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锋:清代楚雄州彝族服饰研究
作者 金永锋 2022-11-01
原出处:​《丝绸之路》2014年第14期

摘要:从旧地方志资料研究民族服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清代楚雄州旧方志有关彝族服饰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归纳研究,力求探索清代楚雄州彝族服饰的基本概貌。
关键词:地方志资料;楚雄州;彝族服饰

image.png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楚雄州明代以前的地方志保存至今的较少,仅有明代徐栻、张泽纂修《隆庆楚雄府志》,其对彝族服饰记载:“夷杂处,言语侏离,披毡执弩,忽耕织而务采猎……”夷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披毡。清代楚雄地区各级府、州、县编撰了大量地方志并流传至今,其中关于彝族服饰的记载也不少。本文就楚雄州现辖区域对清代楚雄州旧地方志记载的彝族服饰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归纳分析,力求探索清代楚雄州彝族服饰的大体概貌,以弥补楚雄州古代彝族服饰整理研究之不足。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清代楚雄州彝族服饰的主要相关史料列举

清张嘉颖纂修、芮增瑞校注《康熙楚雄府志》:“倮有二种:有白有黑……缠头跣足。妇人辫发,用布裹头。不分男女,俱披羊皮,嫁女与皮一片、绳一根,为背负之具。或用笋壳为帽,衣领以海虫巴饰之。织麻布、麻线市卖之……罗武状类倮:女不著裤,系桶裙,衣不开胸襟,从首领而挂之……摩察:黑爨之别种也……形貌粗黑。男女以青白布裹头,不知盥栉……”清康熙时期,楚雄府彝族倮支系男女服饰特征为穿麻布衣裤,披羊皮褂,赤足。区别在于头饰和领饰:妇女衣领饰海贝巴,辫发,缠头,用布裹头;男子缠头。彝族罗婺支系女子服饰特征为穿麻布贯头衣,系麻布桶裙,赤足,贯头衣、桶裙是其主要特征。男子服饰状类倮。摩察是彝族支系之一,服饰估计为麻布或土棉布质地,男女以青白布裹头。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苏鸣鹤纂修、熊次宪校注《嘉庆楚雄县志》:“一曰倮……缠头跣足,妇人辫发,男女皆披羊皮。嫁女则与羊皮一张、皮绳一条,以为背负之具。衣领饰以海虫巴,衣襟当胸处绣花,广数寸或尺余。绩麻线,织麻布、羊毛布、火草布,市卖之……一曰罗武状类倮,第女衣桶裙……”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沈宗舜纂修、张海平校注《宣统楚雄县志述辑》:“本籍曰倮,有黑、白各种……缠头跣足。男带刀,女辫发,皆披羊皮。嫁女则与羊皮一张、皮绳一条,以为背负之具。衣襟饰海虫巴。绣花、绩麻、织布,或市洋(羊)毛布、火草布为交易……本籍曰罗武,性犷悍,带短刀,女衣桶裙……”清嘉庆、宣统时期,楚雄市彝族倮支系男女服饰特征为穿麻布、羊毛布、火草布质地衣裤,妇女衣领饰海贝和胸部绣花,披羊皮褂,跣足。刺绣是其特色。罗婺支系服饰与《康熙楚雄府志》所载大体一致。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甘雨纂修、张海平校注《光绪姚州志》:“彝种有八……彝人种麻,自能织纺。又多畜羊,寒暑皆衣羊皮、麻布……彝妇老者剃发如尼僧。冬月被重毡,系以两带,如以襁负小儿然。少者喜著红绿,领、帽饰以贝。耳环大如钏,有重至三四两者。”清光绪时期,姚安彝族女子服饰特征为戴饰贝帽,穿麻布衣裤,女青年穿红绿色衣裤,领饰海贝,披羊皮褂或披毡,赤足。男子服饰特征为穿麻布衣裤,披羊皮褂或披毡,赤足。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吴殿弼纂修、张海平校注《康熙大姚县志》:“彝人多不冠,男妇以布帛束首,披毡跣足,山行如飞。除夕……彝人是日宰牲祀祖,以松叶铺地,蓬头跣足……着采衣,吹芦笙,男妇携手舞蹈,和歌团绕,此彝俗之陋也。”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郭存庄纂修、张海平校注《乾隆白盐井志》:“倮性驯多愚,着毡衫,带短刃,常以竹木野蔬入市贸易。”清康熙时期,大姚县彝族男女服饰特征为用布束发,穿麻布衣裤或绣花彩色衣裤,披披毡,赤足。清乾隆白盐井(今石羊)彝族服饰也大致相同。