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因美丽的母亲河——红河穿境而过得名。红河州资源禀赋优越、文化丰厚多彩、生态环境宜居、发展潜力巨大,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是中国陆路通往东盟的重要通道。
(天堑变通途 胡彦辉摄)
【地理环境】
红河州位于云南省南部,北靠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地处东经101°47′~104°16′,北纬22°26′~24°45′之间,辖区面积32931平方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54.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21公里。最高海拔为金平县西隆山3074.3米,最低海拔为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76.4米(云南省海拔最低点)。辖4市9县(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弥勒市、建水县、石屏县、泸西县、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135个乡镇(街道),1365个村委会(社区)。州府蒙自市距离省会昆明243公里,距越南河内400公里,距越南海防港511公里。
(红河哈尼梯田,来自红河州融媒体中心资料库)
【山系水文】
红河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红河为界,分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东面属于滇东高原区,西面为横断山纵谷的哀牢山区。哀牢山沿红河南岸蜿蜒伸展到越南境内,为州内的主要山脉。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8.5%。北回归线穿越个旧市、蒙自市、建水县。红河州的水系分属红河水系、珠江水系,南部属红河水系,北部属珠江水系,河流主要有李仙江、藤条江、南溪河、曲江、甸溪河等。境内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80条(含南盘江、红河2条干流),其中,珠江流域65条、红河流域115条;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3条,其中,珠江流域6条,分别为南盘江、曲江、泸江、沙甸河、甸溪河、南洞河;红河流域7条,分别为红河、小河底河、南溪河、李仙江、泗南江(牛孔河)、小黑江、藤条江(勐拉河)。红河州的湖泊均为淡水湖,分布在南盘江流域,主要有异龙湖、赤瑞湖、三角海、大屯海和长桥海。
(哈尼梯田 白成亮摄)
【自然资源】
红河州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亚热带原始森林莽莽苍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1种、野生动物45种,是云南“中华生物谷”重要基地,被誉为“滇南生物基因库”。红河州立体气候特征明显,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2000小时,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全州耕地总面积627.70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08.38千公顷,是国家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云南粮经作物的主要产区。全州矿产资源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北部以煤、饰面用灰岩为主的能源、建材矿产集中区;中部以锡、铜、铅、锌、银、锰为主的有色、黑色金属矿产集中区;南部以金、铜、镍、石膏、大理岩为主的贵金属、有色金属、建材非金属矿产集中区。锡矿储量、产量居世界前列,有“锡都”的美誉。
(火把节狂欢 来自弥勒融媒)
【民族人口】
红河州民族众多,有汉族、哈尼族、彝族、苗族、傣族、壮族、瑶族、回族、布依族、布朗族、拉祜族11个世居民族。2024年末红河州户籍人口471.35万人,其中,汉族179.28万人、哈尼族91.19万人、彝族117.69万人、壮族12.08万人、傣族12.41万人、苗族37.39万人、回族7.80万人、拉祜族1.38万人、瑶族10.21万人、布朗族0.10万人、布依族0.42万人。户籍人口按性别分:男性242.52万人,女性228.83万人;按民族分:汉族179.28万人,少数民族292.07万人、占总人口的62.0%。
【历史沿革】
早在旧石器时代,红河沿岸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西汉时期,红河地区纳入中央行政管理版图。东汉之前,这里开始了锡、银、铅矿开采,并以产锡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滇南人民行政公署在建水县成立。1950年2月,改称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3月,专员公署驻地由建水迁往蒙自;同年12月,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云南省人民政府蒙自区专员公署。1953年5月1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在元阳新街成立。1957年11月18日,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合并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8年省辖的个旧市划归自治州领导,州府由蒙自迁至个旧。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复州政府驻地由个旧回迁蒙自;同年11月18日,红河州举行了迁移庆典大会,标志着蒙自正式成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新州府。
【历史文化】
走进红河,就走进歌舞的海洋,走进民俗的博物馆。哈尼族“十月年”“矻扎扎节”、彝族“火把节”“祭火”、苗族“花山节”、瑶族“盘王节”等民族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创造了哈尼族长街宴、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乐作舞、彝族海菜腔、阿细跳月、烟盒舞等绚丽灿烂的民间文化,《哈尼古歌》《诺玛阿美》等文艺作品向世人展示了浓郁而独特的文化内涵,一首《阿波毛主席》唱响大江南北,一曲《长街宴》唱出民俗风情画。红河是一片文化沃土,民族文化、儒家文化、近代工商文化、农业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及百年滇越铁路、百年云锡矿业、百年开埠通商、百年过桥米线“三千四百年”历史文化名片,红河卷烟等驰名中外。孕育了清末云南唯一的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世界著名大数学家熊庆来、清末巨商王炽、民国时期治理新疆16年的杨增新、抗日名将张冲等杰出人物。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和法商学院曾经在此驻足。这里留下了云南的多个“第一”——第一条铁路(滇越铁路)、第一个邮政局(电报局)、第一个海关、第一家外国银行。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也在这里召开。
(红河县小吃)
【景点美食】
红河州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哈尼梯田是红河州最具特色的地理标识和文化标识,是红河州最靓丽的一张名片。电影《芳华》,也在蒙自碧色寨火车站取景拍摄。建水孔庙是中国第二大孔庙,河口跨境游独具浓郁的越南风情,弥勒湖泉生态园构思新颖、气势恢宏。有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阿者科,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水紫陶里,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建水临安古城主题特色街区,有俯瞰全城的城市玻璃栈道——个旧老阴山玻璃栈道,有城景一体的屏边滴水苗城,有世外桃源般的金平蝴蝶谷,有鬼斧神工的泸西阿庐古洞。红河大地绿树红花、蓝天碧水,五色土壤、黑瓦白墙,人文和自然景观多姿多彩。起源于蒙自的过桥米线、建水的汽锅鸡享誉国内外,石屏豆腐名扬天下。百花宴、菌子宴、豆腐宴、昆虫宴各种美食美味琳琅满目,梯田鱼、蒙自年糕、越南小卷粉、小锅米线让八方来客既饱眼福又饱口福。叫响“红河—一个最云南的地方”新IP,提升“两国六目的地”黄金旅游线路,4A级景区数量达22个、居全省第一,“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品牌日益响亮,“旅居红河”成为新时尚,红河正加快成为云南旅游新方向。走遍红河大地,城乡处处都有绿色天然环保的红河特色美食让人流连忘返。
(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 新华网发布 李昱廷 摄)
【生态环境】
