造俑,标铜柱,标铁柱,寻求高地位,征四方天租,收五方地赋,吃天的俸禄,收地的俸禄。武如此收租,武以银为赋,就是这样的。到仇娄阿摩时,够部窍奢厄,在武益录彼,展开地图看:武和仇毗邻,仇境金灿灿,武境窄如门。武氏九武米,四方安四人,把持四道门。掌扎俄勾,仇阿摩鼎盛。仇娄阿摩,盛名传九地。仇与武相争,仇氏第一次被攻。窦氏祖雅府时,在拍默塞举城,窦氏攻打仇氏,仇氏只剩仇助乌,仇氏南迁,武变成了‘吐’……祝氏八子,受八片地。叫祝米古的,天不准他受地。做‘过渡、法事,法事未做灵,‘过渡’无结果,祝氏的九子,由武变成‘吐’。归‘武’不塑像,归‘能’不祭祖。在四鲁望外,‘吐’分七勾则,七部互通婚,就是这样的。……话还没说完,武分十六国。西边四武国,塞迟大城,在塞迟国南;举骄大城,在色吞国中;蒙唢迂旬,在蒙唢国边境;投帕洱海,在葛鲜国中;都是武氏国。北方四武国,垓垓大城,在窦尼国上方;霭扎大城,在德晋国中;能沽大城,在能沽国边;都属武国地。东方四武国,上是羿尼国,武雅苟所图;垛垓大城,开武舍国边境,同哺待国毗邻。葛卓大城,在武斯国边境,是陀尼之国。南方四武国,则国和虎国,武笃国,毗邻纠伦国,下面亥笃国。武分十六国。十五块苍天,十五块大地,十五条大江,十四块由武统治,‘能’只统治一块,各得其所。……天上策举祖,要灭叟遏,要除武古,大地的四方,在四大山上,建四大住所。放四大洪水,凿陷四方地。鸭头顶着天,蝌蚪天边游,鱼虾吃松叶。六叟遏,八武古,像松下菌子,尸陈遍山野,腐尸遍山谷。单剩武濮所,不敢在凡间,要上天庭去。濮所立铁柱,铁柱顶着天,凡物都献祭,不献祭蚂蚁。濮所爬铁柱,濮所为安全,背负簸箕爬,爬到半空中,蚂蚁蛀铁柱,铁柱被蛀倒,濮所落簸箕,大风吹簸箕,歪斜着飘落。从此以后,设牧场放牧,如此过日子,就是这样的。”[7]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段重要的记载中,记录了武氏曾经产生过九武米(相当于“九天子”“九皇帝”)。有关于武氏发祥于天的记载,也就是说,武的根子是“天白”而不是“地黑”,应该是以白颜色为武氏的族群颜色。武氏集团曾经兴盛一时,成为称霸一方强大的国家集团,这个国家集团分为十六国,遍布于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占据了很大的一块统治区域。所以,在有关于武氏与仇氏的一场战争中,武氏被同样有以白颜色为族徽标志的仇氏战败后南迁,武变成了“吐”。而“吐”分七勾则,也就是七个地方国家政权,其势力仍然是很强大的。也就是说,虽然武氏南迁,但他仍然是作为仇氏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段重要的记述当中,还提到武僰统治的时期,有“武则米”和“武卧米”,统称为“武米”,相当于汉族所称呼的“天子”“皇帝”等。而仇娄阿摩正是汉文史志所记载的朱提国的国君,朱提国境在今滇东北和黔西北一带。仇娄阿摩的后代发展成为后来著名的白彝君长阿着仇氏族,在滇东北和黔西北一带统治了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就是汉文史志中记载的朱提国时期。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武氏与仇氏的战争结束后武变成“吐”的理解,有多种不同的争议。这里想要说明的中心思想,是说彝族在古代时期曾经有过白彝统治的时代,其典型者就是同为以白色为族群标志的武氏与仇氏,为争夺地盘而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战争,仇娄阿犀氏在取得与武氏的战争的胜利之后,把武氏原来的统治区域统一到自己的地盘中来,即统一变成了仇氏的“吐”的统治区域,把他划分为七个“勾则”进行统治。仇氏后裔中著名的君长阿着仇氏,就成了朱提国的国君。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彝志》中的《天地津梁断》一章,也说“天”族群与“地”族群之间原有的婚姻联盟的破裂:“当上古时期,天上不贤者,就是作阿且;地上不贤者,乃武堵阿荣。二人打冤家,扰地上四方。六祖迁武地。从此以后啊,天地津梁断,没处娶妻了。六祖的后裔,象枯堵楚河,遍处分支流;象楚波鹿角,有枝又有权。从此以后呢,六祖各家支,用马论开亲,在歌场见面,说得有道理。”[8]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彝族源流》等史籍的记载,这次打冤家的原因并非私人之间的矛盾,而是作阿采代表天上人即白彝人统治集团收租赋收得太重而引起的。究其实,乃是白彝集团在统治时期,对黑彝集团和其他族群集团的人民压迫和剥削特别深重而引起了黑彝集团的反抗,从此造成关系破裂,断绝来往,也不再有婚姻关系的延续。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从崇尚三色到崇尚五色体现了彝族五数吉祥和发展变化的哲学思想

