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海燕:云南南涧彝族“跳菜”传承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考
作者 傅海燕 2020-11-25
原出处:《民族艺术研究》2016第3期
摘要: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南涧彝族“跳菜”已经重新成为当地盛行的风俗。对云南彝族“跳菜”的研究,过去多侧重于对其艺术本体问题进行考察。本文从传承人视角研究“跳菜”的传承状况,按演出形式将其分为“原生跳菜”“舞台跳菜”“宾馆跳菜”“学校跳菜”四个类别,并对其存在着的音乐传承失语、职业培训班学员就业难、“跳菜”缺乏技艺创新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重视音乐的传承、着力提高技艺、强化产业运作等举措,力谋走出一条促其发展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南涧“跳菜”; 传承人; 原生跳菜; 舞台跳菜; 宾馆跳菜; 学校跳菜

2015年10月,云南彝族“跳菜”随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在英国皇宫演出;2016 年央视春节晚会,再次把云南彝族“跳菜”推到人们的视线里。地方民间艺术能享有如此殊荣,也引起了学界更多的关注。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片来自网络:云南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对云南彝族“跳菜”的研究,过去多侧重于对其舞蹈形态、历史起源等艺术本体问题进行考察。对“跳菜者”的研究,大多以个人专访、报道的形式进行,没有对传承人的整体工作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本文从传承人视角,以数据采录和访谈调查的方法,对“跳菜”传承人近年来的工作现状进行了解,旨在掌握其传承动态,为“跳菜”的发展提供参考。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跳菜”是流行于云南大理州南涧县境内的无量山、哀牢山一带彝族地区的上菜舞蹈。南涧彝族每逢婚礼、寿宴、婴儿满月、乔迁新居等喜事大宴宾客时,以“跳菜”助兴; 逢丧事,以“跳菜”化悲。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其他地方也有“跳菜”舞,但数南涧“跳菜”与当地“打歌”相结合最为独特,南涧因此成为“跳菜之乡”。[1]“跳菜”时,表演者们相继而出,用头顶、手托、臂抬、嘴衔等方式为宾客上菜,最大亮点是进行类似于杂技一样的技巧展示。如展示“口功送菜”“空中叠塔”“口衔桌子”等技巧性动作。“跳菜”主要以“跳”为主,基本动作有“吸跳步抬菜”“五步转身跳菜”“五步顶菜”“矮子过河”“三进一退”等,其中大部分借鉴“打歌”的步伐。音乐为“跳菜”伴奏,由打击乐器大锣、小擦,吹管乐器长号、大筒、海螺、唢呐、“九点”(形似葫芦笙) 组成。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南涧“跳菜”传承人统计

南涧“跳菜”各级传承人是当地 “跳菜”的佼佼者,大多数是“跳菜世家”的家族传承者,在当地颇有名望并为“跳菜”的传承与传播做出贡献的人。目前,南涧县有国家级“跳菜”传承人1人: 鲁朝金,省级传承人 3人: 李怀忠、鲁发琨、周国忠,州级传承人5人:鲁秀、李成芳、伽政富、茶凤高、茶建忠,州级“跳菜艺术大师”5人: 左荣忠、伽正嘉、茶凤高、字凤高、李桂华,县级传承人17人: 蔡文卫、阿本枝、字正鸿、字凤高、施有伟、伽正嘉、白云福、査国堂、罗银高、何为呈、自学龙、自学空、何昌元、伽政龙、何勇成、阿成义、左荣忠。去除重名 (如州级传承人是从县级中优秀者产生的,同一人,在这两个级别皆有署名) ,各级传承人共27人。根据南涧县传承人考核要求,每年最少带弟子3人,从2009—2015 年,7年共带“跳菜”弟子至少567人,与2009年之前10多个传承人相比,数量增长了56倍。到目前为止,南涧县已经命名的“跳菜世家”有31户; “跳菜村1个; 跳菜广场1个; 跳菜基地6个,分别是: 无量山镇小古德村、无量山镇华山村、小湾东镇新民小学、南涧县职业高级中学、小湾东镇密马郎村、宝华镇拥政村等。在国家“非遗”保护项目的扶植下,南涧“跳菜”的传承弟子众多。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南涧“跳菜”的传承现状

