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雄彝族葬制小考
作者 陇兆麟 邓培基 2023-06-05
原出处:镇雄县政协网

镇雄彝族葬制有水葬、火葬、石葬、土葬四种。水葬,没有坟墓穴坑;火葬、石葬、土葬均有坟墓穴坑。葬具则各异,本文附带加以涉及。本文对镇雄彝族葬制作一小考。既为小考,不免“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6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enhongbei-6.jpg
镇雄彝族丧葬仪式中的祭祀舞“喀红呗”

水葬

彝文古籍《阿蒙鲁瞿的根》叙述说:“青海暖融融,赤海冷嗖嗖,黄海暗熠熠,黑海雾沉沉,白海浪腾腾。青海葬君,赤海葬臣,黄海葬布(祭司),黑海葬男女。白海浪翻腾,葬的民众魂”。这里的青、赤、黄、黑、白,是指五个不同的方位;这里的海,是指湖泊、水塘等。依据这一叙述,证明古代彝族曾经兴行过水葬制。因为水葬没有坟墓穴坑,彝族称为铜坑(或称铜洞坑)、铁坑,所以没有留下史迹。镇雄迄今未发现彝族水葬制史迹。6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葬

彝文古籍《殡葬始纪》叙述说:“那乍姆之母,死了用火葬,那乍姆(古代黑彝毕摩的始祖)兴起。生时靠土,死时送入火,夏日炎炎,也不觉炎热。这位善良人,疾病夺去生命。生时避火,死后入火,火化场献酒,你尽情享受”。火葬的兴起,火葬的用意,已叙述清楚了。火葬的葬法,该书继续说:“合约布(古代专给善终的人治丧的毕摩)主持,来到柴垛边。说到此柴垛,用十把斧子,砍五方大树,用来架柴垛。男的架九层,女的架七层。明火象白马,底火象青马;火花似花马。架好了柴垛,千人点明火。舅舅一把火;外甥一把火;亲族一把火;家族一把火”。葬具,在古代是比较简陋的,“烧红皮与毡”罢了。皮当指兽皮、毡当指一羊毛擀成的毡,如此而已。后来进化了,绫罗绸缎有了,葬具当然不再是皮与毡了。葬地与土葬略同,葬在山里也可,葬在地里也可。《阿蒙鲁瞿的根》是这样叙述的:“青山晴融融,赤山冷嗖嗖,黄山青熠熠,黑山光秃秃,出现了残山败山,出现富贵山。青山葬君,赤山葬臣,黄山葬毕摩,黑山光秃秃,葬男女的山,残山和败山,埋的民众魂。……青地暖融融,赤地冷嗖嗖,黄地晴熠熠,黑地雾沉沉,烟袅袅地煞。青地埋君,赤地埋臣,黄地埋毕摩,黑地埋男女,地煞烟袅袅之地,埋的民众魂。”在古代,彝族兴起的火葬制,是一种主要的葬制,一直延续到清初,均未见衰。火葬场也趋于稳定,称为焚尸场、殡葬场。他人俗称倮倮坟、倮烧灰(带有蔑意)、圈圈坟等。原镇雄州威信的金鸡坝,曾是彝族聚居之地,彝族的焚尸场存七、八处;镇雄的果珠罗家坟山(黑彝),圈圈坟现存在两处;镇雄坡头德隆“陆期”圈圈坟现存一处;镇雄芒部的金姐埂,金姐(芒部家族女)坟的殡葬场存在一处,并立有金姐坟彝文墓碑。这种焚尸场,各处还存有,不过,难以识别是谁的坟墓穴地。6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葬

《华阳国志•蜀志》说:“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彝人古籍《人类的产生》说:“先顶目人时代,后横目人时代”。“顶”与“横”是相对的,“顶目”与“纵目”是相近的。远古的时代,“蜀地”与“夷地”是相近的,蜀地“国人从之”,彝地彝人或许也会有从之。石葬时代之久,一些习俗各族当会因之。《蜀志》说:“蚕丛氏死,是葬以石棺石椁”。而开明王妃之死,“作冢盖地数亩,并立方石。”这些,也是追溯彝族石葬制的史影。在彝文古籍《夷僰榷濮》中。却有这样的叙述:“尼家的儿孙,来把老母葬,安置石冢中,骑马走长途。”译者认为这种葬人石冢中,应是石棺葬。从字义上讲,冢,是坟墓,是隆起的坟墓,或释为穴地,亦称窀穸之类;棺,是棺材,是葬具,是装敛死人的器具。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以后,先民们有用石头为死者建造坟墓的,称为石墓。有的石墓还有墓门。这种石墓,在我国分布很广,西南、西北、东南、东北等地区均有发现。从实际上讲,在古代象尼氏老母那样死于流徙途中的埋葬,或许是以石为冢,有冢无棺;又由于尼氏老母是部族的首领,死后如开明王妃之死那样,作冢并立方石,故称之曰“安置石冢中”。因此,这种葬制,称为石葬,较为确切。原镇雄州威信的金凤鸦鹊窝有一座古坟,称为“蛮子坟,穴底是石板;穴壁是两块石板相接,高一尺馀;穴盖是一整块石板,长7.8尺,盖两层;盖石上面是泥土,似石棺石椁,或为石墓,仅一侧横露于土埂之外,未予开掘,不知底里,依据名称,疑是彝族石葬遗墓。6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土葬

