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宣威彝族“哭嫁”功能浅析
作者 高文 2022-05-18
原出处:彝学研究网
摘要:哭嫁是彝族婚俗中一道绚丽的风景,是彝族一项重要的文化传统,她表述了彝家女儿对"父权制"社会下女儿无自主婚姻,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是对男权社会的鞭笞和控诉.宣威彝族自改土归流汉多彝少的状况下开始漫长的彝儒对话,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保持着自己的哭嫁传统,随着儒学观念的深入,宣威彝族的哭嫁在内容和功能上发生变化。
关键词:宣威彝族;哭嫁歌;功能;仪式

image.png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杂乱的性关系中产生出第一种“血缘”婚姻模式,嫡系和旁系的兄弟姐妹们互相婚配建立家庭,它的进步在于禁止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婚姻。1随着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的改善,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大的提高,人们加深了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人类的伦理知识在萌芽并一点点地得到积累。随之产生了第二种婚姻模式及“伙婚制”。由若干嫡系和旁系的姐妹相应嫡系旁系的兄弟婚配(双方不一定有亲属关系),简洁地说就是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的群体婚姻。这种婚姻被称为“普那路亚”模式(Punalua,意为亲密的朋友)。2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哭嫁”起源于父权制社会的建立

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妇女在编织鱼网、哺育孩子,采集野果等方面显示出比男性劳动者更多的优势。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婚姻关系从伙婚向对偶婚迈进,但配偶关系并不稳定,只在双方自愿同居期间才有效。当依靠女性简单向大自然索取满足不了人们对物质的需要,男性强健的体魄,飞速的奔跑,无论在追赶野物还是逃避猛兽,男人都显出了个体的巨大优越性。成了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财富的重要创造者。按着当时谁生产的物品归谁所有的原则,男子支配财务的权力逐渐增大,增强了他们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随之产生了改变传统继承方法,使之有利于自己的意图。因而婚姻形态发生了变化,实行对偶婚。从妻居的条件下,男子通过认子仪式,能够明确自己的子女,父亲与子女之间的经济关系加强了。3经过长期、复杂的斗争、演变,诸如不落夫家、抗婚、戴假壳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途径,改变为男娶女嫁,妻子从夫居,子女改为从父系氏族的姓氏,妻子和子女成为丈夫家庭的成员,妻子对丈夫忠贞。这样,保证能生育男子确凿无误的子女,保证父系血统的纯洁,为实行父权制创造了条件,并达到保存自己财务的目的。因此,男子逐渐成为家长,并由妻子作为管理的助手,利用妻子来夺取掌握在母系手中的家庭经济、生活管理的大权,这样确立了一夫一妻制,并开始逐步取代了对偶婚制,一夫一妻制不再仅是性的需要。不是脆弱共同经济的结合,而是有经济保障,比较稳定的婚姻形态。在民族资料中,由走婚、对偶婚、一夫一妻或一夫二妻和一妻多夫,或母系、父系或双系共存的家庭形态中得到证明。从此后,男子占主导地位,标志着母权被颠覆,女性世界的失败。以男人为世系的父系继承权和对父系祖先的崇拜4。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父系氏族社会里,由男子及其儿女,子孙组成一个父系大家族(家庭),男子不仅把妻子娶进来,而且把男子留在家庭中,并把姐妹或女儿嫁出去,家庭中所留下来的仅是男子,如此继承下去,便于男子来计算世系了。这种计算世系的实质,是为了财产的继承权,在母系氏族中,没有女子时,要过继或收养来保证母系的世系不断绝而向下传递,而且父系氏族中,没有男子时,要用过继或收养男子的方法,以保证后继有人。因此郑玄说,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礼。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5。换句话说,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过程。哭嫁正是产生于从夫居的男权社会。实质是对男权社会中种种男女不平等的数落、控诉、和指责。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宣威彝族“哭嫁”的内容及形式