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刘荣黼纂修、陈九彬校注《道光大姚县志》:“白倮,性驯而愚。男子裹头,跣足,披黑羊皮。妇人辫发,青布缠头。披白围毡片,胸前束围腰布,结带,缀五彩缨拂,四、五岁即嫁娶。常男女偕入市,贸麻布、麻线、蜂蜜、松明之类。黑倮……衣麻布,披羊皮,男女不甚异。时入市,售竹木、野蔬、麻布等物。傈僳,即力此夕(此在上,夕在下),性狂悍,不通汉语,男蓬头垢面,袒胸跣足,衣麻□□□□□□,以毡衫,以毳为带,束其腰。妇女裹白麻布衣……罗婺……男子结束高顶,戴笠披毡,衣火草布。妇人辫发,两绺垂肩上,方领,黑衣,长裙,跣足,居山林高阜,牧养牲畜为业。蛮子……男女皆衣麻布长衣,以麻布裹腿,带刀辟山地,种干粮。”清道光时期大姚彝族白倮支系女子服饰特征为辫发后用布缠头,穿麻布衣裤,系围腰,围腰缀彩色璎珞,披白色披毡,赤足。男子服饰特征为裹头,穿麻布衣裤,披黑羊皮褂,赤足。黑倮支系服饰大致与白倮相似。傈僳支系男女服饰大致与黑、白倮相似,傈僳人后来多数融入彝族中。罗婺支系男子服饰特征为缠发成髻状,戴斗笠,穿火草布、麻布衣裤,披披毡,赤足。女子服饰特征为辫发成两绺下垂至肩,穿麻布或火草布衣,系麻布或火草布裙,赤足。蛮子即现今居住于永仁县永兴等地北部方言彝族男女服饰特征为缠发成髻,类似今凉山彝族头饰,穿麻布长衣,着麻布裤或裙,披披毡,打绑腿,赤足。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陈元、李犹龙纂修,曹晓宏、周琼校注《康熙镇南州志》:“一为倮……缠头跣足,辫发,用布裹头,不分男女,俱披羊皮,织麻布为衣……一为罗武……女不着裤,系桶裙,衣不开胸襟,从首领而挂之,状类倮,然罗武狡而倮朴。”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李毓兰总纂,甘孟贤纂修,曹晓宏、周琼校注《光绪镇南州志略》:“服饰:士安朴素,女不艳妆,农多短褐,以便操作。夷服羊裘,冬夏不易。”清康熙时期,镇南(今南华)彝族倮支系男女服饰特征为缠头,辫发,用布裹头,穿麻布衣裤,披羊皮褂,赤足。罗武支系女子服饰特征为辫发缠头,用布包裹,穿贯头衣,系桶裙,赤足。男子服饰状类倮。到咸丰、光绪时期,镇南彝族服饰有所变化,但披羊皮褂之俗未变,依旧“夷服羊裘”, 羊皮褂是楚雄彝族的标志性服饰。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莫舜鼐纂修、王弘任续补、李在营校注《康熙元谋县志》:“白彝:性狡,包头洗面,不挽长髻……黑彝:即黑倮。杂处山箐中,缠头跣足,挽髻捉刀。妇人辫发,用布裹头。不分男女,俱披羊皮。嫁女与皮一片、绳一根,为背负之具。衣领以海虫巴饰之。织火草麻布为生。”清康熙时期,元谋彝族黑彝支系男女服饰特征为穿麻布或火草衣裤,衣领饰海贝,赤足,妇女辫发,缠头,挽髻,用布包裹,男子缠头。白彝服饰为“包头,不挽长髻”,其他部分应与黑彝相似。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王春贤、陈淳纂修,曹晓宏、周琼校注《康熙武定府志》:“傈苏:潜居深山,板片为屋,种荞、稗为食……倮:在和曲之铺西、永兆,禄劝之硝井等处为多。耕种山田,肩挑背负,采薪拣菌,贸易盐米……白彝:即白倮,住和曲之麻地、法朗,禄劝之大弥陀、龙潭等处。性狡,包头,洗面不挽长髻……黑彝:即黑倮,杂处山阱中。缠头跣足,挽发,捉刀,妇人辫发,用布裹头。不分男女俱披羊皮,嫁女与皮一片、绳一根,为负背之具,或用笋壳为帽,衣领以海虫巴饰之,织火草麻布为生。”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郭怀礼、孙泽春纂修,赵志刚校注《光绪武定直隶州志》:“彝俗,旧不务蚕桑纺织。知府王清贤设法委曲教导之,始稍知习业……白彝:即白倮。住鸡街之麻地、法朗,禄劝之大弥陀、龙潭村等处。性狭,包头,洗面,不挽长髻……黑彝:即黑倮。杂处山箐中。缠头跣足,挽发捉刀。妇人辫发用布裹头。不分男女,俱披羊皮。嫁女与皮一片,绳一根,为背负之具。或用笋壳为帽。衣领以海虫巴节(节应为饰)。织火草麻布为生……麦岔:住白沙。娶妇以牝牛为聘,吹笙饮酒。担柴荷蒉,治生勤苦。”康熙、光绪时期,武定白彝与元谋白彝服饰大致相同。黑彝服饰也与元谋黑彝大致相同,仅头饰增加用笋壳为帽。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李铨纂修、张海平校注《康熙广通县志》:“土人,不一种……倮,有黑、白二种,重黑而轻白。白狡而黑扑。山居田少,食荞,缠头跣足。妇人辫发,用布裹头。不分男女,俱披羊皮。嫁女,以皮一片、绳一根,为背负之具。