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勒觉村小
早饭后,我们来到了尼勒觉村小,9时许,同学们就陆陆续续到校了。他们有的背着书包,里面装着书本和洋芋陀陀,有的学生把书拿在手里,有的学生光着脚,穿着破烂得很有艺术的衣服……
这一天,来的最早的是住在四普村的学生们,三年级的女同学石一阿果羞怯地告诉笔者说,他们平时都在家里帮父母做些小活儿,很晚才能到校上课,昨晚听父母说,今天学校来人要给他们照相,所以一大早就跑来了。石举老师说,这里的学生年龄差别太大,在六年级里,最小的只有11岁,最大的已有22岁。
中午11点30分,同学们在教师的一声尖锐的口哨声中各奔教室。坐在六年级的教室里的那位叫吉木哈者的22岁的“大学生”,个儿比老师还高。因为种种原因,吉木哈者同学16岁时才读一年级,为的是学一些基本汉语,便以在生活中实用。
3个在这所村小里任教的教师挤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卧室里,煮饭时的烟灰把大半个房屋都熏得漆黑漆黑的。代课老师吉祖尔坡告诉笔者说,这里的村民和村组干部都很支持教育工作,我们在这里吃的洋芋、青菜、萝卜等菜之类和烧的柴火都是村里免费供应的,每逢彝族年,每个同学都拿来一块年猪肉来送给老师,并都不愿接受老师给他们的“卡巴”(按彝族年习惯,人家拿来年肉,就或多或少给一点压岁钱)。
尼勒觉村小教师的生活实况--炊烟袅袅
尼勒觉村小教师的生活实况--炊烟袅袅
尼勒觉村小学校是六年前才重新修建的,总有三间教室,瓦片盖得很稀,一教室就只有一块亮瓦,地板上湿渌渌的,桌子和板凳是村里自己修订的,大部分的桌凳用了六年后的今天,看上去已是破烂不堪,穿着破烂衣服的学生们坐在这狭窄、黑暗的教室里的破烂的桌凳前面,看上去冷冷清清的,显得格外的安静,偶尔听见朗朗书声时才让人感到有些精神。
学生们经常在教室门前的这条小溪里洗脸
孩子们的午餐--吃洋芋坨坨
书声朗朗亮山寨
书声朗朗亮山寨
下课时,晒太阳或玩小石子是他们惟一的乐趣
瓦古乡篇
9月16日中午12点,在尼勒觉村长沙马拉一的带领下,我们向瓦古乡政府出发了。沿着那蜿蜒的山路,翻越着一座又一座的山,直到下午3点半,终于到达了瓦古乡政府,这时,我的脸都被晒得脱皮了。
原来,瓦古乡这几天在搞计生“三查”工作,他们一大早出门走村闯户,恰好这时他们也带着一大把汗水回来了。这里的山高,紫外线强,几个下乡回来的干部们脸上都被晒得脱皮了,看上去满脸都是黑白花点。
通过介绍认识后,在乡政府的院子里,我们爽快地喝上了难得的饮料啤酒。曾经有人说,在瓦古乡,一瓶啤酒能值十元,这话一点不假,在这里,能喝上一瓶清爽的啤酒解解渴,是一件让人很舒服的事!因为最渴的人才能品尝到水和酒的甜美。
在这没通公路而路途遥远的乡上,因为我们的到来,乡政府又牺牲了一只山羊。晚饭后,我们坐在乡政府的院子里,边喝酒,边摆龙门阵,在深蓝色的夜空下,他们给我摆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同时也让我了解到了瓦古乡的一些基本情况。
用马驮出来的新房子
乡长沙马作一告诉笔者说,由于瓦古公路、水电、通信都不通,没人想来这里工作, 2001年的秋季,乡上的房屋都是一些破烂的土墙房,院子里杂草丛生,凹凸不平,几间办公室的墙角上都有很大的耗子洞……
瓦古乡上的干部们说,每次到县上去开会时,人们都笑他们穿胶鞋上城,并不时地对他们说,呆在不是人呆的地方的瓦古乡的干部们进城来了;当亲友们得知他们在瓦古乡工作时,都说,太远了,想办法到公路附近的地方来吧……
2002年初春,为了修好新房子,乡政府租来900匹马,从来回需要走7个多小时的拉玛乡11公里处驮来几百吨水泥、河沙和砖瓦,一天下来一匹马就坚持走两趟。在驮运时,曾有一匹马从悬崖上掉进了美姑河,就赔了1000多元,在经过半年的施工建设后,一所漂亮的四合院式的乡政府就建成了。
乡政府的新房子修好了,学校依旧是破烂不堪、光线黑暗的旧土墙屋。为了搞好该乡的教育工作,在瓦古乡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的下半年,瓦古乡中心校也就从原来的破土墙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
山寨里的星星
新房子修好了,可是因为没有电,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全乡上下一片漆黑,一片寂静。2002年末,为了能用上电,乡政府购买了一台3千瓦的微型发电机,并提倡全乡人民合作购买使用微型电站,指导村民安装水电和用电安全知识。目前,瓦古全乡就有34座微型水电站,每当天一黑,乡政府的灯就亮了起来,农户家的灯也次第亮了起来,虽然没有并网电那么亮,但至少解决了照明问题;在夜色里,这一处,那一处的灯火,像是天上闪闪的星星照耀着这里每一个安静的夜。
有了电,瓦古乡就有了简易的广播电视接收机,干部和人民们就可通过广播电视看到外面的世界和国内外的新鲜事儿了。到目前,瓦古乡就有11个电视接收机。在乡上,每当天一黑,干部和教师们就围在21英寸的电视机前,收看着各种电视节目,这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夜晚。
在乡长沙马作一的寝室里,有一个红色的小喇叭收音机,沙马作一乡长告诉笔者说,报纸上的新闻一到瓦古乡就已经是旧闻了,好的是,有了这个小喇叭,每天晚上一来电,他就开始给我播报新闻,可以及时地收听到国内外的新闻。
乡政府有一匹“宝马”
瓦古乡伙食堂有一个菜园,里面种有青菜、白菜、萝卜等蔬菜,另一块地里却种着一些绿油油的青草,听炊事员介绍说,这草是用来喂马用的。原来,瓦古乡地处高山,路程遥远给乡伙食堂买粮买菜带了困难,为了方便,县财政局专门给他们配了一匹驮运粮食的好“宝马”。
古乡里的那匹“宝马” 瓦和它的小伙伴
采访结束后,我们沿着那条弯弯曲曲地绕在陡峭的悬崖间的鸡肠小道,往拉玛乡方向前进着。在路上,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在烈日炎炎的大太阳下,很多村民们带着午餐,这一伙,那一伙地在那陡峭的坡地上修路着。带路的朋友介绍说,因为没通公路,瓦古乡的人民们赶场、买化肥、磷肥都很麻烦,住在山上的村民们早出晚归才能买回一袋化肥。他还告诉笔者说,瓦古乡的洋芋和荞麦的产量都不错,现在很多村民家中就有放了2-3年的苦荞,有了公路,农民所需的化肥、磷肥等农用物品就可以直接用汽车拉到乡上,也可以把那些吃不完的洋芋和荞麦拉到市场上去卖了……
烈日炎炎修路忙
至瓦古乡的公路正在抢修中,在采访时,沙马作一乡长说,瓦古乡的公路是一条人民的致富路,争取在今(2004)年底之前修通,路修好了,给瓦古乡人民们带来的好处是说不完的……
(作者单位:美姑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