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楚雄彝族“哭嫁调”在婚礼中的重要性
作者 ​谢琼 2022-12-08
原出处:​《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3期

摘要:云南楚雄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能歌善舞,歌唱时无拘无束,奔放而自由。婚嫁是彝族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日子,从说媒、订婚到结婚,都是用歌声来表达感情的,“酒歌、哭嫁调、祝福歌”贯穿于整个婚礼。“哭嫁”作为婚礼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新嫁娘要向父母、兄妹、亲朋好友歌唱诉说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关键词:彝族婚礼;哭嫁调

image.png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前言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能歌善舞,不仅在节庆,丧葬、婚嫁之际要纵情歌唱,放牧、劳作、小憩也要歌唱,高兴时要唱、伤感时要唱、恋爱时要唱、育儿时要唱、寂寞时要唱,人人都能随口唱出动听的歌儿,唱歌,成了彝族人民的主要娱乐活动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方式,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歌。婚嫁是彝族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日子,在这个隆重的日子里更是少不了歌声,从“说媒、订婚、结婚”,彝族人民都是用歌声来表达感情的,“酒歌、哭嫁调、祝福歌”都贯穿于整个婚礼。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哭嫁”作为婚礼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新嫁娘要向父母、兄妹、亲朋好友歌唱诉说离别时的依依不舍。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哭嫁调”形成的原因

“哭嫁调”属于婚礼歌中的一种,姑娘出嫁时要哭,叫做“哭嫁”,彝族民间流传的许多“哭嫁调”是彝族文学中最富有民族特点又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价值的诗篇之一。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哭嫁”习俗的形成,和彝族的婚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是由古时候的抢婚、“骨种亲”即“姑表亲”、“扁担亲”即“姨表亲”、“坐床亲”即“哥死嫂必嫁弟”所致。俗话说:“人不伤心不落泪”。姑娘总是被当作牺牲品抛卖给夫家的,她们的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哭嫁调”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婚姻制度的产物,唱“哭嫁调”就成了一种感情发泄的最好表现方式。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哭嫁调”的思想内容来看,绝大部分都是彝族进入封建社会前后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明清时期实行改土归流以后,彝族封建地主日益巩固和发展,彝族封建婚姻制度也伴随着越来越发展和深化,“哭嫁调”是彝族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以及以男权为中心的婚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各种痛苦和不幸、是妇女渴求婚姻自由、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的反映,有的地方的“哭嫁调”是按照一定的婚姻礼俗程序来哭嫁的,在姑娘要出嫁的前后,就要由即将被出嫁的新娘哭唱和女伴们来陪唱,哭唱的内容很丰富,从亲戚本家来送亲,新郎家来接亲,抢亲直到背新娘出门唱“出门调”再到抢亲的背新娘进新郎家的青棚,唱“青棚调”还有把新娘转交给亲人,又把新娘扶上马唱“骑马调”为止,哭唱都真实地记录了彝族的婚嫁习俗。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婚礼中“哭嫁调”

(一)“哭嫁调”的形式

“哭嫁调”的内容广泛,形式也丰富多样。有出嫁者的“主哭”又有女伴们的“陪唱”,也有父母唱给女儿的,有分有合,共同来哭诉封建买卖婚姻制度的残酷无情。哭唱新娘对乡土、父母、兄妹女伴们难以割舍的眷恋,哭唱将要远离所熟悉和热爱的故土与亲人,有的哭唱出嫁后对自己命运的忧虑和担心,以及对社会、公婆、媒人的质问与倾诉……,婚期愈接近,哭唱就愈悲怆,凄凉。通常都要哭到夜深人静、雄鸡报晓,尽情地将心中的忧伤,哀怨倾诉出来。因此,彝族人民的姑娘出嫁唱的这些歌统称‘哭嫁调”。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哭嫁调”的思想内容

