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如何转化为“指尖经济”百姓富裕——牟定县民俗文化产业调查
作者 ​李振华 2025-05-31
原出处:彝族人网

四弦琴、彝绣业……地处滇中牟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丰富多彩的非遗如何历久弥新?如何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牟定县通过探索非遗保护体系化、文创产业规模化、品牌矩阵立体化、数字传播创新化,走出了一条依托非遗项目发展民俗文化产业的路子。
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b2.jpg

(来自楚雄文旅)

牟定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7人;全县从事“龙头四弦琴”加工的工艺品店20家,制作龙头四弦琴的民间艺人约50人左右,每年制作四弦约10000把左右;企业与村共建30余个绣坊和车间,全县有彝绣企业及商户150余家,从业人员8800余人,其中重点培育彝绣领军企业12户,建设彝绣产业示范村10个,全县实现彝绣产业增加值6500万元。探索已有新成就,文化产业促振兴。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弦之琴——守艺人走出新路

龙头四弦琴在当地又称彝弦、月弦、弦子,跳左脚舞唱左脚调,龙头四弦琴是必不可少的乐器。近年来,牟定县以龙头四弦琴为代表的文创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从事“龙头四弦琴”加工的工艺品店20家,制作龙头四弦琴的民间艺人约50人左右,每年制作四弦约10000把左右,发展前景良好,特色文化产品畅销国内外。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光金做四弦琴被列入云南省非遗传承人,其古拙质朴的艺术风格承载着彝族左脚舞之乡的厚重历史。这片具有浓厚传统艺术氛围的土地上,孕育出了多名像王光金一样的民间艺人。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a1.jpg

(非遗传承人王光金,来自牟定在线,图:小勋 天天)

王光金出生于牟定县蟠猫乡梅子树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喜欢木匠活,因为家庭困难,小学毕业后王光金就跟着父亲做四弦琴。14岁那年,王光金模仿爷爷和父亲做出了第一把四弦琴。从此,王光金在农闲时间就做四弦琴,卖给当地和周边村的小伙子,做四弦琴已成了王光金家的经济来源。为了打开四弦琴的销路,2003年王光金带着木匠工具,从乡村进入城市,在牟定县城开起了四弦琴制作门店。王光金进城开店至今,在四弦琴制作的实践中,从选材到制作完成的每道工序,认真钻研,精心雕刻,他做的龙头四弦琴外观漂亮,音质纯美,因此他被当地群众称为“彝弦王”。目前,他制作的四弦琴已远销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产品供不应求,既带动了牟定县的四弦琴制作产业发展,又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牟定县素有“彝族左脚舞之乡”的美誉,自古流传着“会走路就会跳左脚舞,会说话就会唱左脚调”的生动描绘。在牟定,龙头四弦琴是人们节庆聚会、休闲娱乐时跳左脚舞的必备乐器。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王光金匠心独具,数十年坚守在龙头四弦琴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是远近闻名的龙头四弦琴制作代表性人物。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绣之探——巧手绣出产业路

初春,牟定县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车间内,机器声哒哒作响。绣娘们忙碌的指尖下一片姹紫嫣红,一件件产品跃然成形。牟定县彝族刺绣代表性省级传承人鲁翠芹不时托布捏针,指点绣娘针法技艺。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c3.jpg

(牟定县人力资源 李书信)

古老的彝绣技艺根植于彝族左脚舞之乡牟定的边远山区。农村妇女们用农闲时光打孔走线,把美好的花草事物绣在衣服、枕头套、鞋垫等上面,成为四季常艳的生活装饰物。借助机器和互联网,彝绣这门小众技艺逐步走出山区,装点起越来越多人的生活。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绣突围——从小生活在农村,鲁翠芹常见母亲在农活之余彝绣。长大后,鲁翠芹选择外出闯荡,品尝种种艰辛后,他有了个大胆的想法。彝绣常游走于妇女指尖,绣郎并不常见,当鲁翠芹拿起绣针,在商场里摆摊售卖彝绣时,立刻成为焦点。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5年鲁翠芹在牟定开了当地第一家彝绣作坊扩大生产规模。传统彝绣技艺要在白布上手工绘图,耗时费力。“外地人喜欢的图案复杂多变,本地人则喜欢简单古朴的图案……”彝绣图案留存于农村妇女笔下,鲁翠芹在本地、外地采风寻图,积累了500多张风格迥异的图案,为彝绣批量化生产打下了基础。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了设计图案,如何让其跃然布上?从未接触过电脑的鲁翠芹从零开始学习用电脑软件绘图。他从厂家购买机器,边生产边研发,让不易走线的黑白画变成彩色画,以色彩划分区域,配以分解图案,重新设计的绣针也更符合人体工学,用久了手指也不累。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耗时费力的手工绘画和配线等前段工序解决了,鲁翠芹将公司定位为产品设计生产,交由线下代理人销售,年销售额高时能达到300万元。可是,传统线下代理人从工厂批发拿货加价卖给消费者的形式,无形中提高了消费门槛。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想通过互联网找到更多彝绣的消费者,不仅卖成品,还能通过简易分解教程让更多人喜欢上这门技艺。”参加完当地组织的电商培训班后,鲁翠芹一头扎进电商直播。鲁翠芹称,现在约3000人与她家长期合作负责提供彝绣产品,她负责对外拓展市场进行销售,上百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多个国家。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走进金瑞瑞经营的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陈列着色彩艳丽的花衣、花帽、花围腰、花裹背、花鞋垫、绣花鞋等刺绣产品琳琅满目。公司生产的彝族演出服饰深受市场青睐,远销四川、贵州、深圳等地,并在当地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2022年,公司营业额超700万元,带动当地2000余人就业增收。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4年,鲁翠芹姑娘金瑞瑞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成立牟定县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青年彝族刺绣创新协会,致力于彝绣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带领1000多名彝家绣女走上增收致富之路。同时,全国人大代表金瑞瑞在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带着关于扶持楚雄彝绣发展的建议和精心准备的三套彝绣服饰,为彝绣代言,为家乡代言。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ed4.jpg

