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
作者 彝族人网工作室 2025-03-30
原出处:彝族人网综合

hM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因美丽的红河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而得名。这里是一片充满神奇与魅力的土地,既有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又有底蕴深厚的人文风情,是云南多元文化交融与发展的生动缩影。hM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h13.jpg

滇南中心蒙自城(红河州林草局,胡彦辉 摄)

它东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接玉溪市,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北靠昆明市,是中国连接东南亚的重要通道之一,战略位置十分重要hM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dddd2.jpg

天堑变通途(红河州融媒体中心,胡彦辉 摄)

行政区划

红河州下辖 4 个县级市、6 个县、3 个自治县,分别为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弥勒市、建水县、石屏县、泸西县、绿春县、元阳县、红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各市县在发展中既保持自身特色,又相互协作,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蒙自作为州府所在地,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个旧以丰富的锡矿资源闻名于世,有着 “锡都” 的美誉;建水县历史悠久,保存着众多古建筑,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这些各具特色的区域共同构成了红河州丰富多元的行政区划版图。hM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h9.jpg

蒙自城市风景(新华网,佴斌 摄)

人口.民族

截至 [具体年份],红河州常住人口约 [X] 万人。这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居住着哈尼族、彝族、苗族、傣族、壮族、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X]% 左右。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不同民族的服饰、饮食、建筑、节庆等都各具特色,如哈尼族的梯田文化、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等,都是红河州民族文化的瑰宝。hM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h2.jpg

红河州民族团结活动月(云南网)

hh4.jpg

党的政策宣讲 (红河州学习平台,龙俊 摄)

称号.荣誉

红河州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与发展成就,荣获众多称号与荣誉。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的所在地,哈尼梯田以其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 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展现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此外,红河州还拥有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县)、“中国过桥米线之乡”(蒙自市)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红河州历史文化和特色美食的高度认可,也提升了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hM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h8.jpg
蒙自市鸟瞰(红河发布,胡艳辉 摄)

DM_20250330095606_003.jpg

(哈尼梯田 白成亮摄)

历史沿革

红河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已纳入中央王朝版图,设益州郡,下辖胜休、贲古等县。唐初,红河地区属于剑南道,后南诏国崛起,在此设通海都督。宋代,大理国统治时期,红河州分属秀山郡、石城郡等。元明清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统治的加强,红河州的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和完善,先后设置了临安路、临安府等。近现代以来,红河州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证了中国从动荡走向和平、从落后走向发展的历程,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hM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h5.jpg

解放初期老厂锡矿全景(云南国资)

hh6.jpg

1928年个旧市的远景(百家号)

地理.交通

在地理方面,红河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高原、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境内海拔高差悬殊,最高点为金平县西隆山,海拔 3074.3 米,最低点为河口县南溪河与红河交汇处,海拔仅 76.4 米。红河、南溪河等众多河流穿境而过,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hM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h15.jpg

绿美泸西·水天一色黄草洲(红河州林草局,牟炳文 摄)

hhtiti1.jpg

红河哈尼梯田(红河州融媒体中心)

hh14.jpg

林田寨水美如画(红河州林草局,胡彦辉 摄)

交通建设方面,红河州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公路方面,有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如昆河高速、锁蒙高速等,极大地缩短了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铁路方面,泛亚铁路东线(蒙河铁路)已建成通车,实现了与国内外铁路网的连接,促进了区域间的贸易往来;航空方面,红河蒙自机场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红河州的交通便捷性和对外开放水平,助力其更好地融入 “一带一路” 建设。hM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h7.jpg

红河县以绿美高速公路 (中国交通报)

民族文化

红河州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哈尼族的梯田文化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哈尼人用勤劳和智慧,历经千年开垦出规模宏大的梯田,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体系,包括梯田农耕技术、哈尼族长街宴、哈尼族歌舞等。彝族的海菜腔、烟盒舞,旋律优美,动作灵动,展现出彝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苗族的芦笙舞、瑶族的长鼓舞等,也都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传承着各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此外,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也十分精湛,如苗族的银饰制作、彝族的刺绣、傣族的竹编等,都体现了少数民族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hM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bj4.jpg

(火把节狂欢 来自弥勒融媒)

hh3.jpg

民族团结一家亲(红河州委宣传部)

气候.资源

气候上,红河州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具有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的特点。州内年平均气温在 16℃ - 23℃之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十分适合居住和旅游。hM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330095606_012.jpg

(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 新华网发布 李昱廷 摄)

hh10.jpg

金色的蒙自万寿菊田园(新华网,李星 摄)

在资源方面,红河州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已发现的矿产有 50 多种,其中锡、铅、锌等储量居全国前列,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之一。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州内有多个自然保护区,如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大量珍稀动植物,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此外,红河州的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极具开发潜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hM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330095606_004.jpg

(河口口岸通关 黄健摄)

旅游.美食

旅游资源上,红河州堪称旅游胜地。除了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外,还有建水古城,城内保存着众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朱家花园、朝阳楼、文庙等,充满了历史韵味;元阳箐口民俗村,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哈尼族民俗风情;弥勒市的湖泉生态园,环境优美,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河口口岸,充满了异域风情,游客可以感受中越边境的独特魅力。hM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h1.jpg

弥勒东风韵景区(红河州委宣传部)

DM_20250330095958_006.jpg

建水古城(红河文旅,江蕊先 摄)

DM_20250330095606_007.jpg

蒙自市湖景怡人 (红河发布)

DM_20250330095958_004.jpg

蒙自碧色寨火车站(红河发布,胡彦辉 摄)

美食方面,红河州更是令人垂涎欲滴。蒙自过桥米线声名远扬,以其汤鲜味美、配料丰富而闻名,一碗热气腾腾的过桥米线,承载着红河州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情调;建水烧豆腐,外酥里嫩,配上独特的蘸料,是当地极具特色的小吃;个旧的烧烤、石屏的豆腐宴、河口的小卷粉等,也都各具风味,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领略到红河州独特的饮食文化。hM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bcd3.jpg

(红河县小吃)

经济实力

近年来,红河州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产业发展上,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烟草、化工、食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农业方面,特色农业发展迅速,红河州是云南省重要的粮食、水果、蔬菜生产基地,尤其是石榴、香蕉、芒果等水果产量高、品质好,畅销国内外;同时,随着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旅游业已成为红河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hM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330095606_020.jpg

蒙自经开区润鑫铝业(红河州委宣传部,胡彦辉 摄)

结语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土地,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和蓬勃的发展态势,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在这里,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历史与未来紧密相连。展望未来,红河州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行,成为彩云之南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hM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330095606_022.jpg

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红河州委宣传部)

hh12.jpghM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高标准农田建设(红河州委宣传部)
文字来源:红河州人民政府网、彝族人网;图片来源:红河州人民政府网、红河州委宣传部、红河文旅,红河发布 等……部分图片具体拍摄者不详,欢迎提供信息。
【声明】本文的素材资料从公开的互联网平台搜集,并经过彝族人网综合整理,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相关版权归属原作者和原媒体,著作权人如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