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贵:奢香夫人与安的母子的诗歌
作者
王明贵
2014-03-04
原出处:毕节日报
摘要: 水西安氏土司,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因其先祖妥阿哲在蜀汉时期受封为罗甸国王,后裔即以其阿哲之名为家族的名号,而在明朝初年被朱元璋皇帝赐姓安氏。根据《大定府志》的记载,阿哲家族以世袭的方式统治水 ...
水西安氏土司,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因其先祖妥阿哲在蜀汉时期受封为罗甸国王,后裔即以其阿哲之名为家族的名号,而在明朝初年被朱元璋皇帝赐姓安氏。根据《大定府志》的记载,阿哲家族以世袭的方式统治水西1474年。其间,有一些著名的君长或杰出人士,写作了一些作品,其中不乏优秀的诗篇和其他形式的作品,有的是用彝文写作,有的是用汉文写作,体现了阿哲家族作家作品的连续性和丰富多样性。
奢香夫人的诗歌
奢香(1361——1396),彝名卜娄舍红,又名舍兹,其先世是彝族“六祖”时代恒部慕阿卧的后裔,川南蔺州(今四川古蔺)宣抚使奢氏之女,默部66氏孙陇赞阿期(霭翠)之妻,明代贵州彝族杰出的女政治家。
霭翠死后,奢香代夫摄贵州宣慰使之职。奢香摄政后,正值明太祖朱元璋“经理南荒”,奢香帮助已取得政权的明王朝顺利进拔云南,促进了祖国统一。洪武十七年,明王朝封疆大吏马烨“素恶”奢香,视之为“鬼方蛮女”,借机“檄香对簿”,“裸香而笞其背”,欲激香反,思“尽灭诸罗”而“代之以流官”。
在四十八部首领齐集奢香军门而欲报仇雪耻的危急关头,奢香看穿了马烨的恶毒用心,采取赴诉京师向朱元璋告状的办法,惩治了马烨,维护了一方安宁。并以偏桥(今贵州施秉县境)为中心修了两条驿道,沟通了朝野关系,促进汉彝文化交流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她的这种顾全国家和民族的大局,为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精神,是一种崇高的“奢香精神”。
奢香精神是忠于国家、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奢香精神,是顾全大局,反对战争,维护团结的和平思想。奢香精神,是热爱民族,忍辱负重,为民请命的英雄气概。奢香精神,是善于学习,兼收并蓄,积极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远见卓识。奢香精神,是忠于职守,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自明清以来,不但正史、野史充分肯定了奢香精神,文人墨客也纷纷颂扬奢香精神。“都督持威太自轻,翻令顺德据声名,君看九驿奢香路,岂直宜娘解用兵”。
“际得承平遗事远,部人犹自说奢香”,“助汉一将军”、“君门万里献奇功,蜀道崎岖九驿通,不道蛮荒一苗女,居然巾帼丈夫雄”,“开辟功何伟,奢香驿路平……娘子军谁帅,夫人绩独成”。“一统河山谁得似,元元千古颂奢香”。
奢香夫人忍辱负重,智胜马烨的故事,为后人所熟知并载诸史册,并且口碑相传。奢香夫人为这一桩重大历史事件写下的纪事诗,题为《回水西纪事》,
全诗如下:
羞藏心底见明君,闷坐雕鞍万里行。
逾墙幸览三州美,遍地芳华聚金陵。
陛见陈情怀罪意,书斥马督负皇恩。
义过千兵将军倒,九驿联通天下情。
这是一首七律,是写得较为成熟的汉诗。虽然是以七律的形式写成,但并没有完全遵守七律诗的格律,似乎还带有初学写作汉语诗歌时的一些生涩。然而全诗一气呵成,通篇读来语气流畅,韵调铿锵,那喷涌出的一腔激情,豪气干云,而掷地也可闻金石之声。这既是一首写实的纪事诗,也是一篇抒怀的言志诗,可当奢香夫人的一则简明的自传阅读。这首诗里的两个关键的句子,一是“羞藏心底见明君”:指的就是贵州都督马烨为了一己私利,不顾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将奢香鞭打,意欲激她造反,再借口加以讨伐。奢香看出马骅险恶用心,审时度势,忍辱藏羞,毅然奔赴金陵,面见朱元璋上诉实情。最后使得朱元璋作出了“何惜罪一人,以安一方”的决定,惩办了马骅,避免了一场不利于国家统一的民族纷争。二是“九驿联通天下情”:奢香面对当时贵州闭塞落后的现状,“开龙场九驿,以通巴蜀”,沟通了内地与西南边疆的交通,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也为贵州建省奠定了扎实的交通基础。