宣威彝族“哭嫁”的内容一般是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妹妹的深厚情谊和离别之苦,诉说对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的不满或者是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担心、骂媒人以及“三从四德”之类。其形式有:一个单哭,两人对哭、对唱、合唱,要边哭边唱,唱中有哭,哭中有唱,一般有人陪着哭,先是母亲,其次是姐妹,再是女友。总之要突出一个“哭”字,哭一般安排在要嫁出门的前一晚的深夜,时间一般是毕摩事先算好。宣威彝族进入封建社会较早,由于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的影响,哭嫁歌是用“哭”声谱成的,是旧社会彝家女儿用泪水“煮熟”的,是男权社会里妇女的一部血泪史,也是历代妇女对买卖婚姻和家庭奴役制度的反抗之声。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出嫁大有生离死别,一去不回之势。加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此一去,无论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均无回头之路!以哭嫁的方式倾诉父爱、母爱、兄妹之爱、邻里之爱。无论是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是抒发兄妹手足之情,句句情真意切,催人泪下。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妈哟,女儿出嫁了。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吃惯的饭菜我难忘,歇惯的床铺我难舍。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双亲年老多病痛,女儿时刻会牵挂。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爹哟!风湿忌下水,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妈哟!牙痛少吃辣。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弟弟妹妹哟!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好好照顾爹和娘,出门记得回家早,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日姐姐要出嫁,里外事务让你担。”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封建制度下父母包办婚姻,姑娘们不能选择郎君,心中充满怨恨。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好借哭嫁的形式来悲叹自己的不幸。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妈妈哟,害了我!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嫁进三日都不满,就象路边烂草鞋。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妈妈哟,害了我!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吃了好多隔夜饭,喝了好多馊菜汤。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妈妈哟,害了我!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木头背着走。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是谁订出恶规矩,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吃人不把骨头吐!”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母亲的哭词大多是对女儿为人之道的传授,教育女儿要孝顺公公婆婆,同时也给女儿以良好的祝愿。如;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妈妈的女儿哟!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早去早成家,要勤打扫动烧茶。妈妈的女儿哟!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丈夫面前细商量,粗言细语肚中藏。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妈妈的女儿哟!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你要静听细声应。甜酸苦辣把话吞。妈妈的女儿哟!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晚睡应该早早起,照顾公婆要周全。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妈妈的女儿哟!妯娌相处要大方,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莫讲短来莫讲长,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只要一家团结好,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做个细人也何妨。(细心的意思)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女儿出嫁母亲也很担忧,从儿媳走过来的母亲知道婆婆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婆媳之间事实上存在的偏见和冲突,渴望女儿被婆善待,因而又哭: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刀子似的冷风说冬天最热,花儿决不会相信。变幻莫测的云说雨天最好,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鸟儿决不会相信。别人说嫁到他家的人最亲,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女儿哟!你怎能相信。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鹅卵石孵不出小鸡,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只有身上掉下肉来的妈才最亲。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星星升起时才赶着羊群回圈,你会想到娘家的月亮最明。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别人说嫁到他家的人最享福,女儿哟!你怎能相信。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甄里的饭和甄脚水隔着甄底,婆婆哪会把媳妇当作人。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宣威自“改土归流”后,不论婚丧嫁娶还是在启房盖屋等社会生活,都受到儒学和封建观念的影响,宣威彝族开始漫长的“彝儒对话”,全部放弃或局部放弃原有彝族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结合自己民族的传统吸收儒家文化的一些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经过种种阵痛,最后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彝族传统的“姑表舅婚”下,媳妇和婆婆本就是血缘亲戚,媳妇和婆婆是和谐相处的,是包容的关系。可是在改土以后的宣威,大量的彝族原住民被杀戮,大批的彝族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生活习惯、穿汉服、说汉话,为了生存,改变自己的民族称谓,最后大量的融合到汉族里面去了。还有一部分带着自己的文化和习惯开始四处迁徙。那么走了一部分、变了一部分、最艰难的是留下这部分。为了生存,语言上他们基本能使用双语,说汉话和彝话,懂汉族礼俗,心灵深处却牢牢地固守着自己民族的文化阵地。他们和汉族交往已经没被歧视,在周围儒家文化的包围中生存,他们更需要理智和先进。为了发展人口和子女教育,宣威彝族的婚俗发生一些变化,从先前的只和彝族婚配,到只许女儿嫁汉家男,不准儿子娶汉家女。这样女孩就要接受儒家文化下媳妇标准,嫁到汉族人家的女儿无疑是“彝儒”共生的最早实践者,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婆媳紧张的气氛不时会突显出来,所以更需要“哭嫁”来摆脱。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宣威彝族“哭嫁”原因分析

