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服饰文化遗产类型及特征
作者 ​邵平 白爱荣 2022-10-07
原出处:​楚雄州非遗数字资源

楚雄彝族服饰于2014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mX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mX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楚雄彝族服饰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工艺精湛,纹饰精美,内涵丰富,是楚雄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山地农耕和畜牧生活中,在自生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手工绝技,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是楚雄彝族人民的文化符号,他传承的古老款式和纺织技术,是人类服饰史的缩影,为研究服饰起源和演变提供真材实料。分居各地不同的服饰特色,不仅是不同支系彝族的外在标识,在共性上展示着彝族崇虎敬火、尚黑、崇拜天地日月和马缨花的文化传统特色,在个性上展示着彝族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不同祖系分支及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而形成的差异,并且围绕着服饰产生的一系列民俗活动,己成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mX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楚雄彝族服饰是适应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楚雄彝族多居住于海拔2600米以上的山区,以农耕和畜牧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冬长夏短的气候特征,影响和制约着服装材质的选择,使他们有缠头和穿多层衣之俗;常年行走于山间地头,袖口、背部、胸襟、裤管、鞋面多是生活生产中最易磨损的部位,于是在这些部位绣花,在装饰的同时,还起到牢固衣物的作用。在刺绣图案的选择上,也可看出楚雄彝族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表现,马缨花、杜鹃花、牵牛花、雪花、八角花、羊角花、树木、鸟兽、牛羊、人物、卷云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大都能以写意或写实的夸张形态出现在他们的帽子、头巾、衣襟、环肩、围腰、包、裤管等部位上,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美术形式,无不表现出人与自然相谐的审美观念。mX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楚雄彝族服饰是民间信仰的折射

楚雄彝族的头饰、装饰纹饰中我们依旧可以寻觅到远古时期彝族先民的公鸡崇拜、虎崇拜、火崇拜、马缨花崇拜对其审美意识的影响,或多或少显示出天人合一、神人一色的感应或对应关系,行使着特定的文化功能。   mX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鸡在彝族传统文化观念中是一种吉祥物。彝文经典《夷僰榷濮》记载:彝族先民在创世神话中谈到,远古时天地之间没有光明,无白昼黑夜,是慧鸡不停的啼叫才使光明降临大地,天空变得碧蓝。彝族认为鸡是有智慧的禽鸟,是正义战胜邪恶的代表,在楚雄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曾有一对彝族青年,他们深深地相爱,当他们在森林中约会时被魔王发现,小伙子被魔王杀死,姑娘不愿遭受凌辱而逃跑,当姑娘跑到寨子边时,寨中的雄鸡正好高声叫起来,魔王不敢再追,姑娘抱着雄鸡来到森林中,雄鸡一叫,小伙子便复活了,从此彝家姑娘戴上鸡冠帽,不再惧怕魔王的危害。可见,公鸡是他们崇拜的对象,是光明象征,是正义战胜邪恶的代表。mX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缨花也是彝族古老神秘文化的体现。马缨花是彝族心目中最美的吉祥物。彝族中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彝族始祖阿普笃幕时洪水泛滥,他按天神指点,用马缨花树做成独木舟,乘其躲过洪灾,使得彝族得以繁衍生息。为此彝族先民认为马缨花树是神灵之树,能保佑部族繁衍发展。他们在衣服上绣上马缨花,不仅能美化装饰,还能祛恶避邪。于是马缨花成为了楚雄彝族服饰上最为常见的装饰物。mX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经《什列普系》说:“什列之始祖,乃天上虎神,婚配民间女,后裔为虎氏族”。彝族自称虎的民族,黑虎是彝族的原生图腾崇拜物。创世史诗《梅葛》记载,是虎尸解而形成了天地万物。虎作为图腾物的崇拜遗迹,从古至今都存在于彝族服饰中,《新五代史》:“昆明,其人椎髻跣足、披毡,其首领衣虎皮”。唐、樊绰《蛮书》云:“异牟寻披波罗皮。”“波罗”意为“虎……大姚县桂花乡彝族俚颇女子的上衣、裙子、腿套上用红、白、黄、绿等色布交错拼贴二方连续纹饰,图纹纵横交错,从后看,俨然像一件披着的老虎皮;武定发窝一带彝族妇女佩戴刺绣有“虎头纹”的围腰,牟定的彝族老年男子穿虎头鞋,据说能延年益寿;各地彝族儿童均戴虎头帽,帽上以镶、绣、滚等多种工艺饰以虎眼、鼻、口、“王”字等,据彝族老人说,儿童戴虎头帽,能驱恶避邪,保佑儿童茁壮成长;武定、牟定、大姚等地彝族妇女喜欢用一块绣有“四方八虎图”的裹背背小孩。这些虎图腾崇拜遗迹,以吉祥图案的形式存于服饰中。 mX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纹、火镰纹是彝族较为喜欢的装饰图案,多装饰于衣襟和环肩,色彩明快,图案醒目,尽显彝家人奔放、热情的性格。对火的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是火使人类结束了饮毛菇血的愚昧时期,是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与幸福。火是彝族先民的圣物,家家户户的火塘昼夜不熄,以示烟火不断,繁荣昌盛。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古老的祭火节,俗称“火把节”。当夜幕降临,彝人皆燃起松木,手持火把照明村寨,照明田地,驱逐邪魔,扑灭虫害,祈求丰收,男女老幼手拉手绕围随三弦节拍而边歌边舞,这便是彝族服饰上绣得最多的图案——“人形舞蹈图”。mX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mX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楚雄彝族服饰是承袭古装遗风的表现