或用笋壳为帽,衣领以海虫巴饰之。织麻布,麻绵(疑为棉)市卖之。罗武状类倮,扩(犷)诈好讼。有字书。女不着裤,系桶裙。衣不开襟,从首领而褂之……妇辫发数道,围绕缠头。耳坠铜环,形如铃,有下坠及肩者……摩察,黑爨之别种也。蛮音‘□舌’。形貌分鹿(分在上,鹿在下)黑。男女以青白布裹头。”清康熙时期,禄丰彝族黑、白倮支系服饰基本特征与清代康熙《楚雄府志》记载基本一致,罗婺支系头饰更加清楚即妇女辫发数道缠头,耳坠铃形耳坠。摩察为彝族支系之一,男女以青白布裹头,可能穿麻布衣裤。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张彦绅纂修、卜其明校注《康熙定远县志》:“有倮,黑、白二种。白者一名撒毛朵……男人缠头跣足,妇人辫发,用布裹头。有罗婺种类倮……男子缠头跣足,女人织毛布为衣,裹头用布,下缀樱花,腰著桶裙,手绾铜镯,居家亦知有礼。”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李德生纂修、卜其明校注《道光定远县志》:“倮黑、白二种。白者一名撒毛朵……男人缠头跣足,被黑羊皮。妇人辫发,用布裹头,背白团毡,胸前束围腰,布结带,缀五采璎珞,四、五岁即嫁聚(应为娶)……每年三月二十八日,赴城南东岳庙赶会,卖蓑笠羊毡麻线……罗武种类倮,其性愚朴……男子缠头跣足,女人织毛布为衣,裹头用布,下缀樱花,腰着桶裙,手铜镯,居家亦知有礼。”清康熙时期,定远(今牟定)彝族白倮支系(撒毛朵)男女服饰特征为妇女辫发,用布裹头,男子缠头,无布包裹,估计为麻布衣裤,赤足。到清道光时,妇女服饰增加了背饰白团毡,胸前束围腰,用布做系带,围腰及围腰带缀彩色璎珞,说明至迟到清道光时,定远彝族即使用了彩色璎珞。男子服饰与清康熙时大致相当。清道光方志增加了买卖蓑衣、斗笠、羊毡,纺织麻线等内容,定远县历来是手工业发达的地方,工匠较多,制作蓑衣、斗笠、羊毡,纺织麻布是其特长。清康熙、道光时期,定远彝族罗武支系女子服饰特征为用布裹头,包头插樱花束,穿麻布或毛布上衣,系麻布或毛布桶裙,手饰铜镯,赤足。男子服饰应与白倮大体一致。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张伦至纂修,杨壬林、张海平校注《康熙南安州志》:“:有种,有白有黑,白狡而黑扑……缠头跣足。妇人辫发,用布裹头。不分男女,俱披羊皮。嫁女,以皮一片、绳一根,为背负之具。或用笋壳为帽。衣领以海虫巴饰之。织麻布、麻线市卖之……罗武:状类……女不着袴,系桶裙。衣不开襟,从首领而褂之。”康熙时期,南安(今双柏)彝族支系黑白倮、罗武服饰特征大致与楚雄市、南华县、禄丰县、牟定县相似,说明彝族黑白倮、罗武支系在今楚雄州分布较广。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清代楚雄州彝族服饰的文化特征

从清代楚雄州旧方志有关彝族服饰资料记载中可归纳出清代楚雄州彝族服饰的基本特征: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一,质地。因对当地自然环境和当时经济发展方式依赖度较大,清代楚雄州彝族服饰质地主要有麻布、土棉布、火草布、羊毛布、皮革制品、擀毡制品。清代几乎家家户户都种麻,每一家族都拥有几套麻布纺织工具,麻布衣是最主要的服饰类型。土棉布也是当时彝人使用的布料之一,其非一般彝人所能制作,而是由官府或产棉花地区民族制作,通过贸易方式流通到各地。清代土棉布非普通彝族穿用,而是彝族上层或富有的家庭使用。火草布主要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布料,清代楚雄地区使用火草布比较普遍,尤其是武定县、大姚县。但火草布制作费工费时,产量有限,多数仅限于婚庆、节日等重要场合穿戴。羊毛布多使用于北部方言区彝族,楚雄彝族更擅长麻布、火草布的纺织制作。皮革衣主要有羊皮褂、麂皮褂。擀毡是楚雄彝族传统手工业。披毡与羊皮褂是楚雄彝族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服饰,具有保暖、防护、审美、标识功能。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二,款式。头饰区别不大,即男子多为缠头或蓬头,而女子则多为辫发缠头,用布束发或包裹。黑、白倮支系上衣多数为麻布衣、火草布衣、羊毛布衣、土棉布衣,少数系围腰,披羊皮褂或披毡,罗婺女子穿较原始的麻布贯头衣。黑、白倮支系下衣多数为麻布、火草布、羊毛布、土棉布裤,而罗婺女子则为麻布或火草布桶裙。部分彝族足衣打绑腿,多数为赤足。总体来说,主要有衣裤式和衣裙式,披羊皮褂或披毡,赤足。