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白路彝乡:巧手绣出新生活
作者 ​李绍德 崔露文 2024-08-16
原出处:彝族人网

一张剪纸、一团彩线、一根绣针、一块布料、一双巧手,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白路镇的绣娘以针为笔,绣线作画,手指翻飞间,针尖“生花”,凭借一双巧手绣出幸福新生活。
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image003.jpg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千百年来,在白路这片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土地上,一代代彝家绣娘始终秉承传统,坚守彝族剪纸、彝族刺绣技艺实践,力促彝族剪纸、彝族刺绣不断发展。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image001.jpg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嚓、嚓、嚓.....”走进彝族剪纸州级非遗传承人董秀珍老人家,干净清幽的紫竹林下,一群绣技精湛的绣娘正在跟随董秀珍、杨桂芳两位老人学习剪纸。白路彝族刺绣图案来源于剪纸,彝族剪纸是彝族刺绣不可或缺的环节,简单的图案随心所欲折叠后剪出,复杂图案手绘后剪出。牡丹花、马缨花、石榴花、蝴蝶、雄鹰等服饰上常见的图案,手工剪出粘贴在布料上,由绣娘一针一线绣出完整图案,不同的图案采取不同针法,多为平针绣、包针绣、挑花绣等。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image007.jpg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白路彝家女子从小就跟着母亲、奶奶学习刺绣,一学剪,二学裁,三学绣花,几乎能拿针就会绣花,能否绣出美丽的服饰,剪纸、刺绣技艺是否精湛是本地衡量彝家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如今,彝绣靠一代代能于指尖生花的彝族女子薪火相传,在不断传承发展中,彝绣逐步走向了产业化、创新化,绣娘们依靠自己的双手绣出一条勤劳的致富路。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image005.jpg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白路镇坚持保护传承并重、优势特色并举,发展壮大具有独特民族文化魅力的彝绣文化产业,深度挖掘彝族刺绣与彝族剪纸的非遗潜力。通过建设一个彝绣车间,举办一场服饰展演,培育一批绣娘,推广一批彝绣订单,引领彝族刺绣走向了技术品质化、绣娘意识市场化、彝绣市场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让传统彝绣焕发新生机,彝绣“指尖技艺”已转化为“指尖经济”,在“指尖产业”的道路上疾步前行,真正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绣场变市场的目标。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image009.jpg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志愿服务+彝绣,筑牢平台挖潜能。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资源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白路镇彝绣车间,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彝绣车间+经营主体+订单收购+绣娘”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化对绣娘的培养,由彝绣车间负责人牵头,积极寻找订单,组织绣娘、个体经营户统一绣至产品。同时,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组织非遗传承人、绣坊、绣娘参加“南博会”“文博会”等会展,持续通过各种节庆活动推介彝绣,提升白路彝绣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image011.jpg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技能培训+彝绣,提升绣技增动能。依托白路镇彝绣车间、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绣艺学堂,借助沪滇协作、招商银行帮扶等政策,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邀请国家、省级、州级彝族刺绣、彝族剪纸非遗传承人对绣娘进行面对面指导。近年来,共举办彝绣培训10余次,培训绣娘1000余人次。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要看顾老人和小孩,不方便外出务工,现在镇妇联经常组织刺绣培训,参加培训不仅提升了我的绣技,还学会了许多新奇的配色方法,以后我能接越来越多绣坊的订单,农闲时还能轻松赚钱补贴家用”。绣娘李继美高兴的说。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image013.jpg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农特产品+彝绣,协同发展提发展。采取“彝绣车间+经营主体+订单收购+绣娘”的产业发展模式,由彝绣合作社牵头,积极寻找订单,组织绣娘、个体经营户统一绣制产品。积极与云南滇核农业有限公司合作,争取到“招行盲袋”彝绣订单,组织绣娘到培训车间批量生产,年均完成1万余个招行袋、围裙等产品的绣制,户均增收达2000余元。截止目前武定“招行盲袋”彝绣项目累计绣制完成“盲袋”17万个,惠及1435名绣娘实现彝绣产值45.9万。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image015.jpg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旅融合+彝绣,强化宣传拓市场。文旅融合拓宽发展道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白路镇通过举办彝族火把节、核桃节、花山节、正月十五,组织开展刺绣比赛、彝族服装展演、彝族服饰展演等活动,全方位展示彝绣独特魅力,以节为媒,助推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实现文化资源带动当地经济持续向好发展。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image017.jpg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从小就跟着母亲学刺绣,目前,我们正在尝试将彝绣产品和现代元素相结合,从传统的彝族服饰转向发展包具、家居饰品、礼品工艺品、商务配件等品类,让彝绣绣品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让更多绣娘。在家门口就能学技术赚到钱,还能把家照顾好。”省级彝族刺绣传承人张学芬表示。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了解,白路镇目前共有彝绣车间1个,彝绣工坊4个。彝绣市场主体23家,绣娘903名,其中省级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1名,州级彝族剪纸非遗传承人2名,县级彝族剪纸非遗传承人1名。2024年上半年,彝绣产业实现产值300余万元,惠及603名绣娘实现增收入2671元,带动10余名残疾人绣娘就近就业。fw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绍德,武定县委宣传部;崔露文,武定县白路镇党委)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