传承人是“跳菜”传承的引领者,也是“跳菜”的主要实践者。他们通常带领弟子亲自参与表演。为了适应各种不同场合的需求,他们不断地调整“跳菜”的形式和内容。如平时在村子里,多数跳参加当地婚、丧、嫁、娶的原生跳菜; 但有外地人到访,他们便组织弟子到宾馆“跳菜”。在各种节日庆典和庆祝活动中,他们还参加“舞台跳菜”表演。虽然场合不同,“跳菜”的传承活动都在其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只是类别不同的“跳菜”,表演的侧重点不一。由此按照“跳菜”的场合进行分类,分为“原生跳菜”“宾馆跳菜”“舞台跳菜”“学校跳菜”等类别。以下是“州级以上传承人 2009—2014 年参与‘跳菜’传承”的统计数。由于“学校跳菜”不宜做量化分析,而应做定性分析 (详见下文) ,所以不在表一中列出。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表一中的数据,是笔者根据南涧县文化馆对州级以上“跳菜”传承人的年终考核档案进行整理所得,为不完全统计。因部分传承人缺席、文化水平低等原因,造成统计数据不全。统计时间为 2009—2014 年,是因“跳菜”于 2008 年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级传承人的工作是从2009 年开始进行考核的,而本文成文时,2015年的考核尚未汇总,所以,统计的时间终止于 2014年。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图中,2009—2014年原生跳菜有342场,占传承总量的81%;舞台跳菜有53 场,占12%; 宾馆跳菜30场,占总量的7%。这些成果的取得与传承人认真践行传承工作密不可分。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原生跳菜”传承

1.“原生跳菜”是传承主渠道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首先,“原生跳菜”是“传承量化统计中数值最高的一项,可见传承效果良好,已然成为风俗。“原生跳菜”通常在农村婚、丧、嫁、娶场合,应主人家邀请,以“跳菜”助兴,目前逐渐形成风气。以至于在当地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哪家办红白喜事不‘跳菜’,都会觉得没有面子”。每个传承人,平均每年至少参与 40 场左右“原生跳菜”。特殊时,可能高达上百场。国家级传承人鲁朝金说: “2011年正月到年底,我共参加了120多场跳菜表演。”可见,“跳菜”已深入当地人的观念意识中,成为一种风俗。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跳菜”不仅流行于南涧县,而且流传到其他地区,成为相邻四方的一种风俗。省级传承人李怀忠回忆道: “2012年4月4日清明节,一行6人,受邀到巍山河力么和力么作两村去蔑巴哨山顶,为祭祖的 26 桌人“跳菜”。不仅邻县巍山,甚至在近邻临沧市一带,当地人请客也请南涧县的跳菜队去“跳菜”。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再次,“跳菜”拓展应用到其他场合。2012年7月8日,传承人李怀忠在南涧县宝华镇小铁窖村为台湾成功大学16位在大陆体验生活的师生表演“原生跳菜”。2012 年7月19日,为了迎接北京专家和记者对原生跳菜传承状况的采访,他又在南涧县宝华镇小铁窖村“跳菜”。2012年8月5日,茶马古道猫街寺庙里做大斋,李怀忠率领队员到寺庙里“跳菜”。另一位省级传承人茶建忠说:“2013年农历正月十六,我随弥渡县一位老板到普洱市墨江县新抚乡打工,在新抚乡第一次给当地人表演简易的‘宴席跳菜’。2013年,2月22日,在墨江县新抚乡春茶开采座谈会上,我带领工友茶建峰、罗天佐、自绍香、左继春(当地哈尼族小伙,2013年在异地招收的新学徒)一同表演了‘跳菜’”。[2]可见“跳菜”已经不局限在婚丧嫁娶场合,而是拓展到很多庆祝、纪念、对外宣传、展示、交流活动中去。这些活动是“跳菜”传承的新载体,在发展过程中,这会逐渐形成一种新风俗。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原生跳菜”传承驱动力强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首先,弟子主动找师傅学习“跳菜”,说明它在当地有需求。国家级传承人鲁朝金在“跳菜”领域中较有名气,一些想学跳菜的人,会与他主动联系,要求跟他学习。鲁朝金说: “2009 年,宝华镇拥政村的罗家发、罗加玉兄弟俩9月28 日打电话叫我去他家教‘跳菜’。