“哭嫁”有复杂的社会原因,父权的兴盛,母权日益衰落,由原先的“男从女婚”转变为“女嫁男娶”时代。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中,婚姻家庭逐渐演变为男性为核心,妇女随之失去其自己的地位,男尊女卑。有了男性为主导的家庭及其所构成的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土壤,才会产生反映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哭嫁歌”。大都控诉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为题材的歌,它的发展当与其社会制度和婚姻形态紧密相联。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哭嫁”是对家长制及该制度下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控诉

宣威彝族过去有这样几种不合理的婚俗流行姑表舅婚叫做“亲上加亲”;若一个女子被几个男子同时看上,男方有时候甚至打倒婚敌来赢得婚姻,当然也有殃及女方安全的;三是过去的婚姻大都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女方对男方及其家庭不了解,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担忧。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女人的婚姻通常不幸,因此哭就成了一种必然。宣威彝族进入封建社会较早,由于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的影响,《哭嫁歌》是用“哭”声谱成的,是男权社会里妇女的一部血泪史,也是历代妇女对买卖婚姻和家庭奴役制度的反抗之声。旧社会里彝家姑娘们不能选择郎君,心中充满怨恨。只有走进新房那一刻,才能第一次见自己的丈夫,但这时候往往木已成舟,既使他再丑陋也无法挽回了。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好借哭嫁的形式来悲叹自己的不幸,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他们哭诉爸爸想把女儿嫁出去,哥哥弟弟想吃女儿的身价钱,当知道爸爸和亲戚在屋檐下商议嫁女儿的时候,她感觉到自己和哥哥弟弟地位的悬殊,同生又同长的兄妹,今天不一样了,哥哥弟弟是主人,自己是客人。一个桌子上吃饭的姊妹今天有区分了,今天才知道,哥哥弟弟是家养的羊,自己是托养的羊,哥哥弟弟是不动产,自己只是零花钱,新娘在心里深处控诉这种不合理的制度6。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对亲人的眷恋

父母千辛万苦地把女儿拉扯成人,刚好能替爹娘分点生活担子,今天却又要离开他们,到别人家里去了。不但没给爹娘留下什么,还带去了一大屋的嫁妆,家庭条件好一点的新娘还不是很内疚,要是经济条件差点的人家,父母要咬牙才拿的出基本像样的嫁妆。在宣威,彝家的女儿懂事得早,娘家生活的一点点进步,她是陪父母一步步走过来的。今天为了自己,父母最大限度的拿出积蓄,这个本不宽余的家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呢?如是,她悲悲戚戚,哀哀愁愁,一如所有出嫁时的女子,真真切切地哭起了爹娘。像锥子锥过似的,这字字是泪的哭嫁刺痛了所有人的心,母亲、姑姑、嫂子、姐姐、妹妹,及寨上的所有的女子们都团团围拢,陪着她一起流泪,一起哭嫁。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对新环境的担心

出嫁女子的心理是复杂丰富的。因马上要为人妻,尚不知夫家、婆婆等人如何,担心日后处境艰难,自然也要伤感而哭。乡土之恋情亦无法割舍,或甜、或苦、或酸、或辣一并涌来,种种思虑、种种牵挂,无不让人声泪俱下。而在过去,出嫁女嫁到男方家后,便“生是男家的人,死是男家的鬼”,只有“被休”或娘家有什么重大的事情时(这种情况很少)派人去接,才能回娘家住些日子,不然只有长住夫家,直到老死,这难免会觉得此别之后,再难相见,这一想又怎能不潸然泪下7?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是衡量女子贤德的标准