从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民族调查与民族识别成果可知,清代楚雄州彝族支系应有13个以上,但服饰记载主要有黑、白倮,罗婺三个支系,其他支系服饰记载甚少。可见时人局限于政治环境,对少数民族未进行过系统详细的调查。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看,其他彝族支系服饰大致应与黑、白倮,罗婺相似。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三,色彩。主要以黑褐色、灰色为主,间或“着采衣”。到清中晚期,出现了五彩装饰,女子服饰喜着红绿。从其他著述中也可佐证,《滇省夷人图说》图八载:“罗婺,一名罗武,戴笠披毡,织火草布为衣,牧于林阜,有屋无床,采松针籍地卧,武定州及楚雄景东皆有之。”图中妇女头戴黄褐色斗笠,披黄褐色羊毛披毡,上穿灰色右衽上衣,下系黑褐色百褶裙。同书图九载:“罗缅,性善,服觕布,植山田,勤负担,或采蕈以易盐米,武定州属禄劝有之。”图中男子戴褐色毡帽,上穿黑褐色长衣,下穿灰白色裤及膝,系青蓝色腰带,小腿裹青蓝色绑腿。女子头缠青蓝色布,穿灰绿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褐色长裙,系青蓝色腰带。同书图十载:“土人,衣絮,衣带以革,饥则系之,女被毳,耕田弋山,以寅午戌日入城市,武定州属有之。”图中共有三人,两男子正在插秧,一女子送茶饭到田边。一男子头缠青蓝布,上穿黑褐色右衽上衣,下穿灰绿色裤及膝,系青蓝色腰带。另一男子头戴米黄色斗笠,上穿灰绿色开衩上衣,下穿灰白色裤及膝。女子头缠蓝布,上穿粉色右衽上衣,披羊皮褂,系绿色百褶裙,足穿草鞋,系蓝色腰带。以上记载说明清代楚雄州彝族服饰主要以黑褐色、灰色为主,辅以粉色、绿色等彩布。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四,工艺。主要有纺织、缝制、硝揉、擀毡、装饰、刺绣等工艺。纺织麻布、火草布、缝制麻布衣、火草衣是当时彝族人民的重要手工业,具有成熟的技术。畜牧业在彝族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羊毛和羊皮丰富,加之彝族多数生活在高寒山区,对保暖有较高要求,故对羊皮的硝揉加工和羊毛的纺织或擀毡具有独特的技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外界的影响、审美的需求,人们对服饰装饰艺术也有一定的要求,如穿戴具有色彩的衣服,饰海贝、绣花等。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五,文化内涵。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和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在漫长的发展中,楚雄彝族服饰在质地、款式、色彩、工艺、内涵等方面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如崇拜老虎、马樱花、黑色、火塘、羊神。以黑色为美为贵,因黑倮为贵族,主要体现了历史上形成的等级观念。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六,文化差异。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历史发展也不尽相同,因此,存在地域文化差异。彝族是一个典型的复合民族,在历史发展中融入了诸多民族的文化元素,经过历史的分化整合,从彝族先民中分化而形成其他民族;同时,其他民族也融入彝族形成彝族的不同支系。清代楚雄州旧方志主要记载黑、白倮,罗婺等彝族支系的服饰,每一种服饰均有自身的一些特色。另外,历史车轮总是不断向前,清代楚雄州彝族服饰在200多年中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清道光时期,定远(今牟定)彝族支系白倮(撒毛朵)在清康熙服饰的基础上,妇女服饰增加了背饰白团毡、胸前束围腰、用布做系带、围腰及围腰带缀彩色璎珞等特色,说明至迟到清道光时期,定远彝族即使用了彩色璎珞装饰物。P2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略。
原载:
《丝绸之路》2014年第14期。
作者:金永锋,云南省楚雄州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