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山川,奔腾的河流,这方神奇美丽的山水,孕育了古老悠久的文明,这里是腊湾。
人在景中行,美景随步移。海拔2750米的寨子山,位于牟定县境内的凤屯镇腊湾境内。寨子山层峦叠嶂,壁立千仞,雄峻险要,终年云遮雾罩。山中古木蓊郁,浓荫蔽日,藤树缠结,千姿百态;林中小道,苍苔斑驳,树影婆娑,谷幽路转。林密花妍,百鸟啁啾。气候湿润,风云雨雾,溪水潺潺,四季不断。云雾升腾之际,寨子山似披上了一层薄纱,变幻莫测,宛若仙境。寨子山,各种珍稀野生动、植物、珍贵药材、野生菌、厥菜等绿色食品星罗棋布。
每年的农历2月15日,一年一度的民族团结日盛会在牟定腊湾、姚安新民轮流举办。届时,很多四方八路外地游客云集而来,踏青会友、观光旅游,领略彝族地区的民族风情。届时的寨子山,游人成群结队,琴声震震,舞步飞扬,歌声嘹亮,久久在寨子山的山谷回响。正如人们在会场上跳彝族左脚舞左脚调中所唱的:“李三斗、李三斗,三次斗争护森林;李三斗、李三斗,勇敢护林是榜样;李三斗、李三斗,热心护林得民心;李三斗、李三斗,智慧护林慧民生,腊湾人民喜洋洋......”是的,这就是对腊湾彝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一、腊湾彝族传统生态文化来历
传说,牟定县凤屯镇腊湾李三斗是历史上腊湾彝族地区能文能武、公道、正派、敢想、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彝族青年,古代的“四书五经”他能解读得头头是道。他思路清晰,20岁就能充分利用腊湾寨子山的森林和草山资源,在寨子山建起石头房养殖生态山羊,成了当地有名的养殖业致富带头人,腊湾村里人都很佩服。李三斗原名叫参勒(彝语:年轻人)。后来,他因护森林、护草山三次斗智斗勇守住了腊湾寨子山而得名为“李三斗”。其中:第一斗是很早以前,大理国因扩充军队二万多人,制造兵器大刀二万多件需要大量的木料以及木炭,为此,大理国王派出四名钦差大臣到腊湾寨子山调查后,准备在寨子山伐木烧木炭,此中,经李三斗呈送文书等多方请求下,守住了寨子山的森林。第二斗是很早以前,定远知府要摆阔一番,决定大兴土木,修建一座漂亮的知府大堂。于是派人四处查看,征收树木檩柱。当得到禀报,说大寨子山一带树木多年未伐,就派人现场查看。“官员一到,发现如此多的大树,一边派人回去禀报,一边召集当地保长,说要征收此处林木。”听到这一消息后,李三斗立即召集该村村民商议对策。
“我们自己的树,不能让知府砍!”“树在人在!”村民义愤填膺。
怎么才能把树保住?“把路断掉。”“我们站在山口上,进来一个,打一个。”“妇幼老少都出动,一人抱一棵树,看他敢不敢砍,”一时间,各种主意都出来了。但能斗过带枪带刀的知府吗?怎么用最小的伤害取得最大的受益?就在大家六神无主的时候,还是李三斗亲自到定远知府呈送文书请求才守住寨子山的森林。第三斗是很早以前,村里的一部分村民建房,准备上寨子山伐木,但通过李三斗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守住了寨子山的森林。
由于李三斗为人正直,谋略出众,学识渊博,做事清慎而勤廉,尤乐于为民解忧除难,且热心公益事业,在古代最早时期,被举为乡贤。
听腊湾地区的老人讲述,为巩固三次斗争的护林经验,李三斗在腊湾寨子山立了石碑,定了护林公约:“寨子山脉主山也,树木茂盛,山得农肥,自然人兴财发。从今建碑护林,寨子山上下左右万古千秋永不准砍伐,倘敢故违,罚银一百……”一块高大的石碑上,清晰地记载着腊湾寨子山附近百姓的护林公约。该碑文字不多,言简意赅,寥寥数语,均把人们进入腊湾寨子山水源地必须注意“保水护林”的事项交代得如此明了。也因为这个公约,当地群众几代人不上山砍伐,腊湾寨子山保护完好。但后期,由于在“批判封资修,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中,石碑上刻写的护林公约遭到造反派损毁,导致护林公约未保存。
因历史变迁和山、人生生相息,当地群众与这片山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新中国成立后,寨子山所在的腊湾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着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山林的保护问题。村党总支、村委召集村民们集体商议,经深入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了“群众推荐,民主产生护林员;护林员与村组签订协议,履行山林管护责任”的护林办法。
1958年“大炼钢铁”,腊湾寨子山山下也搭起了土高炉。“村干部说要砍大树,我们没有同意。村民们纷纷到天边地角和‘自留山’上捡些柴禾,捐出来充公,不准砍树。”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秉承着先辈们的约定承诺,在腊湾村干部群众的共同维护和努力下,眼前的腊湾村委会四处青山连绵、田舍如画。如今,“李三斗护林”成了腊湾村委会各族人民护林爱林的主要历史物证,也成了腊湾村委会长期以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体现。
总之,经远古考证,李三斗护林故事的核心内容就是:“保护生态,绿水青山春常在。发展养殖,人民富裕福无边。”
二、腊湾彝族传统生态文化意义
(一)彝族传统生态文化,践行了保林保土保水见证。护林三保,其内容不仅是对腊湾寨子山周边村民和凡进入寨子山的人员行为的一种约束,更是在无声述说着古人对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和保护森林的故事。尽管已是古老故事,但它不失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传承价值。它在告诫后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源,爱护林木就是在爱惜人的生命。“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又何当不为?李三斗故事的发现,对当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和爱护森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彝族传统生态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一方面,李三斗说的“斧斤入山林,林木难保也”,这些都体现着农耕文明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性思考。另一方面,以护林发展林下生态产业,将生态产业化,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要立足自然资源本身,构建立体、循环、高效的生态产业链,探索“生态+复合产业”的转化路径。再一方面,将产业生态化,既创造金山银山,又保护好绿水青山。