在彝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中,以三、六、九及其倍数的数目为吉祥数目,也崇尚五、七两个吉祥数目。三既代表天、地、人三才,也代表日、月、里三光,还代表红、黄、黑三色等等。许多研究成果表明,红、黄、黑是彝族最为崇尚和颜色,在彝族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许多例证。例如,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名录的彝族漆器,其主色调就是红、黄、黑三色。彝族妇女服饰的主色调也是红、黄、黑三色。彝族对女性的审美意识中,不是以白为美而是以黄为美等等。[9]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和九是三的倍数,在彝文古籍特别是彝族三段诗中,三段之间往往以三、六、九或者九、六、三之数为三段内容中所包含的数目,或则往往以三十三、六十六、九十九或者九个九、六个六、三个三之数为三段内容中所包含的数目。[10]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而以五和七为吉祥数,不太被人们所认识。仅以建筑为例,君长或者土司的府衙一般是九层,例如彝族历史古籍上多有记载的著名九重宫、九重堂、九层衙等。而土目等次级官僚的府衙一般是七重堂,例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牛棚子土目的府衙便是七重堂。一般官员的府衙是五重堂,普通百姓的住宅是三重堂。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是具有哲学性质的彝族崇尚的吉祥数目。在彝文古籍《吐鲁窦吉》、《吐鲁立咪》、《西南彝志》、《彝族创世志》、《彝族源流》等典籍中,都有把天地万物分为五数,归于五行等等多个方面的与“五”有关的记载。特别是《吐鲁立咪》中,有以五行配四时、五行配五方等记载,特别是其中的“五生十成”、“十生五成”哲学思想,与五行思想密切相关,认为“五行包括了天地间的各种物质元素,五行自身变化成各种事物”,“天地间的清浊二气,哎哺二门,金、木、水、火、土五行不断变化,就产生了万事万物的根本”,体现在天地人三才之中,则地谓五行,天以五星,人称五脏,衍化而有东、西、南、北、中五方,配青、红、黑、白、黄五色,合宫、商、角、徵、羽五音等等。[11]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作为彝族哲学中富有意味的吉祥数据,在彝族古籍《尼苏夺节》中记述的彝族第一个彝文传播者图纳向“六贝神仙人”求文字和书卷的诗句里,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情况:“善良的图纳,叩头求文字,作揖求理书。天地六贝神,个个心欢喜。拿书本五卷,赠图纳凡人。盛五碗仙饭,送给图纳吃。倒五杯仙水,端给图纳喝。图纳善良人,吃了五碗饭,万军都知晓。喝了五杯水,聪明又识理。理书与文字,未教他能知,未学他就识。”[12]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以五数、三数为吉祥的哲学思想还渗透到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之中。著名彝族古代文艺理论家布麦阿钮在《论彝诗体例》中讨论彝族诗歌的主、骨和声韵格律时说:“主骨有五行,五行要相通。骨肉有五阴,五阴要相合。场景分五方,方中有五境,境中有五彩,彩中有五色,色中有五字,字中有五扣,扣中有五连,连中有五紧,紧中有五声,声中有一主,主中有三合。合有三不合,合有三紧合。五言诗当中,五音三字合,五音三不合。五言诗当中,五声三音合,五声五不合,五声五相合。五声三声合,五声三不合,声韵行中分。”[13]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思想观念之中,红、黄、黑分别象征着不同的意义。彝族是崇拜火的民族,火塘是彝族日常生活的核心体的象征,火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家中神灵;彝族专门有火把节,表现了对火极其崇拜的思想。火的颜色是红色,在彝族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中,红代表火,红就是火的象征。彝族是黄皮肤的民族,彝族人对女性的赞美往往是赞美其具有金黄的肤色,许多著名的人都以黄色来取名字,例如阿诗玛,奢香,奢节,兹尼诗色,阿诗甘伟等,这些名字中的“诗”、“奢”等就是金色、黄色的意思。[14]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黄色是人体的颜色,因此,彝族哲学文化思想中,黄代表人,黄就是人的象征。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是极为重要的基本要素。彝族有土地崇拜,是自然崇拜的遗存,彝族至今有祭祀土地神的风俗,彝族认为黑色是土地的颜色,黑色代表了土地,是土地的象征。所以,彝族认为:黑为地,红为火,黄为人。同时,彝族认为,白色是天的颜色,也是天的象征,代表天只是天和地相比,离人类的生存似乎要稍微远一些。绿色(青色)是植物的颜色,也是最为丰富的生活资料的来源,是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没有土地就没有植物的生长,绿色(青色)代表了植物这个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此,彝族从崇尚红、黄、黑三色,演化发展为崇尚红、黄、黑、白、青(绿)五色。由于天空的颜色是蓝色的,蓝色有时候也代替白色,这样也形成了红、黄、黑、白(蓝)、青(绿)的五色观。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从崇尚三色到崇尚五色的发展,体现了彝族宇宙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哲学思想,贯穿于整个彝族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中。《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宇宙人文论》、《宇宙生化》等彝族典籍之中,一开始就讲述混沌发展变化产生清、浊二气,清、浊二气发展变化产生天和地,天地发展变化产生万物和人类的哲学思想。