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禄劝世居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据汉文史籍和彝文典籍记载,彝族先民早在殷商时代就活动于流经境内的金沙江一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彝族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口传文化,道腮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禄劝县彝族道腮是昆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道腮是流传于禄劝、武定的一种口传艺术,它字句押韵,对仗工整,语言精练,诙谐幽默。一般以五言或七言为主,往往在彝族喜庆节日、亲朋聚会和闲暇之余,由两人或两人以上通过说“道腮”竞赛,要么借物拟事或借物拟人,即兴编词,即编即说,也可以借助于平时的记忆,临时套用积累下来的说辞,相互戏谑取乐,以达到助兴、娱乐大众的目的。它有喜庆段子,艮古段子,农耕段子,单口段子,双口段子,众口段子等。类型多样,丰富多彩,蕴含了许多彝族的历史文化,古今地名,人物,风俗,季节、自然风光,上古飞鸟走兽等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彝族祖先的智慧和情趣。
道腮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文化认同的象征。对于彝族人而言,道腮是连接他们与祖辈、与故土的纽带。在喜庆节日、家族聚会上,这种口头传统可以让人们重温许多共同的记忆,增进情感联系。而这些情感形式的多样性,比如通过幽默的段子或深情的叙述,无疑为家庭和社会构建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
道腮的多样化形式使它具有适应性,符合现代人的娱乐需求。彝族道腮包含喜庆段子和农耕段子等,反映了从日常生活到节庆时刻的多种主题。这种灵活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引起身处其境的彝族民众的共鸣,也能吸引外界对其文化的关注。从竞技的即兴表演到轻松的闲聊,道腮总能在不同的场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道腮的语言特点,追求对仗工整、行云流水,通过简练而诙谐的表达,使其在听觉上给人带来极大的享受。这样的表达不仅是对语言艺术的挑战,更是对智慧的考验。彝族文化的这些特点,结合比赛的形式,将道腮表演变得尤为生动和充满活力。
彝族道腮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流传于彝族生活中,反映了其民族性格的特征、生活习俗、理想向往,与当地彝族的历史、文化生活、劳动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彝族道腮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在禄劝、武定等地区广受老百姓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