彝文古籍《殡葬始纪》叙述说:“吐始丝之母,死了用土葬,吐始楚(古代白彝毕摩的始祖)兴起;生时靠火,死后埋入土,严冬凛冽,也不觉寒冷”。“殡葬的道理,有的用土葬,吐始楚兴起”。可见,土葬制在彝族中的兴起,年代已经久远。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则会呈现不同的形态。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简陋,不具备制作棺材装殓死者的条件。所以,古书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吐始楚兴起土葬之际,或许不过如此而已。后来,给死者裹上兽皮或毛毡,覆盖树枝或草,再垒土为墓;或深挖土坑,埋入尸体,垒土成墓。差异是有的,但大同小异。明、清以来,尤其是民国以来,土葬占了彝族葬制的主要部份,土葬的概念,也有了改变,认为不是火化,就是土葬,葬服、葬具、葬制、葬仪,都大大不同以前了,土葬在实质上多为土石结构了。镇雄彝族实行土葬制具有代表性者,简述几例。6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陇大参应祥墓6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陇大参应祥墓,建于明天启七年十二月,位于镇雄城北乌峰山麓(原为彝语乌通山),毁于公元1958年,建有石垣、双门、碑亭、石坊、华表、翁仲、狮、象、羊、马等,甚是雄伟壮观,人称土官坟。平毁时,只见铁锅等杂物,未见尸骨之类,不知其因,无人过问。6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安恩溥之祖墓6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安恩溥之祖墓,位于镇雄城南三十里之裹底(背物的一种器具,又名皮箩)寨,因山形得名。又因“龙脉”真、“穴地”正,号称“大将点兵”之阴宅,有谚语曰:“大将点兵天㨄斜,罗汉喷云龙摆尾”。安氏在其祖墓上刻联曰:此地龙盘虎踞,其人凤舞鸿飞。建于清同治十年。民国十九年安恩溥军假还乡,又亲督修建。除序文历数其祖从苏石迁徙瓜竹沟安居乐业外,还叙其世系如下:安其业一世珍、世昌、世珂一元章、元相一德化(即安恩溥)、德纲、德芳、德馨一肇敏、肇灵、肇贤、肇惠、肇尧、肇虞、肇钦、肇周。6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曾廷元墓6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曾廷元墓,位于镇雄城西三十里之洗白曾家湾,建于光绪二十一年冬,三碑五顶,刻彝汉两种文字为序,曰:“盖闻,古圣之有言曰:‘生事葬祭,乃人子之有然也。’况我历代以来,白摩、自云南省起祖。落于东川米粮坝(即今巧家县大沙坝一笔者考证),以后镇雄落业,四房分支。我祖奉为土府君与杓佐、柏坡官驾下,白摩奉公产安人祭祠堂于今。后生小子,继承以如是也。而今我祖之德,流芳于百世也,如瓜瓞之绵延,岂不亦兰桂之腾芳乎?是以敬戒于我后世之子孙玄尔也,是以为序”。6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陇维邦墓6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陇维邦,号建牧,其墓位于镇雄城东北百五十里之弯头坟山,正仿似《蜀志》谓开明王妃之死一般,作冢盖地近亩,并立方石。可能有所不同者,所立方石,雕龙刻凤,镌人勒马,立碑竖柱,上帽加梁,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一月建,国民政府题颁墓额曰:“行式边隅”,其墓联曰:“崇德懋功大名不朽;丽星镇岳兆宅永宁”。6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结语

《彝语诗律论》说:古时候,“猴和人同住,人与猴不分。将猴当作人,猴死还做斋;斋场宽又广,杀牛祭死猴,打羊来祭猴。”的情景想起,从人死兴起水葬、火葬、石葬、土葬,到现代的土石结构葬,历经了数千年的沧桑岁月,随着当今国家殡葬制度的改革,彝族葬制也在顺应时代,不断统一为“火葬”的形式。69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