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是一片充满生机与魅力的土地。这里古称“香城”“凤凰城”“燕子城”,幅员面积2284平方公里。德昌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多元的民族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活力。
德昌县城俯瞰(封面新闻,旷远志 摄)
(德昌 安宁河上图)
行政区划
德昌县下辖12个乡镇(街道)、73个村(社区)。全县行政区划布局合理,各乡镇(街道)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相互协作,共同推动着德昌县的全面发展。
人口·民族
德昌县常住人口21.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3.5%,包括彝族、傈僳族等26个民族。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景观。
德昌钟鼓楼(魁星阁)民俗表演(封面新闻,余洋 摄)
称号·荣誉
德昌县曾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全国绿化模范县、最具投资价值目的地城市、自然(养生)旅游目的地、四川省十大最具潜力森林康养目的地、四川省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这些称号和荣誉不仅是对德昌县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其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肯定。
历史沿革
德昌县历史悠久,建制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古为邛都县地,五代后汉天福二年(948年)改建昌府为建昌郡。民国二年(1913年)去府复县,德昌为西昌县分县。1978年10月,随西昌地区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悠久的历史为德昌县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
地理·交通
德昌县地处安宁河谷腹地,是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节点。县内交通便利,成昆铁路、雅攀高速、108国道纵贯南北,境内有火车站7个、高铁站2个、高速公路出口4个。德昌县距西南一流支线机场青山机场64公里,处于西昌半小时经济圈和攀枝花一小时经济圈,由铁路、公路、航空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快速便捷。
复兴号动车驶过彝家新寨(封面新闻,余洋 摄)
民族文化
德昌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彝族文化、傈僳族文化、佛道教文化、红军红色文化等。彝族年、火把节、傈僳族阔拾节以及彝族、傈僳族婚礼、葬礼都饶有特色。这些民族文化活动不仅展示了各民族的独特风情,也成为了德昌县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资源
德昌县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总时数2245.3小时,年均气温17.9摄氏度,年均降水1072.2毫米,无霜期300天以上,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年均浓度4404个/cm³,最高达到12000个/cm³。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生态环境优越。德昌县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共发现矿种25个,矿产地72处,矿化点48处。已开发利用的优势矿产轻稀土矿氧化物远景储量达200万吨。此外,德昌县森林覆盖率达71.6%,林副产品种类繁多,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
(云盘山)
旅游·美食
德昌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4A级景区螺髻山,以及角半村、海花沟大地公园、傈僳水寨等特色景点。每年举办的“樱桃节”“桑椹节”等特色旅游活动持续升温。德昌县的美食也独具特色,如“德昌草莓”“德昌桑椹”“建昌板鸭”等特色美食,深受游客喜爱。
(凤凰阁)
经济实力
德昌经济以农业、工业、旅游业为主:
农业:盛产水稻、玉米、烤烟、桑蚕、水果(如芒果、枇杷)。
工业:以矿产加工、水电开发、建材生产为主。
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县域经济新增长点。
德昌县的烟叶、蚕桑、蔬菜、林果等特色支柱产业全面快速发展,粮经、枇杷、桑椹、樱桃、蓝莓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初具规模,建成省级园区2个,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德昌草莓”“德昌桑椹”“建昌板鸭”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果桑之乡”已成为德昌重要名片。
2023年,德昌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达100.12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居全州第一。德昌县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德昌风电)
结语
德昌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多元的民族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活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德昌县正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