相传这首诗还有另一版本。就是其中之三、四两句为“罗巾拂尘思归计,斗篷遮荫火内焚。”这相异的两行诗更具有欣赏的价值,它更有形象性更具水西彝族妇女的生活特色,较为切合当时奢香冲突激烈、矛盾复杂的心境。当时奢香身处危难、险恶的局势时,是很难有心情去观览“三州美”,去颂扬“遍地芳华聚金陵”的。这一幅情景历历如绘的“罗巾拂尘”、“斗篷遮荫”的奢香夫人自画像,更让读者喜欢。
奢香夫人的这首诗歌,在贵州彝族文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至今为止所能发现的最早的一首彝族作家用汉语创作的诗歌。
安的的诗歌
安的(?——1397),彝名阿期陇弟,霭翠和奢香的孤子。传说奢香夫人逝世后,朱元璋皇帝遣使致祭,并封奢香人“顺德夫人”。陇弟赴朝廷谢恩,朱元璋赐其姓安。
安的曾经受奢香夫人派遣到太学学习,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承袭贵州宣慰使,赐三品服。《明实录·洪武实录》:“洪武二十四年六月丁巳,贵州宣慰使安的以袭职遣把事阿孔等贡马二十二匹谢恩。”而《明史·土司传》和《安氏家传序》均作洪武二十年,《水西安氏本末》又作洪武二十九年,均误。安的卒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故《明实录》从洪武三十年以后再也没有关于安的的记载,《安氏家传序》对安的的亡故记载是:“洪武三十年,为军务事赴京谢恩,回至播州湘川驿,卒。”
安的在太学学习,肯定对包括了汉语诗歌的内容,因此,安的有诗歌流传,是在情理中的事,可能还有不少。不过现在能够找到的只有一首,题名为《太学归来记两邑》,全诗如下:
地分两邑邑毗邻,源同一水水复清。
草海名羊披星走,湄山香茶戴月行。
放马共叨乌江绿,环谷笙悠和银铃。
喧歌兴舞将进酒,乌蒙娄山联脉亲。
这首诗中的个别诗句所传有的不完全一致,如第四句也作“湄草荣香戴月行”;第五句的“绿”也作“醁”。从诗的题目看,这是安的从太学学习归来,路过播州时所作。也许是播州土司知道水西土司继承人安的路过其属地,设宴邀请安的,以尽地主之谊,激发了安的的诗兴,故有此诗。诗的头两句,说明了水西与播州,虽然地分两邑,但是田土相交,相依相邻,一衣带水,同出一源,是邻居。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点出了草海名羊,以与湄山香茶相对举,在同一个夜晚披星戴月的情景,说明当时席上也许还有与安的同行的乌撒土司继承人。为此,第五句和第六句放马共叨乌江醁时,就不只是播州土司与水西土司,还有志同道合,心意相通,身份相同的一些其他土司子弟,环谷笙悠和银铃时,乐器种种可能就代表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第七第八句写了欣赏歌舞,共饮美酒的欢乐和亲密的场面,突出了乌蒙山一带的土司与娄山一带土司的亲近亲密,如出一脉,如在一山,以“乌蒙娄山联脉亲”一句,突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全诗意气融洽,富有亲和力,气韵通畅,主题鲜明。虽然不完全讲究对仗、平仄等近体格律诗的韵律,但仍然不失为一首好诗。这也体现出了水西土司在奢香夫人提倡儒学、学习汉文化、把安的送入太学学习取得的一些成果,学习汉语诗歌的创作,正是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
(本文是《贵州彝族文学史》中的两节。作者系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