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享有“川滇明珠”和“攀西聚宝盘”的美誉,坐落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南部,地处川南与滇北的交汇处。它北距成都669公里,西邻西昌229公里,东至攀枝花144公里,南达昆明440公里,与多个县市接壤,地理位置极为优越。
会东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南部,处于川南与滇北的交汇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北接成都,西通西昌,东达攀枝花,南至昆明,与多个县市相邻,交通十分便利。这样的区位优势,使会东成为川滇两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
会东1952年建县,地处四川西南、凉山正南,幅员面积3226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17个乡镇、189个村、14个社区,总人口42.78万人,有汉、彝、傈僳等14个世居民族。
会东县的区位优势显著,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南部,位于川南与滇北的交汇地带。它北距成都669公里,西至西昌229公里,东达攀枝花144公里,南抵昆明440公里,与多个县市相邻,交通便捷。这样的地理位置,使会东成为川滇两地不可或缺的交通要道和物资流通的重要节点。
会东县的面积约为3226平方千米,在四川省的183个县中排名第40。这个面积大约相当于4.45个新加坡的大小。会东县不仅面积广阔,其东西和南北的最大距离也相当可观。从东到西,距离可达72千米;从南至北,距离长达81千米。这样的地理跨度,使会东县在四川省内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都显得尤为独特。
会东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了彝族,还生活着汉族、傣僳族等29个世居民族。这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民族格局。2018年末,会东县全县人口共计42.78万人。其中,汉族占据了绝大部分,达到38.7万人,占比高达90.46%;彝族以3.39万人的数量位居第二,占总人口的7.92%。此外,还有0.69万人的其他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比例的1.62%。
会东县地处云贵高原的西北边缘地带,横跨会理至东川的横断山脉段。其地貌特征以山地为主,辅以山原、平坝、台地和少量丘陵。地势上,中部地区高耸,西部则逐渐平缓,北部绵延不绝,而东、南部则陡峭险峻。金沙江谷地地势较低。
会东县内,鲁南山脉、大黑山脉和鲁昆山脉等主要山脉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其中,会东中部的柏杉乡紧风口云盘海拔最高,达到3331.8米,而东北角的莫家沟与金沙江汇水处则是海拔最低点,仅为640米。
会东县的气候特点显著,日照时间长,光照辐射强,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具体来说,会东县属于中亚热带西部湿润季风气候区,其年平均日照时数高达2306.4小时,即每天平均6.32小时,这比成都市的年平均日照时数多了一倍。
在四季温度方面,夏季的平均最高温度为28摄氏度,而冬季的平均最低温度则降至2摄氏度,冬季的温差最大,可达16摄氏度。此外,会东县的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高山地区与峡谷地区的温差极大,甚至会出现高山积雪与峡谷炎热的景象。具体来说,金沙江河谷地区炎热干燥,长夏无冬;中山地区则气温波动大,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而高山地区则终年寒冷,长冬无夏。
会东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在矿产资源方面,会东是全州的重要矿产资源大县,东南部地区蕴藏着金银铜铁铅锌等50余种矿种,其中铁矿和铜矿的储量尤为可观。此外,会东还拥有过境的最大河流金沙江以及多条一级支流,如鲹鱼河、大桥河等,水能理论蕴藏量巨大。
在森林资源方面,会东被誉为全国华山松面积与松籽产量第一大县,以及松露面积最大的县。该县松露产量稳定,且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会东还是中国松露的最早发现地,为《真菌学报》第十卷第四期刊出的论文《中国块菌属一新种》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4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各类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形势,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运行调度,督促工作落实,推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9.14亿元,同比增长6.6%,首次突破两百亿大关,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2.8%、11.2%、5.8%,经济总量连续多年排位全州第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14.3%,税收占比78.5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6.7%。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获评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突出县”。
文字来源:百家号-川滇明珠《会东县:川滇明珠的自然与人文魅力》;图片来源:方志四川,投资凉山《走进大凉山-会东》,图片具体拍摄者不详,欢迎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