密么村的陈文良,他也爱好,并且自己买些服装、道具,拜我为师,通过传授,现在已经能独立地表演原生跳菜,“2013年6月 23日,公郎镇凤岭村委会罗伯克村的张国恩 (男,32岁) 、王桂英 (女,44岁) 、郑学翠 (女,38 岁) 、杨加慧 (女,40岁) 、周芝 (女,38 岁) 通过电话联系我,诚恳地拜我为师。我给他们传授‘跳菜’技巧,之后带他们到小湾东镇的大扁米村表演‘原生跳菜’,并帮他们成立了一支跳菜队,现在她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民间跳菜和舞台跳菜的技艺。”“跳菜”弟子主动找师傅学习,要么因为自己喜欢,要么为补贴家用,这些都表示他们有精神或物质需求,有需求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跳菜”带来经济收入,是推动“跳菜”传承的内驱力。“跳菜”是当地婚、丧、嫁、娶场合中的必选活动。每个传承人年均参与“原生跳菜”约40场,每场人均收入 100—200 元不等,人均每年“跳菜”可收入 4000—8000 元不等,在当地,这笔收入很可观。名气较大的传承人,有时“原生跳菜”场次高达 120 场,年收入过万。由此传承人汇聚四邻八村的人,形成自己的跳菜队。国家级传承人鲁朝金在拥政村组建的“拥政民间跳菜队”2011 年不断壮大,从过去的40 多人新增至 60 多人。他认为经济实体跳菜队的组建既增加经济收入,又活跃群众生活,是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经济的路子。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三,从传承人所带弟子年龄结构看,未来 “跳菜”后继有人。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图二中我们可以看到,传承人所教弟子中10岁以下的占10%,是小学生和短期培训班的小朋友。10—20岁的人占 21%,大多是职业跳菜班的学生及在校的高年级小学生。20—30岁的人占 32%,他们有职业“跳菜艺术班”的毕业生,也有农村待业青年,他们有以“跳菜”谋生的意向。30—40岁的人占32%,主要是已经承担起生活重担的人,他们或是在外打工,或在南涧从事生产劳动。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很多人为了补贴家用,参与到“跳菜”的传承队伍中,女性居多。40—50岁的人比重最小,占5%。是已经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他们大多数是因为爱好而参与。从“跳菜”传承弟子的年龄结构来看,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意味着“跳菜”后继有人,未来 20年的传承,暂时不会出现年龄断层。跳菜人年龄逐渐年轻化,“跳菜”才会有生生不息的朝气。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舞台跳菜”传承

“舞台跳菜”作为一门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在“原生”跳菜的基础上,传承了“打歌”的舞步,沿用了“原生跳菜”中的音乐元素,紧扣粗犷、豪迈的风格特征,应用现代舞蹈编排技法,编创成符合舞台艺术要求、符合观众审美趣味的舞台作品。虽然经过加工改编,“舞台跳菜”仍是一种传承方式,只是舞台表演更侧重对外宣传。(见图三)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舞台跳菜”是南涧跳菜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之一,观赏性强,宣传迅速,是对外艺术交流的一面旗帜。从1984年“跳菜”为社会认识至今,在主流媒体上报道过的大型“舞台跳菜”有90 场,其中 2009—2014年共43场 (省外宣传演出24场,省内19场) 。省外比省内数量高出 11%,说明南涧县政府正加大力度做好“舞台跳菜”的对外宣传、推介工作。其宣传范围较广、力度较大。特别是在省外,通过“非遗”交流、民族艺术展演、国内外重大演出和赛事不断扩大“彝族跳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媒体宣传的主要演出有: 1.在电视台相关节目录制中宣传播。