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绽放
作者 ​管鹏 2024-10-01
原出处:彝族人网

云南,那是一片被大自然眷顾的神奇土地,像是一本打开的民族文化百科全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各民族独特的故事。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民族团结之花正以最绚烂的姿态绽放,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EZ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走进云南,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多元民族文化的梦幻世界。从雄伟壮丽的梅里雪山到温婉秀美的滇池,从神秘的石林奇观到广袤无垠的普洱茶园,从横断山脉的巍峨高峰到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云南的山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里居住着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苗族、傣族等众多民族,他们如同繁星点点,各自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却又汇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河,共同书写着云南民族团结的壮丽篇章。EZ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二十六个民族如同繁星般散落在彩云之南的各个角落,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又相互交织辉映,共同编织出一幅民族团结的锦绣画卷。EZ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jpg

(图片来自云南省民宗委:2016年,云南各族人民拥抱高铁时代 黄在云/摄)

彝族,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他们的火把节是一场盛大的狂欢,夜幕降临,火把照亮了山川大地,如同一条蜿蜒的火龙在舞动。男女老少身着绚丽的服饰,围着火把载歌载舞。而在日常生活中,彝族与其他民族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在一些多民族聚居的城镇,彝族的刺绣工艺与汉族的纺织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更具特色的服饰产品。这种跨民族的合作不仅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更是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EZ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理,这座充满诗意与历史韵味的城市,是白族文化的璀璨明珠。白族的建筑宛如凝固的艺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那洁白的墙壁、青灰的瓦顶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苍山脚下,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庄重而典雅。墙面上精心绘制的壁画,犹如一幅幅流动的历史长卷,讲述着白族古老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民间风俗。白墙青瓦间,蕴含着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扎染艺术更是白族文化的瑰宝,一块白布在白族艺人的巧手下,经过精心的折叠、绑扎、浸染,最终成为一幅蓝白相间、充满诗意的画卷。在旅游文化的发展浪潮中,白族人民积极与其他民族分享扎染技艺,许多哈尼族、傣族的年轻人来到白族村寨学习,然后将这一技艺带回自己的家乡,加以创新和发展。这种文化的交流与共享,让各民族在文化的纽带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成为民族间文化交融的生动例证。EZ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1.jpg

(图片来自芒市文旅:云南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莫含蕾 摄)

西双版纳,那是一片充满热带风情的绿色天堂,傣族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傣族的泼水节,无疑是云南民族团结盛景中的一抹亮色。每到泼水节,整个城市仿佛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的男女老少身着鲜艳的传统服饰,手持银钵或水桶,走上街头。清澈的水在空中飞溅,如同串串晶莹的珍珠,洒落在人们身上。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节日庆典,汉族、回族、藏族等各民族的同胞们也纷纷加入到这个欢乐的庆典中,他们穿着各自的传统服饰,在水花飞溅中欢笑着、祝福着。泼水节不仅是傣族的节日,更是云南各民族共同的欢乐盛会,它象征着各民族之间纯净而深厚的情谊。EZ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记得有一年泼水节前夕,周边山区遭受了洪水灾害,许多傣族村庄的房屋被冲毁,村民们流离失所。消息传出后,哈尼族、布朗族等周边民族纷纷伸出援手。哈尼族的村民们带着自家种植的粮食、蔬菜,跋涉山路来到受灾的傣族村庄;布朗族的工匠们则带着工具,为傣族同胞修缮房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傣族村庄很快恢复了生机。而在泼水节到来时,傣族村民怀着感恩之心,邀请哈尼族和布朗族的朋友们一起共度佳节。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泼水节的狂欢中,相互泼水祝福,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那一刻,民族间的团结与友爱在飞溅的水花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民族团结之花在西双版纳的骄阳下绽放得更加艳丽。EZ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jpg

(图片来源:民族时报)

丽江古城,犹如一位娴静的纳西族少女,静静地坐落在玉龙雪山脚下。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像一颗神秘而古老的星辰,在这里闪耀着独特的光辉。东巴文字,那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如同神秘的符号密码,记录着纳西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古城的四方街上,纳西族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弹奏着古老的纳西古乐,那悠扬的旋律仿佛穿越了时空,诉说着古老民族的沧桑与智慧。EZ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一次丽江的传统民俗文化节上,彝族的火把节与纳西族的传统活动巧妙融合。彝族的小伙子们举着火把,与纳西族的姑娘们一起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为了这次融合活动,彝族的民间艺人与纳西族的文艺工作者们付出了许多心血。他们共同商讨舞蹈的编排,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与纳西族文化的典雅相结合。活动当天,来自各地的游客被这独特的文化盛宴所吸引,不同民族的人们在火光的映照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活动不仅展示了彝族和纳西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协作,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丽江古城的古韵中散发出新的活力。EZ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jpg