l. 表现了快出嫁的新娘对姑娘时代的生活,亲人及家乡的无限眷恋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姑娘出嫁就意味着对自己的少女时代的告别与结束。从此他将离别养育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去过一种在公婆、丈夫约束下的低人一等、受人管束、失去自由的生活,因此,特别留念姑娘时代的美好时光。所以新娘的伤别之情无限深切: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彩云绕青山,山上有大雁,大雁和白鹤,栖息在山巅。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是今天啊,今天真可怜,大雁飞南方,离山泪涟涟。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什么树最美?红果树最美,红果成熟了,雀鸟叫喳喳。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吃完红果子,雀鸟飞回去,在一起时多快乐,离了群时愁断肠。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何时水最美?春暖水最美,春暖的时候,鱼虾成群游。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春暖过去了,鱼虾深水藏,成群游时多欢畅,离了群时痛断肠。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的几句唱词充分表达了新娘对自己姑娘时代欢乐生活的无比眷恋,和别离亲人、少年女伴的痛苦和哀伤,新娘依恋自己的家,不愿出嫁“可愿嫁也要嫁,不愿也要嫁”。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小长到大,线那样长的时间,从未离过家,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针那样短的工夫,从未离开过爹娘。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天这时辰呀,就要嫁到别人家,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高箐深路又长,启程上路别爹娘,针短线长也要分开。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隔山又隔菁,含泪别爹娘,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翻过这山别亲人,从今不是一家人,哪年哪月又相认。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种生离死别的对父母的依恋和对家乡的依恋之情,在“哭嫁调”里,缠绵凄切地反复咏叹,贯穿始终。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对封建时代的男子为中心,男女不平等待遇的控诉,诉说女孩心中的苦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封建时代男尊女卑,女人只是丈夫的附属品,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于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哭嫁调”反映得很强烈,下面几句,唱出妇女心中强烈的不满: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乌蒙山脚下,谷稗同生长,谷子长得慢,稗子快顶上,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谷子未含苞,稗子已抽穗,谷子长大时,稗子被割光,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割掉好伤心,稗子好伤心,顶替还能忍,割掉痛断肠,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祖传老房里,哥妹同生长,房方归阿哥,阿哥笑嘻嘻,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世代家中住,阿妹嫁远方,离家汨汪汪,可怜啊可怜,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妹真可怜,阿妹真可怜,无人能改变。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的歌控诉男女间的不平等,虽然哥妹同生长,但哥哥长大了,可以留在家中,妹妹却要远嫁他方,把自己的命運比作被割掉的稗子。含泪唱出千百年来妇女的共同心声。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是对封建买卖婚姻制度的控诉和揭露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们的痛苦和不幸遭遇,归根到底,是不合理婚姻的产物,反抗的锋芒,直指封建买卖婚姻,揭露和控诉这种婚姻制度的不合理。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爹爹妈妈呀,你们爱金子,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才把女儿嫁人,金子像石头,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爹爹妈妈呀,你们想绸缎才把女儿嫁,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想绸缎也行,绸缎像树叶,冷了不能穿。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两段歌词悲惨动人,唱出了姑娘对父母的怨恨,也表现出了他们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又感到无可奈何。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是妇女对自己未来的担忧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俗话说:“人不伤心不落泪”,在封建社会里姑娘总是被作为牺牲品抛卖给大家的,她们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她们不知道自己丈夫的外貌、品行的好坏、家贫家富,婆婆是善是恶、千种忧虑、万般担忧,悲伤,所以在出嫁之前要呼号、哭泣来表达心中的不满。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厩里的马,够骑的也骑,不够的也骑。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够骑的那一匹,骑去不咋个,不够骑那匹,骑去好可怜。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妈家的姑娘,该嫁的也嫁,不该嫁也嫁。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该嫁的那个,嫁去不咋个,不该嫁那个,嫁去多可怜。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备注:“不咋个”:不要紧,没关系。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面这段歌词,唱出了姑娘的忧愁,心酸,可是又能怎样,还是那句话,“该嫁的也要嫁,不该嫁也要嫁”。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哭嫁调”的由来,和它古时的婚姻制度有很大关系,但一直流传至今,也和近现代的一些说法密不可分,古时的“哭嫁调”虽然也表达对父母的依恋之情,但更多的是哭诉社会的不平等,父母的偏心,媒人的可恶,发泄不满,表达无奈之情。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近现代彝族婚礼中“哭嫁调”的内容和形式