如南涧“跳菜”于 2009 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南涧跳菜•无量情”录制播出; 2010 年 1 月,中央电视台农民春晚“亿万农民的笑声”节目录制播出;2012年12月,参加中央电视台“我们的节日——春节”的录制; 2013年2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录制; 2014 年 9月,参加微电影《跳菜》拍摄等。2.在歌舞各类展演类节目中宣传。如 2012 年 4 月,在贵州黔西参加“中国首届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2010 年 3 月,在云南巍山参加“首届中国彝族歌舞乐精英邀请赛”获金虎奖; 2012 年6 月,在天津参加“全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展演”获金奖; 2014 年12 月,在四川成都参加“‘中华民族一家亲’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2009年6月,在四川成都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演出获“太阳神鸟”银奖; 参加“中国大理漾濞核桃节”演出; 参加“第十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漫步茶马古道”演出; 参加“2014 酒鬼酒国际酒歌节”演出等。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图四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2010年、2013年舞台“跳菜”的宣传情况较好,数量几乎是其他年度的两倍。特别是2013年,南涧跳菜不仅在音乐舞蹈类型的节目展演中现身,而且受省外电视台邀请,在一些综艺类节目中大放异彩。2013年6月,参加江苏电视台《非常了得》栏目录制; 2013年7月,参加湖南电视台《奇舞飞扬》栏目录制; 2013 年11 月,参加河北电视《炫动中国风》栏目录制; 2013年11月,参加湖北卫视《挑战女人帮》栏目录制; 2013年12月,中央电视台《寻找遗失的味道》栏目录制并播出。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舞台跳菜”不仅在媒体上得以宣传,还能间接促进传承。第一,“舞台跳菜”能使传承人获得一些经济利益,这是推动跳菜传承的根本动力。第二,“舞台跳菜”使传承人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推动传承的发展。具有跳菜技艺的传承人,在对外交流的表演活动中,他们的价值得到肯定,促使他们更加用心地传承、教授“跳菜”技艺。第三,在“舞台跳菜”的不断宣传中,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艺术魅力,将会有众多外地人,考察、参观、交流、学习“跳菜”艺术。本村本土的人受外界赞誉的刺激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近水楼台中,一些人会自觉自愿加入传承队伍中,传承本民族文化。虽然“舞台跳菜”能间接促进“跳菜”的传承,但是由“宣传”带动传承,是潜移默化的一个漫长过程,而且“舞台跳菜”仍然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品,所以在进行艺术加工改编时,仍然不能脱离“跳菜”本身的艺术特质。否则,面目全非的改编不但不会促进“跳菜”的传承,反会加速它的灭亡。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宾馆跳菜”传承

从表一调查数据可看出,2009—2014年6年间,传承人参与“宾馆跳菜”共 30场,与“原生跳菜”和“舞台跳菜”相比较,仅占传承总量的7%,相对较少。“宾馆跳菜”属于新兴事物,伴随着南涧县文化旅游、餐饮业的发展,未来有极大的发展空间。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宾馆跳菜”是一种新传渠道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一种针对外地来客餐饮时的“跳菜”悄然兴起。因表演场所主要在高档宾馆等餐饮场所,本研究将此类“跳菜”称为“宾馆跳菜”。“宾馆跳菜”是外地人了解“彝族跳菜”的新窗口,是“跳菜”传承的新方式,也是“跳菜”宣传的新渠道。客人在观看时,会录制“跳菜”的视屏,并通过网络、手机微信等现代通讯工具宣传“跳菜”。这是自发的宣传方式,速度快、传播面广。而且,“宾馆跳菜”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能为职业“跳菜班”的学生提供就业渠道。