(来自牟定县文化馆,陈玉春)

巧手绣娘——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充分发挥“杰鲁彝绣”“红绣坊”等民族文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引导彝绣企业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助共赢、抱团发展,主动融入“楚雄彝绣”(孔雀码)区域公共品牌大局,提升彝绣品牌文化特色。同时,成立全国人大代表“金瑞瑞彝绣工作站”,培养3000余名彝绣绣娘、500余名专业绣娘,带动农村100多名中老年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据统计,从2013年到2023年,牟定县的绣娘人均月收入从563元增加到3180元,固定用工的绣娘年收入可达2至4万元。渐渐壮大的彝绣产业,让这片彝乡土地的绣娘们在家门口增收这件大事上有了更好的奔头。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绣出富裕——在楚雄州“1+1+N”政策的支持下,牟定县将彝绣与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现代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出了“企业+协会+绣娘”的合作模式,先后建成了共和镇彝绣一条街、彝和园民族文化产业园等。培育从事彝绣创作、经营的企业和商户逾105家;彝绣非遗传承人27人,擅长彝绣技艺的民间绣娘8800人;争取沪滇对口帮扶资金,为乡级彝绣车间购置机绣设备,改善产业发展条件。结合市场需求,融合传统手工刺绣和机绣技艺,做精高端定制品牌、做优大众消费品牌、做强传统特色品牌,彝绣产品从原有的传统服饰拓展到车内饰品、家居饰品、工艺礼品等30多个品种、100多个产品,通过参加各类展览和市场推介活动,牟定彝绣已经多次亮相国内外知名展会,包括昆明国际博览会、意大利米兰时装周等。彝绣绣品不仅仅是手工艺品,更成为了具有文化意义和商业价值的产品,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喜爱,目前,产品远销上海、深圳、福建甚至国外。截止目前,全县重点培育彝绣领军企业12户,推动建设彝绣产业示范村10个,实现彝绣产业增加值6500万元。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牟定县突出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弘扬,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非遗+”多元融合路径,打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新生态。通过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实践,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真正走进百姓生活,走稳人民富裕、走向国内外市场。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e5.jpg

(金瑞瑞彝绣工作站,牟定文化馆,陈玉春)

笔者手记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守正不能守旧,必须创意引领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必须守正不能守旧。非遗项目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正是因为源于生活、成就于生活,要保持其生命力更不能脱离生活。传统技艺所守之“正”,是技术层面上的艺术特色、工艺优势,也是文化层面上的工匠精神、传统底蕴,而不是面对新的发展条件和生活环境抱残守缺、泥古不化。杜绝创新的“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反而会将非遗项目逼入脱离时代的死胡同。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必须创意引领创新。近年来,很多地方依托非遗IP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受到市场认可和消费者喜爱。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没有放弃传统技艺和文化特色,反而通过一个创意实现载体更新、形式创新,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比如,牟定县的“彝绣服饰”,就是将彝绣衣服穿在人身上,既保留了传统的技法和图案,也完美融入了现代时尚,实现文化价值和市场效益的双赢。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何破解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困局?牟定的探索证明,通过守正创新推进传统技艺“见人、见物、见生活”,从而激活非遗的文化魅力、市场活力、传承动力。zX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李振华,1969年12月26日生,男,彝族,党员,大学,西南林学院毕业。云南省牟定县人,参加工作至今:工作严谨,兴趣广泛,博览群书,谦虚自信。善于研究基层党建,勤于研究“三农”工作,乐于研究文学艺术。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