《彝族源流》中还讲述了彝族远古时候的始祖武洛撮有十二个儿子,十一个渡过“泰液”(变水)之水而变成了其他物类(即彝语“武珠仇尼汝仇底泰液勾”),只有小儿子撮珠笃没有过“泰液”之水而仍然为人类,后来繁衍了彝族。这里的“泰”等,都有变化的意思。它与彝族古戏“撮泰吉”的“泰”,以及彝文经典中“撮泰星”的“泰”等,都有变化的意思。其中所体现的,正是彝族关于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会发展变化的哲学思想。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此可知,是彝族以五数为吉祥的哲学文化思想,推动了彝族从最早的崇尚三色向五色发展,并且主要以所崇尚五种颜色来分别区分和称呼古代的人类,以致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展为今天的白彝、黑彝、青彝、黄彝、红彝。其具体情况应该是:九掐脸白人逐渐发展为白彝,猪毛黑人发展为黑彝,羊头青人发展为青彝,鸡冠黄人发展为黄彝,尼能九只脚中的尼氏发展为青彝,而能氏发展为红彝。而在古代以五种颜色来区分各称呼人类的情况来看,其中的九掐脸白人,和尼能九只脚的尼氏和能氏最接近人类。脸虽然有九掐但毕竟还是人脸,脚虽然有九只也比毕竟还是人脚。特别是九掐脸白人,其脸之所以这么长,可能正是白彝处于统治阶级位置上的时候,对白彝统治者长期拉着长脸训示、吓唬、镇压部属民的样子的真实描写。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五色族称与五数吉祥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支持“黑贵白贱”说

考察把彝族分为“黑贵白贱”的说法,最早应该是出自樊绰的《蛮书》。樊绰是跟随蔡袭参加唐对南诏战争的一个军府幕僚,唐军被南诏军队打败后,蔡袭带领樊绰逃跑时,蔡袭溺水身亡,而樊绰逃命成功。后来他根据在南诏地区的经历写作了《蛮书》,其中就有关于夷人(彝族)“黑贵白贱”的说法。樊绰是败军官僚,可能对作为南诏统治者的夷人(彝族)有偏见,所以在记述表面所见的同时,带入了自己的怨恨,以此说达到分裂当时人口最多的以两种颜色即黑和白为族称的夷人(彝族)的目的。这一说法,在后来元朝时期李京所撰的《云南志略》中得到沿袭,似乎成为历史事实,于是后人递相引征,以致谬种流传。但是应该明白,历史事实不一定是历史真实,就好像一个人的面部长了一个疮疤是事实却不能代表这个人的本来面目一样,樊绰和李京只看到了黑彝统治时期的黑彝和白彝,他们却没有看到除了黑彝和白彝,彝族还有红彝、青彝、黄彝等(也许是因为后三者的人数较少的原因),也没有看到彝族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白彝统治的时期。这是客位研究的局限性所得来的不真实的结论。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有大量的彝文古籍,这些彝文古籍中基本上没有关于“黑贵白贱”的说法。这也从一个相对的角度证明“黑贵白贱”说是彝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史志家、研究家所得的偏颇的观点,不符合彝族历史的真实。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也不是说客位的研究家提出“黑贵白贱”说一点历史依据也没有,这样的依据是存在的。任何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都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彝族也不例外,客位研究家们所见到的正是彝族的黑彝人统治的时期。这里说的是“黑贵白贱”的说法,把彝族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些丰富多彩、内涵深广的真实的东西给片面化、简单化了,造成了不符合历史真实的谬论的流传。例如,在民主改革之前,凉山彝族社会就存在着土司、黑彝、白彝、奴仆(又分为阿加和呷西两个等级)等五个等级,土司是最高等级,黑彝次之,白彝又次之,奴仆是最低等级。[15]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样的情况就不能简单地用一句“黑贵白贱”把他们简化为两个阶级。因此,“黑贵白贱”说不能概括彝族历史上和当代社会中仍然有五色族称的真实,也不能概括彝族社会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五个等级的情况。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五色族称,源自于彝族五数吉祥的文化哲学思想;彝族曾经存在过的五个等级,也源自于彝族五数吉祥的文化哲学思想。白彝和黑彝族都曾经在彝族历史上是统治过一段时期,黑彝统治的时期要更长一些。但是,不论是黑彝还是白彝,他们都只是彝族五色族称的整个彝民族中的以一种颜色为称呼的部分,而不是全部。他们的统治时期,虽然长短有别,但也只是彝族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而不是整个历史。不能因为以黑、白为颜色标志的彝族的这两个部分都曾经在历史上做过统治阶级,就用黑彝、白彝代替整个彝族人而忽视青彝、红彝、黄彝等部分的存在;也不能因为客位的研究家记述情况时是黑彝统治以后的历史时期,就用“黑贵白贱”来一概而论地评价整个彝族。彝族五数吉祥的文化哲学思想,和以五色为族称的历史和现实,都不支持“黑贵白贱”的谬误说法。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结语