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跳菜”音乐传承的失语及举措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跳菜”是一种民俗活动,其音乐、舞蹈不分家。传统“跳菜”中,伴奏由唢呐、“九点”、大锣、大筒等组成。虽然传统“跳菜”的音乐旋律并不复杂,而且单调重复,但不可或缺。“宾馆跳菜”为了追求表演效果,往往把跳菜音乐录制成便于复制、易于携带、能反复播放又节省人力物力的 midi 音乐。现场吹奏逐渐被丰富的电脑音乐所取代,伴奏音乐中加入花哨的节奏、丰富的配器、人声等,丰富了听觉享受。但器乐传承会逐渐失语,而且原本“九点”吹奏与声乐演唱交替时用呼喊声作为衔接的部分,被midi音乐替代,致使一些人逐渐不会演唱。“跳菜”相关音乐的传承并没有得到重视和普及,这是跳菜音乐传承疏忽之处。因此,理应重视“跳菜”中以原生乐器演奏原生音乐的传承。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学校跳菜”传承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9 年—2015年,传承人进校园传承跳菜技艺,受众人数累计超过4000人。涉及小学生、初中生、职业高中生,机关人员等。在南涧,“学校跳菜”的传承有三条途径: 第一,职业教育; 第二,小学教育; 第三,短期培训。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职业跳菜”以就业为核心目标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2009年开始,南涧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与南涧县职业高级中学合作,开设学制为三年制的“跳菜艺术班”,面向全县招生。省级传承人鲁发琨直接授课,每学期有固定的课时和教学内容。如2014年,鲁发琨完成了对专业跳菜班38个学生、每周8节课的传承任务; 非专业的13个班,每周1节课的工作量。他还把打歌、跳菜编排成一套课间操传授给学生,累计培训人数达600多人次。从2009—2014年,“跳菜艺术班”已开办两届。毕业的学生有的已经走向省外,同外省的演出公司签约。第一届毕业的学生就业率高达100%,他们分别到北京、深圳、昆明从事民族舞蹈表演工作。第二届毕业生,多家用人单位招录,有“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希冀之大理”“蝴蝶之梦”“鹤庆的水上银都等”,其中两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被县文工队破格录用。但2014年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跳菜艺术班”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较优秀的学生走向“舞台跳菜”; 一部分走向“宾馆跳菜”;另一部分走向“原生跳菜”。以就业为目标来设置职业“跳菜”的课程,与高职院校“面向岗位设课程,尤其是主干核心课程的设置,要基于本行业和产业发展中岗位的需要,使课程学习体现教学做统一、知行统一、学用一致”[3]的道理一脉相承。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小学“跳菜”以培养兴趣为目标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湾东镇新民小学被南涧县政府定为“跳菜基地”,是学校传承的试点。在其他小学,民间艺人进校园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传承人每年平均进校园五次,至少授 20 个课时。如国家级传承人鲁朝金 2014 年 3 月17—22 日,受松林小学查政煜校长的邀请,对松林小学的师生进行打歌、跳菜技术培训,6 个年级,11 个班级,师生共 394 人,通过一星期的培训,80% 的师生掌握了“打歌”“跳菜”的技艺。省级传承人鲁发琨2012年到小湾东镇岔江小学、松南小学给他们传授“打歌”“跳菜”。以教“跳、唱、吹”为主,吹“九点”,唱彝族民间歌曲。再者,由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和县教育局编排的跳菜广播体操在各中、小学中进行推广,普及率达 100% 。