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黔西北彝族文化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作者 禄绍康 黄文荣 2024-03-12
原出处:《毕节民族研究(四)》

黔西北地处贵州西北部,地域涵盖了贵州省毕节市全部和六盘水市的大部,以及滇东北的乌蒙、芒布区域和川西赤水河流域的一大部分,是中国彝族文化的重要板块和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彝族古代文明以及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黔西北彝族世居于云贵高原这片土地,是高原上的土著民族。就人口而言,这一区域的彝族近130万左右,约占全国彝族总人口的15.3%。为此,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区域的彝族文化,对于进一步推介彝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推动和促进这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SC_4875.jpg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文化是中华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彝族文化历史悠久

彝族典籍记载,自原始时代的哎哺开始,彝族经历了哎哺、尼能、什勺、米靡、举偶、六祖等重要时期,在笃慕之前,已有386代,笃慕之后传84代到1664年,迄今彝族已有五百多代,上溯已有上万年的历史。远古时代,彝族先民就发明创造了先进而又独特的语言、文字和规范的礼俗,形成了毕摩文化、语言文化、婚俗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工艺文化以及丧葬文化等等。就从那时起,黔西北地区也出现了以支嘎阿鲁为代表的彝族英雄传奇人物。彝族先民在黔西北地区先后建立过古夜郎国、罗甸国,相继在乌蒙地区建起了朱提国(阿卓酬部)、乌撒部、乌撒乌蒙宣慰司和水西宣慰府等。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彝族文字的产生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卷帙浩繁的彝文典籍明确记载了彝族女性曾经在历史上较长一段时期处于中心地位,“女人是掌权人,母亲要高一等,女性创造了农耕,创制了彝文金书”。《彝族源流》记载娄师颖(原始社会的第十代君主)因创制了“书卷好比日生辉”的书文而被奉为“圣贤”“明君”。《西南彝志》记载娄师颖时代彝文已成熟并得到广泛运用。并说:“哎哺传十代,明君娄师颖,心里想知识,口里讲知识,手里写知识。”《物始纪略》《彝族源流》《西南彝志》《毕摩谱》等史籍都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母系社会中晚期毕摩文化的产生,随后形成的以策举祖、诺娄则、举奢哲祖、摩、布(君、臣、布)为一体的政权模式(架构)。《彝族源流》还记载:“有毕摩就有字,有毕摩就有文,有毕摩就有书。”《阿买尼.谱》记载“在笃慕以前,有386代。”从笃慕之前举奢哲时起彝族进入父系时代并有了父子联名谱。又从水西阿哲谱系、乌撒谱系看出,彝族父子联名止于清朝中后期,往上推,代系明晰也近500代(父子联名系彝族专利),这也充分证明,彝族文字的产生在万年以上。这一时间不但开启了彝族文明的先河,同时也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所以说彝族文化历史悠久,是长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先驱。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彝族先民发明了十月太阳历。“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先民创立并广泛运用于指导生产生活的重要历法。夏朝时期人们习惯地称夏历为(夷)彝夏历法。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天、地、人和万物之间的奥秘,不断地研究天象变化,在对日、月、星辰变化研究中,辨识了北斗七星,辨识了二十八宿和九星变化,以观测季节变化和天体方位来确定北斗七星和二十八宿。先民们最早按照北斗七星的斗柄上指、下指来确定大寒和大暑两个节气,大寒来时为“过年节”,大暑来时为“火把节”。把一年划分为10个月,一月为36日,整年为360日,余5日(4年中多一日)作为过年日,这样就使年度日期达到365或366日,其精密度接近于回归年366.2422日。彝族的这种“十月太阳历”早于夏朝,曾经推行于夏朝,是彝族文化悠久和彝族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彝族文化内容丰富

(1)黔西北的彝族典籍居全国之首。彝文典籍大部分分藏于民间,版本多为手抄本,刻本非常稀少(至今被发现的不足十本)。黔西北是贵州乃至全国彝文古籍珍藏最多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毕节市已经征集或明确的彝文典籍缮本约10600余册。具体分布为: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收藏3000余册;毕节市七星关区约1840册;大方县约1400册,其中县民宗局收藏100余册,奢香博物馆收藏60余册;黔西县约250册;金沙县约100册;织金县约100册;纳雍县约600册;赫章县约1380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约1300册,其中县民宗局收藏200余册;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约80册(滇东北昭通地区,曲靖及宣威地区,川西赤水河一带,黔西北六盘水地区的书籍尚未统计)。