“哭嫁”显露出彝家女儿才华。富有民歌素养,通晓口传经典的彝家女儿每每能触景生情,开口成歌。在不同的陪哭对象中,哭出不同的内容,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一个个声泪俱下,荡气回肠,强弱变化有制,抑扬顿挫得体,柔情百结,韵味独特。她们哭起来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声有泪,优美动听,是一场新娘与亲人诉说离别之情的“大合唱”。那亦喜亦悲的心境,那如歌如泣的倾诉,婚礼达到了艺术化的境界。同时“哭嫁”是流传下来的习俗,是传统的“摆设”,是仪式的需要,也是祥瑞的象征,不哭则不吉利。因此是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不哭不体面,不哭不热闹,不哭命不好,不哭事业就不会兴旺发达。哭得越狠,越会哭,就表明新娘越孝顺父母。在哭父母的同时,新娘还要哭亲友、哭姊妹,以表示对亲友姊妹的难舍难分之情,哭得越厉害,表示对亲友姊妹越依恋。青春期未婚女性常常会到村落中富有威望的女性长者家里去聚会,学习哭嫁,为将来自己成亲时能展现才能,为家里挣面子做准备。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宣威彝族“哭嫁”功能分析

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一切社会的风俗和信仰在该地区的社会生活里扮演很多重要的角色,恰如一生物体的每个器官在该有机体的生命里扮演某些角色一样8。心理学家克皮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们因情绪压抑时,会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哭泣时,这些有害的化学成分便会随着泪液排出体外,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有害物质的浓度,缓解了紧张情绪。有研究表明,人在哭泣时,其情绪强度一般会降低40%。这解释了为什么哭后感觉比哭前要好了许多。哭作为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当你的精神蒙受突如其来的打击,哭对你的心理起着一种有效的保护作用。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释放功能

“哭嫁”是新娘对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严重不满和身受其害的渲泄,是对家长制下男女不公正待遇的一种控诉。是新娘在结束了自由自在的姑娘时代,到将要进入受歧视和虐待的媳妇阶段这一时候进行的,这对她来说无异是从自由人沦入到奴隶的境遇里去。这是几千年来妇女的共同遭遇。因此,在这个时候,她的哭号不再是对自己身为女子的不幸命运的感叹,而是抒发了在封建买卖婚姻制度下的整个受难群体的怨恨,这就使她的“哭”具有了社会的意义,也把“哭嫁”提到了社会的高度9。也因此,她获得了向社会控诉的权利,新娘赋予自己力量,可以祝福、诅咒,最重要的是,使她的观众们对她产生同情,给她安慰。她的哭唱不再是孤独的单音,而是得到了社会的关切,她获得了命运相同的同辈姐妹的唱和及父母亲朋的同声相应。在男权中心社会里,男子有权继承家族的产业,传宗接代;女子不得不被迫嫁到另外一个家族里去。在女儿出嫁时还要倒贴给她嫁妆。因此在娘家,女儿已经饱受男尊女卑之苦,待到嫁进夫家,她的地位更是沦落为家庭的奴隶,这一切都是男权中心社会给她带来的不幸。所以,诉说男女的不同待遇,对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的不满,是哭嫁歌中普遍存在的情绪。是对封建包办婚姻买卖性质的揭露。婚姻本身并不可怕,但女性毫无自主权的买卖包办婚姻对她们而言就是一种灾难。由于进入私有制以后的婚姻、家庭制度“是建立在丈夫统治之上的”10面对既非己愿,复不能抗拒的婚姻,女性们只有在宿命和无奈地直面惨淡的人生之外,保留为自己的悲惨命运一哭的唯一权利。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教育功能

在传统彝族社会里,未婚女子在娘家要接受闺房教育。包括学习各种礼仪、等相关知识及其他劳动技能等等。不同的家庭,条件不同,教育的内容和程度会有所差别,但是这种教育都将持续到女儿出嫁的当天。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未婚女子能够具有“德、言、容、功”这四德,使其日后进入婆家能够成为贤惠的妻子,孝顺的媳妇。在女儿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和出嫁那天,做娘的无疑是最心酸的一个,自己从小带大,乖巧可爱的女儿马上要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去生活,要处理许多新的人际关系,婆家不比娘家,言行有所不当,父母也往往不会计较,在婆家说话处事稍有不慎,或许就会引来婆婆和丈夫的斥责。做母亲的怎能不为女儿的未来忧心忡忡呢?将自己的社会经验、嘱咐与希望再一次地告诉临嫁女儿就成了哭嫁歌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这种形式也教育其他未结婚的女孩,让她们早早参与进来,学习一些婚龄女孩子该具备技能和知识。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仪式功能