近现代“哭嫁調”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也不再单一,“哭嫁,甚至成了衡量姑娘,孝顺,能干,懂事,善良的标准,姑娘哭得越伤心,唱得越大声,就说明她越聪明,孝顺,能给夫家带来兴旺,所以有了新说法:“新嫁娘哭得越伤心,夫家就会越兴旺”。更多是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难忘的兄嫂、姐妹的团聚之情,表达与亲人难分难舍的痛苦。如“母女对哭”中,新娘哭道: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娘三年怀中滚,头发白了多少根。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布裙来白围腰,背儿过了多少山坳坳。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布裙从长背到短,这山背到那山转。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风也吹来雨也打,爹娘把我拉扯大。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爹背晒成糊锅巴,我娘瘦得像个风筝架。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知道父母团圆坐,谁知今日两离分。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哭声爹来刀割胆,哭声娘来箭穿心。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一首表达对父母依恋的“哭嫁调”歌中表达的感情催人泪下,在近现代的“哭嫁调”中,也有人唱: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世界上有一种哭,是唱着哭的,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哭中有一种喜悦之情,有一种对未来生活深切的向往。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世界上有一种歌,是哭着唱的,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歌中有一种对离别的伤感,也有一种对父母姐妹的深情惜别。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一首“哭嫁调”歌中有几分伤感,有几分欢庆;有几分牵挂,有几分喜悦;有几分惆怅,有几分向往。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可以看出它唱的内容不仅发生了变化,而且形式也不再单一,而是越来越丰富多样。经过了几千年的流传“哭嫁”也成为了彝族人民婚礼中越来越重要的环节,当然彝族人民隆重的婚礼中也就不能缺少“哭嫁调”了。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彝族“哭嫁调”在婚礼中的重要性

婚礼是彝族人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极具民俗特征。不同地区的彝族婚俗礼仪也各具特色,但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一些共同的古老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唱酒礼歌、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婚俗一般有恋爱,说媒,定亲,迎亲,回门等几个程序。男青年大多享有恋爱的自由,许多村寨设有专供未婚青年社交的“公房”或“草楼”,利用“跳歌”机会求爱。双方相爱后,便由男青年告诉父母请媒人说亲。媒人带上糖,烟,酒作为见面姑娘家提亲,同意后举行订婚仪式,即所谓的“吃订酒”或“吃糖酒”,并由双方家长商定婚期,彩礼,喜宴规模等事宜。到了婚期,双方都要在院子里搭起“青棚”,在地上铺上青松毛。头天晚上,待嫁的姑娘就要拜别爹娘,由女伴陪同到“青棚”里唱世代相传的“哭嫁调”。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哭嫁调”是彝族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一种古老的文化遗存,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积淀。歌词哭、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哭嫁”是彝族婚俗中最具特色的形式之一。彝族在举行婚礼前,新娘要在女伴陪同下哭嫁。即边哭边唱“哭嫁调”。“哭嫁调”有传统唱词、也有即兴发挥。新娘可以任意倾吐出心中的喜悦或悲伤。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哭嫁调”一直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思想内容及表现形式,它既唱出了姑娘心中的喜悦和悲伤,也唱出了她们心中对父母、兄妹浓浓的不舍之情。姑娘选择在婚礼这天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情,向父母诉说平日深藏于内心的感情,向伙伴诉说不舍之情。在特殊的场合唱出特别的情感,这是“哭嫁调”独具的功能,同时也说明“哭嫁调”在婚礼中的重要性。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的文化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哭嫁调”从内容到形式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看到婚姻自由在彝族人民的身上得到了更好的诠释。om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章原载:​《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3期;图片:来自楚雄博物馆。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楚雄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