这些书籍涉及40多个类别,即哲学、政治、军事、教育、美术、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诗歌、民歌、谜语、文艺、历史、谱牒、地理、伦理、民俗、祭祀、算学、账目、对联、契约、翻译、天文、历法、生理、卫生、工艺、乐器、建筑、动物、医药等。尚有史画数十幅。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上述大量的典籍外,还有许多古碑铭刻。据不完全统计仅毕节市便有810多块,其中毕节市50块,大方县400块,黔西县30块,金沙县30块,织金县30块,纳雍县50块,赫章县150块,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00块。奢香博物馆还收藏有水西大渡河桥碑、明成化钟实物等。这些碑刻也记载了当时的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同样是当今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有古朴苍劲的建筑文化。彝族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古朴而又苍劲。彝族的建筑是按照彝族风水学(易学)的有关文化为依据,依山傍水而建,民居多为四合院的建筑形式,设正房和厢房。官衙府邸多建三、五、七、九重堂,以官职大小来确定衙府的建筑规模。一般是土司建九重堂,土目建七重堂。其实也要根据各自的经济实力来确定,经济实力不强的也可以建五重堂,还有建三重堂的。但不论民间的四合天井,还是官衙府邸都在门、窗、户、壁、挑、檐、脊、柱、龛、火堂、石级、色调等建筑方面独具特色和风格,装饰风格和色调配置比较庄重和厚重,文化底蕴浓郁。目前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牛棚子庄园,大屯土司庄园,以及大方宣慰府等建筑代表了彝族古代建筑的较高水平,特别是牛棚子庄园,它的内部结构十分合理、适用,整个建筑和环境的配置非常独特。而大方宣慰府代表了彝族建筑的最高风格,他的建筑年限早于北京的故宫。从结构上来讲,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彝族建筑多为就地取材,而以土木结构为主,不论民居建筑或官衙建筑,都很讲究风水和门向。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内容丰富的歌舞文化。黔西北的彝族歌舞内容丰富,格调多样。常见歌典有以酒礼为代表的曲谷、敬酒歌、结亲歌、嫁女歌、牧歌、山歌、欢歌、民歌、丧歌等等。曲调欢快豪放,优美动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大量的彝族词曲作家们和爱好彝族歌曲的词曲作家们创造了大量的歌曲,如《阿西里西》系列歌曲、《黔西北民歌》《乌蒙欢歌》《中国乌蒙彝歌》等等,无不充分展示了彝族人民热情、奔放、积极向上、追求美好和卓越的优秀品质和风格。彝族人的舞蹈是与其长期生活在高原息息相关的,是与独特的山水风光,独特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彝族舞蹈有《阿勺肯》(酒礼)、《铃铛舞、乌蒙玲)(啃合呗)、《撮泰吉》(变人戏)、《阿西里西》《启补阿哈》(虎守崽)、《撒麻舞》《酒礼舞》《阿买妻妥》《达体舞》《阿媚恳》等等。《铃铛舞》曾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大赛获最高奖“山花奖”,2007年参加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金奖。《撮泰吉》被称为人类戏剧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5月获得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称号。2008年,在香港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遗产保护专题会议”上,《阿西里西》获得“WHI世界民间音乐遗产保护范例”“中国少数民族十大民歌”的美誉。后来《阿西里西》《启补阿哈》代表毕节市、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并获得二等奖。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独特的传统节日。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大年节”(十月年)。“火把节”为农历“六月二十四”,“大年节”为农历“十月初一”。“火把节”彝族先民根据北斗七星的斗柄上指、下指来确定大寒和大暑两个节气,大寒为“大年节”,大暑为“火把节”。这两个节日活动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涉及面广,规模宏大。凡是有彝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都举行活动,不但是彝族人民的重要节日,同时也是彝族人民之间,彝族与其他民族之间沟通、交流、商洽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尤其是十月年,彝族人会特意酿制咂酒,杀猪、宰羊、做豆腐过节,远出的亲人都要回来团聚。三十晚上,采来青松叶铺在堂屋里,一家人坐在上面吃饭。初一开始进行娱乐活动,男女老幼都参加,有荡秋千,骑“磨磨秋”,踢鸡毛卷,打陀螺,玩顺风耳(打电话),在歌场赛歌(曲谷、曲作)和跳舞(以跳《阿勺肯》为主)等内容,十月年更是青年人相约对歌的最好时节。整个节日呈现出欢快、祥和、热闹的氛围!