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智”是越西彝族民间最普及的说唱艺术。每逢婚嫁、宴请、节日庆典或有丧事时,远亲近邻不请自来,主人不图招财受礼,客人不理酒肉款待,只图同娱乐。因为越西彝族婚礼上表演“克智”是一种休闲解闷的娱乐活动。它把老百姓所渴望的知识、趣味、教育、娱乐等掺合在一起,起到了教育人们、鼓舞人民、寓教于乐、沟通感情和增加欢乐气氛的作用。所以越西彝族“克智”在民间形成了无人不晓,无人不说的大众化文化。而今,随着彝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随着传播技术与表演艺术的不断改善和发展,这种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克智”,更富于新的内容,吸引着更多的观众,是彝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民族民间说唱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
“克智”彝语音译,也有音译为“克智”、“克哲”、“刻智”、“克则”者。有“辩嘴”、“夸口”、“赛说”之意。故有人译为“巧语诗”、“赛口才”、“赛智诗”、“辩辞”等。其实按照彝语的本意“克”其意即“口”,“智”其意即“移动”、“搬运”。近年来由于出版界及教学大纲的需要,并经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四省区的彝族语言文字专家学者研讨论证统一为“克智”。“克智”一词如果组合在一起译成汉语即“口的灵活运用和移动、搬迁”之意。译得准确一点的话即“盘歌诘问”或“自诩”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嘴巴把彝族的经典著作或历史片段,以叙说或自诩的形式把所知道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幽默风趣、嬉戏的语言说唱给听众听,让听众在说唱当中得到娱乐和教育的意思。“克智”在彝族民间一般俗称“克嘶哈举”或“克格哈查”或“克晤”,即“嬉戏辩嘴”、“摆谈”、“盘歌诘问”之含义。
越西彝族的“克智”是一种说唱艺术,它具有独特、鲜明的通俗性、灵活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征。越西彝族“克智”又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大量采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它的语言往往具有散文诗韵味、曲的节奏;说唱诙谐和幽默之特点,还有形美、语美、音美、言美之特色。在内容上,它包涵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天文、地理、生产、生活、礼仪、风俗、历史、典故、轶闻、趣事、名山大川,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广泛领域。在越西彝族文化宝库中,这是一种特殊的品种,是我们彝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口头文学。其语言生动洗炼,富于哲理,想像丰富,句式整齐,既音韵铿锵,便于吟咏,又旋律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彝族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被彝族人民称为:“语言中的盐巴”。这种艺术特色和魅力,是彝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彝族千百年来生活经验的总结,具有十分普遍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彝族地区,不论是男女老少,都能说出许多自己所熟悉的“克智”的。每当彝族村寨遇有婚丧嫁娶,节日聚会,做道场及调解纠纷时,主客双方都会请来能说会道的“克智”表演者帮自己争光添彩,使他们用夸张的语言,渊博的知识赛过对方而取胜。正因这样主客为了压倒对手或取胜,往往鼓励“克智”选手用他们最熟悉、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克智”或“尔比(谚语格言)”进行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或使其成为处理问题的依据,或教育人们的警语,或褒奖善良事物的准绳,或鞭挞邪恶的有力武器。彝族的“克智”由于它能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真谛,因而对彝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思想作风、风俗习惯等影响极深。正如彝族“克智”所说的那样:“人要想兴旺发达就尽情表演“克智”与“尔比”,人要想自找麻烦就相互争斗扯皮”,这足以证明“克智”与“尔比”在越西彝族人民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了。彝族“克智”的结构多种多样,有一句、两句和四句式,有的还发展成多段体。所表达出来的谚语格言、历史传说、人物典故,意义深刻而生动,听后给人以教育和启迪,对研究越西彝族奴隶社会,历史文化和越西彝族思想意识等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
越西彝族“克智”的表演艺术主要出现于隆重的庆典,婚丧嫁娶等重大场合。表演形式是主客双方以对说对歌的形式出现,即双方各选一名或二名知识比较渊博,口齿又灵活善辩,脑筋又灵敏,而且有一定表演能力的人出场对赛。
越西彝族“克智”的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充分反映出越西彝族“克智”所赋予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比赛嬉戏语言,而且是一种民族文化现像,这种文化现像在越西彝族社会生活中占据很大的空间,群众基础性相当浓厚,特别是在表演过程中主客双方都大量使用的夸张语――玩笑之词,这种语言流畅,比喻生动。天南地北,古往今来无所不谈,既丰富多彩,又富于哲理,往往在夸张的对话中,用不伤大雅的语言御制对方,同时显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起到寓教于乐,沟通感情和增加欢乐气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