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医药:在传承中谋“新变”
作者 黄江勤 2025-05-26
原出处:中国东盟报道

作为彝医药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区,以及省级民族药种植基地,楚雄州结合区位、气候、生态、中(彝)医药等优势,全力推进中(彝)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彝药出滇”步伐。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彝)医药为特色,涵盖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健康产品、医疗器械与药用包装材料等方面,集中(彝)医药研发、生产、服务、流通、医药教育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成为云南省第二大医药产业基地。
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7220721_001.jpg

△ 第二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十大典型案例评选结果发布现场。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供图

药材资源丰富

楚雄州地处滇中,境内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森林覆盖率高,是云南省中药材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道地药材的主产区之一。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楚雄市东瓜镇兴隆村委会村民殷绍维是村里的中药材种植带头人,已带领村民建成7个总面积超过850亩的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培育有滇黄精、高秆不倒苗甜黄精、多花黄精、百部等十余种中药材。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依托楚雄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基地里的种苗在市场上口碑良好,供不应求。”殷绍维说。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7220721_002.jpg

△ 李云华介绍自己家林地里套种的药材幼苗。图源:网络

“采用林下种植中药材的种植模式,能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高效利用林下空间,同时还能让树木和中药材生长得更好。”在楚雄市东瓜镇兴隆村委会江家冲村民小组山坡的一棵棵松树下,翠绿的白芨和开着紫色小花的紫丹参茁壮成长。李云华带着工人在林间忙着给白芨、紫丹参除草、松土。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云华是江家冲村人。2022年,他看到楚雄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广阔前景,再加上江家冲村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便创办了楚雄深禄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发展中药材种植。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订单式育苗,不愁销路,眼看着长势良好的30亩紫花白芨和紫丹参将在下个月进入采收,李云华高兴地说:“白芨苗一株能卖5毛钱,紫丹参苗一株3毛钱,30亩的中药材毛收入预计可达100万元。”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下一步,我打算在申请的300亩林下种植范围内,试验种植中药材新品种,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李云华说。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7220721_003.jpg

△中药材长势喜人。图源:网络

记者了解到,楚雄有各种药材资源243科1381种,建成楚雄、双柏、大姚、武定4个“云药之乡”,建成楚雄中药材交易中心,与云南白药集团等合作建设原料基地。2023年,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1万亩,超2万亩种植品种有10个,主要道地药材大品种有:续断、茯苓、重楼、黄精等,其中茯苓面积达12万亩。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楚雄的中药材到底好不好,市场说了算。云南新世纪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每年采购楚雄州的道地药材量占公司全年采购总量的35%,是楚雄中药材的采购大户。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楚雄州自然环境比较好,药材品种比较多,品质也比较好,多年来我们使用的楚雄本地药材经过检测,没有发现有不合格的品种,而且楚雄种植的药材基本没有农药残留。”公司厂长张慧娟介绍,公司已建成年产5000吨的中药饮片生产线,2023年实现产值5亿多元。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

楚雄市东瓜镇陆家丫口安置小区西侧,在楚雄弘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药材种植基地里,天门冬、紫丹参、白芨、续断等5个品种共129亩的中药材长势喜人。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药材不是种下就能创造收益,关键在管理,管理第一。”这是楚雄弘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周文宇种植中药材17年的经验之谈。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周文宇介绍,基地建起来以后,每天用工9人,多时达40多人,平均每月发放工资2万多元。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目前公司已在全州发展中药材种植4000多亩,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种植。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楚雄州立足道地药材资源优势,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发展思路,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同时制定实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医药条例》《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林下经济促进条例》等系列政策法规及措施,加快推动中药材产业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3年,楚雄州中(彝)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87.23亿元、同比增长5.7%。2024年上半年,全州中(彝)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46.17亿元、同比增长6.7%。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全州拥有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协会等249家,中药材农业产业化州级以上龙头企业30户,药品批发企业22家、零售门店1241个;建成楚雄庄甸、赵家湾、云甸、富民4个专业化医药园区;建设规模以上中药材产业基地33个;种植中药材品种115个,具有有效药品批准文号484个,其中全国独家48个、省内独家90个。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楚雄州不断推动彝医药科技创新。目前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户、科技型中小企业19户,建成医药研发中心5个、省级中药配方颗粒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0个。楚雄州人民医院获批国家临床药物试验中心,产业科研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人才资源保障方面,楚雄州现有楚雄师范学院、楚雄医专、楚雄技师学院3所院校,每年培育中(彝)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人才3000人以上。其中,楚雄医专形成了医学、医学检验、药学、护理、健康促进、公共卫生等6大专业集群,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多年来,楚雄州先后编著出版了《彝药志》《彝药学》《中国彝族医学基础理论》等11部彝族医药专著和培训教材,并制定彝族药材标准163个,发布《第二批彝医药名词术语规范》总计230个名词术语。楚雄州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医药条例》,并出台《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医医师考核认定办法》等10余个配套政策。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楚雄彝医药研发和成果的不断转化,楚雄彝药产品在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楚雄盘龙云海的“排毒养颜胶囊”、“灵丹草颗粒”,老拨云堂的“拨云锭”,楚雄龙发药业的“彝心康胶囊”成功申报国家民族药;彝医水膏药疗法、拨云锭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药品品种有4个,超千万元品种27个。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推动彝医药走向世界

作为彝医药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区,楚雄州境内发掘的《齐苏书》(又名《明代彝医书》)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彝族医药古籍文献,比李时珍《本草纲目》早12年。1978年至1984年,楚雄州先后两次组织开展中草药普查,又发掘出《医病好药书》《医病书》等彝文古籍。据古籍记载,楚雄彝区常用彝药达420余种。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4年,楚雄州中医医院尝试带着中彝医药走出国门,在老挝万象开设“温舒门诊部”,运用确有疗效的中彝药和特色疗法,帮助长期腰腿疼痛、面瘫、中风的老挝民众解除病痛。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7年8月,楚雄州彝族医药代表团赴泰国参加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暨湄公河流域民族医药展览会,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民族医药教学、研究开发、临床医学的合作与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7220721_004.jpg

△彝医药成果发布和推介环节。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供图

“推动彝医药走向世界,是一代代彝医药从业者的梦想!”10月21日的2024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交流会暨彝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宣介会上,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医院《在传承中谋“新变”让彝医药走向世界》入选十大典型案例。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医院党委书记起荣作案例分享,向中外专家学者介绍了彝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之路。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会设置了彝医药国家级非遗展示区、彝医特色疗法体验区、彝医药文献专著展示区、彝医药文化及产品展示区四大展区。国家非遗项目“彝医药(彝医水膏药疗法)”、四种彝医特色疗法,《齐苏书》《医病好药书》《老五斗彝医书》《治病简易方》等彝医药文献手抄本,《中国彝医药典籍》《中国彝族药学》等彝医药专著,以及24种中彝药特色制剂、20种亚健康调体膏方、10种“四高六路”彝药养生茶、5种彝药与彝绣结合的香囊等产品亮相展区,向中外专家学者展示彝医药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和发展成果。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7220721_005.jpg

△外国嘉宾一同参观彝医药文化展览。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供图

楚雄州中医医院院长代必洪表示,广大彝医药工作者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彝医药研究与推广,深入挖掘彝医药的潜在价值,积极探索彝医药与现代医学融合发展新路径。y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图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东盟报道。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