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彝族服饰内容丰富,从地域上可划分为红河型、路南型、楚雄型、凉山型、乌蒙型。黔西北彝族服饰(乌蒙型)可以说古朴典雅、绚丽多彩、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独具魅力。从现实来看,女式服饰主要有衣裤和衣裙两种,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裙子基本没有保留下来,现在多以着调四柱的服饰为主。不同年龄、职业所穿的服饰有所不同,主要有婚装、生活装、舞台装、盛装、丧服、祭祀服等,不同的场合有不同服饰。整个服饰从头饰、首饰、衣着到裙、裤、鞋等的制作工艺复杂、匠心独具。整个装饰充分展示了独特的彝族文化内涵,不论是彝族的图腾文化、历法文化、刺绣文化、习俗文化、五色观文化,还是地域等文化特征在服装的装饰上都能够明显地凸现出来,是彝族人民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性特征或者说表象。男人一般是短上衣,大裤脚,白系腰,花套头的装饰。裤型也较为特殊,都为大裤脚,裤腿宽大,裤腰窄而凑,统称为裙裤。一般要八尺至一丈的布才能做。更宽更大一点的裤子需要一丈二尺布才能做一条裤子。如果整体着装,显得无比威武雄壮。还有彝族先民发明制造出来的既能遮雨挡风防湿,又能保暖散热作被服的披毡(四川凉山地区称为擦尔瓦),款式多种,做工讲究,城市、农村都适用。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丰厚的饮食文化。独具魅力的云贵高原自古以来就是彝族人民世居之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地形地貌孕育了千里彝山独特的饮食文化。粮食作物品种多样,常见的有水稻、玉米(苞谷)、马铃薯(洋芋)、荞麦(甜荞、苦荞)、大麦、小麦、燕麦、大豆、小豆、红苕、花生、西瓜、黄瓜以及种类繁多的果类植物(桃、梨、杏、李、核桃、板栗、苹果、橙、柑等等)。彝族人民千百年来根据自己居住的地理环境,长期探索生产生活的规律,探索高原山区发展路子,不断改善种植结构,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彝乡的美食有咂酒、小柞酒、荞麦饭、烂豆腐、燕麦炒面、苞谷甜酒、牛角粑粑、核桃糖、冻肉、坨坨肉、鸡八卦、老火腿、冻肉(扎斗)、风肉、肝胆参(腮侧)、水八碗、九大碗、羊汤锅、烤全羊等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成就了丰富的生活,丰富的生活成就了丰富的饮食文化,丰富的饮食文化成就了彝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品质。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别具一格的祭祀文化。彝族先民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创立了自己独立的语言、文字及习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总结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礼俗——祭祀文化。彝族人的祭祀文化,主要以祖宗崇拜为中心,祭祀那些已故的亡灵为主要内容。彝族祭祀活动的内容很丰富,仪式繁多,形式多样,祭祖仪式活动最为隆重,它属彝族祭祀活动的核心。祭祀内容有祭天、祭地、祭山、祭树、祭龙、祭水等等。丧祭活动是彝族人长期坚持的一项活动,彝族人民历史上以火葬为主,人死之后由毕摩先生来为其做完“禹斗”“慈谷”“脚耄”(指路)、“各匹车”等程序后就进行火化或安葬。火葬时按照男女性别,搭建不同层台的柴堆,将穿好寿衣的死者放在柴堆上,由毕摩主持诵经举行焚烧,烧完后将骨灰放入瓷罐或其他器皿内埋葬(土葬),埋葬时朝向北斗星,所以现称之为“向天坟”。明清以后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和影响,火葬改为土葬。虽然彝族人民的葬礼较过去形式有所改变,但对亡灵的祭祀程序还没有变。人死后要经过收敛、报丧、祭典、安葬、圆坟(山)等过程,每个过程都有完整程序。此间要经历净身、穿衣(补姑)、丧祭(包括“仇煮”“抽煮”“喜初觉慕”“恳合呗”等)环节。彝族把丧事当作喜事来办,尤其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要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设火塘,已出嫁了的姑娘每家一个火塘。姑娘家要专门组织唢呐(喇叭)队和跳脚(跳铃铛舞)队来参加送葬,本家更要组织唢呐队和跳脚的队伍在摩史的组织下不分昼夜地吹奏和歌跳,甚至进行比赛活动。祭典时间要根据葬期和死者家庭情况而定,可短可长。家庭条件好的葬期长,可以做三日以上的大典,家庭条件差点的,葬期短,也可以做一天甚至半天均可。彝族非常重视个体生命终结时的礼仪,将丧葬视为非常庄重的事情,所以整个丧葬活动都必须请毕摩主持进行。彝族的丧葬习俗形成了彝族人民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丧葬文化。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底蕴深厚的“毕摩文化”。彝族“毕摩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彝族的人类社会史充分说明,从彝族先民创造文字开始,毕摩就产生了,历史可溯数千年乃至万年,毕摩产生以后就用彝族文字记录着彝族的历史。毕摩在彝语里含有彝文教师、长者、祭司之意,在彝族社会中,是原始彝族文化的掌握者,知识的传播者,宗教活动的主持者。毕摩通晓彝文经典,拥有彝文书籍,世代传承家学。毕摩,在远古时期是氏族部落的酋长(首领)和祭司。当彝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统治阶级建立了“君”“臣”“师”三位一体的政权机构,毕摩就充当了师的角色,承担了立典章,设律科,祭先祖,占吉凶的职责,由此毕摩形成为一个阶层,彝族社会中的毕摩文化就由此而产生。