就像一个人的脸上长疮不能代表这个人的本来面目一样,历史事实往往不一定是历史真实。前述彝族以五色区分族群的历史文化,以及彝族以五数为吉祥的哲学思想,决定了彝族不可能只有黑彝和白彝,而是有白彝、黑彝、黄彝、红彝、青彝等以五种颜色为名称的五个部分。白彝曾经是统治阶级,后来黑彝成为统治阶级并且统治的时期相当长,因此被客位的研究家们当成了唯一的历史与现实加以记述和传播,他们没有看到彝文古籍中主位的记述和研究成果,导致以讹传讹,谬种流传。每个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都有一个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划分,但是具体到各个民族情况就大不一样。彝族古代社会主要是以等级划分群体,形成了五个等级,不能简单地以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二分法”来概括。如果简单地以“二分法”为标准尺度,势必会得出“黑贵白贱”或者“白贵黑贱”谬论。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历史已经向前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以平等、民主、自由、法治为价值追求的社会。对于历史上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客位研究家对彝族研究的像“黑贵白贱”说这样的错误观点,是他们没有顾及彝文古籍中主位的记述和研究成果,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田野作业而得出的简单而片面的观点。当今的研究家应该通过深入研究彝族历史、研究彝族文献、研究彝族社会发展的历程、研究彝族活生生的现实社会,还原历史一个真实的本来面目。不能因为客位的研究是盲人摸象的结论,主位的研究也跟着以讹传讹,传播和放大错误的观点,造成民族内部的对立和分裂,上了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当。要在经过深入研究,还原历史真实的同时,努力构建一个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社会。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统治与被统治,贵和贱,既不是民族的全部,也不是历史的永远,都已经成为过去。在全球化时代,只有眼界开阔,胸怀宽广,团结一致,努力奋斗,自立自强,不断前进,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jZ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1] 陈长友主编:《物始纪略》[O],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2] 陈长友主编:《物始纪略》[O],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3] 陈长友主编:《物始纪略》[O],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4] 陈长友主编:《物始纪略》[O],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5] 陈长友主编:《物始纪略》[O],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6] 陈长友主编:《物始纪略》[O],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7] 陈长友主编:《物始纪略》[O],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8]《西南彝志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 王明贵:《彝族关于女性的审美观》载《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2期。
[10] 参阅王明贵:《彝族三段诗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11]《宇宙人文论》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12]《尼苏人文论》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13] 布麦阿钮著:《论彝族诗体例》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14] 王明贵:《彝族关于女性的审美观》载《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2期。
[15]《四川省凉山彝族社会调查资料选辑》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原载:禄文斌著,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年1月1出版,《彝学弘论》;文字来源:云村寨:图片来源:彝族人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