正如有学者说的“在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域下,应发挥地方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础教育的校本课程之中,借助现代教育唤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自觉意识。”[4]这一点,在南涧的学校“跳菜”传承中做到了。虽然“小学跳菜”传承面广泛,由于不是主干课程、学生缺乏兴趣等原因,传承效果不均衡。如: “跳菜”中的“十六步”是学习效果最好的; 音乐传承中最好的为“九点”吹奏,因它的演奏部分能独立成曲,传承效果良好。而其他乐器如梆鼓、小镲、大锣、大筒等乐器,属于“跳菜”的伴奏乐器,学生们对它们了解甚少,谈不上有兴趣,所以这些乐器只在校园中展示过,其器乐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传承。然而在“南涧跳菜”中,这些乐器所演奏的器乐有自己的风格特征,仍然有传承价值,也应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短期培训旨在宣传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南涧县政府抽调大批民间跳菜艺人深入机关、学校、社区和农村进行培训,所到单位培训率达 80% 以上。如: 2013 年 1月,在宝华文化站组织培训了两次“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舞 (广场舞) 的培训,鲁朝金负责培训“打歌”“跳菜”技艺;2013年1月22 日,鲁朝金又到在美星村委会培训 69 人,1月28—29日,鲁朝金在小铁窑村委会培训32人。2012 年 8 月,传承人鲁发琨参加“好少年军校”培训,150名学生接受了民族文化培训; 2012年元旦,到县科技大楼青少年活动中心培训一期青少年民族文化学习班,共招收56名学生。从短期培训传承项目来看,主要是通过短则1—2天,长则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培训对象是乡镇文化站、机关工作人员和学生等。这些培训“抛砖引玉”,培训对象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地跟随传承人学习。这些被培训人员涉及各个领域,推广面较广。综上所述,在学校传承中,主要是以“职业跳菜班”的传承作为重点; 其次是小学教育传承,以培养小学生们的兴趣为主。而短期培训为其传承之辅,旨在宣传推广“跳菜”。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南涧“跳菜”技艺的发展创新

在国家 “非遗”项目的扶植下,南涧“跳菜”的传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跳菜”毕竟是高度融入生活、贴近市场的民间艺术,在传承的同时还面临观众的挑剔和市场的选择,所以必须持续创新发展。创新的重点是在继承传统“跳菜”技艺的基础上,对形态样式、动作组合等进行不同程度的艺术加工,使其呈现新的表演形态。“舞台跳菜”“宾馆跳菜”“原生跳菜”都追求发展和创新,它们有不同的侧重点。由于“学校跳菜”的根本使命是传承,因此,本文中不谈这个类别的创新。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舞台跳菜”当追求舞蹈编导创新

目前的“舞台跳菜”是把“原生跳菜”中具有观赏性的部分,如“十六步”“十二步”等舞蹈语汇提炼出来,经过重新编创,成为新的节目,展现在舞台上。但“跳菜”符号化的舞蹈语汇不能丢、粗犷豪迈的整体风格要保留。这是“跳菜”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符号,自身辨识度的标志。其创新表现在: 首先,围绕“跳菜”的风格,编创新动作。2015 年11 月27 日,南涧县庆,表演了“千人跳菜”,编导的创意是借鉴“广场舞”风格,倡导南涧全民跳菜、全民健身的理念,用“跳菜”的舞蹈语汇编创了很多新动作。如“高空跨步”动作,是在打歌“十六步”的基础上创新的动作。“跳菜”者手持托盘往左、右高空跨步,然后向前、向后分别转体 90 度。这个动作幅度非常大,“原生跳菜”中几乎没有,而是夸张突出“跳菜”汉子粗犷豪迈的精神风貌,而且大家在统一的节奏中进行动作统一的表演,把整个“跳菜”舞推向高潮,场面壮观震撼,气势恢宏,有全民狂欢之感。其次,从舞蹈组合上进行创新。可以根据现代审美观念,创新造型。“舞台跳菜”中,有些舞蹈编导删除传统“跳菜”中“口功送菜”“口咬桌子”等实际上菜的炫技表演,把原本两人表演的“空中叠塔”,重新造型为“多人叠塔”“组合叠塔”等新造型,延续了“跳菜”杂技的“惊心动魄”场面,创造了新的视觉审美元素。第三,从单个舞蹈向系列舞蹈甚至舞剧方向发展。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原生跳菜”当创新技艺