彝族进入奴隶制和封建制以来,社会发生着重大的历史变迁与变革,毕摩作为一个重要的职能在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医学、文化、教育、历史、哲学、历法、农事、谱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彝族社会政权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彝族毕摩文化从哎哺时代起,彝族社会经历了若干个时代,各个历史时期,曾产生无数优秀的毕摩,这些毕摩把彝族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毕摩文化至今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实属罕见,十分难得,要倍加珍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文字历来都是用人工抄写,卷帙浩繁的彝文典籍都是用手一个字一个字抄写出来的,又要一个人一个人地传承下去,毕摩们要花多少工夫啊!特别是进入经济时代后,要传承这一历史性文化更不容易,可他们还是把它传承下来了,多么的难能可贵啊。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如何保护和利用好黔西北彝族文化

黔西北地区尤其是毕节市是彝族文化内容较丰富、保存较完整的区域之一;是全国毕摩典籍藏存最多的地方;是彝族民俗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方之一。可以说黔西北彝族文化浓郁、底蕴深厚、保护价值高,利用潜力大。贵州省委、省政府站在全省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毕节市要重点打造彝族文化品牌,毕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打造彝族文化提上议事日程。因此,在充分掌握黔西北彝族文化的基础上去认真研究如何保护和利用黔西北彝族文化意义非常深远。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实彝族文化的重点是彝文典籍,核心则是毕摩文化,对黔西北彝族文化要实行保护与利用并重,抢救和传承并举,挖掘和整理并行的政策,要把彝族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寓保护于利用之中,寓利用于保护之下。黔西北彝族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加强对彝族典籍的保护工作,发挥典籍的重要作用

(1)投入资金建造恒温室,切实把已收集到的万卷典籍保护起来。一直以来毕节市民委和相关县民宗局,各级党政部门都高度重视彝文典籍的保护。自20世纪的50年代开始至今,毕节市民委先后收集登记了3500余部彝文典籍,并对其中的1270余部按40余个类别进行了分类。但收集到的典籍都是放置在彝文翻译研究中心顶楼的一个简陋的房间里,门窗的密封性很差,因没有专门的书架,只好将书一本压一本地扎堆放在几个铁皮柜里,没有温湿度监测仪,也没有空调设备。这些珍贵的典籍完全处于自然条件之下,处于一种裸存放的状态,任风吹日晒、任鼠啃虫咬、任灰尘吞噬而逐渐发黄变脆,甚至霉烂。这些典籍是我们国家的无价之宝,要立即采取措施,切实加以妥善保护,目前毕节市民宗委正在启动此项工作。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不惜一切代价,千方百计把散存于民间的典籍收集起来保存和利用。据不完全统计,毕节市共有彝文典籍缮本10600余部(册),市翻译研究中心已征集收藏了3000余部(册),散存民间的尚有7000余部(册),散于民间的典籍还占已掌握典籍的大头,且价值高,作用大,意义重。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组织力量,加大翻译力度,力求在本世纪末将这万卷典籍基本翻译整理出书。典籍是无价之宝,但是,在未翻译整理之前,人们既不能理解也不会利用,这些书体现不出其价值和作用,准确地讲就是一堆死书和无用的书。一旦翻译出来,人们能理解并能掌握利用,顿时,这些书就变成了无价之宝。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解放思想,对外开放,引进专家学者将彝文典籍整理成白话文。彝文典籍有其时代性、区域性及其局限性,如果将彝文硬译为汉字,不论是音译或意译,不懂彝语的人是不好理解的。我们已整理翻译出版了百余部典籍,但外部得到这些书的人很少,就是得到了这些书,读起来也很困难,不便理解和掌握。所以就出现研究彝族文字人少的情况。因此,只有把彝文本的典籍整理成白话文的汉文本,形成易读易懂的读物,才能被广大读者所接受,也才能激发起广大读者(爱好者)的兴趣,引来大家的共同关注和研究。典籍要向社会推荐,引起全社会对典籍的关心和兴趣,形成全民研究。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挖掘彝族原生态的歌舞,展示黔西北彝族歌舞风采

(1)合理规划,建设几个彝族歌场。历史上彝族的歌舞,除了在节日庆典和婚丧活动中唱跳外,主要是在专门设定的规范的歌场唱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歌场被取消,毕节市9县区没一个歌场。歌场也是一个宣传文化阵地,希望能在彝族人口集聚的地区建一个或几个有档次的综合歌场。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充分发动,精心组织,对彝族原生态歌舞进行一次或若干次全市性表演活动,切实把彝族原生态的歌舞挖掘出来。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组织力量(专家和能人)对已收集到的彝族原生态的歌舞进行整理包装提炼,拔高挡次和质量,编成书或碟,推向社会。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充分发挥各艺术团(文工队)的作用,切实深入基层采风编排,大力宣传原生态的歌舞,将彝族原生态歌舞推出毕节,推向全省,走出贵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使全国、全世界都认识毕节,认识贵州。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进一步收集彝族民间故事,再度整理提高利用

