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世代彝族人民张扬自己想象的翅膀,靠天赋优越的即兴歌舞才能,用梅葛这一特定的曲韵演绎为歌唱、舞蹈艺术语言,在世居的家园自由绽放。在彝族梅葛发源地——大姚县昙华乡的村村寨寨至今“梅葛”还在广为流传。
“梅葛”一词属彝语译音,“梅”是“嘴”“葛”是“咀嚼”或弯曲环绕,引申为唱述远古的事物,是彝族民间歌舞、民间音乐和民间口头文学的总称,因全部用“梅葛调”演唱,故取名为“梅葛”。
按照彝语音译,彝族梅葛没有文字记载,完全靠能歌善舞的彝民周而复始的口唱、耳听、心记传承保留下来,形成了一部篇幅宏大,演唱方式和内容相对固定的民族神话史诗。昙华的梅葛曲调分赤梅葛和辅梅葛两大类,赤梅葛的曲调比较悲楚、忧伤、低沉;辅梅葛的曲调较为婉转抒情。
而在实际演唱中又可分为过山调、老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离别调五种。过山调多在高山野林引吭高歌,调子粗旷响亮;老年梅葛腔调低沉婉转,一般在节日聚会、婚嫁丧葬、喜庆盛宴中联唱,演唱内容以开天辟地、创世造物、成家立业和劳动生活为主;青年梅葛动情缠绵,演唱内容主要反映彝族青年男女纯真情爱生活,曲调有相好调、传烟调、戴花调、诉苦调、离别调和喜庆调,声调内容不固定,可即兴发挥,比较随意,多在深夜“做相火”或“串姑娘房”时青年男女即兴对歌;娃娃梅葛就是彝族的“儿歌”,幽默打趣,诙谐顺口,俗称“娃娃腔”。一般由成群结队的彝族青少年和儿童对唱,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演唱时喜笑颜开,妙趣横生,回味无穷。离别调凄婉忧伤,一般为彝族中年男女怀亲愁老所唱,其演唱方式多为男女对唱,一问一答,或主客对歌,主要是演绎中年男女成家后生产生活的艰辛。
彝族梅葛是远古彝民对万物起源的思维表白,是彝族人民千锤百炼流传下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彝家一支永远也唱不完的古歌。不读书不识字的彝族先民,大多能把天书一般的梅葛脱口唱得行云流水,如数家珍,且是那么浑然一体酣畅淋漓。
千百年来,彝族人民生活的地方都是贫瘠之地。为了生存,不论男女老幼都得尽其所能上山下地干活。劳作之余总得找点乐趣,那乐趣就是唱梅葛,梅葛调子好听,一曲曲男女对唱或俚俗或诙谐,让众人暂时忘记了劳累忘记了饥饿。音乐和歌唱,就这样种入了贫瘠的土壤里,伴着山坡上的苦荞疯长。
在大姚县的三台、昙华、桂花、龙街等乡镇的彝族群众中,每逢民族节日、婚丧嫁娶、起房盖屋时,男女老幼都要围聚篝火或火塘旁,弹三弦奏芦笙吼梅葛,演唱彝族歌舞,通宵达旦。古朴的民族民间歌舞反映了彝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涌现出了国家级、省级、州级民族民间艺人普文学、李章翠、李发英、李建学、李惠芝、李进国、李成荣等,他们为保护和传承彝族梅葛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久藏深山人未识,一朝面世天下惊”。2008年,彝族梅葛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于梅葛没有文字记载,千百年来,仅仅是靠彝族人民口耳相传才得以传承。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老一辈传承人的相继离世,梅葛传承面临困境,这个彝族大百科全书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推进彝族梅葛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加快梅葛主要流传地昙华文化生态区的规划和建设,大姚县着力于以彝族文化瑰宝《梅葛》打造文化名邦,对留传在昙华乡的彝族梅葛传统文化进行了认真的摸底调查,形成了调查报告。2011年,大姚县投资30余万元新建了梅葛基地用房200平方米,成立了梅葛文化基地,在三台彝乡挂牌成立梅葛传习点。并且先后整理出版了《蜻蛉梅葛》《大姚彝族文化》丛书2000余册,书中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昙华乡概况、传统农业、居住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社会文化、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现状及对今后开发的建议等内容,并收集、整理、展出彝族梅葛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图片、服饰、乐器等,为弘扬民族文化提供可视平台,为宣传、保护、开发梅葛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依据。
大姚县积极配合上级部门收集、整理、宣传梅葛文化,协助摄制《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系列专题片,在昙华、桂花、三台等彝寨民族文化浓郁的乡镇拍摄主题音乐电影《梅葛》,在拍摄过程中运用了“梅葛”里的一些音乐元素,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能更多的接触彝族文化瑰宝“梅葛”的独特文化魅力,并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让这块文化瑰宝能获得更多的了解和传承。同时,扶持拍摄了《桂花的表妹》等VCD并长期在当地电视台播出,刻录2000余碟光盘在昙华、石羊等风景旅游区销售,并在风景区上演梅葛100余场次,有5万多名游客通过观看演出,唤起当地群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使游客了解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
日常工作中,大姚县在县文化馆的组织下,经常组织被省州县各级命名的民间艺人就梅葛文化、彝族歌舞、器乐艺术等方面的技艺展开交流研讨培训,并举办梅葛传习班带徒授艺,传习古老的彝族梅葛文化艺术,组建了梅葛文艺宣传演出队,利用农闲时节进行排练,参加州县乡业余文艺演出活动,每逢重大节日举行自编自演的民族民间文艺比赛活动,参与了一年一度的彝族服装节、插花节、火把节等彝族节日的演出,使具有当地特色的梅葛融入到城乡各地的彝族百姓生活中。
一种文化的延续,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生长于大姚民族民间的梅葛,更需要悉心呵护,让她的土壤不缺少养分,让她的天空永远明净。伴随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大姚梅葛的文化艺术元素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希望在不断地保护传承下,能恒久散发出她迷人的光彩,让世人永享其动人的天籁之音。
作者|文:赵海霞;图:唐文
来源|楚雄微旅游,稿件提供:大姚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原媒体|责编:龚怡丹;审核: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