“原生跳菜”面向来参加村寨宴席的各父老乡亲。主人家请客办宴,主要图热闹、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表演者的目标是让主人家满意、宾客高兴,自己获得相应报酬。在跳的过程中,汤不能洒,碗不能砸。否则技术不过关,下次没人请。“原生跳菜”的发展在于各个传承人技艺的精进,鲁发琨、鲁朝金、周国忠等一批传承人都在深入思考“跳菜”技艺传承与创新的问题。第一,创新“跳菜”技艺。传统的跳菜动作大多模仿动物的形态产生。各传承人对生活中动物的仔细观察,创新出一些动作如“丹阳朝凤”“斑鸠吃水”“孔雀开屏”等,不断地丰富“原生跳菜”的内容。第二,规范“原生跳菜”表演程式。国家级传承人鲁朝金将“跳菜”体系规范化。他说:“在跳菜的传承活动中,我不断完善跳菜技艺,促进跳菜规范体系的形成。2014 年所培训传承的动作把‘16’步加进去,对传统的跳法做辅导,取缔一些不知从哪里学来的或是自创动作: 如高空接菜、悬空丟盘。并规定: 要做到‘三服务、四统一、五规范’,服务好南涧跳菜、服务办事主人、服务宾客朋友;‘四统一’,即统一步伐、统一服装、统一道具、统一跳菜音乐;‘五规范’: 规范演出层次,规范仪表、规范礼貌礼节、规范酒歌、规范打歌跳舞。”这些都是不断发展创新的结果,未来可能会形成以各传承人个人风格为特征的“跳菜”流派,属“跳菜”艺术的小众流派,就像京剧这个大类别中的“程派”“梅派”一样,是小众艺术发展成大众艺术的一种必然结果。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宾馆跳菜”要兼顾舞蹈编导创意与技艺双重创新

“宾馆跳菜”主要是在外来宾客面前展示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具有双重功能: 一是以观赏为目的的表演,二是实地上菜。“宾馆跳菜”介于“舞台跳菜”与“原生跳菜”之间,同样面临创新。跳菜者不仅要学会“原生跳菜”中“汤不洒,碗不碎”的实际上菜技巧和“口咬桌子”“空中叠塔”等炫技展示,还得学会为“原生跳菜”注入活力的新动作编创; 既要有“舞台跳菜”粗犷豪迈的表现力,还要有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舞台表演编创能力等综合全面的素质。既能实现“碗里肉跳”“宾客心惊”的效果,又能让回头客感到“新鲜”,这样的“宾馆跳菜”才能常演常新。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结语

南涧“跳菜”2009—2014 年的传承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非遗”传承中,南涧“跳菜”是省内外较为成功的个案。因国家“非遗”政策的扶持、各级政府的给力、人民群众的喜爱,“跳菜”在当地已经重新成为风俗,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这为“非遗”传承从理论真正走入实践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能为省内外其他“非遗”传承项目,在传承途径和传承方式上提供借鉴。3o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南涧县文体局.南涧跳菜乡土教材[Z].2014.
[2]杨政翠、傅海燕整理.传承人2009-2014考核档案[Z].南涧县文化馆,2015.
[3]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4,(10) .
[4]郑雪松.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制研究——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2013,(5) .

原载:《民族艺术研究》2016第3期,原刊责任编辑:彭慧媛。
作者:傅海燕,系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文字来源:彝学微信公众号;主编:巫达;推文编辑:邱运胜。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大理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