(1)将已收集整理出过书的故事(集)再行整理修订出版,在原有基础上,使艺术性、欣赏性、趣味性和可用性等方面都要比原来更高一筹。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继续收集民间故事,并认真归纳编辑,整理成那些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加以宣传。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组织专家学者对已收集整理出来的故事作品再整理,再创作,再提炼,形成作品推向社会,并注重作品的推荐与利用。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充分利用黔西北彝族文化资源,加强地方旅游开发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快速转型,旅游产业作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头戏已被各地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这对孪生姐妹有了发展的空间,彝族文化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建设一个有规模上档次的毕摩文化园。毕摩是彝族文化的尊师、继承者、传承人。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它代表和体现着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云南楚雄建造了一个太阳历广场,这个仅为了反映彝族古历法的举措,却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云南省得到实惠,去年又投资上亿在昭通地区建造了一个彝族六祖广场,这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拉动了当地旅游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商机。据说昭通航班去年三天一班还打折,今年初开始改为每天一班,机票已不打折。昭通的几十家宾馆今年以来都暴满,甚至要提前预订。著名歌手韩红承诺,将要写两首彝族人的歌,在昭通举办一场个人演唱会,收入全捐赠给昭通市。我市所建的毕摩文化园,将涉及彝族历史文化的内容全部纳入,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彝族历史博物馆,再增加“试验区”的内容,怎会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怎会不引起人们的向往?我们坚信,毕摩文化园的建设一定会给毕节乃至贵州的旅游和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和商机。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充分利用现有的古建筑(含现在恢复的五古建设)资源和彝区自然风光,着力打造旅游景区景点,做大做强毕节市的旅游产业。(1)古建筑有大屯土司庄园、奢香墓、奢香博物馆、宣慰府、可乐遗址、牛棚子土目庄园、盐仓向天坟等。(2)五古建设中的重点景区有毕节古镇、大方慕俄格古城、织金县古城、官寨古镇、赫章夜郎古城、威宁乌撒古城等。(3)彝区自然风光有阿西里西大草原、织金洞、百里杜鹃、韭菜坪、天上石林、白草坪、马摆大山、草海、支嘎阿鲁湖、油沙河、百年古树林等。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发挥彝区民族村寨特色优势,发展彝区乡村旅游。彝族村寨民风淳朴,文化特色浓郁,是打造彝族文化潜质最好的地方。全区彝族20户以上的自然村寨有701个,33227户,人口136740人。可以说这些自然村寨是打造彝族文化基础较好的地方,同时又是打造彝族文化必不可少的地方,彝族人民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就蕴藏在这些自然村寨,通过这些自然村寨向散杂居的地方进行文化传播。今后这些自然村寨就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地方,因此要尽快对这些自然村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认真研究自然村寨的文化特点、民俗风情状况,进行特色村寨建设,尽量与旅游业发展的途径相对接。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将彝族歌舞文化融入到现有的旅游景点景区和宾馆酒店之中。增加景点景区和宾馆酒店的文化氛围、民俗氛围、趣味氛围,提高旅游品位和服务质量。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加快彝区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为彝区旅游事业提供有效服务。