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北京召开的“4.14”会议,像一股强劲的东风,使鼓足干劲的毕节试验区如虎添翼,黔西北农村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龙头,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等八大产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我们都有了自己的新家”
“4.14”会议召开一年多以来,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在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地委、行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稳步推进,全区103个试点村寨,完成了“黔西北民居”建设和改造1万余户,带动面上“黔西北民居”建设和改造4万余户;建成沼气池52308口,改厕32371个,改圈28849间,改厨31467户;完成连户路硬化204340平方米,院坝硬化244966平方米;试点村寨新增经果林基地31个、特色养殖基地26个;发展农家乐245家;新建农家书屋57个、文化体育场71个、计生卫生室97间、生态小公园55个、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站28个。农村居住环境有了新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有了新优化、农村生态建设有了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有了新进步,农村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毕节试验区探索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全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紧紧围绕致富田园、生态庭园、特色庄园、文化乐园、和谐家园“五园新村”的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畜牧业、特色农业产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五型”产业,全面实施改路、改房、改卫、改水、改电“五改”工程和建设一个农村书屋、一个体育活动场所、一个计生卫生综合服务站、一个生态小公园、一个多功能文化活动室“五建”和山头绿化、庭院美化、水源净化、能源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五化”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开展。
——“致富田园”,助农增收。按照全区实施“千万亩结构大调整”的总体要求,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村寨率先进行产业结构大调整,大力培育和发展“五型”产业,使试点村寨有产业支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迄今为止,全区整合项目200多个,捆绑资金2亿余元,投入103个试点村寨培育和发展生态畜牧业、特色农业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试点村寨新增经果林种植面积20739亩、蔬菜种植面积4326亩、牧草种植面积15497亩;新增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12个、农产品批发市场15 个、农村新型经济组织61个;新增从事乡村旅游业农户245户,接待游客24万人次。试点村寨实现人均增收500元。
——“生态庭园”,绿化环境。以保护生态环境,搞好生态修复,提高森林覆盖率为出发点,深入实施“五化”工程,综合利用“三荒”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中药材和茶产业,在试点村寨逐渐形成了“山上有果树、树下种药材”的林果药综合配套种植模式和“山上有树林、林中养家禽”的林下养殖模式,既绿化了山头、美化了环境,又培植了产业。一年来,全区共完成营造林64.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11万亩,天保工程封山育林27.6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营造林8.6万亩,特色经果林建设任务15万亩,森林面积增加到1560.9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7.26%提高到38.75%,提高了1.49个百分点。其中103个试点村完成植树造林7.33万亩。
——“特色庄园”,改善人居。围绕“楼房景观化”的目标,按照“一寨一景观、一村一风格”的规划要求,规划实施了既体现几千年来黔西北大地住房的“坡屋顶、小青瓦、穿斗枋、白灰墙、雕花窗、矮墙裙”建筑风格、又蕴涵了黔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黔西北民居”建设与改造工程,使广大农村住房外部整洁美观、内部经济实用,真正形成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同时,大力实施“五改”工程,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09年,全区共完成“黔西北民居”建设和改造5万余户;新修通村公路429条3614公里,续建和新建通乡油路54条1459.5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17片(处),建小水池(窖)2028口,解决了47.13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设烟水配套工程项目105个,建成烟水配套工程面积96.57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2万亩,新增实灌面积0.1万亩,灌溉蓄水量1.4亿立方米。
——“文化乐园”,塑造风尚。大力实施“五建”工程,按照让农民能够就近学习科技文化法律知识的要求,在试点村寨新建农家书屋57个;按照让农民能够就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要求,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场所71个;按照确保农民就近享受到医疗和计生服务,做到“小病不出村”的要求,建设计生卫生综合服务站(室)97间;按照增加乡村旅游景点、方便群众休闲娱乐的要求,建设生态小公园55个。同时,以“文明村寨”、“文明学校”、“星级文明户”、“信用村镇”、“道德评议”、“诗词之乡(校园)”等创建活动为载体,推动文明新风进万家,转变了群众思想观念,改善了群众生活习惯。着力实施农村文艺宣传队“百村示范、千村推进”计划,抓文艺人才培训和文艺节目编排,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和谐家园”,创建平安。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扶贫救助机制,落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民政救助制度,让贫困群众生活有保障、生病有钱医、受灾有救助,使农村鳏寡孤独人员住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积极探索建立各类矛盾调处机制,全面实施“三级联动视频接访”,拓宽信访渠道,把各种矛盾化解在基层,消化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深入开展“平安村寨”、“平安校园”、“平安单位”等创建活动,着力打造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人民群众的社会安全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我们的腰包开始鼓起来了”