从大量考古资料、彝汉史籍和壁画来看,楚雄彝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早在两汉之际即已形成,它是彝族先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斗争和与其它部族进行多次复杂融合的结果。当时楚雄地区东部为古滇国辖境,居住着“椎结、耕田、有邑聚”的滇人,他们的装束特点是:椎髻、束带、着圆扣饰、戴耳环、手镯、佩剑、披兽皮、衣饰尾。现今楚雄彝族妇女服饰身后都有“后幅”和“腰带”或“飘带”,他们的羊皮褂上必须保留完好的尾巴,这些无疑是远古衣饰尾饰习俗的遗。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滇西彝族始祖九隆部落曾以龙为图腾崇拜物,他们的种人“皆刻画其身,像龙文,衣皆蓄尾”,后来发展成若干支系“散在溪谷”,但他们的“衣服制裁皆有尾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尾……古人或饰系尾,西南夷皆然”。元、明、清以来,对彝族披羊皮褂、披毡、着裙、穿贯头衣的习俗,史籍中多有记载 ,元李京《云南志略》“罗罗即乌蛮,男女不分贵贱,皆披毡,跣足,男子椎髻,妇女披发,衣布衣,贵者锦缘,贫者披羊皮。”唐《通典》“黑傈傈……男挽发贯耳、披毡佩刀;妇人贵者套头衣,方领如井字、无襟带,披黑羊皮,饰以领素。“东爨乌蛮”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清《定远县志》“罗武……种类罗罗……男子缠头跣足,女人织毛布为衣,裹头用布,下缀缨花,腰着捅裙,手铜镯……。”这些服饰在楚雄彝区仍然流行,充分再现了彝族服饰的传承功能。mX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楚雄彝族服饰是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

不一样的年龄,不一样的装束,不一样的场合,不一样的打扮。一些约定俗成的穿衣方式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节庆日男女老幼身穿盛装,竞相赛美,进行智慧的较量。伙子找对象,多从姑娘服装上的手工、银饰物上判断其是否灵巧,家境如何。服饰还是彝族青年交往的重要媒介。从小伙子的装扮上同样可判断他是否已找到了意中人,有意中人的小伙子多身穿姑娘送的火草领褂,腰系一条绣花腰带。同时,从女装穿着方式上的上也可判断她婚否或生育否,一般彝族姑娘婚前多戴花帽,穿花衣,穿绣脚边裤(裙),色彩缤纷,纹饰繁缛,饰物较多,而且重点装饰头、胸、臀部,以此来吸引异性目光。而婚后多换上色彩素净的衣服,改戴包头帽,服装上饰物较少。中老年服装则以舒适、保暖为主,服装上的图案也是以辟邪、长寿为主题。mX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各节庆文化活动中,彝族服饰(刺绣)展示、展演、展销等活动,是节日的一大亮点。彝族火把节、彝族赛装节、彝族插花节、彝族服装节、彝族三月会、彝族老虎笙文化节、彝族马缨花节、彝族梅葛文化节等等各种传统节日中,各种传统装、盛装、中青老装、刺绣品等纷纷亮相,节日成为了彝族服饰(刺绣)保护、传承、宣传、交流的重要平台。mX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民就是这样世世代代,通过服饰文化,传递着,道德伦理观念,增进了各民族的团结。mX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