红河州有高海拔、低纬度的地理特征,年平均气温16至20摄氏度,气候舒适宜人。全州森林覆盖率达59.72%,生态环境良好,有云南大围山、黄连山、金平分水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异龙湖、哈尼梯田、长桥海、黄草洲等国家级湿地公园。每个县城规划区范围内都建成了1个森林公园或湿地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屏边县、红河县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个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开远热电气循环利用产业园等成为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云锡锡冶炼退城入园搬迁改造等项目成为生态治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样板。2020年,红河州创建成为全国首个“天然氧吧州”。红河州是最适宜人居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充分享受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和良好生态的滋养。
(河口口岸通关 黄健摄)
【开放优势】
红河州边境线长848公里,河口、金平、绿春3个边境县与越南接壤,地处昆明和越南河内的中间点,有着十分明显的区位优势,随着州内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和开发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具有建设面向东南亚出口生产基地、承接外向型经济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红河州已成为北连滇中、南向通往东盟、西接昆曼大通道、东向连接大湾区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红河州有3个设施完善、通关便利的国家级一类口岸,有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河综合保税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中国(红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河口沿边产业园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等国家级开放平台、产业平台。2024年,成功举办中越(红河)边境经济贸易旅游交易会,吸引16个国家近千户企业参展参会,完成采购交易额124.49亿元、创历史新高。对外通道更加畅通,南溪河联检大楼正式启用,中国坝洒—越南巴刹红河界河公路大桥可研获批,红河(河口)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国家建设名单,全州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货值增长36%、50%,均居全省第2位,对越贸易占全省比重达62.6%。河口沿边产业园区“一园三片区”加快建设,核心区新签约项目28个、新开工项目15个、投产9个,实际利用外资1827万美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857.57亿元、居全省沿边产业园区第1,沪滇合作共建园区取得新进展,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边民互市“多地备案、多区交易”模式等3项创新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4个海外仓投入使用,形成“保税仓+边境仓+海外仓”模式。主动服务外交大局,中越第八次国防友好交流、中国—东盟“Z世代”青年大联欢暨文化交流、第十一次中越五省市经济走廊合作会议、首届“红河节—红河流域合作周”等活动在红河成功举办,为巩固中国—东盟传统友谊,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作出红河贡献。
【产业基础】
红河州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新增项目入库1161个,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占比分别达63.4%、54.9%,12条产业链延链补链工作持续推进。2024年,全州第一产业增加值392.59亿元、增长2.7%,水果、禽蛋产量和家禽出栏均居全省第1,《稻鱼鸭综合种养技术规范》成为首个稻鱼鸭综合种养领域的国家行业标准,建成全国大棚基质盆栽蓝莓主产区。第二产业增加值1068.14亿元、增长6.9%,“云雁”双座轻型运动飞机成为西南地区唯一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成功适航取证的运动类飞机,锡金属、轻型运动飞机制造、虾青素已成为具有红河标识的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第三产业增加值1524.76亿元、增长4.7%,接待国内外旅游者9000万人次,旅游总花费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均居滇中五州市第2,红河州入选中国最具潜力文旅城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1:35.8:51.1。
【社会事业】
红河州坚持人民至上,将79%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全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24年,全州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6.9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高考一本上线率达26.45%、增长3%,红河学院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红河县一中女足获全省第四届青少年足球联赛冠军,红河籍运动员杨昊获巴黎奥运会男子双人10米跳水金牌。《云上梯田》等7个作品获彩云奖,红河马缨花艺术团获全国“百团汇演”优秀群众文艺院团,红河州在全省率先实现应急广播自然村以上全覆盖,哈尼梯田智慧旅游立体化监测系统入选全国优秀案例。99.3%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标准,5个县市获评全省推进健康县城建设工作突出县市,开远市创成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市。“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成效突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46%,弥勒市入选全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试点。累计建成海绵城市39.85平方公里,8445套城镇棚户区建设工程竣工,河口县河口镇入选国家边境小城镇建设试点。生产安全事故下降率居全省前列,连续31年无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发生,应对台风“摩羯”影响有力有效,紧急避险转移和安置群众3.2万人,9起成功转移避险案例在全省推广。全力推进新一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233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项目建设全面完成,2个集体和1名个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实践迈出新步伐。10件惠民实事全部办结。
【经济发展】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三年新突破”的承上启下之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州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领导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州政协监督支持下,全面落实州委“337”工作思路,围绕稳增长提质效、快转型强升级、激活力增动能、抓统筹惠民生、守底线保安全,发展壮大“三大经济”,全力以赴抓项目、帮企业、育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为“十四五”胜利收官打下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红河实践迈出新的坚实步伐。2024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85.49亿元、增长5.2%,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居全省第2位、滇中五州市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8%,居全省第1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居滇中五州市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6%,居全省第3位。弥勒、蒙自、个旧、开远4个市入选中国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红河州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跃居第2位,经济大州“挑大梁”作用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