将乡村产业与生态涵养相融合,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改进生产方式等途径,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全过程转型,进而推动农耕文明创新性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彝族传统生态文,涵盖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要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做大做强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实现生态“含金量”和发展“含绿量”同步提升。几年来,腊湾村干部群众以传承李三斗传统生态文化,大力发展经济林、花椒、核桃,发展生态羊、生态牛。特别是在生产队时期,全村22个生产队发展生态羊一万多支,推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多数农户抓住机遇养殖生态羊、生态牛等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腊湾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启示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腊湾村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答好新时代新征程“保护生态”新答卷,锚定在腊湾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速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先行示范,向“新”求“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探索将腊湾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一)做好“高”字文章。充分发挥村党总支领导的政治优势。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几年来腊湾村“两委”扛起美丽腊湾建设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两委同责”“一岗双责”,研究制定村“两委”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坚持多方共治、坚持市场导向、坚持依法治理,建立健全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落实法律政策等,形成有效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加强重点领域森林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及时妥善处置突发森林事件。提高专业素质能力,持续打造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保护铁军,为建设美丽腊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二)做好“保”字文章。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抓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生态产业,全村农民采收野生菌、厥菜等林下经济年均收入达150多万元。
(三)做好“护”字文章。高标准创建林长制腊湾区域样板,深化林长、河湖长、田长“三长”联动,“三到位、全覆盖”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不断加强。积极抓护林防火工作,全村森林蓄积年均净增率全面上升,全村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
(四)做好“治”字文章。持续深入打好退耕还林攻坚战,大力发展经济林,把荒山育成“绿山”,让农民捧上“金山”,促进了农民增收。
(五)做好“转”字文章。全面抓好林地、草、水、湿地、中草药等自然资源普查,推动林业资源经营,为“资源—资产—资本—财富”有效转化提供具体路径。
(六)做好“新”字文章。探索多元化发展途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商贸也是金山银山。按照这个思路,腊湾村委会充分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培育生态康养旅游新业态。以“新”引领潮流,以“智”塑造体验,推动智慧旅游服务模式创新,满足游客个性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打造腊湾街商贸旅游产业。持续放大“旅游+”融合效应,推动特色旅游向融合式、场景式、体验式转变,实现多行业多领域融合发展。借助商贸旅游火爆出圈创造的有利条件,打造腊湾旅游新名片。加快打造农林一体新模式。
(七)做好“宽”字文章。探索“生态修复+”模式,提升乡村生态福祉。该模式针对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或生态功能缺失的村民小组,统筹生态修复和生态惠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发展惠民产业,将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在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增加生态供给的同时,将生态产品的价值附着于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价值中,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例如,腊湾村委会带领群众发展花椒、核桃产业,为周边区域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并带动产业绿色转型与乡村振兴,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作者简介:李振华,1968年12月26日生,男,彝族,党员,大学,西南林学院毕业。云南省牟定县人,参加工作至今:工作严谨,兴趣广泛,博览群书,谦虚自信。善于研究基层党建,勤于研究“三农”工作,乐于研究文学艺术。电话,15808787909。
图片来源:云南网、摄影:黑兴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