华坪县各族群众民族舞蹈展示(华坪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泸沽湖,那是一颗镶嵌在高原上的蓝色宝石,宁静而神秘。摩梭族在这里延续着独特的母系氏族文化,走婚习俗如同泸沽湖面上的薄雾,给这个民族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摩梭族的姑娘们划着猪槽船,在湖面上轻盈地穿梭,她们的歌声飘荡在湖面上,宛如天籁之音。EZ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随着泸沽湖旅游的发展,摩梭族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当地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摩梭族文化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组织了多个民族共同参与的旅游开发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摩梭族提供文化资源,彝族和普米族等民族则发挥各自在建筑、手工艺等方面的优势。普米族的工匠们帮助修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设施,彝族的手工艺人则在景区内展示和销售彝族的特色手工艺品。各民族在合作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打造出一个充满民族风情的旅游胜地。游客们在这里,既能感受到摩梭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领略到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彩之处。这种多民族合作开发旅游的模式,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各民族的文化与经济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泸沽湖的湖光山色中绽放得更加绚烂。EZ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云南的乡村和城镇,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故事比比皆是。在一些山区,当某个民族的村庄遭遇自然灾害时,其他民族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比如,曾经有一个哈尼族村庄遭受了山体滑坡,房屋受损严重。彝族、白族和壮族的村民们纷纷自发组织起来,带着救灾物资、工具,跋涉山路前往救援。他们一起清理废墟、重建家园,在困难面前,没有民族之分,只有共同战胜灾害的决心。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民族团结之花茁壮成长。EZ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教育领域,云南积极推行多元文化教育,将各民族的文化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在校园里,孩子们不仅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历史和文化,还了解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汉族的孩子学习彝族的创世史诗《梅葛》,傣族的孩子了解白族的民间传说,这种跨民族的文化学习,从小就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EZ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jpgEZ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的民族文化产业也是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各民族的手工艺品、特色美食、传统服饰等在市场上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纳西族的东巴木雕、傈僳族的弓弩、苗族的银饰等,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备受青睐。各民族的手工艺人相互学习、合作,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水平。同时,各民族的美食也在大街小巷中飘香。过桥米线融合了多种民族的食材和烹饪特色,成为云南美食的代表之一。不同民族的人们坐在同一家餐馆里,品尝着彼此的美食,交流着生活的点滴,这种和谐共处的场景随处可见。EZ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的美食,更是民族团结的美味体现。过桥米线,那是一碗融合了汉族饮食文化的精致与云南多民族食材特色的经典美食。鲜嫩的肉片、丰富的蔬菜、Q弹的米线,再加上浓郁的汤底,每一口都充满了惊喜。鲜花饼,将云南各民族对鲜花的热爱融入到小小的饼中,既有汉族点心制作工艺的细腻,又有各民族独特的花卉文化内涵。EZ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云南的每一个城镇集市,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不同民族的人们围坐在街边的小吃摊前,共享着美食。在一个彝族聚居的小镇上,有一家回族同胞经营的面馆。这家面馆的牛肉面以独特的口味吸引了众多彝族居民。面馆老板秉持着民族团结的理念,与当地彝族居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彝族的节日里,回族老板会送上祝福;回族的开斋节时,彝族顾客也会前来道贺。这种在美食间建立起来的民族情谊,如同云南的茶香和花香,弥漫在每一个角落,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味蕾的享受中绽放出温馨的气息。EZ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滇云胜地聚诸羌,各族同心岁月长。白寨扎染传妙艺,傣家泼水洒祥光。彝山火把星同耀,摩梭舟歌意未央。共建家园兴百业,团结盛景谱华章。”云南,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各民族就像紧密相连的石榴籽一样,团结在一起。他们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学习,在经济发展中相互合作,在生活中相互帮扶。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盛开得无比绚烂,那绚丽的色彩、醉人的芬芳,将永远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成为人类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典范。EZ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管鹏,男,彝族,大学专科,群众文化馆员,1978年12月12日生。酷爱文学、音乐和文化。长期扎根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写作题材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新闻、歌曲写作及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等。在《人民日报》、《歌剧》、《云南日报》、《云南民族》、《今日民族》、《民族音乐》、《民族时报》、《云南群众文化》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500余篇/首/则,受过多次表彰,有部分作品获奖。
图片来源:中国民族,芒市文旅,云南民族村,民族时报,华坪县融媒体中心。图片版权归属原媒体和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事宜,请与我们联系更/删。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