要转变简单的文化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要结合彝区的特点和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要着力在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典籍文化、歌舞文化乃至宗教文化等方面形成产业,形成特色文化产品向城市延伸,向农村辐射,最大限度地为旅游业发展解决娱、购的问题,最终使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广大的彝山、彝寨的群众解决就业、增加收入、摆脱贫困,凭借旅游业的平台把文化产业做强做大。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精心架构彝区旅游线路,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黔西北是贵州西线旅游、重庆和四川南线旅游、云南东线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之独特的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必将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因此搞好区内旅游线路规划非常重要。要精心构筑毕节—普宜—大屯—三官寨—赤水河线路;毕节—大方—百管委—黔西—六广河、索风营大峡谷线路;毕节—洪家渡—织金洞—清镇线路;毕节—赫章—小韭菜坪—六盘水线路;毕节—赫章—可罗—镇雄线路;毕节—赫章——韭菜坪——天下石林——可乐—板底—百草坪—艾家平—六盘水线路;毕节—草海—西梁山—马摆大山—可渡河线路;毕节—威宁—雪山—麻窝山—石门坎—昭通线路。以上所涉及的线路基本上涵盖了水西、水东、乌撒、乌蒙地盘,是整个乌蒙文化所辐射的领域。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大力培养各类人才,为我区旅游业的发展和彝族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服务

(1)要围绕毕节“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的旅游主题,抓住我区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的特点,结合“中华文化游”的主题,充分发挥我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将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打造上档次、有影响的演艺产品,塑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文化厚重的旅游形象。大力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集旅游规划开发、旅游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还要培养一批优秀的饭店管理和服务、景区经营管理、导游讲解等方面的管理人员。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针对彝族文化的性质、特点,着力培养彝族文化传承人。彝族文化的传承人是毕摩,毕摩是掌握彝族文字和彝族各类典籍文献的文化人,是对彝族文化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功臣,但在整个黔西北(乌蒙山区)特别是毕节市能熟练掌握彝文和运用彝文的毕摩有几个呢?全区上下不过十来人,实在是令人担忧。要尽快创办功能齐备的彝汉文双语学校,把那些基础好,有一定汉文化基础又通本民族语言的年轻人尽快招录一批进行培养,根据情况,按照培训时间的长短分批次进行正规授课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尽快培养出一批新时代的彝族毕摩,把毕摩香火传下去,把属于彝族、属于中华、属于人类的文明香火传下去,这是责任更是使命。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根据彝族文化特点,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批“摩史”和各类活动场所的骨干分子。摩史是古代彝族社会中的一种职业,他虽不是君臣师的组成成员,但他与毕摩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九扯九纵设置中,摩史集史官、礼仪官、外交官等多种身份于一身。凡举大典,外交应酬,祭祀祖宗,婚丧大事,都少不了摩史这一重角色。因此,摩史这一角色非常重要。但当前摩史比毕摩还要少,面临消失,不得不抓紧抢救。另外,彝族酒礼歌舞曾是彝区讨亲嫁女必唱必跳的歌舞,但现在会唱会跳的人也基本没有了。其他什么曲谷、阿勺肯等一些老歌舞,懂的人更少了。所以现在不得不以抢救形式对人才加以培养。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充分利用彝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毕节市旅游事业,这既抢救和挖掘了彝族文化,也展示了彝族文化风采,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焕发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同时推动地方文化旅游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0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毕节民族研究(四)》,贵州民族出版社2017年12月01日出版;文字来源:云村寨;图片来源:彝族人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