特纳认为通过仪式,可以向受众表达与该仪式相关的一些价值观,是对该社会内部的矛盾冲突的遏制。11布朗认为仪式是恢复社会平衡和稳定的重要手段。12通过仪式使人们获得一种新的社会角色,通过对角色的领悟人们学会对角色的扮演,通过哭嫁使一个女孩准备接受去扮演一个妻子、主妇、母亲的角色。获得这个角色,开始尝试着去实践这个角色,是从未婚向以婚,从女孩向母亲的角色过渡13。因此在这个缓冲阶段表现出对姑娘时代生活的爱恋,对即将新的生活的担忧。每进入一个阶段,新娘都要哭唱一翻。这就在客观上强化了对婚礼仪式的记忆。每一种仪式都有其一定的功能目的,作为仪式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仪式歌的任务则是把这种目的、愿望、祈求表达出来。哭嫁歌作为婚礼仪式中的一种仪式歌,以其独有的哭唱结合的方式和生动感人的语言,透射了“哭嫁”隐含的仪式意义:把哭嫁歌唱得好与坏作为评判新娘孝顺、能干、聪明的标准以及寄予了“哭”能够避邪和求得福气的良好愿望。所以说“哭嫁”的仪式功能是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和个人幸福的期盼与祝愿。犹如新生儿初出娘胎的第一声啼哭,宣告了一个生命的诞生,新娘临嫁时的啼哭,也使她获得了一种身份的转换——从姑娘成了妇女。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评估功能

“哭嫁”是对女孩子出嫁之前一次综合素养的评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种水平资质过关考试。不仅关系到新娘今后到夫家的地位,小范围之内的影响力、美誉度,还是对娘家提供这些教育水平一种肯定。通过公开的哭嫁仪式使公众了解女孩的家庭教育,了解其为人处世、接人待物、生活的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是对女孩子的灵变和应变能力的一种检测。此时作为传授生活技能,生活知识的母亲,作为女孩的导师、教练也在间接地接受检测。新娘对家里成员的一一哭别,反映了她对亲情的理解,是新娘德育水平一种的体现。在哭嫁仪式上母亲公开教育女儿如何孝顺公婆,如何尊敬夫君,如何处好妯娌关系,如何对待叔子小姑等等关系,一切听从夫家安排,一切以婆家团结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在公共场合有第三方参与的情况下,让公众鉴定和目睹娘家的教育,新娘的能力水平,以免今后婆家就凭一面之词对新娘和娘家进行否定,娘家凭此获得公共舆论的支持。总之是一次公众参与的质量鉴定,对新娘婚后稳定的生活有积极作用。a1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释:
1.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26,2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庄锡昌编:《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1版,6页,杭州,杭州人民出版社,1988。
3. 摩尔根:《古代社会》,中文版,6,62,6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1卷,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 《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6. 沙马拉毅:《彝族文学概论》,第61,65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7. 程蔷:《婚前教育与哭嫁风俗》[J].民间文化,(Z1)第:68-70页,2000。
8. E.哈登:《人与文化的理论》,中文1版,214页,齐齐哈尔,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9. 杜春燕:《少数民族“哭嫁歌”价值浅析》[J].民族艺术研究,(2)第:73-75页,2003。
10.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哭出嫁.中国民间长诗选·第二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354-428页1980。
11. Turner,SchismandcontinuityinanAfricanSociety,P.252,Manchester,1957.
12. 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中文1版,146、148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1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116-12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 王继超.文朝志.阿买恳[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2] 王昌富.彝族妇女文学概说[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
[3] 朱文旭.彝族原始宗教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4] 苏克明.凉山彝族哲学与社会思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1999。

作者简介:高文:男,彝族,1981年,云南宣威人,德宏职业学院公共系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学、民族社会学。
图片:来自云南网 陈飞摄影。 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