去年以来,全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现代烟草、生态畜牧业、马铃薯、精品果业、蔬菜(花卉)、食用植物油(油菜、油茶)、中药材、茶产业等八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实施千万亩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规划,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民人均2亩经济林作物的发展蓝图。
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及结构调整工作中,紧紧围绕着力推进种植品种优良化、产业布局区域化、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产品营销品牌化、典型示范规模化 “五化”目标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力争实现“五新”,即: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化建设有新进展;粮经作物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有新突破;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有新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新成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新增长。力争到2020年现代烟草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产值达到150亿元;生态畜牧业种草面积发展到150万亩,产值达到210亿元;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550万亩,产值达到100亿元;精品果业种植面积发展到150万亩,产值达到38亿元;蔬菜(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250万亩,产值达到68亿元;食用植物油(油菜、油茶)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产值达到30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产值达到23亿元;茶产业发展到100万亩,产值达到25亿元,全区经济林作物共计将发展到1400万亩;产值将达到642亿元,比2008年增长3.26倍;全区农民来自八大产业的人均收入11758元。全区农民人均经济林作物2.56亩,各县市均达到和超过农民人均2亩经济林作物目标,比2008年增长近3.9倍。
根据各地生产条件、气候优势和规划,毕节地区现代烟草主要在西部威宁自治县和中东部毕节、大方、黔西、金沙作为发展重点;生态畜牧业主要以西的纳雍、威宁、赫章为发展重点;马铃薯产业主要以威宁、赫章为发展重点;精品果业在全区实现均衡发展;蔬菜(花卉)主要以毕节、大方、纳雍、威宁为发展重点;食用植物油(油菜、油茶)主要以金沙、黔西、织金为发展重点;茶产业主要以金沙和纳雍为发展重点;中药材主要以大方和赫章为发展重点。
针对去年入秋以来全区遭遇三季连旱灾情的严峻形势,全区上下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加强调研和技术指导,采取了多种措施调整结构促农增收。截止4月23日,全区种植玉米308.67万亩、马铃薯502.83万亩、水稻育秧可栽大田56.67万亩,力争在大旱之年实现增产增收。
草地生态畜牧业 “赶着牛羊奔小康”
“4.14”会议以后,全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加快了发展步伐。为认真抓好全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实现畜牧业经济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把毕节地区建成中国南方重要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地委行署成立了地区草地生态畜牧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于2009年9月27日正式挂牌运作。
去年以来,国务院扶贫办、省政府特别加大了对毕节地区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的支持力度,共安排3850万元资金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项目,毕节、大方、纳雍、威宁、赫章五县(市)作为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项目重点县,各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00万元;金沙、黔西两县各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织金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0万元,实施以养牛为主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我区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为今后畜牧产业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贵州省实施的科技扶贫种草养畜项目在全省铺开,我区5个县(市)被列为重点县,3个县为一般县,每年总投资3950万元,连续投资5年。随着市场前景看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对牛羊等草食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大有作为,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在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中,重点突出山羊良种繁殖场建设,突出抓好大方马干山、威宁凉水沟、赫章县三个种羊场建设,争取明年达到建设规模,后年实现种羊生产自给;抓好种草工作,力争2至3年内实现种草与养羊相匹配,促进规模养殖;牧科科研工作与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紧密结合,就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中有关课题立项研究,积极破解技术难题;高标准做好庙湾鸡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工作,指导鸡场的建设和发展,依托庙湾的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去年以来,全区8县(市)开展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项目,其中在威宁、赫章、纳雍、大方和毕节5县(市)实施养羊项目,在黔西、织金和金沙3个县实施养牛项目。现已投入项目资金6000万元,在18个乡镇、47个专业村、6524户农户实施。共改良天然草场12万亩,新设人工草地面积26 万亩,引进牛3000头、羊11万只。在项目建设中,涉及有10个民族乡(镇)和少数民族农户3805户。如在黔西县太来乡发展养牛养殖小区,就投资200万元,实施农户260户,种草3000亩,改造圈舍4500平方米,引购能繁母牛680头,培训800多人次;赫章县兴发乡和威奢乡是少数民族乡镇,在项目实施中就投入资金1200万元,新建和改造圈舍37500平方米,种草8万余亩,购羊81000只,实施农户达1250户,其中少数民族农户比例达40%以上。预计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项目的实施,年平均可为实施农户增收4000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