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彝文:镌刻凉山30年社会进步
作者 记者 2010-08-16
原出处:凉山新闻网

注:本文原标题为《新彝文:镌刻凉山30年社会进步》。这里有必要指出,凉山实行的国务院批准的规范彝文并不能说是“新彝文”,因为它不是一种新创文字。规范彝文和老彝文是一脉相承的,是规范与未规范的区别。老彝文是指解放前云贵川彝族共同使用的未加以整理规范的彝文,由于它保存了文字的初始面貌,故曰“老”。由于历史的特殊发展,老彝文多用于宗教事务,从远古至解放前,老彝文没有进行过统一的规范整理活动。规范彝文其实并不“新”,规范彝文是从众多的老彝文中精选和规范出来的。

凉山过去使用的古彝文是一种原生的古老文字,有关专家研究表明,目前发现的古彝文距今有8000年至10000年。可以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
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州语委副主任南正才介绍:“我们凉山原有的彝文使用范围窄,主要是毕摩在使用,一般的群众是不识彝文的。”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仅为极少数人掌握着的古彝文,制约着彝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凉山解放后,规范彝文迫在眉睫。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根据四川省委的决定,省民委和凉山州人民政府以国家文改方针为指导,遵循彝文本身的演化规律,顺应时代对语言文字信息的准确性和高效性的要求,坚持规范化与简化相统一的原则,对原有彝文进行整理规范,并引入(现代标点符号等)新成分,确立彝语拼音的基础上,制定了四川彝文规范方案。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0年8月1日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彝文规范方案》,1999年,川、滇、黔、桂四省区彝文协作会在成都召开,会上就把四川规范彝文作为整个彝民族的统一文字进行推行使用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由此规范彝文的步伐走向了全国。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规范彝文经过近30年卓有成效的推行,在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科普、普法、民族教育、民族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彝文:通向进步的基石

走进凉山的不少中小学校,却能听到彝语的琅琅读书声。据悉,在凉山,彝语文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促进了彝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二类模式于1978年开始创办,一类模式于1984年开始创办。全州现有542所中小学94750余名学生接受双语教学。为保证双语教育教学质量,省州教育管理部门狠抓彝文教材和师资建设。全州现从事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有953人。州彝文教材编译室也先后编译出版了880多种7500万册各类中小学彝文教材、教参、教辅及部分中师彝语文教材。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偏僻的山村里,许多彝族群众不识字,但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扫盲活动,他们能看懂彝文简易读物了。在凉山,彝文成人教育成绩十分突出。凉山州通过采取“一扫,二堵、三提高”的有力措施,全州10个彝族聚居县已在青壮年农牧民中基本扫除彝文文盲,非文盲率达70%。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跟进扫盲活动取得的成效。州语委用彝汉文对照的形式先后编译出版了《农业生产通俗读物》、《农村实用生产技术培训教材》、《凉山畜牧科普丛书》、《凉山农业科普丛书》共计220多万字的四大科普丛书。同时还针对彝族地区群众对生理、生育和家庭教育等知识严重缺乏的实际,编译出版了彝汉文对照《婚育与家庭教育知识读本》,系统讲解了生理卫生、节育避孕、优生优育等科普知识。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格县五道箐沙合莫村的村民日古家的女主人开起了农家乐,接待了许多的外地游客,她很感慨:“我从小学会了彝文,从彝文书本上学到了许多东西,思想观念不一样了,才让我开起农家乐。”一个个普普通通的群众都感受到彝文带给他们的好处。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彝文:传播现代文明工具

在凉山,无论报纸,还是电视、广播,甚至网络,人们都能“看彝文,听彝语”。30年的新彝文的推广,最为显著的是彝文新闻出版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新彝文成了传播现代文明的有力工具。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文学》彝文版是凉山州面向全国发行的唯一彝文文学刊物,创刊于1980年(季刊),至今已发行110多期,常年发行量为5000余册。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日报》彝文版是中共凉山州委机关报、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彝文报,创刊于1978年1月1日,平均发行量为5000多份。《凉山日报》彝文版作为党委机关报,不仅及时传递着党的方针和政策,而且通过丰富多彩的报道内容,在传递现代文明、帮助彝族群众致富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鼓励和提倡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增强各民族间的了解和团结,凉山州语委在省民语委和省彝学会等机构和部门的支持下,从1996年起开始在西昌连续举办了三期“四川省彝汉干部互学语言演讲比赛”和“四川省首届彝语演讲比赛”活动。该项活动,彝族选手用标准汉语普通话演讲,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选手用标准彝语演讲,参赛选手由各县市及省级机关、州级机关选派。每期平均都有50人左右的选手参加。这项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7年11月,州语委和喜德县政府共同举办了首届“喜德拉达”杯彝族克智尔比大赛,全州共有32位选手参加了(彝颜)比赛。2009年,在《凉山日报》彝文版创刊三十周年大庆期间,州语委和凉山日报社、州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了“彝文书法比赛”,全州有近百件作品参加比赛。所有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彝语文使用水平,而且对弘扬、传承彝族传统文化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群众的文艺活动也因彝语而有特色。前几年,喜德县拉克乡联合村3组的村民,自编自演彝语禁毒电视剧《阿呷嫫》。人们在劳动之余,放下锄头、背篼去拍戏。村民自拍电视剧,让这个彝寨热热闹闹,比过年的人气还旺。昭觉县的彝语相声,也为彝区人民所喜爱。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彝文:社会生活的必须

7月2日,记者在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里看见,村规民约甚至连摩托车上牌照都用彝汉文对照公于村中,很是显眼。今天的凉山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机关企事业还是学校,人们都能看到彝汉文。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凉山,凉山州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招牌、文件函头、公章均使用了彝汉文对照的格式,城镇街道商铺、店面的招牌除个别县外,基本上加用了彝文,绝大多数公司汽车门徽也加用了彝文,旅游景区(景点),涉外宾馆、酒店的用字也基本实现了彝汉文对照。凉山依法推行彝族文字,全州彝汉文社会用字基本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双文化。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彝语文工作条例》等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从1994年开始,凉山州推行社会用字彝汉对照使用工作。特别是2004年以来,州委、州政府把民族文化资源列为凉山州五大优势资源之一后,为提升凉山州城镇民族文经品位,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品牌,对社会用字双文化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由州语委牵头,组建州社会用字整治领导小组,督促各县开展了以规范化、标准化和双语化为目标的社会用字整治工作。州语委组织召开了多次协调会和培训会,并深入到各县市城镇街道进行督促检查,全州各级语言文字工作机构无偿为用字户翻译近40万条,600多万字的资料。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0年规范彝文所取得的成绩并不是能量化表现的,彝文已为大众所掌握,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与贯彻、科学知识的普及,语言与思想的交流等方面彝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ao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
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